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漆艺教学体系的重构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78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闽台两地在漆艺教育领域的异同,梳理两地漆艺文化的传承脉络,也通过具体的高校漆艺课程的分析,探讨当前闽台两地在漆艺教育发展中形成的不同的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闽台高等漆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闽台漆艺文化的交流,充分发挥和尊重地域文化的特色,再创福建漆艺文化及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闽台漆艺;教育交流;教学体系
  引 言
  中国是有着悠久工艺美术文化的国家,域内各省都有独特的工艺文化形态。其中,福建的工艺文化以漆艺见长。自清中期以降,随着制漆重心的进一步南移,福建创造了辉煌的漆艺手工业经济,这在福建各工艺门类中独树一帜。另外,20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以漆艺手工业为代表的福建轻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漆艺文化一度被视为福建工艺文化的代名词。当然,文化形态的延续离不开教育的助力,漆艺教育是推动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再次振兴的机遇下,重新审视福建的漆艺教育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笔者希望通过对福建传统漆艺教育体系的梳理,并以台湾漆艺文化教育模式为参照,探究闽台两地漆艺教育体系下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的方式及教育手段的异同,探索适合福建漆艺教育的道路。
  为何以台湾为参照对象?抛开闽台两地在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及教育理念不同之外,闽台两地气候相近,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温度在20℃左右,空气湿度多在80%以上,都具备漆工艺制作所需的适合的自然条件,且闽台两地在文化传承、生活习性、民间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等方面也较为相似。因此,闽台两地漆文化教育的研究与交流有着深厚的基础。
  闽台近代漆艺教育状况的梳理
  清代中期,福建漆艺手工业兴起,以私营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代表的漆艺生产体系逐步建立。但在技艺传承方面,除家族传承外,仍以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为主,学徒需要在作坊中学习六年,方可出师①。彼时,台湾隶属福建,在工艺文化及教育方面较为落后,仅有极少数的漆器作坊,其教育传承方式与福建无异。
  至清代末年,为落实清廷实业救国的号召,福建创办了工艺美术传习所,所开设科目中有包括漆器工艺在内的多种传统工艺技艺。其中,林鸿增时任中国漆器班教员,日本原田和努之乃任东洋漆器班教师②,传习所为福建培养了一批漆工艺人才。因台湾建省,百业待兴,不少福建的漆工东渡海峡,带动了台湾漆器产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是福建漆艺手工业经济重要的发展阶段,漆器作坊遍布全省,仅福州就有50多家。而此时,台湾被日本占领,日本将台湾作为漆器加工地,日本本岛及冲绳的制漆技术输入台湾。因此,台湾的漆工艺技艺受日本影响较大,在技术传承和人才教育上以日本的模式为主。
  20世纪50至80年代,福建重视漆艺产业的发展,不仅承办全国漆器行业交流会,还多次参加各地的漆艺作品展,用以推广福建漆艺产业的经验。福建漆艺文化的影响日盛,不少省份都派人到福建学习漆艺发展的经验。台湾在国民政府退守后,开始重视漆文化教育。
  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冲击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实用漆器的产量减少,福建和台湾的漆器产业逐步萎缩,漆工艺文化逐步式微。进入21世纪,漆器工艺的后续发展在闽台两地却不尽相同。台湾较早便考虑将漆艺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院校的相关课程也随之变动。而福建的漆艺术产业,在后续发展中一筹莫展,致使福建高校的漆艺教育偏向漆画等纯艺术领域,传统漆艺尤其是漆器技艺传承,在福建的漆艺教育体系中已渐行渐远。
  闽台漆艺的风格分析
  总体来看,闽台两地漆工艺的制作工序基本相似,漆艺作品应用的髹漆装饰技法,以及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也相差无几。福建漆艺作品主要传承于脱胎漆器及脱胎佛像,近半个世纪以来,器物的造型逐渐大型化,但制作技法上仍以传统的薄料、苔花、印锦等技艺为主,产品的现代感不强,且因漆器保护及研发的工作不到位,漆艺与市场的关联度不够,多以收藏为主。台湾漆艺作品以小型为主,制作技法精细,器型现代感强,创作人员较少,但与市场的关联度较好,部分漆器的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化道路的模式明显。
  由此可见,台湾漆工艺的源头虽在福建,但清末以来受日本漆艺的浸习,逐渐摆脱了福建漆艺的影响,形成台湾自身独特的风格。如严格的制作工序、分工细微的制作工具、细腻的漆艺技法,特别是在描金、蛋壳镶嵌、螺钿、变涂、犀皮等方面有所创新。
  闽台漆艺研究机构的对比
  通过前文对福建及台湾漆工艺发展的梳理,可以看出闽台两地对漆艺文化都较为重视。当然,为了更好地传承漆工艺文化,两地也成立了一些專门的漆艺研究机构,并分别在高等教育中开展漆艺教育。福建早期漆艺研究机构如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侧重对福建传统漆材料及印锦、台花、薄料、晕金、赤宝砂等漆工艺技法的研究。近年成立的闽台漆艺研究基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管理)、福建省漆艺创作研究基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管理)、福州脱胎漆器保护基地(福州市管理)、福州大学漆艺研究院(挂靠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均侧重对传统漆工艺文化的研究,并探索新时期漆工艺的发展方向。台湾早期的漆艺研究机构如台湾工艺传习所、台中市立工艺传习所、台湾手工业研究所等机构,多是传承传统漆工艺技术和对日本漆工艺技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立的“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国立”传统艺术中心重视漆工艺在历史文化及现代工艺发展中作用,着力推广台湾漆工艺文化。
  闽台漆艺教育体系的对比
  在福建,有多所高校开设漆艺(漆画)专业,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和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原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这两所院校受福建清代以来浓郁的漆文化的影响,以漆工艺起家,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漆画艺术教育。在漆艺教育体系上,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漆艺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该院本科一年级的课程以素描类(静物、着衣人物、人体)、色彩类(静物、着衣人物、人体)、速写类及构成基础等美术基础课程为主,本科二三年级的课程为绘画创作、制胎工艺、漆材料研究、漆技法研究为主,本科四年级的课程为漆艺创作及毕业创作为主。理论方面则接受中外美术史、中国漆艺史、工艺美术概论等相关课程教育③。   漆工艺教育进入台湾高等院校的时间较晚,20世纪90年代,大叶大学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开设漆艺课程,其后云林科技大学文化资产维护研究所、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中心均开设漆艺课程。以台南艺术大学为例,因漆艺在台湾不是专业方向,仅为古物维护专业的课程方向,因而其课程前期为基础木工、木质鉴定等材料类课程,后期为传统漆工艺技法研究,漆木器保护等课程④。其他台湾高校则将漆工艺创作与创意设计相结合,走文化创意设计的道路。理论方面主要有台湾文化史、台湾原住民志、台湾工艺美术概论、传统文物论、民艺美学研究、民俗学、文物专题、田野调查与保存等(详见下表)。
  通过下表的对比可以看出,福建漆艺教育偏向于纯艺术的教育,对工艺有所忽略,前期课程多是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随着2012年教育部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恢复工艺美术专业,福建的漆艺教育开始增加工艺课程的比重,加大木工基础以及漆器胎骨研究的课程,以此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漆器制作的流程。后期课程则以学生的创作为主,要求学生在四年漆艺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能独立地创作并制作漆器或漆艺作品。总体来看,福建漆艺教育受环境的影响,社会对漆艺产业需求逐步扩大,在院校中已经形成单独的专业门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已渐成体系,但受就业形势等原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漆工艺的研究不够。此外,传统的漆工艺技法在院校中也没有较好的传承。因此,需要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对民间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民间制漆技法,不断充实福建的漆艺教育的内容。
  台湾漆艺教育偏重多传统漆工艺的研究和保护,这也是台湾本土文化传承中重要的部分,以此守护台湾文化的文脉。在具体的高校课程设置中,古物修复专业的漆木器修复是与漆工艺相关的,要求学生前期掌握各工艺基础,中期课程侧重对木质的分析及研究,了解出土漆器的胎骨,其后则能利用所掌握的漆工艺技法及木质鉴定等课程为基础,从事漆器保护与修复的工作。除此之外,在台湾高校教育中,漆艺更多是作为工艺美术或现代设计课程中的一环,其作用多是诱导性的,以漆工艺为诱导因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将漆文化延伸到创意产业中,与市场的关联度较高,利于漆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闽台漆艺教育的发展规划
  通过福建与台湾两地漆艺高等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对比与分析,能找到两地漆艺教育的差异所在。在未来的漆艺教育中,台湾可逐步借助福建现代漆画的地位及影响,拓展台湾现代艺术的语言形式,将漆元素深入到艺术创作中,丰富台湾艺术教学体系建设。当然,福建漆艺教学体系的改进与建设是研究的重点,应该对其有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充分发挥福建漆艺教育的特色,取长补短,促进漆艺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
  当前,福建的美术教育有美术学(含绘画与雕塑专业)、设计学(含产品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艺美术(含漆艺、陶瓷、雕刻等)三类教学模块。相对来讲,三个模块之间的教学交叉做得还不够充分。因此,我们可以漆艺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吸取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的经验,促进漆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在美术学学科方面,将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引入到漆艺专业中,提升学生的写生和绘画创作能力;将雕塑专业的基础课程引入到漆艺专业中,提升学生的漆艺人物或动物的塑造能力。其次,在设计学学科方面,将产品设计的基础课程引入到漆艺专业中,提升学生的器物结构成型及器物造型能力;将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引入到漆艺专业中,提升学生在图案设计及器物包装的能力。最后,在工艺美术临近专业方面,将陶瓷及雕刻等基础课程引入到漆艺专业中,提升学生在器物胎体、材料及髹饰技艺等领域的能力。
  通过在漆艺教育领域的有效的教学手段的尝试,侧重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漆工藝人才,以此进一步强化福建传统漆工艺的地位,重新梳理并打造福建的漆艺教学体系,探索福建漆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结 语
  闽台漆艺教育模式的交流与借鉴,不只是简单的漆工艺技艺的交流,也不只是高校漆艺课程设置的交流,更是两地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方式及教育体系的交流。希望通过闽台漆艺文化的交流,充分发挥和尊重工艺美术文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和尊重地域文化的特色,促进闽台两地,尤其是福建漆艺文化及产业的提升。
  注释:
  ① 清末时,在进入作坊时要签订师徒合同,即“艺榜”,订明学艺年限(5年)、在坊的规矩以及中途不得退学等,师徒合同由学徒觅具保户交与漆器作坊主存执。
  ② 福州市工艺美术局,领导指导类,《本局关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关于“福州福州脱胎漆器行业史”初稿》,福州市档案馆,全宗号55,目录号2,案卷号44,1963年7月,第33页。
  ③ 福州大学教务处《福州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2014年版,第185页。
  ④ 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http://giccrmo.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205。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定位于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对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其建设与发展,应重倡中国“文”的传统,以“好文章”为核心,发挥示范与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习者在众多经典母语作品的浸润中,培养优雅而规范的表达习惯、良好的文体意识,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母语教育;高等语文教育;大学语文;语文素养与能力;文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教育教学融合,重构高等教育教学生态,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向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泛在化变革。在這一背景下,新时期课程建设应用与共享、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创新、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建设等,成为我们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世界范围内网络公开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和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不
期刊
潘懋元,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潘老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同时也长期担任我刊顾问。如今潘老从教已有82个年头,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正值高等教育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潘老就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期刊
摘 要:科学启蒙包括科学发现意识的觉醒、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科学钻研精神的培养。以“单摆的振动周期”知识点为例,阐述将科学启蒙教育的三个环节融入本科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实施方法和实施路线。  关键词:本科教育;科学启蒙; 单摆;振动周期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重新拟定了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大纲。中心内容如下:  本课程是为工科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较系统地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大学中文系学的学生为例说明,大学阶段的阅读要有广度、深度、难度和温度。只有这样多维度的阅读,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和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阅读;中文系  大学阶段的学习当然离不开课堂,但自主学习也很重要。自主学习包括阅读。大学有资料室,有图书馆,有指导老师,阅读的条件比中小学好多了。更为重要的是,大学阶段,自主时间比中小学阶段多,这些时间若是被浪费而不是被用来大量阅读,实在可惜。毫
期刊
摘 要:教材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好的教材要与时俱进,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对现有教材的统计和评述,通过对1989—2017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5 000余篇及Web of Science中705篇主题为“文化遗产”文章的文献计量分析,以探讨文化遗产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将来的教材编写和研究提供前瞻分析。  关键词:文化遗产;教材;数据统计;研究热点;可视化  教材是高校教学
期刊
为方便作者投稿、查稿,由中国知网为我刊定制的《中国大学教学》在线投稿系统(http://jxcy.cbpt.cnki.net)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开通使用。作者初次登录需先在“作者投稿系统”进行实名注册,注册成功以后,即可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投稿,之后还可登录该系统查看稿件处理进展。  我刊对所有来稿均不收取审稿费及其他任何名目的费用,审稿周期仍为三个月。  我刊在线投稿系统重新开通后,编辑部于
期刊
摘 要:本文着眼于解决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矛盾,提升人才培养供给质量,构建了“11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该培养体系遵循成果导向(OBE)培养理念,引入CDIO培养模式,创新“三化”育人机制,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培养得怎么样这三个关键问题。“11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三方面集成创新的结果,必将有力地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梳理了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多样化四层次课程体系,构建课内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及校政企多方参与的育人机制,以期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计算机类专业;创新训练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
期刊
摘 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电子科技大学立足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形成了具有电子科大特色的“普惠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普惠性;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