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简单地探讨一下中专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稍加处理,简明扼要地表达,不失为因材施教的做法之一。
关键词:简明 扼要
如果您是一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中专学校的教师,您一定深有体会:目前的中专生比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学生难教了,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二千多年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经说过:“因材施教”;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样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本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简单地探讨一下中专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稍加处理,简明扼要地表达,不失为因材施教的做法之一。
任何知识都是通过语言来学习的。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熟悉教材以外,还应该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同一个问题,善于表达与否,教学效果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我们使用短语或短句来表达、说明。一方面,语言简练;另一方面,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的学习。以下举几个例子,仅供大家参考。
我们先来看看中专物理实验的两个例子:一是圆柱体密度的测量;二是验证导体的串并联规律。在第一个实验中,如何读游标卡尺的问题是实验的重点之一。圆柱体的半径和高度都是四位数,小数点前有两位,小数点后有两位。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短语来表达:“零线前两位,齐线后两位”。也就是说,小数点前两位看游标的零线,小数点后两位看游标和主尺对齐的线,结合图例或实物来说,学生很容易学会。在这里,短语只有十个字,文字不多,大体上就讲清了游标卡尺的读法,学生对游标卡尺的认知应该是深刻的。有了这一例,学生自然而然会触类旁通了。在第二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有两种接法:第一种是当变阻器来用,这种接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上一下”,即一根导线的一头接滑动变阻器的上端,另一根导线的一头接下端,这种情况十分简单。第二种是当变压器来使用,这种接法我们用短语表达叫做:“正负接两下,上部接上下”。即直流稳压电源的正负极接滑动变阻器的两个下端,电路的上半部分(并联电路)一头接上端,另一头接下端。在这里,十个字的短语就讲清楚了电路分两部分来连接的接法,这种接法既容易又快捷。由于语言简练又顺口,学生对这种接法的认知同样是深刻的。如果不采用这种接法,电路不是很好接了。对于第二种接法,我们可以先不理会电表的正负极是否接对,而把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到5伏以下,变阻器的触头调到中央,这样。电表的电流或电压都不会很大,即使电表反转,也无关紧要。若电表反转,正负极交换即可。当然,讲清楚这种接法的变压机理是必要的。
电磁学有三个定则——左手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和右手定则。磁力的方向用左手,电生磁和磁生电用右手,简而言之:“左磁力,右电磁”。仅六个字,就区分了这三个定则。这种说法,学生印象深刻,也容易记忆和掌握。
楞次定律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通的变化。总结后是:“增反减同”。原磁通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原磁通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与此类似,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我们同样可以表述为“增反减同”。电流增加,自感电动势与电流反向;电流减少,自感电动势与电流同向。这里,我们仅仅用了四个字短语,就把楞次定律和自感电动势的方向讲清楚了。学生仅需简单的记忆,无需想象和理解就可掌握,对于老师来说,真可谓事半功倍。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这样一条公式来说明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一“增反减同+安培定则=感应电流的方向”。这种说法,问题简单了。
力学的第一章是力,内容属静力学。我们认为这一章是以力的合成和分解、受力分析等为基础,平衡问题为核心和重点的一章。如何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是第一章第一位的问题。解决简单的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三角函数法”。这种方法的数学问题其实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和一角,要求其它两边。例如:用质量可忽略的网兜把一个足球挂在光滑的竖直墙上,已知足球的质量和细绳与墙的夹角,求细绳对球的拉力和墙对球的作用力。这种方法的要诀是:“合力为零是原理,受力分析是关键,三角函数是必备”。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建坐标系,列方程法”,这种方法的要诀是:“合力为零是原理,受力分析是关键,两轴方程是手段。(在两个坐标轴上列的方程,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手段)”六个短句,却道出了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两种方法的要诀。语言虽然十分普通和简单。但到位、实用,讲清了问题的要诀,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应该是可取的。当然,我们必须各举一两个例子,以启发学生。
对于力学的反冲运动,我们可以解析为“一前一后,一后一前。”即系统的一部分向前,另一部分就向后:一部分向后,另一部分就向前。究其机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一前或一后,是作用力的作用,一后或一前,是反作用力的作用,再举一些实例加以说明,能促使学生对反冲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刻。
又如,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增加的方向。我们不妨点破之,加速度的方向其实是“加同减反”,即: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运动方向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运动方向反向。我们仅用了四个字,就把加速度的方向说得一清二楚。
这里,我们只是举了几个例子,相信有些地方还可以作这样处理。其实,定理、定律或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结论少说几个字,说得简练一些也是类似的做法。用短语或短句来教学,一要简明扼要,二要对短语和短句加以清楚的说明和解析,这是个前提或条件。
总之,有些地方,我们用短语或短句来表达,一方面,语言更有力度、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问题更清楚,更明白,也更深刻,教学效果相对好一些,这对目前的中专生来说,不失为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之手段。
关键词:简明 扼要
如果您是一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中专学校的教师,您一定深有体会:目前的中专生比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学生难教了,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二千多年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经说过:“因材施教”;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样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本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简单地探讨一下中专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稍加处理,简明扼要地表达,不失为因材施教的做法之一。
任何知识都是通过语言来学习的。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熟悉教材以外,还应该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同一个问题,善于表达与否,教学效果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我们使用短语或短句来表达、说明。一方面,语言简练;另一方面,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的学习。以下举几个例子,仅供大家参考。
我们先来看看中专物理实验的两个例子:一是圆柱体密度的测量;二是验证导体的串并联规律。在第一个实验中,如何读游标卡尺的问题是实验的重点之一。圆柱体的半径和高度都是四位数,小数点前有两位,小数点后有两位。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短语来表达:“零线前两位,齐线后两位”。也就是说,小数点前两位看游标的零线,小数点后两位看游标和主尺对齐的线,结合图例或实物来说,学生很容易学会。在这里,短语只有十个字,文字不多,大体上就讲清了游标卡尺的读法,学生对游标卡尺的认知应该是深刻的。有了这一例,学生自然而然会触类旁通了。在第二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有两种接法:第一种是当变阻器来用,这种接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上一下”,即一根导线的一头接滑动变阻器的上端,另一根导线的一头接下端,这种情况十分简单。第二种是当变压器来使用,这种接法我们用短语表达叫做:“正负接两下,上部接上下”。即直流稳压电源的正负极接滑动变阻器的两个下端,电路的上半部分(并联电路)一头接上端,另一头接下端。在这里,十个字的短语就讲清楚了电路分两部分来连接的接法,这种接法既容易又快捷。由于语言简练又顺口,学生对这种接法的认知同样是深刻的。如果不采用这种接法,电路不是很好接了。对于第二种接法,我们可以先不理会电表的正负极是否接对,而把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到5伏以下,变阻器的触头调到中央,这样。电表的电流或电压都不会很大,即使电表反转,也无关紧要。若电表反转,正负极交换即可。当然,讲清楚这种接法的变压机理是必要的。
电磁学有三个定则——左手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和右手定则。磁力的方向用左手,电生磁和磁生电用右手,简而言之:“左磁力,右电磁”。仅六个字,就区分了这三个定则。这种说法,学生印象深刻,也容易记忆和掌握。
楞次定律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通的变化。总结后是:“增反减同”。原磁通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原磁通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与此类似,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我们同样可以表述为“增反减同”。电流增加,自感电动势与电流反向;电流减少,自感电动势与电流同向。这里,我们仅仅用了四个字短语,就把楞次定律和自感电动势的方向讲清楚了。学生仅需简单的记忆,无需想象和理解就可掌握,对于老师来说,真可谓事半功倍。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这样一条公式来说明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一“增反减同+安培定则=感应电流的方向”。这种说法,问题简单了。
力学的第一章是力,内容属静力学。我们认为这一章是以力的合成和分解、受力分析等为基础,平衡问题为核心和重点的一章。如何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是第一章第一位的问题。解决简单的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三角函数法”。这种方法的数学问题其实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和一角,要求其它两边。例如:用质量可忽略的网兜把一个足球挂在光滑的竖直墙上,已知足球的质量和细绳与墙的夹角,求细绳对球的拉力和墙对球的作用力。这种方法的要诀是:“合力为零是原理,受力分析是关键,三角函数是必备”。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建坐标系,列方程法”,这种方法的要诀是:“合力为零是原理,受力分析是关键,两轴方程是手段。(在两个坐标轴上列的方程,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手段)”六个短句,却道出了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两种方法的要诀。语言虽然十分普通和简单。但到位、实用,讲清了问题的要诀,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应该是可取的。当然,我们必须各举一两个例子,以启发学生。
对于力学的反冲运动,我们可以解析为“一前一后,一后一前。”即系统的一部分向前,另一部分就向后:一部分向后,另一部分就向前。究其机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一前或一后,是作用力的作用,一后或一前,是反作用力的作用,再举一些实例加以说明,能促使学生对反冲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刻。
又如,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增加的方向。我们不妨点破之,加速度的方向其实是“加同减反”,即: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运动方向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运动方向反向。我们仅用了四个字,就把加速度的方向说得一清二楚。
这里,我们只是举了几个例子,相信有些地方还可以作这样处理。其实,定理、定律或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结论少说几个字,说得简练一些也是类似的做法。用短语或短句来教学,一要简明扼要,二要对短语和短句加以清楚的说明和解析,这是个前提或条件。
总之,有些地方,我们用短语或短句来表达,一方面,语言更有力度、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问题更清楚,更明白,也更深刻,教学效果相对好一些,这对目前的中专生来说,不失为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