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是革命红船的启航地,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八八战略”,让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浙江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新征程。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标志的浙江精神,孕育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数传媒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领域的应用普及,有力支撑了浙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
在高等教育领域,浙江也自然地具备“互联网基因”和先天嗅觉。在中国慕课发展元年的2013年,省教育厅就开始着手谋划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随即,出台《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着力引导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构建优质高效课堂,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實效性,全面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设工作。2015年,在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后,省教育厅迅速颁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在线教育平台载体“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纳入浙江省教育厅的重点工作,并明确由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牵头承建该项目。2016年12月,我们成立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2017年5月,省教育厅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设立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中心。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教育现代化战略,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的特殊作用,将在线开放教育纳入实施“两个战略”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改革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全面打造浙江线上大学。
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探索。
一、以“创新”为引领,打造浙江特色线上平台
在2017年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支付宝、高铁、网购和共享单车被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这其中的支付宝和网购就是在浙江“创新”而来的。在打造课程共享平台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秉持“创新”二字,着重在特色上下功夫,用创新求突破。
一是平台建设特色化。启动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之初,省教育厅组织浙江省内多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召开多次研讨会,赶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多地调研,综合借鉴国内外各类慕课平台经验,结合浙江区域特色,进行顶层设计。在各类民营在线教育机构异彩纷呈的环境下,毅然决定自建平台,坚持走浙江自己的路。最终决定由教育厅组织自建平台,牢牢掌握在线教育领导权、话语权,牢牢把握好“立德树人”育人方向,牢牢把握数据安全、课程安全和平台安全。按照“统筹规划、机制创新、示范引领、逐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使平台建设成为能共享省内高校课程、专业、师资等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的特色平台。协同省内高校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与共享,探索建设浙江版的“线上大学”。
二是课程建设特色化。我省各高校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通识课程和优势学科特色课程,培育了一批新兴“高、精、尖”课程。如浙江大学翁恺老师的“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宁波大学王蕾老师的“音乐与健康”、浙江中医药大学范永升老师的“科学走近中医”、浙江工商大学江辛老师的“创业管理微专业课程群”、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荣芬老师的“互联网营销策划实务”等,都非常注重将互联网本身所传递的开放、创新、自主的“精神内核”与人们对教育个性化、终身化学习的追求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线上大学课程建设之路。此次我们共有23门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此外,部分课程还得到了《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推荐和报道。
三是教学过程特色化。以慕课理念为指导,强化“省平台”教学过程功能设计与开发,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线上与线下、同步与异步、分散与集中、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互联网+”学习环境,以更加开放的教育形态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以此次入围的全国唯一一所独立二级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卢飒老师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例,她主持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介绍电路基本理论及电路分析计算方法的学科基础课。已开课4期,平均每期选课人数近千人。教学团队围绕慕课理念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制作了118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展示知识构架的短视频模块。针对各模块知识点巧妙设置了内嵌式作业题和测验题,有机地辅以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样的课程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更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授教学知识,营造了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新生态。
二、以“应用”为目标,构筑浙江线上教育共同体
义利并举、知行合一、务实尚用是浙江的又一重要的文化基因。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应用”为目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浙江线上教育共同体。
一是明确建设路径。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以用促建,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以“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为抓手,按照“先建设、后应用、再认定”的路径,着力推进课程建设。建设周期分立项前建设期、立项后应用期与认定后推广期。设课程立项环节与认定环节,课程立项时着重考查内容质量,认定时着重考查共享应用效果。到目前为止,共申报课程1 564门,开课总数1 085门(其中本科院校558门,高职院校527门)。2016年进行了首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立项,共立项200门。未来3年,计划建成500门左右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省平台”上实现资源较为富集的共建互选。
二是强调课程共享。就“课程共享平台”而言,课程是资源、是基础,平台是载体、是工具,而“共享”二字,是最需浓墨重彩来凸显的。共享既是我们建设这个项目的初衷,也是平台发挥价值的关键所在。为让学生共享最优秀的师资、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沿的知识,经评审立项与认定的课程,需通过“省平台”面向全省高校乃至全社会共享应用。目前,首批立项的20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经实现跨校共享。其中,温州医科大学陈莉老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浙江工商大学与浙江财经大学共建的“大学英语”等课程已有超过2 000名的外校学生选课,共享应用效果好,学生评价反馈佳。下一步,我们将出台系列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推进课程的共享应用。进一步突破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突破高校乃至学校的限制,让志愿学习的每一位学习者都拥有畅通的渠道进行所需课程的学习,让“共享”助推更多的在线学习的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推进学分互认。为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激活课堂活力,实现课程大范围、深层次的共享,我们将“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与“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进行了对接与融合。目前,“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成立分部12个、分中心97个,并建立了一批受理点,已基本实现了全省各市、县(区)、乡镇(社区、街道)的全覆盖,形成了省管理中心、市级分部、县级分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受理点为架构的全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已为76万名学习者开户建档,存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项目等各类学习成果超过1 330万条。接下来,将逐步打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围墙”,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栅栏”。通过建立在线开放课程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颁发学习成果证书,以证书抵学分,有效实现学分互认。从而推动“省平台”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深度对接,逐步实现资源互通、需求共享、价值同创。
三、以“制度”为抓手,驱动“三驾马车”合力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指出,浙江的活力之源,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也始終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共享联盟、课程管理中心、课程共享平台“三驾马车”格局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机制。
一是课程共享联盟建设。由于地域和类型不同,我省不同高校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基于此,我们出台了《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章程》,并于2016年12月20日发起成立了“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成员涵盖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全省108所高校。定期召开联盟理事长会议,对平台建设、机制完善、学分互认等工作统筹谋划,加强交流研讨,强化课程共建和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共享联盟的建立较好地推动了各高校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二是课程管理中心建设。随着平台课程、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师与学生对服务和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建立健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2017年5月5日,我们成立了“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中心”,课程管理中心与课程共享联盟秘书处合署办公。课程管理中心成立后,组织召开多次工作研讨会,赴省内外高校与联盟展开实地调研,制定了《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与认定办法》《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管理办法》等文件,组建了由104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库,初步建立起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工作体制与机制。
三是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省平台”建设之初,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就明确提出要建成“质量优良、投入多元、权责清晰、利益共享、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浙江线上大学这一总体目标要求。据此目标,我们制定了《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技术方案》,明确了平台技术框架、功能模块、资源标准、教学设计等相关建设方案。出台了《浙江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明确了教师建课的标准,对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团队支持与服务、信息安全及知识产权保障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规范。2016年1月,“省平台”面向全省高校上线运行。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底,平台开课总数1 085门,开课总期次1 519期,导入学生57万名,激活学生23万名,入驻教师
6 000余位。一所时时皆学、处处可学的崭新的浙江线上大学已经轮廓初现,并在迅速成长。
[责任编辑:余大品]
在高等教育领域,浙江也自然地具备“互联网基因”和先天嗅觉。在中国慕课发展元年的2013年,省教育厅就开始着手谋划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随即,出台《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着力引导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构建优质高效课堂,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實效性,全面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设工作。2015年,在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后,省教育厅迅速颁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在线教育平台载体“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纳入浙江省教育厅的重点工作,并明确由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牵头承建该项目。2016年12月,我们成立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2017年5月,省教育厅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设立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中心。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教育现代化战略,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的特殊作用,将在线开放教育纳入实施“两个战略”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改革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全面打造浙江线上大学。
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探索。
一、以“创新”为引领,打造浙江特色线上平台
在2017年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支付宝、高铁、网购和共享单车被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这其中的支付宝和网购就是在浙江“创新”而来的。在打造课程共享平台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秉持“创新”二字,着重在特色上下功夫,用创新求突破。
一是平台建设特色化。启动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之初,省教育厅组织浙江省内多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召开多次研讨会,赶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多地调研,综合借鉴国内外各类慕课平台经验,结合浙江区域特色,进行顶层设计。在各类民营在线教育机构异彩纷呈的环境下,毅然决定自建平台,坚持走浙江自己的路。最终决定由教育厅组织自建平台,牢牢掌握在线教育领导权、话语权,牢牢把握好“立德树人”育人方向,牢牢把握数据安全、课程安全和平台安全。按照“统筹规划、机制创新、示范引领、逐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使平台建设成为能共享省内高校课程、专业、师资等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的特色平台。协同省内高校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与共享,探索建设浙江版的“线上大学”。
二是课程建设特色化。我省各高校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通识课程和优势学科特色课程,培育了一批新兴“高、精、尖”课程。如浙江大学翁恺老师的“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宁波大学王蕾老师的“音乐与健康”、浙江中医药大学范永升老师的“科学走近中医”、浙江工商大学江辛老师的“创业管理微专业课程群”、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荣芬老师的“互联网营销策划实务”等,都非常注重将互联网本身所传递的开放、创新、自主的“精神内核”与人们对教育个性化、终身化学习的追求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线上大学课程建设之路。此次我们共有23门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此外,部分课程还得到了《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推荐和报道。
三是教学过程特色化。以慕课理念为指导,强化“省平台”教学过程功能设计与开发,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线上与线下、同步与异步、分散与集中、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互联网+”学习环境,以更加开放的教育形态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以此次入围的全国唯一一所独立二级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卢飒老师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例,她主持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介绍电路基本理论及电路分析计算方法的学科基础课。已开课4期,平均每期选课人数近千人。教学团队围绕慕课理念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制作了118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展示知识构架的短视频模块。针对各模块知识点巧妙设置了内嵌式作业题和测验题,有机地辅以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样的课程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更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授教学知识,营造了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新生态。
二、以“应用”为目标,构筑浙江线上教育共同体
义利并举、知行合一、务实尚用是浙江的又一重要的文化基因。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应用”为目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浙江线上教育共同体。
一是明确建设路径。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以用促建,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以“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为抓手,按照“先建设、后应用、再认定”的路径,着力推进课程建设。建设周期分立项前建设期、立项后应用期与认定后推广期。设课程立项环节与认定环节,课程立项时着重考查内容质量,认定时着重考查共享应用效果。到目前为止,共申报课程1 564门,开课总数1 085门(其中本科院校558门,高职院校527门)。2016年进行了首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立项,共立项200门。未来3年,计划建成500门左右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省平台”上实现资源较为富集的共建互选。
二是强调课程共享。就“课程共享平台”而言,课程是资源、是基础,平台是载体、是工具,而“共享”二字,是最需浓墨重彩来凸显的。共享既是我们建设这个项目的初衷,也是平台发挥价值的关键所在。为让学生共享最优秀的师资、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沿的知识,经评审立项与认定的课程,需通过“省平台”面向全省高校乃至全社会共享应用。目前,首批立项的20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经实现跨校共享。其中,温州医科大学陈莉老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浙江工商大学与浙江财经大学共建的“大学英语”等课程已有超过2 000名的外校学生选课,共享应用效果好,学生评价反馈佳。下一步,我们将出台系列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推进课程的共享应用。进一步突破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突破高校乃至学校的限制,让志愿学习的每一位学习者都拥有畅通的渠道进行所需课程的学习,让“共享”助推更多的在线学习的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推进学分互认。为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激活课堂活力,实现课程大范围、深层次的共享,我们将“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与“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进行了对接与融合。目前,“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成立分部12个、分中心97个,并建立了一批受理点,已基本实现了全省各市、县(区)、乡镇(社区、街道)的全覆盖,形成了省管理中心、市级分部、县级分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受理点为架构的全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已为76万名学习者开户建档,存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项目等各类学习成果超过1 330万条。接下来,将逐步打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围墙”,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栅栏”。通过建立在线开放课程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颁发学习成果证书,以证书抵学分,有效实现学分互认。从而推动“省平台”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深度对接,逐步实现资源互通、需求共享、价值同创。
三、以“制度”为抓手,驱动“三驾马车”合力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指出,浙江的活力之源,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也始終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共享联盟、课程管理中心、课程共享平台“三驾马车”格局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机制。
一是课程共享联盟建设。由于地域和类型不同,我省不同高校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基于此,我们出台了《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章程》,并于2016年12月20日发起成立了“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成员涵盖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全省108所高校。定期召开联盟理事长会议,对平台建设、机制完善、学分互认等工作统筹谋划,加强交流研讨,强化课程共建和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共享联盟的建立较好地推动了各高校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二是课程管理中心建设。随着平台课程、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师与学生对服务和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建立健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2017年5月5日,我们成立了“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中心”,课程管理中心与课程共享联盟秘书处合署办公。课程管理中心成立后,组织召开多次工作研讨会,赴省内外高校与联盟展开实地调研,制定了《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与认定办法》《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管理办法》等文件,组建了由104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库,初步建立起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工作体制与机制。
三是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省平台”建设之初,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就明确提出要建成“质量优良、投入多元、权责清晰、利益共享、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浙江线上大学这一总体目标要求。据此目标,我们制定了《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技术方案》,明确了平台技术框架、功能模块、资源标准、教学设计等相关建设方案。出台了《浙江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明确了教师建课的标准,对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团队支持与服务、信息安全及知识产权保障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规范。2016年1月,“省平台”面向全省高校上线运行。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底,平台开课总数1 085门,开课总期次1 519期,导入学生57万名,激活学生23万名,入驻教师
6 000余位。一所时时皆学、处处可学的崭新的浙江线上大学已经轮廓初现,并在迅速成长。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