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人们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思维认知呢?
2.中国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比如过去的知识分子们拼命想冲进学术之城,如今所谓“专家”又竭力脱离这个城,想要钻到其他污浊不堪的城里去。
那么知识分子们到底应该怎样理性认知这个“学术之城”呢?我们又该如何理性地看待类似事件呢?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
1.明观点:先亮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知识分子们的这种做法是盲目的、缺乏理性的。
2.析原因:分析这类事件,必须思考两三个问题:首先,当今知识分子想钻到什么城里去?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其次,他们想脱离的“学术之城”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想脱离?
3.提建议:结合当今社会,横向类比分析,指出自己的意见。
重拾理性,突围!
◎孔德轩
这年头,在很多人眼里,专家成了“砖家”,即专门忽悠人的家伙;而教授则成了“叫兽”。如今,知识分子频频“中枪”,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过于张扬是他们“中枪”的“表层原因”;其内心浮躁,离学术之城越来越远,才是“内在原因”。知识分子对“学术之城”缺乏理性认知,盲目逃离,是非常荒谬可笑的。
中国自古便是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国家,前贤有“孔孟老庄”,他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沉醉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正是这份清高自守,使他们可立于尘世而不被遮蔽耳目,从而保持自我,坚守操行,思索宇宙,探求本心。
到了近现代,随着国门大开,知识分子呼吸到围墙外的新鲜空气,历经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人性论”争鸣等,这样的突围是值得肯定的,是振奋人心的。因为他们冲破了种种旧思想的桎梏,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为中国学术开拓了新天地。在这场突围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郭沫若、丁玲、王元化等人功不可没。
然而,时至今日,知识分子却渐渐钻到娱乐圈里,挤进名利场中,他们逐渐蜕变成一个个职业明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王立群、易中天、阎崇年、于丹、钱文忠频频,戏说历史,娱乐大众。不少专家学者的文凭来自“克莱登大学”,故宫锦旗“‘撼’卫”不住学术的脸面……丢掉了知识分子那“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得住寂寞之魂!
鉴于此,我认为知识分子需要冷静下来理性思考,抛却心中那份浮躁,重回学术围城,找回心中那方净土。
是的,我同意大学就应当是永远的“象牙塔”,无形的围墙将它与世俗隔离,使它不被名利之风吹及。如此,便会少些无聊的争斗、论文抄袭、文凭造假之类的不良现象。
是的,我同意学术界应当是一方净土,研究是基于自己的专业追求,是为学术而做学术,是陈省身的“数学好玩”,是远离名缰利锁。
是的,我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有一份清高,才能不垂涎世人汲汲的名利;只有拥有了清高,才能以一颗沉静的、对科学几乎虔诚的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我热切期盼着知识分子重拾理性,再度“突围”,重回“象牙塔”,再开学术之花——远离名缰利锁的学术之花。
【作者系广东顺德德胜学校高一(4班)学生】
简评
文章语言俏皮幽默,颇具杂文针砭时弊之个性。作者悟出了学术圈与名利场截然不同,找到了知识分子们选择两个“城”背后的真正原因——渴盼名利却又耐不住寂寞。作者对症下药,运用排比段真挚呼吁知识分子们丢掉盲目,重拾理性,全心投身学术创作。文章观点清晰,论证严密,语言极具感染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中国精神的理性突围
◎郑慈恩
多少次,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以孔孟儒思、老庄哲学、李杜诗篇为荣。多少回,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以祖国的千年历史、悠久文化为傲。多少年,我们每一位国人都坚信拥有独立系统的中华文化必将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是,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华底蕴带给知识分子们的优越感日渐消逝了呢?为什么知识分子们想要逃离学术之城呢?中国的知识分子哪里出问题了呢?
不可否认,中国的“物质腰围”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变得日益强大,颇有几分威武之势。而与之相对,我们引以为自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却面临委顿的危机。撒切尔曾笑谈,要等到中国节目而不是中国电视机出口到英国她才会真正感受到危机。且让我们将其傲语作为前进的动力,毕竟精神之臂无缚鸡之力注定物质之躯再粗壮也寸步难行。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化”的社会习气,这或许是知识分子们逃离学术之城的客观因素。
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普遍陷于追逐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奖励的获取、职称的晋升怪圈;有知名学者以造假、抄袭来获取更高利益,更有甚者逾越伦理道德底线来满足自身私欲,而逐渐丧失了对于国家、民族与社会的关切。作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一味想要鉆进利益之城,实际上已经堕落为可悲的境地,其受到社会批评是不足为奇的。
倘若每位知识分子都徜徉学术之城;倘若每个公民都不曾停止追求、汲取、创新我们的中华文化;倘若每个企业都竭力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倘若国家不曾停止去推广、弘扬、引导文化的发展,亦不会单单把五千年的精华归整成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更能将其输出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文化实际上是根植于内心的休养,能约束自己的自由,潜移默化中的优雅举止。在利益的重重包围下,知识分子们,恳请你们保持理性思考,多些大智慧,少些小聪明!多些责任与担当,少些急功与近利!你们的孜孜以求,必会帮助社会大众重燃精神的火苗;你们的引领,必会指引我们的国家找到输出正确价值观的路径,成为真正崛起的大国、强国。
但在此之前,你们要打起精神突围,冲进“学术之城”,潜心汲取,虚心学习。因为,你们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
【作者系广东顺德德胜学校高一(5班)学生】
简评
文章思维活跃,充满思辨性。第一段肯定中国文化的傲人成就;第二段便质疑当今的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逃离学术之城;接着退后一步,指出知识分子们的选择有其社会根源;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列举知识分子们汲汲于名利的危害;最后,再次强调知识分子们应该成为社会的引领者与标杆。文章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更有对知识分子们的深切期盼,对民族文化输向世界的信心。
作者语言表达能力强,句式灵活多变,“物质腰围”等比喻生动形象。文章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气势雄浑,情感充沛,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1.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人们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思维认知呢?
2.中国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比如过去的知识分子们拼命想冲进学术之城,如今所谓“专家”又竭力脱离这个城,想要钻到其他污浊不堪的城里去。
那么知识分子们到底应该怎样理性认知这个“学术之城”呢?我们又该如何理性地看待类似事件呢?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
1.明观点:先亮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知识分子们的这种做法是盲目的、缺乏理性的。
2.析原因:分析这类事件,必须思考两三个问题:首先,当今知识分子想钻到什么城里去?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其次,他们想脱离的“学术之城”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想脱离?
3.提建议:结合当今社会,横向类比分析,指出自己的意见。
重拾理性,突围!
◎孔德轩
这年头,在很多人眼里,专家成了“砖家”,即专门忽悠人的家伙;而教授则成了“叫兽”。如今,知识分子频频“中枪”,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过于张扬是他们“中枪”的“表层原因”;其内心浮躁,离学术之城越来越远,才是“内在原因”。知识分子对“学术之城”缺乏理性认知,盲目逃离,是非常荒谬可笑的。
中国自古便是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国家,前贤有“孔孟老庄”,他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沉醉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正是这份清高自守,使他们可立于尘世而不被遮蔽耳目,从而保持自我,坚守操行,思索宇宙,探求本心。
到了近现代,随着国门大开,知识分子呼吸到围墙外的新鲜空气,历经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人性论”争鸣等,这样的突围是值得肯定的,是振奋人心的。因为他们冲破了种种旧思想的桎梏,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为中国学术开拓了新天地。在这场突围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郭沫若、丁玲、王元化等人功不可没。
然而,时至今日,知识分子却渐渐钻到娱乐圈里,挤进名利场中,他们逐渐蜕变成一个个职业明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王立群、易中天、阎崇年、于丹、钱文忠频频,戏说历史,娱乐大众。不少专家学者的文凭来自“克莱登大学”,故宫锦旗“‘撼’卫”不住学术的脸面……丢掉了知识分子那“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得住寂寞之魂!
鉴于此,我认为知识分子需要冷静下来理性思考,抛却心中那份浮躁,重回学术围城,找回心中那方净土。
是的,我同意大学就应当是永远的“象牙塔”,无形的围墙将它与世俗隔离,使它不被名利之风吹及。如此,便会少些无聊的争斗、论文抄袭、文凭造假之类的不良现象。
是的,我同意学术界应当是一方净土,研究是基于自己的专业追求,是为学术而做学术,是陈省身的“数学好玩”,是远离名缰利锁。
是的,我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有一份清高,才能不垂涎世人汲汲的名利;只有拥有了清高,才能以一颗沉静的、对科学几乎虔诚的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我热切期盼着知识分子重拾理性,再度“突围”,重回“象牙塔”,再开学术之花——远离名缰利锁的学术之花。
【作者系广东顺德德胜学校高一(4班)学生】
简评
文章语言俏皮幽默,颇具杂文针砭时弊之个性。作者悟出了学术圈与名利场截然不同,找到了知识分子们选择两个“城”背后的真正原因——渴盼名利却又耐不住寂寞。作者对症下药,运用排比段真挚呼吁知识分子们丢掉盲目,重拾理性,全心投身学术创作。文章观点清晰,论证严密,语言极具感染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中国精神的理性突围
◎郑慈恩
多少次,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以孔孟儒思、老庄哲学、李杜诗篇为荣。多少回,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以祖国的千年历史、悠久文化为傲。多少年,我们每一位国人都坚信拥有独立系统的中华文化必将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是,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华底蕴带给知识分子们的优越感日渐消逝了呢?为什么知识分子们想要逃离学术之城呢?中国的知识分子哪里出问题了呢?
不可否认,中国的“物质腰围”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变得日益强大,颇有几分威武之势。而与之相对,我们引以为自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却面临委顿的危机。撒切尔曾笑谈,要等到中国节目而不是中国电视机出口到英国她才会真正感受到危机。且让我们将其傲语作为前进的动力,毕竟精神之臂无缚鸡之力注定物质之躯再粗壮也寸步难行。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化”的社会习气,这或许是知识分子们逃离学术之城的客观因素。
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普遍陷于追逐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奖励的获取、职称的晋升怪圈;有知名学者以造假、抄袭来获取更高利益,更有甚者逾越伦理道德底线来满足自身私欲,而逐渐丧失了对于国家、民族与社会的关切。作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一味想要鉆进利益之城,实际上已经堕落为可悲的境地,其受到社会批评是不足为奇的。
倘若每位知识分子都徜徉学术之城;倘若每个公民都不曾停止追求、汲取、创新我们的中华文化;倘若每个企业都竭力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倘若国家不曾停止去推广、弘扬、引导文化的发展,亦不会单单把五千年的精华归整成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更能将其输出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文化实际上是根植于内心的休养,能约束自己的自由,潜移默化中的优雅举止。在利益的重重包围下,知识分子们,恳请你们保持理性思考,多些大智慧,少些小聪明!多些责任与担当,少些急功与近利!你们的孜孜以求,必会帮助社会大众重燃精神的火苗;你们的引领,必会指引我们的国家找到输出正确价值观的路径,成为真正崛起的大国、强国。
但在此之前,你们要打起精神突围,冲进“学术之城”,潜心汲取,虚心学习。因为,你们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
【作者系广东顺德德胜学校高一(5班)学生】
简评
文章思维活跃,充满思辨性。第一段肯定中国文化的傲人成就;第二段便质疑当今的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逃离学术之城;接着退后一步,指出知识分子们的选择有其社会根源;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列举知识分子们汲汲于名利的危害;最后,再次强调知识分子们应该成为社会的引领者与标杆。文章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更有对知识分子们的深切期盼,对民族文化输向世界的信心。
作者语言表达能力强,句式灵活多变,“物质腰围”等比喻生动形象。文章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气势雄浑,情感充沛,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