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通过“四个观念教育”、“三个代表”教育和保持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得到了加强,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却显得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关键词】农民教育管理;农村基层;党建
一、农村群众思想日趋活跃复杂,增强了农村党组织工作的难度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农民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一方面忽视了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对农民教育在认识上缺乏紧迫感,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在方法上缺乏灵活度,导致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出现松懈,甚至出现空档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客观上存在着索取多于给予,导致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缺乏好感;再一方面由于部分基层干部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寒了群众的心,这都对群众的思想心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又加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影响也都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造成了冲击。
二、农民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影响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伴随着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产生,在农村出现了个体经营、家庭经营、雇工经营、合伙经营、参股经营、集体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与此相适应,导致了农民从业方式出现多元化。以本县漳江镇红岩村某一个组为例,全组有人口96人,其中一部分人在外务工,共有8人, 有的人已经多年没回本地,村里有的只是户口和数千元积欠的上交任务;一部分在家以养殖为主,户均养猪8-12头的有6户19人;一部分人则象候鸟一样随时迁徙, 农忙时在家,农闲时到县城,有的在常德,或拉板车、或修单车、或做其它的小生意,这部分有33人;其余的人则固守家园,从事传统的种养加。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 一大批年龄较轻、文化素质较高、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青年农民纷纷到沿海去创业。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民就在20万人以上,十之八九是青年“知识”农民。从业的多样性,不仅使得农民群众对本地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新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无传人的问题令人堪忧,并且直接导致农村发展新党员和挑选村干部对象严重不足。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迟缓,减弱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
当前,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不高,基层政府职能转变迟缓,与农村发展很不相适应。一是基层干部技能偏低,无法领导发展。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相对来说显得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如何引导农民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等方面不少人感到束手无策。如本县青林乡某村原是集体经济比较雄厚的村,近年来采取集体与个人集资入股的方式盲目上马兴办综合养殖场,由于市场预测不准,经营管理不善,亏损40多万元,留下了难解的经济“麻纱”。二是少数人迷恋过去的权力,无法适应发展。在农村改革推行过程中,特别是实行村民自治后,农村各种矛盾越来越集中,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上级组织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赋予的权力却越来越小,部分村干部迷恋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唯我独尊、说一不二、一呼百应的威风,不能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迷惘悲观,坐等观望,搞短期行为“守摊子”,甚至一走了之。三是部门服务功能弱化,无法参与发展。乡镇一些站所办,如农科站、林业站、畜牧站、水电站、企管站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服务方式开展工作,导致乡镇涉农部门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大部分单位为保工资东奔西走,甚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无力开展服务,致使整个农村发展速度不快,农民很少得到实惠,从而减弱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要义利并举,把群众教育管理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新旧体制转换,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急骤变化,使农村群众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看重金钱利益这是正常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要做深做细,要善于用党的政策引导群众,用改革的思想教育群众,用法律的武器约束群众,用深厚的感情打动群众,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管人,同时,乡村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调优产业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的实力、带领群众致富和通过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让老百性真正得到利益和实惠。
第二,要尊重民意,把群众教育管理与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基层组织的各项政务、村务活动,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一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村务活动诸如村级发展规划、集体财产处理、重大财务开支、摊派提留和公益事业等要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审议,要让群众在一些问题上与乡村组织形成共识,让群众口服心服。同时要逐渐完善基层政务、财务管理和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发挥群众自我管理的潜能。
第三,要灵活方法,把群众教育管理寓于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之中。在桃源县观音寺乡有一个农民党员燕为栋,他靠三棒鼓、渔鼓、快板等形式,走街串户宣传党的政策、法律,他带的宣传队跑遍了全县及附近县市上千个村村组组,演出上万场次,观众达100余万人次,提到他, 群众都赞不绝口,他的实践也实际上告诉我们教育群众,既要避免形式主义,更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第四,要教育干部,把群众教育管理与改进干部作风结合起来。群众许多不满情绪都源于干部,或由于干部素质不高,或由于干部方法不当,或由于干部作风不实,或由于干部形象不佳,因此,一要加强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二要倡办实事,促进干部深入农村群众,为民排忧解难,用行动感动群众,凝聚民心;三要严惩腐败,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2000年以来,桃源县实行“干部责任管理”,依法依规处理了80多名乡村干部,在群众中反响极为强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许。
第五,要弘扬正气,把群众教育管理与打击黑恶势力结合起来。群众最不满的事就是政府对群众硬,对恶霸势力软,每个地方都有极少数恶势力,他们能在小范围内左右当地的形势,有的还把持村务,煽动群众,桃源县前些年发生的“11.7”暴力抗税事件的根源就在于此。一方面政府对这些极少数别有用心恶势力不能心慈手软,要严惩,除恶务尽,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撑腰壮胆,为群众扫除心中的阴影;另一方面要让群众擦亮眼睛,免受那些极少数分子的蛊惑。
【关键词】农民教育管理;农村基层;党建
一、农村群众思想日趋活跃复杂,增强了农村党组织工作的难度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农民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一方面忽视了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对农民教育在认识上缺乏紧迫感,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在方法上缺乏灵活度,导致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出现松懈,甚至出现空档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客观上存在着索取多于给予,导致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缺乏好感;再一方面由于部分基层干部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寒了群众的心,这都对群众的思想心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又加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影响也都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造成了冲击。
二、农民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影响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伴随着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产生,在农村出现了个体经营、家庭经营、雇工经营、合伙经营、参股经营、集体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与此相适应,导致了农民从业方式出现多元化。以本县漳江镇红岩村某一个组为例,全组有人口96人,其中一部分人在外务工,共有8人, 有的人已经多年没回本地,村里有的只是户口和数千元积欠的上交任务;一部分在家以养殖为主,户均养猪8-12头的有6户19人;一部分人则象候鸟一样随时迁徙, 农忙时在家,农闲时到县城,有的在常德,或拉板车、或修单车、或做其它的小生意,这部分有33人;其余的人则固守家园,从事传统的种养加。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 一大批年龄较轻、文化素质较高、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青年农民纷纷到沿海去创业。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民就在20万人以上,十之八九是青年“知识”农民。从业的多样性,不仅使得农民群众对本地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新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无传人的问题令人堪忧,并且直接导致农村发展新党员和挑选村干部对象严重不足。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迟缓,减弱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
当前,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不高,基层政府职能转变迟缓,与农村发展很不相适应。一是基层干部技能偏低,无法领导发展。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相对来说显得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如何引导农民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等方面不少人感到束手无策。如本县青林乡某村原是集体经济比较雄厚的村,近年来采取集体与个人集资入股的方式盲目上马兴办综合养殖场,由于市场预测不准,经营管理不善,亏损40多万元,留下了难解的经济“麻纱”。二是少数人迷恋过去的权力,无法适应发展。在农村改革推行过程中,特别是实行村民自治后,农村各种矛盾越来越集中,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上级组织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赋予的权力却越来越小,部分村干部迷恋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唯我独尊、说一不二、一呼百应的威风,不能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迷惘悲观,坐等观望,搞短期行为“守摊子”,甚至一走了之。三是部门服务功能弱化,无法参与发展。乡镇一些站所办,如农科站、林业站、畜牧站、水电站、企管站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服务方式开展工作,导致乡镇涉农部门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大部分单位为保工资东奔西走,甚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无力开展服务,致使整个农村发展速度不快,农民很少得到实惠,从而减弱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要义利并举,把群众教育管理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新旧体制转换,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急骤变化,使农村群众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看重金钱利益这是正常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要做深做细,要善于用党的政策引导群众,用改革的思想教育群众,用法律的武器约束群众,用深厚的感情打动群众,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管人,同时,乡村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调优产业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的实力、带领群众致富和通过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让老百性真正得到利益和实惠。
第二,要尊重民意,把群众教育管理与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基层组织的各项政务、村务活动,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一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村务活动诸如村级发展规划、集体财产处理、重大财务开支、摊派提留和公益事业等要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审议,要让群众在一些问题上与乡村组织形成共识,让群众口服心服。同时要逐渐完善基层政务、财务管理和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发挥群众自我管理的潜能。
第三,要灵活方法,把群众教育管理寓于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之中。在桃源县观音寺乡有一个农民党员燕为栋,他靠三棒鼓、渔鼓、快板等形式,走街串户宣传党的政策、法律,他带的宣传队跑遍了全县及附近县市上千个村村组组,演出上万场次,观众达100余万人次,提到他, 群众都赞不绝口,他的实践也实际上告诉我们教育群众,既要避免形式主义,更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第四,要教育干部,把群众教育管理与改进干部作风结合起来。群众许多不满情绪都源于干部,或由于干部素质不高,或由于干部方法不当,或由于干部作风不实,或由于干部形象不佳,因此,一要加强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二要倡办实事,促进干部深入农村群众,为民排忧解难,用行动感动群众,凝聚民心;三要严惩腐败,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2000年以来,桃源县实行“干部责任管理”,依法依规处理了80多名乡村干部,在群众中反响极为强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许。
第五,要弘扬正气,把群众教育管理与打击黑恶势力结合起来。群众最不满的事就是政府对群众硬,对恶霸势力软,每个地方都有极少数恶势力,他们能在小范围内左右当地的形势,有的还把持村务,煽动群众,桃源县前些年发生的“11.7”暴力抗税事件的根源就在于此。一方面政府对这些极少数别有用心恶势力不能心慈手软,要严惩,除恶务尽,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撑腰壮胆,为群众扫除心中的阴影;另一方面要让群众擦亮眼睛,免受那些极少数分子的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