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条件下优化课外活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cm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有效开展美术课外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更加开心更加进步,一年多来,我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与尝试.
  
   一、开展种类丰富的课外美术兴趣班。
   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美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教育价值。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
   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意识中,美术就是绘画,美术兴趣班无非就是画画画儿,这是比较狭隘的一种认识。其实美术所涉及的层面很广,除了绘画还涵盖了雕塑、建筑、设计等多方面。针对小学生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开设一些不同类别的美术兴趣班,以供不同年龄及爱好的学生自主选择。如我们学校就开设有绘画类别的国画、素描、儿童画、电脑绘画,和手工类别的陶艺、剪纸等,每个孩子都在自己喜爱的美术形式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学得更开心、更用心了。
  
   二、定期举办专题性的艺术节活动。
  随着各种美术形式的学习,学生对某种类别的美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技能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每年定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艺术节活动,如陶艺节、折纸周、剪纸艺术节等。通过专题艺术节举办的相关知识讲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的制作,让学生在系统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感受美术创作带了的乐趣。
  
   三、邀请知名艺术名家到校讲座。
   我教书已经多年,在教学中我发现,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美术,可是却很少有学生自信的说“我画得很棒,我长大后要当一个杰出的画家”。开始时我比较疑惑,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艺术家和画家在学生的眼中是高高在上、不可攀登的,他们觉得只有画家才能画出那么好的画,而自己根本不可能。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自卑而偏见的想法,我认为可以邀请一些艺术名家、画家到校进行讲座,通过介绍画家小时候的故事、绘画创作的感想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启迪,明白原来画家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小时候可能也和大家一样贪玩、一样的喜爱绘画,只要努力并不断坚持是能够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的,同时通过欣赏作品及画家的现场绘画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学校宣传栏介绍美术相关知识。
   新的艺术教育中强调艺术学习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中美术欣赏课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美术课堂上的艺术欣赏因教材与课时的局限,往往内容少而片面,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我认为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橱窗等来定期向学生介绍各种美术知识、名家名作、各国各民族的不同艺术等,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欣赏学习的平台。在资料的搜集上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参与寻找,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如网络、书本等搜集相应的资料,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给学生美术实践的机会。
   艺术新课程标准中有“艺术与生活”的分目标,指出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应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另一个关系,那就是艺术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学生在艺术课及课外美术活动中获得了很多的艺术能力和经验,制作了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如能让学生将当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并更好的深化专业知识的运用,而且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起着很大的丰富作用。我在平时就经常寻找机会给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平台,为了营造一个好的艺术氛围,我发动高年级的学生一起对美术教室与陶艺教室进行装饰与美化。教室的外墙是一片白色的瓷砖,我们决定用绘画来装饰,确定主题后我发动学生去寻找资料并设计草图,并在定稿后利用课外活动及课余时间用油画颜料进行了绘画,整个外墙的绘画用了将近2个月时间,虽然学生们也蛮辛苦的,但是当看到白色的墙面被颜料渲染得多姿多彩,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
  
   六、给学生一片自由涂鸦的天地。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孩子们喜爱绘画的情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每个学生的绘画水平与表现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很好,经常被老师表扬;有的学生虽然绘画水平不好,可是他却一样喜爱绘画,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同时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一块专门给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自由空间,并对自己和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教师也可以根据绘画作品在旁边进行简单的语言讲评,这种形式既给了学生自由抒发、表达的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年里对如何优化课外美术活动的一些小小的感想与尝试,当然要实施好这些举措,真正地优化课外美术活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如:教师队伍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完善、加强教学管理等。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江苏215000】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的重任。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该怎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科学问题----激发兴趣的源泉。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
作文是什么?可以打一个比方,它就像给自己心灵打开的一扇窗户,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能不拘形式地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即“自己选材、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使学生在快乐中写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小学语文快乐作文的一些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变“要我写”为“我
韵律活动是孩子伴随音乐进行并与音乐协调的身体动作表现活动。儿童在进行韵律活动时不仅需要一定的体能,一定的动作和一定的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运用动作进行创造性艺术表现的能力。那么如何将孩子在韵律活动中的自发舞蹈行为转变为创新行为,并由韵律活动中的创新而举一反三,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素质、科学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观察韵律表现形态,丰富孩子的想像  一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做到多看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
农村学校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学生、老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付式教学活动,如果再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
在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届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这一节时,遇到的困难基本相同。具体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概念、意义等类似,产生错误。例1、16的1/4是多少?例2、16个1/4是多少?例3、1/4的16倍是多少?例4、一支钢笔价钱是4元,一支圆珠笔价钱比它便宜 ,一支圆珠笔价钱是多少元?等等。把分数的意义和整数意义混淆起来。例1、例2、例3解题为161/4×或1/4×16,例4学生易把“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