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本地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笔者进行了研究前期的调查,调查了研究地域的全部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共25名,任教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共50名。同时,还调查了任教学校高中一年级学生2个班共108人,高中二年级2个班共97人。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75份,回收7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205份,回收20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现象:①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更新。②目前教学平台的建设仍为空白,无法体现新教材的优势。③信息技术教师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有限,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改善。
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相互之间的协作,这不利于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②学生对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期待很高。③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低。
2 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简单概括为:学生以协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学习,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共同探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在与同科教师研究协商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框架图。(如图1)
图1 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框架图
3 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简介
笔者结合本校的硬件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对构建出的信息技术协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3.1 情境导入。本环节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开始,教师可以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引入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创新,设计出既能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又能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潜移默化地达到教学目标。本环节需要引出学生探究的相关问题,以供学生进行继续学习。
3.2 协作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为主。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在课程实施之前,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的差别,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分组方式多样,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①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成组,允许小组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学习时间也可以灵活把握;②“优——优”合作、“差——差”合作,也就是说分成的小组基础相同,这样他们反而能够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避免单一的使用“交叉合作”分组方式造成的一些学生问题。
3.3 深入探究。在“协作学习”的环节中,学生已经对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交换了意见,也提出了更深入的问题,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可以是肯定式点拨或者点睛式点拨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发现更深入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将所学知识能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4 交流评价。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阶段,学生经过了协作探究学习以后,完成的作品需要经过与他人交流才能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可分为三个环节: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教师需要做的是对交流活动的组织、指导,并参与其中。
3.5 总结升华。在任务或者主题完成后,教师应该对任务或者主题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指出本次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与学生交流活动的进行是否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学生还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
总而言之,在使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师与学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体验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
为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笔者进行了研究前期的调查,调查了研究地域的全部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共25名,任教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共50名。同时,还调查了任教学校高中一年级学生2个班共108人,高中二年级2个班共97人。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75份,回收7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205份,回收20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现象:①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更新。②目前教学平台的建设仍为空白,无法体现新教材的优势。③信息技术教师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有限,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改善。
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相互之间的协作,这不利于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②学生对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期待很高。③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低。
2 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简单概括为:学生以协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学习,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共同探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在与同科教师研究协商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框架图。(如图1)
图1 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框架图
3 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简介
笔者结合本校的硬件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对构建出的信息技术协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3.1 情境导入。本环节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开始,教师可以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引入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创新,设计出既能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又能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潜移默化地达到教学目标。本环节需要引出学生探究的相关问题,以供学生进行继续学习。
3.2 协作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为主。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在课程实施之前,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的差别,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分组方式多样,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①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成组,允许小组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学习时间也可以灵活把握;②“优——优”合作、“差——差”合作,也就是说分成的小组基础相同,这样他们反而能够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避免单一的使用“交叉合作”分组方式造成的一些学生问题。
3.3 深入探究。在“协作学习”的环节中,学生已经对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交换了意见,也提出了更深入的问题,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可以是肯定式点拨或者点睛式点拨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发现更深入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将所学知识能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4 交流评价。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阶段,学生经过了协作探究学习以后,完成的作品需要经过与他人交流才能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可分为三个环节: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教师需要做的是对交流活动的组织、指导,并参与其中。
3.5 总结升华。在任务或者主题完成后,教师应该对任务或者主题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指出本次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与学生交流活动的进行是否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学生还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
总而言之,在使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师与学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体验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