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增长也随之越来越快,上世纪80年代每年80万,90年代每年90万,原来是每年增加一万,结果到了2000年以后,突然数量急剧增加到约每年200万人。
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现象:谈癌色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潘宏铭认为:“癌症发病率的快速增长的确是坏消息,但在我国,已有37%以上的癌症病人可以治愈,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将不断上升。所以,必须正确看待癌症,并将其视为一种慢性病来治疗。”
经典案例:
沈丽(化名),今年75岁,稀疏的头发、深深的皱纹,都好像是她的勋章——从2001年5月被检查出卵巢癌到现在,整整15年时间里,她一共接受了42周期的化疗及姑息性放疗,很少有人能像她一样,在这个年纪里承受如此频繁化疗带来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
2001年5月,60岁的沈丽发现自己的肚子慢慢变得越来越肿,而且腹胀厉害,就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发现这是因为肚子里堆积了大量腹水,经过腹水化验、CT检查,确诊是卵巢癌,晚期。接下来,在邵逸夫医院沈丽在全麻下进行了剖腹探查术+大网膜切除术+双侧卵巢切除术,并进行了8次化疗。
也许因为发现太晚,癌细胞在这之前已经转移,3年之后,腹腔内癌细胞复发,沈丽在邵逸夫医院又进行6次化疗后,病情得到控制。2006年3月复查,CA125又上升至1130U/mL,继续接受化疗4次,之后门诊复查CA125下降至正常范围。
2007年12月,沈丽再次入院复查腹部CT,提示后腹膜肿大淋巴结,2008年2月底起,她接受6次化疗,并进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之后因肿瘤指标CA125反复升高接受多次化疗,真正将癌症当成了一种慢性病来治疗。
2011年8月,在CT引導下经皮腹膜肿物穿刺活检术,确诊为转移性腺癌,同年8月至10月进行多次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并进行了腹部病灶的姑息性放疗,之后病情稳定。
2014年9月,沈丽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确诊为转移性癌。2015年1月底起实施4次化疗,并于同年5月至6月进行左颈部淋巴结放疗。
至今,沈丽病情稳定,积极、乐观地与癌魔抗争15年,生活能自理,去公园参加身体锻炼,还看了不少文学著作,参与做一些公益性事业,她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医学数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成立于1995年,历经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建设成为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博士后培养基地,是浙江省肿瘤内科学科带头单位。潘宏铭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高级职称医护人员9名,其中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5名,70%的医师具有博士学位,多数专家和医生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世界顶尖级医学肿瘤中心进修学习,并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肿瘤内科、美国Mayo Clinic肿瘤中心、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美国希望城医学中心等有着长期交流合作关系,科室发表SCI论文已经突破100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现主要诊疗病种包括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淋巴瘤、肝癌、胰腺癌、食管癌、鼻咽癌、头颈部癌、肾癌、睾丸癌、膀胱癌、肉瘤等,每年治疗住院病人上万例。科室除了开展常规肿瘤化疗以外,还开展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个体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等,并将“没有病理就没有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理念贯彻于整个医疗过程,始终坚守和实施标准治疗和与规范化治疗,科室现已经设有新药Ⅰ期、Ⅱ期、Ⅲ期临床新药试验病房,为患者提供免费的抗癌新药治疗机会。
1995年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率先设立“化疗药物配置室”,设立专职临床药师,加强用药合理性分析,严格控制辅药的使用,杜绝不合理用药,并规范化疗药物配置的各项流程,达到“零差错”,并向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肿瘤委员会(Tumor Board)”,开展多学科病例讨论,制订肿瘤患者综合治疗方案。2012年创建国家卫计委“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创建经验向全国近百家“三甲”医院推广。
为了能更好地传播新科技,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会定期或不定期派专家走进基层医院,不仅为当地民众看病义诊,同时也加强指导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并帮助基层医院建设肿瘤内科或肿瘤中心,如丽水中心医院、衢州人民医院、东阳人民医院、武义县人民医院、江山人民医院、宁波市明州医院、开化县中医院等,可以说扶植基层医院遍布整个浙江。
潘宏铭防癌建议与忠告:
提到防癌,很多人认为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成年人要改变自己的确不容易。潘宏铭主任医师认为,许多癌症在体检时发现,马上进行随访或早期治疗是性价比较好的。针对癌症的预防,潘医师提出了十条忠告:
1.每年一次防癌体检
在中国,自觉进行防癌体检的人非常少,健康人群有意识检测癌症的意识相当淡薄,人们还未意识到体检查癌的重要性。有一些范围较小的癌症,如小肝癌,如果在体检中发现,只需要12分钟的射频治疗就可以根治了。还有小肺癌,体检发现后手术切除,治愈率也达90%。
2.戒烟,戒二手烟
烟草中有4000多种物质。潘医师提到一位病人,曾经烟瘾很大,一次性要把四支烟捆在一起抽,因此49岁就得了肺癌,已经向脑部转移。二手烟对妇女、儿童等的危害更大,在肺癌等预防中,戒烟是重中之重!
3.一天最多饮酒1次
每天喝酒的量最好不要超过250mL啤酒、100mL果酒、25mL(2两)白酒,要愉快地喝、慢慢地喝,不劝酒,不同时抽烟、吃药,不喝到深夜。一天最多喝1次,要经常查肝功能,酒后多喝水排出酒精,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4.防癌,运动比饮食更重要
防癌,运动比饮食更重要,建议:“将游泳、遛狗和买菜”作为防癌处方,越是辛苦忙碌越是要运动,比如在上班之前去游泳半小时是好习惯。
5.多吃富含淀粉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淀粉类食物,每天600~800g,越少加工越好;全谷类多的饮食可以减少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富含淀粉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发生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的风险。
6.防癌食品最好的是蔬菜和水果
蔬菜、水果中含有与预防癌症有关的抗氧化剂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多酚、番茄红素、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每人每天蔬菜摄入量从150g增加到400g,肺癌风险可降低50%;从100g增加到350g,胃癌风险可降低60%,所以最好的防癌食物就是普通的蔬菜與水果。
7.大鱼可以,大肉不好
每摄入100g红肉或50g精制的肉类,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上升约15%~20%。建议,红肉每天少于80克;选择生物进化过程中更原始的鱼禽肉、坚果、豆类代替红肉;大鱼可以,大肉不好!
8.控制体重,可防1/3的癌症
美国每年死于癌症的57万患者中,有近1/3死于烟草制品,而另外1/3则与体重超标及肥胖相关,尤其与乳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关系密切。
9.悲观促癌慢性生长
为什么有的知识分子容易得癌症,得了癌症反而治疗效果差,就是与他们想得太多,太怕太悲观有关。
10.少带电脑、手机进卧室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储存剂、染发剂、环境污染物、放射线、紫外线、石棉纤维、慢性炎症、致癌病毒……都是可能致癌的外界因素。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尽量少带进卧室,这些生活习惯都能减少癌症的威胁。
潘宏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胃癌诊治规范制定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30年,在肿瘤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估和治疗以及癌症康复姑息治疗领域深有造诣,是浙江省重点创新学科“恶性肿瘤个体化诊治学”的学科带头人,致力于自噬与肿瘤相关分子靶点及耐药机理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浙江省科技计划专项重大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共建项目各10多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申请专利3项。
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现象:谈癌色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潘宏铭认为:“癌症发病率的快速增长的确是坏消息,但在我国,已有37%以上的癌症病人可以治愈,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将不断上升。所以,必须正确看待癌症,并将其视为一种慢性病来治疗。”
经典案例:
沈丽(化名),今年75岁,稀疏的头发、深深的皱纹,都好像是她的勋章——从2001年5月被检查出卵巢癌到现在,整整15年时间里,她一共接受了42周期的化疗及姑息性放疗,很少有人能像她一样,在这个年纪里承受如此频繁化疗带来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
2001年5月,60岁的沈丽发现自己的肚子慢慢变得越来越肿,而且腹胀厉害,就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发现这是因为肚子里堆积了大量腹水,经过腹水化验、CT检查,确诊是卵巢癌,晚期。接下来,在邵逸夫医院沈丽在全麻下进行了剖腹探查术+大网膜切除术+双侧卵巢切除术,并进行了8次化疗。
也许因为发现太晚,癌细胞在这之前已经转移,3年之后,腹腔内癌细胞复发,沈丽在邵逸夫医院又进行6次化疗后,病情得到控制。2006年3月复查,CA125又上升至1130U/mL,继续接受化疗4次,之后门诊复查CA125下降至正常范围。
2007年12月,沈丽再次入院复查腹部CT,提示后腹膜肿大淋巴结,2008年2月底起,她接受6次化疗,并进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之后因肿瘤指标CA125反复升高接受多次化疗,真正将癌症当成了一种慢性病来治疗。
2011年8月,在CT引導下经皮腹膜肿物穿刺活检术,确诊为转移性腺癌,同年8月至10月进行多次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并进行了腹部病灶的姑息性放疗,之后病情稳定。
2014年9月,沈丽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确诊为转移性癌。2015年1月底起实施4次化疗,并于同年5月至6月进行左颈部淋巴结放疗。
至今,沈丽病情稳定,积极、乐观地与癌魔抗争15年,生活能自理,去公园参加身体锻炼,还看了不少文学著作,参与做一些公益性事业,她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医学数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成立于1995年,历经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建设成为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博士后培养基地,是浙江省肿瘤内科学科带头单位。潘宏铭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高级职称医护人员9名,其中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5名,70%的医师具有博士学位,多数专家和医生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世界顶尖级医学肿瘤中心进修学习,并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肿瘤内科、美国Mayo Clinic肿瘤中心、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美国希望城医学中心等有着长期交流合作关系,科室发表SCI论文已经突破100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现主要诊疗病种包括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淋巴瘤、肝癌、胰腺癌、食管癌、鼻咽癌、头颈部癌、肾癌、睾丸癌、膀胱癌、肉瘤等,每年治疗住院病人上万例。科室除了开展常规肿瘤化疗以外,还开展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个体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等,并将“没有病理就没有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理念贯彻于整个医疗过程,始终坚守和实施标准治疗和与规范化治疗,科室现已经设有新药Ⅰ期、Ⅱ期、Ⅲ期临床新药试验病房,为患者提供免费的抗癌新药治疗机会。
1995年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率先设立“化疗药物配置室”,设立专职临床药师,加强用药合理性分析,严格控制辅药的使用,杜绝不合理用药,并规范化疗药物配置的各项流程,达到“零差错”,并向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肿瘤委员会(Tumor Board)”,开展多学科病例讨论,制订肿瘤患者综合治疗方案。2012年创建国家卫计委“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创建经验向全国近百家“三甲”医院推广。
为了能更好地传播新科技,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会定期或不定期派专家走进基层医院,不仅为当地民众看病义诊,同时也加强指导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并帮助基层医院建设肿瘤内科或肿瘤中心,如丽水中心医院、衢州人民医院、东阳人民医院、武义县人民医院、江山人民医院、宁波市明州医院、开化县中医院等,可以说扶植基层医院遍布整个浙江。
潘宏铭防癌建议与忠告:
提到防癌,很多人认为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成年人要改变自己的确不容易。潘宏铭主任医师认为,许多癌症在体检时发现,马上进行随访或早期治疗是性价比较好的。针对癌症的预防,潘医师提出了十条忠告:
1.每年一次防癌体检
在中国,自觉进行防癌体检的人非常少,健康人群有意识检测癌症的意识相当淡薄,人们还未意识到体检查癌的重要性。有一些范围较小的癌症,如小肝癌,如果在体检中发现,只需要12分钟的射频治疗就可以根治了。还有小肺癌,体检发现后手术切除,治愈率也达90%。
2.戒烟,戒二手烟
烟草中有4000多种物质。潘医师提到一位病人,曾经烟瘾很大,一次性要把四支烟捆在一起抽,因此49岁就得了肺癌,已经向脑部转移。二手烟对妇女、儿童等的危害更大,在肺癌等预防中,戒烟是重中之重!
3.一天最多饮酒1次
每天喝酒的量最好不要超过250mL啤酒、100mL果酒、25mL(2两)白酒,要愉快地喝、慢慢地喝,不劝酒,不同时抽烟、吃药,不喝到深夜。一天最多喝1次,要经常查肝功能,酒后多喝水排出酒精,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4.防癌,运动比饮食更重要
防癌,运动比饮食更重要,建议:“将游泳、遛狗和买菜”作为防癌处方,越是辛苦忙碌越是要运动,比如在上班之前去游泳半小时是好习惯。
5.多吃富含淀粉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淀粉类食物,每天600~800g,越少加工越好;全谷类多的饮食可以减少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富含淀粉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发生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的风险。
6.防癌食品最好的是蔬菜和水果
蔬菜、水果中含有与预防癌症有关的抗氧化剂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多酚、番茄红素、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每人每天蔬菜摄入量从150g增加到400g,肺癌风险可降低50%;从100g增加到350g,胃癌风险可降低60%,所以最好的防癌食物就是普通的蔬菜與水果。
7.大鱼可以,大肉不好
每摄入100g红肉或50g精制的肉类,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上升约15%~20%。建议,红肉每天少于80克;选择生物进化过程中更原始的鱼禽肉、坚果、豆类代替红肉;大鱼可以,大肉不好!
8.控制体重,可防1/3的癌症
美国每年死于癌症的57万患者中,有近1/3死于烟草制品,而另外1/3则与体重超标及肥胖相关,尤其与乳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关系密切。
9.悲观促癌慢性生长
为什么有的知识分子容易得癌症,得了癌症反而治疗效果差,就是与他们想得太多,太怕太悲观有关。
10.少带电脑、手机进卧室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储存剂、染发剂、环境污染物、放射线、紫外线、石棉纤维、慢性炎症、致癌病毒……都是可能致癌的外界因素。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尽量少带进卧室,这些生活习惯都能减少癌症的威胁。
潘宏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胃癌诊治规范制定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30年,在肿瘤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估和治疗以及癌症康复姑息治疗领域深有造诣,是浙江省重点创新学科“恶性肿瘤个体化诊治学”的学科带头人,致力于自噬与肿瘤相关分子靶点及耐药机理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浙江省科技计划专项重大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共建项目各10多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申请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