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设计文化在当前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以及设计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参与设计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设计的文化属性在当代的必要性。针对我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在设计中体现民族文化显得尤为必要,从继承模仿到发展创新的发展角度探讨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我国民族文化。
关键词 设计文化 市场竞争力 民族设计
一、设计文化对当代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必要性
今天的“世界是平的”,无形驾驭有形,知识驾驭物质,文化驾驭价值。大多优秀国际品牌“制造”的优秀设计里包含的是思想的东西,如品牌、标准、专利、梦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当我们陶醉于全世界每个人每年要买一双中国产的鞋,两米中国产的布,三件中国产的服装时,不要忘了这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产品都是贴上别人的牌子。今天,中国已经有一百七十多类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却没有一个世界级出口品牌。与世界相比,我们的现实优势还停留在低廉的劳动力和低值消耗的资源中,仍然处在世界经济价值链的低端。在中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被世界接受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有何作为?中国设计应该做何反思?中国的产品拥有什么价值才能变得不可取代?如果我们细心洞悉那些让全球广泛接受的世界品牌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蕴含源于本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如:美国的创新精神及领导意识、日本的团队精神及危机意识、法国的奢华浪漫及艺术时尚、德国的理性专精与韩国的永不言败精神。人们可以透过不同的元素符号来领会其中所表达的文化,从而体会到品牌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做一次品牌换主的游戏,假设“索尼”是德国的,“三星”是美国的,“苹果”是日本的,而“奔驰“是韩国的,“微软”则属于法国的,你一定觉得很怪,其原因显然是元素的错位导致文化内涵的混乱所致。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其品牌的基因是决定性的,是精神。
今天的中国已全面走向世界舞台。可中国产品要从“中国制造”走到“中国设计”,显然不可能依靠在世界市场上以翻版各大品牌而走向成功之路。中国设计要让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这需要“中国文化”的精神力量,基因根基。一种文化在创造、形成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淘汰,传承,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精华,这里包含着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了设计的风格、元素,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体现需要具有能承载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必将会让中国设计,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二、设计从不缺少文化
设计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丢弃了古典、传统。创新,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从现代设计的开端,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赞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出对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例如现在很多家电产品上的纹理设计与表现方式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像是中国瓷器的纹理、色彩、韵味的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表现等等,这些赋予了产品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基于传统,用发展的思维推动设计文化的创新
镜明:电通(日本)执行创意总监,有“日本广告界教父”之称,是戛纳广告节、美国库里奥广告节、亚太广告节等国际广告节的常任评委,多次获日本ACC广告奖的全场大奖。镜明先生认为,设计、创意会经过一个模仿的阶段,中国现在处于模仿期,但终将诞生具有自己特性的創意。做创意,过去的东西很重要,但不能沉迷其中,要向过去学习,又要基于现在,更要面对未来。活在现在的世界中,才能有全新的未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强有力的中国元素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存在于对生活的不断体会当中。单纯依靠已经有着符号概念的传统中国元素是不行的。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可见,要用发展的眼光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相结合,用创新的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表现,使设计具有现代感同时又有本土文化精髓,赋予设计文化思想、精神。
当下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自己,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营销的黄金时期。现代企业应因势利导,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登原.中国文化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4]赵明,赵有田.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J].中州学刊,1999.
[5]陈震邦.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江苏大学.
关键词 设计文化 市场竞争力 民族设计
一、设计文化对当代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必要性
今天的“世界是平的”,无形驾驭有形,知识驾驭物质,文化驾驭价值。大多优秀国际品牌“制造”的优秀设计里包含的是思想的东西,如品牌、标准、专利、梦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当我们陶醉于全世界每个人每年要买一双中国产的鞋,两米中国产的布,三件中国产的服装时,不要忘了这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产品都是贴上别人的牌子。今天,中国已经有一百七十多类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却没有一个世界级出口品牌。与世界相比,我们的现实优势还停留在低廉的劳动力和低值消耗的资源中,仍然处在世界经济价值链的低端。在中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被世界接受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有何作为?中国设计应该做何反思?中国的产品拥有什么价值才能变得不可取代?如果我们细心洞悉那些让全球广泛接受的世界品牌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蕴含源于本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如:美国的创新精神及领导意识、日本的团队精神及危机意识、法国的奢华浪漫及艺术时尚、德国的理性专精与韩国的永不言败精神。人们可以透过不同的元素符号来领会其中所表达的文化,从而体会到品牌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做一次品牌换主的游戏,假设“索尼”是德国的,“三星”是美国的,“苹果”是日本的,而“奔驰“是韩国的,“微软”则属于法国的,你一定觉得很怪,其原因显然是元素的错位导致文化内涵的混乱所致。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其品牌的基因是决定性的,是精神。
今天的中国已全面走向世界舞台。可中国产品要从“中国制造”走到“中国设计”,显然不可能依靠在世界市场上以翻版各大品牌而走向成功之路。中国设计要让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这需要“中国文化”的精神力量,基因根基。一种文化在创造、形成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淘汰,传承,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精华,这里包含着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了设计的风格、元素,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体现需要具有能承载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必将会让中国设计,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二、设计从不缺少文化
设计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丢弃了古典、传统。创新,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从现代设计的开端,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赞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出对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例如现在很多家电产品上的纹理设计与表现方式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像是中国瓷器的纹理、色彩、韵味的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表现等等,这些赋予了产品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基于传统,用发展的思维推动设计文化的创新
镜明:电通(日本)执行创意总监,有“日本广告界教父”之称,是戛纳广告节、美国库里奥广告节、亚太广告节等国际广告节的常任评委,多次获日本ACC广告奖的全场大奖。镜明先生认为,设计、创意会经过一个模仿的阶段,中国现在处于模仿期,但终将诞生具有自己特性的創意。做创意,过去的东西很重要,但不能沉迷其中,要向过去学习,又要基于现在,更要面对未来。活在现在的世界中,才能有全新的未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强有力的中国元素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存在于对生活的不断体会当中。单纯依靠已经有着符号概念的传统中国元素是不行的。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可见,要用发展的眼光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相结合,用创新的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表现,使设计具有现代感同时又有本土文化精髓,赋予设计文化思想、精神。
当下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自己,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营销的黄金时期。现代企业应因势利导,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登原.中国文化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4]赵明,赵有田.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J].中州学刊,1999.
[5]陈震邦.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