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关心这些人的命运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shenshi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秉爱是我所遇到的被拍摄者中最慢热型的一位她开始给我讲述个人的故事,是在我们相识了8年之后当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的时候,记忆如决堤的江水汹涌而出 我被这洪流夹裹着,身不由己在这些似曾相识的故事面前,我感到一丝触摸到对方灵魂的颤栗
  


  
  冯 艳
  1984年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日本文学专业,1988年至2001年留学和工作于日本。
  1994年起开始用超8和DV制作纪录片。第一部长片《长江之梦》获1998年第一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优秀奖,入围1997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第2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人类学电影节、第一届云之南人类学电影节等。《秉爱》于2007年完成,荣获2007年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小川绅介奖、社团电影奖。现后期制作《长江边的女人》。曾翻译《小川绅介的世界》。
  
  作品简介
  张秉爱是一个住在三峡库区的普通的农妇。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从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对富裕的江边。丈夫有病,张秉爱不得不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生活重担。日子虽苦,但张秉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儿子是村里唯一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的孩子。
  张家是村里的钉子户。虽然第一期移民的时候,她家被允许就地后靠,但6年过去,村里一直没有分给她建房的土地。现在,大坝就要截流,第二期移民也已搬迁完毕,一片废墟中,只有张家的小屋,还孤零零地执拗地矗立着。干部们一遍又一遍地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动员她外迁。在和干部交锋的空隙,在繁忙的农活之余,张秉爱不动声色地,蓄谋已久般地讲述那充满痛苦的过去……
  
  8毫米摄影机和朝日电视台
  
  从1994年我就开始拍片子,那时候刚开始流行8毫米的家庭录像机,我就用那个拍。朝日电视台那时候有一个30分钟栏目,每周一期,专门播放用8毫米拍的片子。从拍到剪都是自己做的提供给它。以前的日本电视台都是自己拍,即使用外国人拍摄的东西,也只是用素材,以一个素材提供的身份拍摄,而这个“自由层”的栏目,是个人承包的。虽然用他的媒介,但是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发表。这个栏目也是跟美国学的,美国大概在这一两年前开始,就在电视台播放用小型摄像机拍摄的作品。
  
  电视栏目和纪录片是两种形式
  
  在那个电视台,学了很多东西。后来在NHK做过几个片子,从那时候开始,日本电视台有了革新的动向,在那之前都是他们自己派人到亚洲去拍一些东西,回来放一放。后来发现这样有局限,都是他们以日本人的眼光来看亚洲,不知道别人眼里的亚洲是什么样子。我也就是借这个机会吧,给电视台做些片子。一般都是我去拍,他们给你配剪接师给你剪,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那种非线编辑。我也不会操作。当时在那个时候跟他们学了很多的东西,当然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电视台的东西,有它的套路,电视节目如果有一分钟没有解说观众就要换频道,所以需要不停地解说,把观众当傻子一样,不用观众思考,把所有的情况告诉你,让你接受。后来为了摆脱这种情况,也费了好长的时间。并不是说这种形式不好,对于电视来说就应该那样,不那样不行。再说观众也不愿意一直陪着你来看那么长时间的没有解说词的镜头。所以说电视栏目和纪录片是两种形式。
  
  拍纪录片确实有很大的乐趣
  
  我觉得拍纪录片确实有很大的乐趣。比如好像你能知道别人的生活,好像你有什么特权似的。比如秉爱,我从1994年拍纪录片开始,一直在拍三峡的题材,到现在一点一点的,最终集中在四个女人的身上。她这是其中的一个,我本来想把四个人物剪成一个长篇呢,而且四个女人的内容我都单独剪完了。后来一想可能太长了吧,每一个人就有两个小时,没完没了的。想把它做成一个片子,可能有点长,但是可以把它分成上、中、下。我觉得在同样大环境下,四个不同人物的命运,可能叠加起来,会有更加深刻的现实的意义,所以就想放在一起剪,后来在剪的过程中觉得这个素材太大了,剪到感觉自己都看不到头了一样,结果就把这个人物线提出来了,现在的《秉爱》好像是对自己的一个安慰,不然剪了好多年,也剪不出东西来,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想关心这些人的命运,因为那些是我无法左右的
  
  我去三峡的时候,还没有开工呢,我去调查,采风。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妇女主任,这个妇女主任说:你们想去什么地方?我说想去一个非常穷困的家庭,她就带我们去了秉爱家。果然非常穷困,一开始她不让你拍摄,我就帮助他们干活,慢慢的建立感情。由于她家特别穷困,所以她特别的孤独,而且她丈夫身体又特别不好,当地人又很封建,她不愿意被别人说,说他丈夫身体不好,什么事情都要靠一个女人,所以她在村子里特别孤立,不太跟别人来往,我们去了,她特别高兴,我们又帮助她干活。她不让别人采访,只接受我采访。因为秉爱跟别人不一样,比如她想让你拍摄,她就不干涉你拍,但是一旦有什么事情,她觉得不妥的就立刻让你停止,所以在这部片子里,就没有什么画面,只有晚上,自己在家里待着,跟她聊天。
  


  最后开始拍摄的时候,我就拿器材,这是一个好画面,你让我拍我就拍,你不让我拍我就拿走,我也不可能问你,我在拍的时候,你不阻止我,我就拍,画面就是这样的,因为她也挺敏感的。
  我想关心这些人的命运,因为那些是我无法左右的,其实我只是拍一个人物,客观地、现实地去展示她是怎么样的。
  我最后一个镜头,是在江边,在那个镜头之前,她跟我说了四个小时,其实她的苦也是因为她的爱情,因为这么多年后还有这么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我知道,她这么有主见,一直坚持到最后实现自己的想法,她对爱情也是这样,从一开始到最后没有改变,这个人很固执,在我临走之前,她丈夫来了,他还带着橘子,说现在树上已经没有橘子了,是掉下来的。她看完了这部片子,有点喜欢上她的丈夫,这是这个片子的意外收获。
  
  不要什么都当成职业,职业这个词,非常讨厌
  
  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我没有太多的顾虑。个人拍片子,跟电视台不一样,电视台的目的就是为大众服务的。为什么我自己拍片子,首先是要表达我自己要表达的东西,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东西都不能打动我自己,我根本不会拿出去,因为别人也一样不会被感动。现在DV不是很普遍么?而且也很便宜。如果我为电视台工作,我会作一些妥协,在日本电视台的时候,是这样的,因为我要对得起电视机前的观众,因为这些观众需要轻松,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观众如果想思考,可以去影院。国内就主要看有没有小型的放映厅,这样跟观众距离就比较近,会有真正的交流。
  如果你想把拍摄纪录片作为你的职业、你的谋生手段,那就要好好考验,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享受的一件事情,你就没有任何顾虑在里面。我认识很多人,都是说有了钱以后就拍片子。我还没有听说谁靠他生活。我感兴趣就去做,不感兴趣就不做,没有压力,不要什么都当成职业,职业这个词,非常讨厌。我做片子之前,我的想法没有特别清晰,只有到了片场才不断找到感觉。
  有人认为中国的纪录片不行了,但是我认为新出来的更有意义。这些是草根的,产生于民间的,电视台出来的那一批人毕竟带有知识分子的烙印,很多东西都在他们的掌控之内。所以我倒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拍摄的东西非常好,没有任何束缚,也没有我们所谓的道德观什么的,是很灵活的,我觉得很好。
  (本文根据冯艳在纪录片训练营上的讲话整理录音整理)
其他文献
主持人:石头燕子    今年五月,《大众DV》杂志带着之前若干部秀场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借用草场地吴文光的地盘做了放映活动。我们厚着脸皮自夸说,反响不错。    放映当然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作为一家专业的媒体,我们决不甘心落在自己手里的作品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而更希望以多种方式将富有才华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推广出来;无论是国内或国际的参展与放映,或是在与各种制片机构、投资人的交流中为数字影
期刊
陈廖宇  作品:《苹果》、《ipod》、《礼物》  《猴二大逃亡》系列(监制)  使用设备:  诺基亚N70、诺基亚N90    人称他为“打造3G时代的娱乐英雄。”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手机电影第一网站黑匣子(www.blackboxtv.cn)创始人。  2005年,陈廖宇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手机电影《苹果》,并宣布2006年为中国手机电影元年。现在陈廖宇开始担任多部系列手机电影监制工作,并在
期刊
近距离观察下岗工人    李陀:这是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下岗工人的生活。  崔卫平:他应该换个题目叫:“一个下岗工人的幸福生活”。  众笑。  郝建:我还看到很好玩,张战庆打的字幕是“中国社会在转型期的失重。”  崔卫平:他用失重,失去平衡,他理解为寻求平衡是吧。社会的转型啦,下岗啊。我觉得这句话挺好的。  郝建:(主要人物)他知道,但最关键问题是他逃避。他整个都在逃避。  崔卫平:他说不是他不努力
期刊
身份:离休干部  作品:  《88岁老人自创健身操》   《十大名字抄写匠》   《辞书编纂专家》  使用设备:JVC 73  后期设备:会声会影    梁大爷是《大众DV》的老读者了,最爱干的事就是到编辑部与小编们探讨拍摄技巧。别看梁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但接受起新鲜事物,却一点不比旁人慢——不但很快学会了拍摄DV(基本上都是自学),还会用“会声会影”剪辑素材。  如今,创作了十几部DV短片的梁大爷
期刊
张震  设备:SONYHDVZ1C  作品:“张震讲故事”工作室正在拍摄、制作一系列恐怖短篇电影,每个短篇的时长在三分钟到十分钟之间,这里有以往张震讲故事声音作品的改编,但更多是为短篇电影单独创作的故事和剧本,故事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恐怖。代表作《非死不可》。  一个讲故事人,一个很会讲鬼故事的男人。    从1998年开始,坊间就流传着一套名为《张震讲故事》的鬼故事集,
期刊
“十·一”长假结束后,一个让首都人民都比较兴奋的事就是——地铁5号线开通了。5号线的开通让路面上的交通压力缓解了;让地铁沿线上班族在路上耗的时间缩短了;让老百姓快捷出行的选择的选择多了。这些都是看得见的益处,其实还有看不见的感受在其中。这些年,北京的变化太大了,高楼大厦,一切现代化大都市的样子都有了,可是看着拥挤的交通,想着巴黎、莫斯科等城市下无处不及的地铁,曾感慨我们的国力还有待提高。如今乘坐5
期刊
煞有介事的玩弄感    尽管王小峰本人说了:怎么评论无所谓,咬着牙不理这些评论,这些评论就一点力量也没有了,但这个事儿的本原还是一个DV片,他弄片这个事儿就像请大家吃一桌饭,饭怎么样可以不重要,大家吃了觉得如何不重要,反正他把大家给弄来吃了这顿饭。这其实和王朔的一个基本态度是一样的,北京人说话的一种方式:把自己姿态放低,你看我自个儿根本没拿自个儿当回事儿,你说什么都无所谓了。这只是个策略,用这个语
期刊
王康  身份:1985年出生的男孩,酷爱CS运动,用DV实现梦想的现实版;200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在京漂泊至今。  作品:《c.a.f.a.5》  使用设备:  主机位 索尼 HDR-FX7E  副机位 索尼 HDR-HC5E  后期设备:Premiere Pro    在拍这部影片之前,我也曾用战地2的游戏引擎,与朋友一起操纵其中的人物拍摄过一个战争类短片,反映士兵厌恶战争期盼和平的心理。拍
期刊
今日开拍     我们的栏目总是在说着一些与拍摄无关的东西,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本栏目就是从实际拍摄的角度去说的,而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则是:朋友们放下杂志,关掉DVD机抄起家伙,投身广阔天地。今日开拍,拍摄基础入门栏目。    专栏作者:蔡元卿 视频编辑制作人。曾供职广告公司、唱片公司。多年摔打中不断研习视频技术并小有所得。作品散见电视台,并在数码类杂志开设专栏,探讨新技术的可能性。    了解和
期刊
静静的观赏《秉爱》,没有现实的喧嚣,只有生活的滋味。影片的女主人公张秉爱是一个住在三峡库区的普通的农妇。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从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对富裕的江边。丈夫有病,张秉爱不得不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生活重担。日子虽苦,但张秉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儿子是村里唯一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的孩子。虽然第一期移民的时候,她家被允许就地后靠,但6年过去,村里一直没有分给她建房的土地。大坝就要截流,第二期移民也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