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翁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boy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翁喜剧是莎翁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其悲剧创作,莎翁的喜剧创作更富有乐观和浪漫的基调,它们反映了莎翁的人文理想和对封建传统的反叛。其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大异于常,充满了智慧和活力,与中世纪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贬低大相径庭。她们的出现,丰富了莎翁的女性画廊。
  莎翁喜剧中的女性是具有大胆叛逆性格的新女性,在她们身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中新兴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风气,在她们的心目中,门第、等级与金钱不再是爱情的基础,终身大事的决定权握在了自己手中。为追求幸福、美满、自由的爱情生活,她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樊篱,有自己的主见,不畏父权与政权。《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小姐在面对父亲的逼迫、国家专制政权的威慑之下表现出非凡的胆识。父亲将其许配给“门当户对”的贵族狄米特律师,而她却钟情于贵族青年拉山德。为了争取婚姻自主,这个娇小玲珑的姑娘竟敢对簿公堂,违抗父亲的意志和法律。她不顾父亲伊吉斯“不嫁狄米特”便“立即处死”的威胁,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当公爵宣布她若不遵从父命就“不是受死刑便是永远和男人隔绝”时,她毫不畏惧地回答:“我不愿意把我的贞操奉献给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这种爽直倔强的性格,这种不顾封建礼教束缚无视法庭尊严而为自己的恋爱权利进行斗争的行为,突出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新女性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在《维洛那二绅士》里,西尔维娅这位米兰公爵的千金不爱有万贯家财的修里奥,却爱上了一贫如洗的凡伦丁,不爱“正人君子”普洛丢斯,却爱上了勇敢真诚、品德高尚的凡伦丁。在妇女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的文艺复兴时代,西尔维娅大胆择夫的标准,引得公爵大发其火,他对女儿,犹如私人财产,执意要将西尔维娅许配给修里奥。在遭到女儿拒绝后,公爵一怒之下,流放了西尔维娅的心上人凡伦丁。但此时西尔维娅更坚强了,发誓非凡伦丁不嫁。诸如此类的女性在莎翁喜剧创作中比比皆是,像鲍西娅“三匣选亲”的壮举早已被世界各国喜爱莎翁戏剧的人们传为美谈。“河东狮吼”阿德里安娜和“悍女”凯瑟丽娜的故事至今仍在舞台上兴盛不衰。强悍的阿德里安娜在家庭生活中闹出的一系列笑话,都是她真诚渴望甜蜜爱情生活和大胆追求现代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当时笼罩于欧洲人们头上的宗教禁欲主义的大胆挑战和无情的嘲弄。
  莎翁喜剧中的女性大都是容貌美丽,天生丽质。比如,有着“两颗明星”般闪闪发光眼睛的朱利娅,拥有“五月的春潮”般娇媚可爱脸色的贝特丽丝等等。这种大自然慷慨施予的美貌,使得她们魅力十足。这些美丽的女性有着丰富的个性。生性活泼的贝特丽丝爱说俏皮话,即使在与自己深爱的培尼狄克谈情说爱中,也免不了“唇枪舌剑”,打情骂俏。直到结婚前夕,她还在跟心上人拌嘴:“我只是听了人家的劝告才嫁给你,同时也是为了救你命。因为你正害着相思病,在一天天消瘦呢。”《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德大娘和培琪大娘已过中年,却还“爱闹着玩儿”,她们出身卑微、思想境界却不低下,而对别人的责难,理直气壮地反驳:“娘儿们爱闹着玩,可照样清白。”她们不仅敢于捉弄贵族绅士福斯塔夫,还同丈夫的夫权思想开玩笑。培琪大娘一番话“我要向国会提案,把那些男人都打下去”,充分刻画出培琪大娘身上的那种幽默和玩世不恭的特征。这些充满丰富个性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在莎士比亚喜剧中比比皆是。
  莎翁笔下的喜剧女性还是具有非凡智慧的新型女性。在莎翁的喜剧中,女性往往比男子聪明机智得多,面对困难挫折不畏惧、不退缩,且镇定自若、沉着应对。《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美丽多情而又博学多才,当威尼斯法庭众官员正为“一磅肉”官司束手无策时,她唇枪舌剑,战胜了咄咄逼人的守财奴夏洛克,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她的胆识和智慧,使威尼斯众男子相形见绌。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中豪杰,是人文主义者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又如《第十三夜》中薇奥拉热恋着公爵奥西诺,她大胆地装扮成无依无靠的穷人,进公爵府当了他的仆人。薇奥拉活泼热情,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男子的阳刚,她的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最终赢得了公爵的好感,迎来了自己期待已久的爱情。“风流的”福德大娘和培琪大娘在同利欲熏心的胖绅士福斯塔夫的斗争中,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智,捍卫了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莎士比亚笔下的这种“才智之士”,都是些“兴致勃勃的人,他们让自己的才智欢快地超越可能和不可能的界限……”表现了这种诗意闪烁的、迷人的才智。
  莎翁喜剧中的女性身上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力量,使得她们总是以近乎完美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她们总是能与人为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她们对于友谊、爱情弥加珍惜,对于破坏友谊、爱情的金钱和所谓的地位名分不屑一顾,与传统世俗道德准则和行动完全背道而驰。在《皆大欢喜》中,西利娅珍视友谊胜过自己的生命,她这样安慰因父亲被流放而郁郁不乐的罗瑟琳:“你知道我父亲只有我一个孩子,而且也不可能再有;所以真的,当他去世了我要让你做他的继承人,因为他用暴力从你父亲手中夺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友爱地赠还给你;用我的荣誉起誓。我一定要这样做……所以我温柔的罗丝,愉快起来吧。”当西利娅得知罗瑟琳将被父亲驱逐,她不仅勇敢提出抗议,而且毅然同罗瑟琳出走。西利娅以大无畏的勇气,勇敢地与破坏友谊的父亲抗争,捍卫了自己纯洁的友谊。在《第十三夜》中,当薇奥拉在面对自己心上人奥西诺爱上别人并为此感到苦闷不堪时,竟多次帮助奥西诺向奥丽维娅求婚。这无异把奥西诺从自己身边推走。这对于一个深陷爱河的女子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正是因为她的善良和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最终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爱情。还有为爱情而选择出走的朱丽娅、泼辣强悍的凯瑟丽娜,在被人们理解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平等自由的婚姻生活时,也表现得温文尔雅起来。莎士比亚的这些种种描写、叙述,表现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平等和谐关系的独特见解。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深深蕴藏着爱憎分明的力量美。
  喜剧时期的莎士比亚,是乐观、豁达的莎士比亚。大不列颠帝国的日益强盛,新兴资产阶段力量的迅速壮大,民族精神的振奋,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氛围,使莎士比亚满怀着对大不列颠帝国、对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莎士比亚对社会、人性的乐观态度,使他坚信美最终能战胜丑,和谐最终能代替不和谐。从人道主义善良愿望出发,他总是以其善良的心,给喜剧中的女主人公设计出大团圆的结局。友谊得以长存,正义战胜邪恶。莎士比亚正是凭着对人性美、对于社会及人生的美好期愿,凭着自己出色的戏剧天分,谱出了一曲曲对女性、对美好人性的赞歌。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全集》[M] 威廉·莎士比亚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2.《外国文学史》(下)[M] 郑克鲁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一般包括接受感知、归纳综合、分析判断、推理运用等几个过程。教师要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能力训练,除了弄清阅读的内涵、一般过程,掌握不同文本阅读训练的要点之外,还必须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
当前,教育改革异彩纷呈,学校也在传统教育存在的背景下摸索着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也在两者的夹缝碰撞中艰难地生存。但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究竟有多少乳汁转化为学子们的写作血液,教师大多是不甚了然的。为此,笔者在所执教的学校对学生作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其主干题目如下:①平时多阅读作文水平就能提高吗?②多练笔写作水平就能提高吗?③老师作文课上讲的作文技法,你在习作时能很好地用上吗?④你
我们在读古代诗歌时,常常会发现诗人们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复杂而又矛盾的。比如李白,一方面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另一方面又感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一方面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另一方面却又低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方面明明想“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却又早早地对皇帝扬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开始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在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高职高专现阶段开始尝试各种教学方式以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