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根柳河干革命五七道路走全程,”这是当年柳河人叫得最响的一句口号。
1969年以前,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的五七战士基本都是文革中原单位被“砸烂”而“下岗”的人员,同后来1969年9月6日开始,在职来干校轮训的五七战士相比,在干校内部,前者被称为“老广”,而后者叫做“老在”。“老广”之中大多数人在文革运动中多多少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对于文革运动的不理解和今后如何发展看不清,使他们对今后命运不得而知。下放到柳河干校后,也产生了在此走完后半生的想法。我们这些知青小将,是跟随父母走上五七道路的。作为家庭,一般来说孩子们总是喜欢跟随在父母身边,特别是我们之中有大半还是未成年人。在那别无选择地走“上山下乡”之路的年代,能和父母共同走五七路,这已经是老天对我们的特殊关爱。所以,踏上柳河那天起,对今后怎么办,根本就没有认真去想过。
我们的到来,在柳河干校的人际关系中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家族关系,有的家庭成员三口四口都在柳河,这就无形中更增加了柳河人“绿水青山干点活,清闲自在农家乐”而了此一生的想法。所以,“扎根柳河干革命,五七道路走全程”,不仅是一句政治口号,也是当时柳河人的心声。
正当柳河人忙于建造自己的家园,准备安家落户时,1969年1月中旬,省里从柳河的五七战士中间抽调了7名“老广”重新分配了工作,柳河五七干校有了首批毕业生。这在当时柳河人的心中,起了很大的震动,虽然人数不多,但它燃起了“老广”心中重新工作的希望,同时也动摇了“扎根柳河干革命”的信念。对于首批毕业的学员,柳河干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熔炉”冶炼出的“第一炉钢”,柳河干校是不会忘记抓住每一个时机给他们烙上时代的政治色彩的。对离校的7 名战友,每人赠送了5件礼物:毛主席像章、《老三篇》、扁担、小板凳和镰刀,每件礼物都附上临别寄语和赠言。毛主席像章:主席像章胸前戴,革命豪情满胸怀。永远忠于毛主席,五七红旗传万代。《老三篇》:《老三篇》是革命篇,送给战友带身边。完全彻底为人民,海枯石烂心不变。扁担:革命重任担在肩,为民掌权保江山。为了人类全解放,永做人民勤务员。板凳:小板凳是革命宝,抗大精神要记牢。五七战士不忘本,风吹浪打不动摇。镰刀:一把镰刀带身旁,艰苦奋斗永不忘。风口浪头炼斗志,三大革命当闯将。
在那段日子里,柳河大地又一次被“人心常激动,热泪总欲流”的气氛所笼罩。柳河人的内心世界在翻滚着波澜,是激动,是兴奋,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即将分离,情之所动,还是已尽渺茫的人生前途,又看到了曙光而兴奋,哪个多,哪个少,只有当年的柳河人自己最清楚。
也许是事情来得太突然,在没有思想准备的状态下,大脑完全被激动和兴奋所占据。也许是时间太短,柳河干校才建校半年多时间,柳河人还沉浸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激情之中,也许是人数少,没有过多的涉及到在校革命小将的父母。这次五七战士离校,对革命小将的思想震动不太大。
可是,接下来五七战士接二连三的离校,而且是人数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在革命小将的心目中也开始引起了波动。
最开始是在1969年7月初,干校抽调了300 人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虎林、饶河等边境县和呼伦贝尔盟的两个旗去宣传“九大”精神。据说,工作队结束后,工作队员们有可能在当地,或是回省里重新分配工作。这次宣传队和以往不同的是选拔了个别的革命小将参加。这是柳河的知青第一次走出柳河干校,也许他们还会回到柳河,但是,这在柳河的革命小将心中朦胧地产生了一种潜意识,这似乎在说明着什么,它将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柳河干校。省委从柳河干校抽调了15名文革前的老处级干部,到各地市去检查“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虽然在柳河,我和父亲的连队相距十多里,见上一次面也不是很容易,但是父亲在的日子里,心里总好像有依靠,日子过得很踏实,也别无它想。父亲的离去,重新工作,是件好事。这也是每个柳河革命小将所企盼的。可是,父母的离开,使我们失去了精神的依托。
父亲刚走的那段日子里,我的心里总是空荡荡的,似乎又一次地回到了第一次离开家的日子,日子过得再不是那样踏踏实实,也开始了胡思乱想,梦想着有一天,我也会离开柳河,去寻找父亲。
在一次次欢送五七战士高校中,柳河的革命小将的内心也在开始着变化。由扎根柳河到开始动摇,由梦想离开到付诸行动。柳河开始有个别革命小将神秘地“失踪”。这些革命小将是通过各种门路,去投奔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这也是当时“上山下乡”知青们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当年我也曾梦想过穿上那“时代骄子”的草绿色军装,无奈300度的近视,撕破了我的梦。后来柳河干校也有了两次为数不多的招兵名额。在欢送父辈的同时,革命小将也开始欢送自己的战友了。
有机会离开柳河干校,这在革命小将心中产生的震动,也不低于第一批离开柳河五七战士在“老广”心中产生的影响。
而真正的革命小将大批地离开柳河,还是“九一三”林彪出逃以后。随着林彪的座机从天上坠落到地下,柳河五七干校也随之从“天上”摔在了“地下”。从校方到受“迫害”的“老广”,五七战士都在忙于“落实政策”,给自己找出路,而我们这些还在“熔炉”之中冶炼的反修防修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却无人顾暇了。
五七战士和革命小将又一次重新编连队,这一次不是和而是分开。革命小将们都被编入到生产部门,我所在的一营,也改为一分场,对我们的称呼也又一次改变,由革命小将,改为革命农工。称呼的改变,说明我们的身分在变化。由半工半读的新曙光战士,变成柳河这座“熔炉”中缔造的反修防修的革命接班人,又由革命小将,变成去实现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代新农工。这些微小的差别变化,在柳河知青小将中的“智者”心中开始引起了反思。
上山下乡之初,红卫兵那种狂热的激情,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繁重的体力劳动融化殆尽。冷静后的头脑,他们开始发现,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别远非红卫兵横扫“四旧”那样“立竿见影”。这需要他们这一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做出一生的牺牲。柳河的知青小将,还没有在心理上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当初,有些人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满怀激情的响应号召,也有些人是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无奈的随波逐流。但“上山下乡”究竟为了什么,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的了解,大多数人还处在一片混沌之中。柳河熔炉的冶炼,三大革命实践的洗礼,启蒙教育加上强行灌注,柳河的知青小将,在混沌之中有所开窍。“上山下乡”是让我们这些城市里的“知青”到农村去,改变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缩小三太差别,接过贫下中农手中的班,这是在培养一代反修防修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 将意味着我们这代“知青”在农村要呆上一辈子。柳河的知青小将还没来得及认真思考,是否能承受在农村呆上一辈子的事实,“九一三”事件就爆发了。在质疑“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对“文革”中产生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否正确,也开始了怀疑。在广大知青心中那难以承受在农村呆上一辈子的潜意识,使他们对上山下乡的反感更加激烈。然而,最终击溃柳河知青小将心中的最后防线的,是柳河干校的日见衰落,昨天还在那里坚定地走五七道路的父辈“老广”五七战士们,如今,也在为离开柳河而奔波。这一切在柳河知青小将心中的影响是极其灰暗的,柳河干校罩在知青小将头上那仅有的一点点政治光环,也彻底破灭了。昨天那“扎根柳河”的誓言,在三大革命实践造就一代反修防修新人的豪情,也都随之化做春水。没有人再愿意“扎根柳河干革命,五七道路走全程”,大多数人是不情愿就这样做出终生的牺牲。柳河的知青小将们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发愁和担忧。
知青返城的风也刮到了柳河。第一批知青小将大多数是安排在大集体的“菜市场”和“酱菜厂”,只有个别的安排在国营“国旅饭店”学厨师,“黑龙江旅社”做服务员。这批人的返城安置,在那公有制根深蒂固的年代,没有进国营,好多人心里是不情愿的。可是,能在一千多名的知青小将之中,成为首批踏上返城之路,也算是幸运的,对比之下,也可自求心态平衡。可是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走的这一步,竟会影响到他们的终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大多数面临着“下岗”而再无力就业,成为历史牺牲和抛弃的一族。
在离别送行的日子里,再没有那激情火爆的场面,而更多的是患难离别的真情,同病相怜的伤感。当兵,返城,升学,柳河知青小将开始了一批批送走身边的战友。送战友,再不是“人心常激动,热泪总欲流”,而成了还没走的知青小将一次次的心酸伤痛。伤感,悔恨,祈祷,遥盼,矛盾复杂的心态,在一次次撕裂着留下的知青小将的心。
那是一个初秋的夜晚,一分场的食堂里灯火通明。为了欢送被录取为黑龙江省卫生学校和省师范学校的战友,在这里举行着送别酒会。这批要走的战友,基本都是第一、二批来柳河干校的老小将,他们是一分场知青小将中的骨干,也是我在柳河干校中最要好的朋友。这里有我们一列火车同来的战友,也有整建党工作队一起奔赴农村的战友,有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同窗,还有小乐队的伙伴。他们之中有平日里对我倍加关爱的大哥哥,也有曾为我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大姐姐。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即将离去,我的心中有着难以用语言能表述清楚的滋味。无论是走的,还是留下的,在座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是那样的不平静。一次次的临别祝酒词,一次次让人心跳的临别赠言,在催人泪下。
泪水一次次地擦干,又一次次地流下。屋外,初秋的柳河夜晚,天气已经是很凉了,可是屋内那热烈的气氛,那患难与共的战友情愫,在温暖着在座每个人的心。夜已深了,人们还迟迟地不愿离去。酒桌上的临别赠言和祝酒词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在那里频频举杯,拼命地喝酒,仿佛一切都在杯酒之中。沉闷下来的气氛,压抑得心中难已透气。有人开始暂短的离桌来到屋外,想借助凉爽的秋风,驱散内心的郁闷。我也来到了屋外,月夜之中,身体感到了阵阵的凉意,秋风穿透了身躯,吹得心肺格外的凉爽和清透。我抬起了那早已被酒精麻醉显得有些呆木的头,久久地遥望着夜空。此刻的心中只想拼命的呐喊,对着那浩瀚的夜空,对着已变得黑暗的尘世,对着那远处夜幕笼罩的群山。企盼我的呐喊能唤来明媚的阳光,驱散尘世的黑暗,唤醒沉睡的群山来为我们这代人作证,记下这不寻常的夜晚。
我成了送行队伍中的常客,一次次心痛过后,我在心中暗暗地祝愿着战友们走好。面对当兵的战友,我是可望而不可求,对那些安排在“酱菜厂”的战友,为他们抱怨而不值,对那些如愿以偿升学的战友,羡慕之余,为他们祝福。
在那送战友的日子里,我的这颗心经受的摧残和洗礼,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1969年以前,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的五七战士基本都是文革中原单位被“砸烂”而“下岗”的人员,同后来1969年9月6日开始,在职来干校轮训的五七战士相比,在干校内部,前者被称为“老广”,而后者叫做“老在”。“老广”之中大多数人在文革运动中多多少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对于文革运动的不理解和今后如何发展看不清,使他们对今后命运不得而知。下放到柳河干校后,也产生了在此走完后半生的想法。我们这些知青小将,是跟随父母走上五七道路的。作为家庭,一般来说孩子们总是喜欢跟随在父母身边,特别是我们之中有大半还是未成年人。在那别无选择地走“上山下乡”之路的年代,能和父母共同走五七路,这已经是老天对我们的特殊关爱。所以,踏上柳河那天起,对今后怎么办,根本就没有认真去想过。
我们的到来,在柳河干校的人际关系中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家族关系,有的家庭成员三口四口都在柳河,这就无形中更增加了柳河人“绿水青山干点活,清闲自在农家乐”而了此一生的想法。所以,“扎根柳河干革命,五七道路走全程”,不仅是一句政治口号,也是当时柳河人的心声。
正当柳河人忙于建造自己的家园,准备安家落户时,1969年1月中旬,省里从柳河的五七战士中间抽调了7名“老广”重新分配了工作,柳河五七干校有了首批毕业生。这在当时柳河人的心中,起了很大的震动,虽然人数不多,但它燃起了“老广”心中重新工作的希望,同时也动摇了“扎根柳河干革命”的信念。对于首批毕业的学员,柳河干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熔炉”冶炼出的“第一炉钢”,柳河干校是不会忘记抓住每一个时机给他们烙上时代的政治色彩的。对离校的7 名战友,每人赠送了5件礼物:毛主席像章、《老三篇》、扁担、小板凳和镰刀,每件礼物都附上临别寄语和赠言。毛主席像章:主席像章胸前戴,革命豪情满胸怀。永远忠于毛主席,五七红旗传万代。《老三篇》:《老三篇》是革命篇,送给战友带身边。完全彻底为人民,海枯石烂心不变。扁担:革命重任担在肩,为民掌权保江山。为了人类全解放,永做人民勤务员。板凳:小板凳是革命宝,抗大精神要记牢。五七战士不忘本,风吹浪打不动摇。镰刀:一把镰刀带身旁,艰苦奋斗永不忘。风口浪头炼斗志,三大革命当闯将。
在那段日子里,柳河大地又一次被“人心常激动,热泪总欲流”的气氛所笼罩。柳河人的内心世界在翻滚着波澜,是激动,是兴奋,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即将分离,情之所动,还是已尽渺茫的人生前途,又看到了曙光而兴奋,哪个多,哪个少,只有当年的柳河人自己最清楚。
也许是事情来得太突然,在没有思想准备的状态下,大脑完全被激动和兴奋所占据。也许是时间太短,柳河干校才建校半年多时间,柳河人还沉浸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激情之中,也许是人数少,没有过多的涉及到在校革命小将的父母。这次五七战士离校,对革命小将的思想震动不太大。
可是,接下来五七战士接二连三的离校,而且是人数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在革命小将的心目中也开始引起了波动。
最开始是在1969年7月初,干校抽调了300 人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虎林、饶河等边境县和呼伦贝尔盟的两个旗去宣传“九大”精神。据说,工作队结束后,工作队员们有可能在当地,或是回省里重新分配工作。这次宣传队和以往不同的是选拔了个别的革命小将参加。这是柳河的知青第一次走出柳河干校,也许他们还会回到柳河,但是,这在柳河的革命小将心中朦胧地产生了一种潜意识,这似乎在说明着什么,它将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柳河干校。省委从柳河干校抽调了15名文革前的老处级干部,到各地市去检查“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虽然在柳河,我和父亲的连队相距十多里,见上一次面也不是很容易,但是父亲在的日子里,心里总好像有依靠,日子过得很踏实,也别无它想。父亲的离去,重新工作,是件好事。这也是每个柳河革命小将所企盼的。可是,父母的离开,使我们失去了精神的依托。
父亲刚走的那段日子里,我的心里总是空荡荡的,似乎又一次地回到了第一次离开家的日子,日子过得再不是那样踏踏实实,也开始了胡思乱想,梦想着有一天,我也会离开柳河,去寻找父亲。
在一次次欢送五七战士高校中,柳河的革命小将的内心也在开始着变化。由扎根柳河到开始动摇,由梦想离开到付诸行动。柳河开始有个别革命小将神秘地“失踪”。这些革命小将是通过各种门路,去投奔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这也是当时“上山下乡”知青们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当年我也曾梦想过穿上那“时代骄子”的草绿色军装,无奈300度的近视,撕破了我的梦。后来柳河干校也有了两次为数不多的招兵名额。在欢送父辈的同时,革命小将也开始欢送自己的战友了。
有机会离开柳河干校,这在革命小将心中产生的震动,也不低于第一批离开柳河五七战士在“老广”心中产生的影响。
而真正的革命小将大批地离开柳河,还是“九一三”林彪出逃以后。随着林彪的座机从天上坠落到地下,柳河五七干校也随之从“天上”摔在了“地下”。从校方到受“迫害”的“老广”,五七战士都在忙于“落实政策”,给自己找出路,而我们这些还在“熔炉”之中冶炼的反修防修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却无人顾暇了。
五七战士和革命小将又一次重新编连队,这一次不是和而是分开。革命小将们都被编入到生产部门,我所在的一营,也改为一分场,对我们的称呼也又一次改变,由革命小将,改为革命农工。称呼的改变,说明我们的身分在变化。由半工半读的新曙光战士,变成柳河这座“熔炉”中缔造的反修防修的革命接班人,又由革命小将,变成去实现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代新农工。这些微小的差别变化,在柳河知青小将中的“智者”心中开始引起了反思。
上山下乡之初,红卫兵那种狂热的激情,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繁重的体力劳动融化殆尽。冷静后的头脑,他们开始发现,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别远非红卫兵横扫“四旧”那样“立竿见影”。这需要他们这一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做出一生的牺牲。柳河的知青小将,还没有在心理上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当初,有些人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满怀激情的响应号召,也有些人是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无奈的随波逐流。但“上山下乡”究竟为了什么,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的了解,大多数人还处在一片混沌之中。柳河熔炉的冶炼,三大革命实践的洗礼,启蒙教育加上强行灌注,柳河的知青小将,在混沌之中有所开窍。“上山下乡”是让我们这些城市里的“知青”到农村去,改变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缩小三太差别,接过贫下中农手中的班,这是在培养一代反修防修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 将意味着我们这代“知青”在农村要呆上一辈子。柳河的知青小将还没来得及认真思考,是否能承受在农村呆上一辈子的事实,“九一三”事件就爆发了。在质疑“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对“文革”中产生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否正确,也开始了怀疑。在广大知青心中那难以承受在农村呆上一辈子的潜意识,使他们对上山下乡的反感更加激烈。然而,最终击溃柳河知青小将心中的最后防线的,是柳河干校的日见衰落,昨天还在那里坚定地走五七道路的父辈“老广”五七战士们,如今,也在为离开柳河而奔波。这一切在柳河知青小将心中的影响是极其灰暗的,柳河干校罩在知青小将头上那仅有的一点点政治光环,也彻底破灭了。昨天那“扎根柳河”的誓言,在三大革命实践造就一代反修防修新人的豪情,也都随之化做春水。没有人再愿意“扎根柳河干革命,五七道路走全程”,大多数人是不情愿就这样做出终生的牺牲。柳河的知青小将们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发愁和担忧。
知青返城的风也刮到了柳河。第一批知青小将大多数是安排在大集体的“菜市场”和“酱菜厂”,只有个别的安排在国营“国旅饭店”学厨师,“黑龙江旅社”做服务员。这批人的返城安置,在那公有制根深蒂固的年代,没有进国营,好多人心里是不情愿的。可是,能在一千多名的知青小将之中,成为首批踏上返城之路,也算是幸运的,对比之下,也可自求心态平衡。可是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走的这一步,竟会影响到他们的终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大多数面临着“下岗”而再无力就业,成为历史牺牲和抛弃的一族。
在离别送行的日子里,再没有那激情火爆的场面,而更多的是患难离别的真情,同病相怜的伤感。当兵,返城,升学,柳河知青小将开始了一批批送走身边的战友。送战友,再不是“人心常激动,热泪总欲流”,而成了还没走的知青小将一次次的心酸伤痛。伤感,悔恨,祈祷,遥盼,矛盾复杂的心态,在一次次撕裂着留下的知青小将的心。
那是一个初秋的夜晚,一分场的食堂里灯火通明。为了欢送被录取为黑龙江省卫生学校和省师范学校的战友,在这里举行着送别酒会。这批要走的战友,基本都是第一、二批来柳河干校的老小将,他们是一分场知青小将中的骨干,也是我在柳河干校中最要好的朋友。这里有我们一列火车同来的战友,也有整建党工作队一起奔赴农村的战友,有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同窗,还有小乐队的伙伴。他们之中有平日里对我倍加关爱的大哥哥,也有曾为我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大姐姐。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即将离去,我的心中有着难以用语言能表述清楚的滋味。无论是走的,还是留下的,在座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是那样的不平静。一次次的临别祝酒词,一次次让人心跳的临别赠言,在催人泪下。
泪水一次次地擦干,又一次次地流下。屋外,初秋的柳河夜晚,天气已经是很凉了,可是屋内那热烈的气氛,那患难与共的战友情愫,在温暖着在座每个人的心。夜已深了,人们还迟迟地不愿离去。酒桌上的临别赠言和祝酒词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在那里频频举杯,拼命地喝酒,仿佛一切都在杯酒之中。沉闷下来的气氛,压抑得心中难已透气。有人开始暂短的离桌来到屋外,想借助凉爽的秋风,驱散内心的郁闷。我也来到了屋外,月夜之中,身体感到了阵阵的凉意,秋风穿透了身躯,吹得心肺格外的凉爽和清透。我抬起了那早已被酒精麻醉显得有些呆木的头,久久地遥望着夜空。此刻的心中只想拼命的呐喊,对着那浩瀚的夜空,对着已变得黑暗的尘世,对着那远处夜幕笼罩的群山。企盼我的呐喊能唤来明媚的阳光,驱散尘世的黑暗,唤醒沉睡的群山来为我们这代人作证,记下这不寻常的夜晚。
我成了送行队伍中的常客,一次次心痛过后,我在心中暗暗地祝愿着战友们走好。面对当兵的战友,我是可望而不可求,对那些安排在“酱菜厂”的战友,为他们抱怨而不值,对那些如愿以偿升学的战友,羡慕之余,为他们祝福。
在那送战友的日子里,我的这颗心经受的摧残和洗礼,使我永远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