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可穿戴鼻祖Jawbone在可穿戴设备集体走冷的大潮之中,难逃幸免。从2015年初的8亿多美元总融资额外加30亿美元估值,滑落到如今全面停产且计划退出可穿戴市场。
其实,可穿戴设备从智能手机诞生至今,便承载着人们的梦想——颠覆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个计算中心和流量入口。不过很遗憾,一直以来,这都是一场“假梦”。
今年,虚拟VR突然走红。人们认为它尚处发展初期,不但拥有可穿戴设备能讲的故事,也有大企业的背书作为支撑。而可穿戴厂商仍然固守两三年前的旧观念,无法产出实质性的内容。他们认为,可穿戴设备需要静待春天的到来,但从资本的层面而言,它已经无法继续讲故事,也难谈颠覆之梦。
所以,一时间,资本家把目光投到了虚拟VR的身上。
一切的问题归结于产品,可穿戴设备应该有自己的本分,脱离本分谈颠覆,非常不切实际。
在智能手机诞生之初,SoC芯片强大的处理能力曾让不少厂商眼前一亮。正是如此,他们决定将手表和手机结合。至今,市面上存在着大量搭载着安卓4.0系统的智能手表,除了屏幕太小以外,几乎就是一款手机。
但是,这种智能手表过小的屏幕无法承载手机上点按、滑动等幅度较大的操作,也不能容纳人眼可以舒适获取的信息量。
随之而来的,则是智能可穿戴设备进入“去中心化”的发展阶段,不少厂商都在反思,决定不再用它取代手机,而是尝试着只搭载少数传感器。于是,与手机通过蓝牙等方式连接的智能手环成为了主流。
虽说手环一时很火爆,但不难发现,这样一款产品其实功能太过简单,且记步、睡眠等健康功能也很难做到真正科学。用户购买这样一款产品往往是因为便宜、尝鲜,在试玩一段时间缺乏新意后,就将它们放进柜子里“吃灰”。
于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又朝着下一个阶段发展——加入更多功能,创造新的交互机会。
这一阶段的的代表是苹果的Apple Watch和摩托罗拉的Moto 360。这两款产品无一例外都采用了语音作为主要的人机交互方式,小幅度的点按和滑动功能被大量运用在产品上。从绝对的功能来看,两款产品都远超过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而且也做到了科技属性和时尚属性的统一。但它并没有产生颠覆效果,仅仅是付款、通知、健康等一系列充当手机第二屏的功能,让这两款可穿戴设备仍然难以令人惊呼神奇。
一直以来,可穿戴设备还是作为手机等产品的辅助工具,其商业模式还是硬件盈利,而非生态盈利。
你去看今天做得成功的可穿戴设备,其实也就是华为、小米等若干厂商而已,它们本身不是专门做可穿戴设备的,只是把可穿戴作为手机生态链的一环来做。虽然有大公司的体量、成本控制的优势,但事实上,它们只是在用纯硬件的思路做可穿戴产品。
如此一来,在虚拟VR“虚火”旺盛的当下,可穿戴概念遇冷,再加上多年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让人们看到了资本市场浮躁背后的真实。
在互联网时代,真风口难有,伪风口长存,可穿戴的“颠覆”之梦该到梦醒之时了。
其实,可穿戴设备从智能手机诞生至今,便承载着人们的梦想——颠覆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个计算中心和流量入口。不过很遗憾,一直以来,这都是一场“假梦”。
今年,虚拟VR突然走红。人们认为它尚处发展初期,不但拥有可穿戴设备能讲的故事,也有大企业的背书作为支撑。而可穿戴厂商仍然固守两三年前的旧观念,无法产出实质性的内容。他们认为,可穿戴设备需要静待春天的到来,但从资本的层面而言,它已经无法继续讲故事,也难谈颠覆之梦。
所以,一时间,资本家把目光投到了虚拟VR的身上。
一切的问题归结于产品,可穿戴设备应该有自己的本分,脱离本分谈颠覆,非常不切实际。
在智能手机诞生之初,SoC芯片强大的处理能力曾让不少厂商眼前一亮。正是如此,他们决定将手表和手机结合。至今,市面上存在着大量搭载着安卓4.0系统的智能手表,除了屏幕太小以外,几乎就是一款手机。
但是,这种智能手表过小的屏幕无法承载手机上点按、滑动等幅度较大的操作,也不能容纳人眼可以舒适获取的信息量。
随之而来的,则是智能可穿戴设备进入“去中心化”的发展阶段,不少厂商都在反思,决定不再用它取代手机,而是尝试着只搭载少数传感器。于是,与手机通过蓝牙等方式连接的智能手环成为了主流。
虽说手环一时很火爆,但不难发现,这样一款产品其实功能太过简单,且记步、睡眠等健康功能也很难做到真正科学。用户购买这样一款产品往往是因为便宜、尝鲜,在试玩一段时间缺乏新意后,就将它们放进柜子里“吃灰”。
于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又朝着下一个阶段发展——加入更多功能,创造新的交互机会。
这一阶段的的代表是苹果的Apple Watch和摩托罗拉的Moto 360。这两款产品无一例外都采用了语音作为主要的人机交互方式,小幅度的点按和滑动功能被大量运用在产品上。从绝对的功能来看,两款产品都远超过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而且也做到了科技属性和时尚属性的统一。但它并没有产生颠覆效果,仅仅是付款、通知、健康等一系列充当手机第二屏的功能,让这两款可穿戴设备仍然难以令人惊呼神奇。
一直以来,可穿戴设备还是作为手机等产品的辅助工具,其商业模式还是硬件盈利,而非生态盈利。
你去看今天做得成功的可穿戴设备,其实也就是华为、小米等若干厂商而已,它们本身不是专门做可穿戴设备的,只是把可穿戴作为手机生态链的一环来做。虽然有大公司的体量、成本控制的优势,但事实上,它们只是在用纯硬件的思路做可穿戴产品。
如此一来,在虚拟VR“虚火”旺盛的当下,可穿戴概念遇冷,再加上多年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让人们看到了资本市场浮躁背后的真实。
在互联网时代,真风口难有,伪风口长存,可穿戴的“颠覆”之梦该到梦醒之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