浙教版科学《重力》教学的课例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设计需要理念的支撑,三维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匹配的教学策略.本文以浙教版科学《重力》为例,基于“前概念、知识本质、概念建构、STS、定量实验、实验评价等”理念,设计教学策略,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作以支撑.
  关键词:浙教版科学;重力;教学;课例
  1学前解析
  (1)在浙教版科学《重力》的学习之前,学生通过“力的存在”的学习,知道了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也就是对“力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系统的认识生活中的常见力,重力就是其中的一种.学生对重力作用认识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有前概念的影响,如重力和质量的混淆,这些认识都是处于模糊和零散状态.
  (2)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上,预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建构起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三要素的特点,能理解重力和质量的本质关系,能对研究重力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等科学方法得到体验和提升,理解STS,并将重力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去解决问题.
  2教学设计
  21问题的引入
  情景创设:
  (1)苹果砸了牛顿的头.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空中?
  (2)跳高.为什么人不一直向上运动,而是要返回地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这一证据,判断力的存在.教师揭示重力的概念和符号G.
  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科学史等创设问题情景,符合学生原有水平,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基于证据的猜测,则是物理方法的培养.
  22重、难点突破
  难点一:重力的方向
  (1)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对象:通过细线判断重力的方向.
  (2)对书本实验进行改进,如图1、图2将铁架台倾斜、前后左右各个方位的倾斜,一是辨析“竖直”和“垂直”的区别.二是从空间变化中得出“始终竖直向下”的特点.
  (3)观察和解释:泥水匠使用重锤线的原理.
  (4)讨论和活动:如何判断教室内的黑板边框是否挂正,并利用教师提供的细线和身边的材料制作重锤线进行测量.
  (5)尝试画出不同情境下的重力示意图(补充重心的概念和悬挂法确定重心).
  设计意图:
  做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
  辨析“垂直”和“竖直”是为了突出概念的准确性.从各个方向观察小球的状态,则是为了概念建构的完整性,突出“始终竖直向下”的特点.
  重锤线的应用,则是体现了STS理念的渗透.
  尝试画出力的示意图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建模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难点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基于前概念,采用激疑的方式提出问题:“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①物理量意义的区分如表1:
  分析数据:误差处理,并从数学函数式的角度分析数据关系,发现重力/质量是一个定值,有正比关系.
  ②制作图像如图3:
  分析图像:从数学函数图像的角度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表示存在正比关系.
  ③用大小不等的同种不规则石块进行重复实验,检验结论的普遍性.
  ④创建公式:Gm=g
  (3)閱读并理解书本“9.8牛/千克”的意义,注意到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与书本数据的偏差,引发讨论和评价,从“测量者、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方面分析原因.进一步阅读材料“不同星球上的重力”,理解g值的意义,并顺势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月球上没有重力”.
  设计意图:
  “重力等于质量”、“月球上没有重力”都是学生存在的错误前概念,教学中必需予以纠正.
  对表格数据的误差处理,是对科学处理数据方法的培养.
  从数学函数式的角度分析数据关系,正比、反比、一次函数等是对科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培养.
  利用图像特点判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则是另一种重要的数学表达形式.
  用不同的材料重复实验,目的是排除偶然性,找到普遍规律,这是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
  注意实验数据与书本数据的偏差,既可以引发学生评价实验中可能造成偏差原因的探讨,又体现了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性和实验评价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23练习巩固
  (1)讨论:如果重力消失,会怎样?
  (2)桥梁限重标志的相关计算.
  如图4,桥头竖着的是限重标志牌(t表示吨).它表示这座桥允许通过最重为多少牛的车?
  (3)随堂活动:估计并测量两个鸡蛋的重力.
  设计意图:
  科学需要想象,“如果重力消失”,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
  以生活原型为背景的习题计算,既落实了重力公式的运用,也是体现STS理念的渗透.
  估计和检测鸡蛋的重力,则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物理量的体验.
  24知识构建
  以力的本质为核心进行二维编码,板书建构如图5:
  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二维编码表达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而内容的排布则是遵循知识的体系,突出力的本质.
  3相关思考
  教学是需要理念支撑的,教学策略要匹配教学理念,就本课设计而言,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学习都是带有前概念
  前概念中的错误部分会干扰新知的正确建构,教学中必须予以关注,教学之前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前概念,并设计相应的措施,如实验、理性思维等手段加以应对.如本课中“重力等于质量”、“月球上没有重力”等都是学生常见的错误前概念,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了关注.   (2)教学要抓住知识的本质
  任何知识的建构都有其本质,这是教学的核心.重力的本质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必遵循“力的产生原因、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这一知识本质,这是教学的主线,在设计上围绕这一主线而展开.在导入中通过理性思考揭示了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效果,在重难点突破中通过实验揭示了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大小”三要素.最终以二维编码形式的板书整理,目的也是将重力知识的本质显性化.
  (3)概念建构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概念建构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体现了科学学习的严谨性,缺乏严谨性,学生的理解就会模糊,形成错误观念.本课中,在重力方向的理解上,“竖直”和“垂直”的区分体现了概念的准确性,而“总是”是指物体不论处于何种状态下的结果,体现了概念的完整性.不同地点g值不同,g=9.8牛/千克
  的意义描述中强调“地面附近”的条件,也是体现出概念的准确性.
  (4)STS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息息相关,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要关注STS理念的渗透.本课设计中,引入“重垂线”、“限重标志”、“估测鸡蛋”等素材,让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计算体验等手段,学以致用,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而走向生活,是STS理念教学的一种体现.
  (5)定量实验中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定量实验中,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尤显重要,需要科学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何处理有效数据(实验的误差)和无效数据(实验错误),如何运用函数关系式和图像去得出结论,是技能运用上的难点.本课设计中,采用定量实验的方法探究“重力和质量在数值上的关系”,通过实验测定获取数据,从表格数据处理和图像数据处理两方面进行分析,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定量实验的能力.
  (6)重视对实验的评价
  实验评价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体现质疑和严谨性的平台,也是新发现和新探究的源泉.本课设计中,注意到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与书本“9.8牛/千克”数据的偏差,引发讨论和评价,分析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测量工具原因(弹簧秤不精确、钩码生锈等),也可能是测量者原因(估计能力不同),也可能是测量方法的原因(没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也可能就是实际值(本地纬度位置).通过评价,学生理解了评价结果的方法,根据教学需求和实际教学进程,也可以实施进一步的研究,体现教学的生成性.
  在本课设计中,除上述一些理念外,还有通过“尝试画出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建模和理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如果重力消失”的科学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等,总之,每一个活动都是蕴含着相关的教学理念,这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遇到,初涉电学的学生会有对电学的困惑和迷茫阶段.通过本文分析来阐述这部分学生困惑和迷茫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困惑、走出困惑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困惑;电学知识; 实验;观察  1学习障碍  电学是中学物理中重要的模块之一.在中考物理试题中,电学知识约占38%—42%,从分值的角度就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学生未涉电学之前,总是对其充满好奇,渴望早点学习天天打交道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和地区差异性对教材编写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对教材提出切合实际的修改建议.
结合学生在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遇到的困惑,对该实验器材进行改进与创新,改进后的器材不但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到透镜对光的偏折,还能定量测出凸透镜焦距的大小,
荷兰豆是中国人在餐桌上常吃的蔬菜,听名字很多人肯定会以为这种豆原产荷兰。有趣的是,荷兰人把这种豆叫中国豆。至于这种豆到底原产何地,我们在此不去细究,想必其在传播中有不少的讹传。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传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故事或者“事故”。“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在教育工作者中流传很广,不少人在学术报告和论文中也经常引用。据说这句话出自雅
期刊
摘要:借助自制教具开展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促进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随着自制教具获得的不断发展,它的许多特点都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不谋而合,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自制教具;光的反射;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需要,有选择地把一部分研究或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实验或事实,在集中的时间内展示给学生
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需要,也是当前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有效教学方式.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物理单元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技术,提高
本文分析了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现状,无视现实照搬教材进行实验的弊端,阐述了创造性地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教学的优点.以光的传播的实验设计为例,自制教具进行实验使光
摘 要:不当类比产生的学习障碍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广泛存在,纠正不当类比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不当类比;教学策略;高中物理  作者简介:张 莹(1992-),女,江苏高邮人,研究生在读,主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袁海泉(1962-),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物理教育心理.类比推理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1].类比可以
摘 要:借用库仑扭秤实验的“电荷量二分法”巧妙测量电容器的电荷量,画Q-U图象,得出同一电容器比值QU是常数的结论;利用转换法间接测量具有相同电势差的不同电容器的电荷量,说明QU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推理实验结论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的过程,自主建构电容的概念.  关键词:人教版;电容;创新实验;电荷量测量;自主建构  作者简介:朱柏树(1968-),男,江
摘要: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特色之一,新课标及教材对于物理实验都十分重视.本文通过对课标及教科版物理教材和成都市中考实验部分的分析,总结实验考查特点并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验分析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在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中,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课本也设置了实验探究栏目.可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还原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