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申江婴:通信业“十二五”规划不仅仅是通信业的,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十二五”规划。通信业在创新转型、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宏观部门如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推进通信业“十二五”目标的实现?
卢永真:“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的目标是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将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突出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中央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突出发展战略的指引作用,推动中央企业调整优化结构;三是突出出资人监管的保障作用,推动中央企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四是突出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切实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管理效率。
陈金桥:不仅未来五年,甚至未来十年,中国社会经济环境都将处于变革中,产品类型、服务模式都将发生巨变。因此,通信业面临着特殊的压力,要明确两个定位,即行业属性日益社会化,行业目标呈现多元化。
同时,“十二五”期间,还需要解决三个力的问题:一是化解阻力;二是增加动力;三是形成合力。
化解阻力。新兴业务市场,每个人都想做盟主,都想自己定规则,例如宽带入场问题,牵扯到诸多的部门与行业等。而阻力就与各部门以及行业的定位、认识有关。
增加动力。行业发展有三股动力,一是技术推动,二是市场需求,三是政策动力。当前,新技术不断革新,在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在市场需求上,信息化带来广阔的蓝海市场。但在国家政策上,当前存在严重的动力不足情况,缺乏统一的、国家级的视野。
形成合力。当前整个产业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难产的政策比比皆是,电信法、普遍服务政策等,各部门意见统一非常困难。
因此,新时期必须解决三力问题,必须处理好政府角色的问题,从上到下实现意识层的统一,通信业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主持人申江婴:如何加快将通信业的宽带战略提升为国家宽带战略?
高旭东:把通信业的宽带战略提升为国家宽带战略应该比较容易,因为基本共识是存在的,超前建设宽带是必要的,也不需要国家太多的资金投入。因此,我更为关注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实际上,虽然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可以说是走在了大多数产业的前面,但是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如果中央政府的有关政策更加积极主动而不是犹犹豫豫、不清不楚,对TD-SCDMA的众多无端怀疑就会少得多,TD-SCDMA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就会顺利得多,TD-SCDMA迅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本来可以创造出来。在发展TD-LTE、TD-LTE ADVANCED的过程中,要真正吸取这一教训。中央政府要旗帜鲜明,给出明确的信号,给与切实的支持(比如频率资源的支持)。
郝为民:宽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欧盟拿出50亿欧元用于重点能源和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政府将宽带接入列为普遍服务目标,从现有的普遍服务基金项目中拿出多达155亿美元来支持宽带建设;韩国政府宣布在2012年前共投资34万亿韩元,在全国建成速度10倍于目前光缆网络的有线、无线宽带汇聚网络;日本政府从2001年开始启动“e-Japan”战略,主要围绕推动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为核心。而我国在发展宽带上要特别重视“人均带宽”和“人均信息”的占有量这些重要指标,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宽带的发展。
主持人申江婴: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通信企业如何通过转型、创新、融合,适应“十二五”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自身及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如何适应国家提出的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加快发展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发展?
郝为民:当前,对我国通信业发展而言,无论是宽带战略,还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都亟待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物联网的应用作为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更是要解决顶层和底层的设计问题。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全面的战略部署,统一规划关键技术和应用的标准与规范,尤其是物品的编码标准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应用之势。
杨培芳:云服务的真髓就是网络资源共享,当前通信业的经营理念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都难以适应先进信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未来网络家庭、行业服务、电子标签(RFID)、远程测控、物联网,都需要通信业以超低价格的公共服务方式做底层支撑,这就需要国家对通信业的根本性质做重新定位。
所谓通信业转型,不是转向什么都做,而是利用专业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业务创新、流程创新,努力适应新型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担当起信息化直接为社会生产和民生服务的柱石。
主持人申江婴:面向“十二五”,通信业大变革,通信企业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自身的融合与创新?
卢永真:通信行业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三大运营商和一些重要设备生产商更是中央企业,理应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力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通信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应变能力,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业务模式,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快与互联网、广电网的业务协作与融合。融合既可以是业务上、技术上的,也可以是产权和股权上的。
高旭东:从企业的角度看,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大的发展,关键是看是否具备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比如,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都在迅速发展,但是中国企业有能力提供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吗?在物联网方面,似乎是IBM在主导,本土企业打工的现象并没有真正改变。
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业务的界限很可能变得模糊不清,由此导致企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发展的重点。越是融合、转型,越要注意对企业自身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认识,以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为基础。
另外,在融合、转型中,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要引进新的人才,对新产业、新产品、新业务有深刻认识的新的人才。依靠现有的人才、知识、经验、组织,很难应对融合、转型的挑战。柯达转型的艰难、IBM发展新业务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武锁宁:中国电信业在2003年年底就提出了“转型”概念,但是纵观通信业转型的“八年抗战”,无论是运营业还是制造业,都还没有实现根本的突破。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系统创新不足。
系统创新要求产业链上各环节紧密合作,而当年的CDMA和今天的TD发展相继遭遇的终端困局就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产业链合作不紧密的问题。值得深思的是,今天国际终端制造领域的佼佼者———苹果,缔造了终端终极体验与应用商店模式完美结合的商业神话,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创新的现实典范。
当前针对苹果模式的风靡,整个业内涌现出“羡慕嫉妒恨”的不同情绪。羡慕是正常的,因苹果封闭垄断的思路而生恨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嫉妒的心态则大可不必,与其嫉妒不如研究一下苹果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
苹果成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系统创新,学习苹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打破垄断壁垒创造开放平台的过程中,保留其系统创新的优势。整个产业链,应该从利润关系、买卖关系、供求关系尽快转变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创新需要垂直,将来信息化应用要面向企业、行业、大众各个层面,需要强有力的盟主主导、紧密合作,唯有这样的创新才能推进转型战略实现根本性突破。
卢永真:“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的目标是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将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突出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中央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突出发展战略的指引作用,推动中央企业调整优化结构;三是突出出资人监管的保障作用,推动中央企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四是突出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切实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管理效率。
陈金桥:不仅未来五年,甚至未来十年,中国社会经济环境都将处于变革中,产品类型、服务模式都将发生巨变。因此,通信业面临着特殊的压力,要明确两个定位,即行业属性日益社会化,行业目标呈现多元化。
同时,“十二五”期间,还需要解决三个力的问题:一是化解阻力;二是增加动力;三是形成合力。
化解阻力。新兴业务市场,每个人都想做盟主,都想自己定规则,例如宽带入场问题,牵扯到诸多的部门与行业等。而阻力就与各部门以及行业的定位、认识有关。
增加动力。行业发展有三股动力,一是技术推动,二是市场需求,三是政策动力。当前,新技术不断革新,在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在市场需求上,信息化带来广阔的蓝海市场。但在国家政策上,当前存在严重的动力不足情况,缺乏统一的、国家级的视野。
形成合力。当前整个产业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难产的政策比比皆是,电信法、普遍服务政策等,各部门意见统一非常困难。
因此,新时期必须解决三力问题,必须处理好政府角色的问题,从上到下实现意识层的统一,通信业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主持人申江婴:如何加快将通信业的宽带战略提升为国家宽带战略?
高旭东:把通信业的宽带战略提升为国家宽带战略应该比较容易,因为基本共识是存在的,超前建设宽带是必要的,也不需要国家太多的资金投入。因此,我更为关注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实际上,虽然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可以说是走在了大多数产业的前面,但是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如果中央政府的有关政策更加积极主动而不是犹犹豫豫、不清不楚,对TD-SCDMA的众多无端怀疑就会少得多,TD-SCDMA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就会顺利得多,TD-SCDMA迅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本来可以创造出来。在发展TD-LTE、TD-LTE ADVANCED的过程中,要真正吸取这一教训。中央政府要旗帜鲜明,给出明确的信号,给与切实的支持(比如频率资源的支持)。
郝为民:宽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欧盟拿出50亿欧元用于重点能源和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政府将宽带接入列为普遍服务目标,从现有的普遍服务基金项目中拿出多达155亿美元来支持宽带建设;韩国政府宣布在2012年前共投资34万亿韩元,在全国建成速度10倍于目前光缆网络的有线、无线宽带汇聚网络;日本政府从2001年开始启动“e-Japan”战略,主要围绕推动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为核心。而我国在发展宽带上要特别重视“人均带宽”和“人均信息”的占有量这些重要指标,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宽带的发展。
主持人申江婴: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通信企业如何通过转型、创新、融合,适应“十二五”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自身及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如何适应国家提出的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加快发展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发展?
郝为民:当前,对我国通信业发展而言,无论是宽带战略,还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都亟待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物联网的应用作为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更是要解决顶层和底层的设计问题。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全面的战略部署,统一规划关键技术和应用的标准与规范,尤其是物品的编码标准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应用之势。
杨培芳:云服务的真髓就是网络资源共享,当前通信业的经营理念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都难以适应先进信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未来网络家庭、行业服务、电子标签(RFID)、远程测控、物联网,都需要通信业以超低价格的公共服务方式做底层支撑,这就需要国家对通信业的根本性质做重新定位。
所谓通信业转型,不是转向什么都做,而是利用专业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业务创新、流程创新,努力适应新型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担当起信息化直接为社会生产和民生服务的柱石。
主持人申江婴:面向“十二五”,通信业大变革,通信企业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自身的融合与创新?
卢永真:通信行业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三大运营商和一些重要设备生产商更是中央企业,理应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力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通信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应变能力,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业务模式,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快与互联网、广电网的业务协作与融合。融合既可以是业务上、技术上的,也可以是产权和股权上的。
高旭东:从企业的角度看,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大的发展,关键是看是否具备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比如,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都在迅速发展,但是中国企业有能力提供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吗?在物联网方面,似乎是IBM在主导,本土企业打工的现象并没有真正改变。
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业务的界限很可能变得模糊不清,由此导致企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发展的重点。越是融合、转型,越要注意对企业自身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认识,以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为基础。
另外,在融合、转型中,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要引进新的人才,对新产业、新产品、新业务有深刻认识的新的人才。依靠现有的人才、知识、经验、组织,很难应对融合、转型的挑战。柯达转型的艰难、IBM发展新业务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武锁宁:中国电信业在2003年年底就提出了“转型”概念,但是纵观通信业转型的“八年抗战”,无论是运营业还是制造业,都还没有实现根本的突破。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系统创新不足。
系统创新要求产业链上各环节紧密合作,而当年的CDMA和今天的TD发展相继遭遇的终端困局就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产业链合作不紧密的问题。值得深思的是,今天国际终端制造领域的佼佼者———苹果,缔造了终端终极体验与应用商店模式完美结合的商业神话,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创新的现实典范。
当前针对苹果模式的风靡,整个业内涌现出“羡慕嫉妒恨”的不同情绪。羡慕是正常的,因苹果封闭垄断的思路而生恨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嫉妒的心态则大可不必,与其嫉妒不如研究一下苹果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
苹果成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系统创新,学习苹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打破垄断壁垒创造开放平台的过程中,保留其系统创新的优势。整个产业链,应该从利润关系、买卖关系、供求关系尽快转变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创新需要垂直,将来信息化应用要面向企业、行业、大众各个层面,需要强有力的盟主主导、紧密合作,唯有这样的创新才能推进转型战略实现根本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