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熄灭了天才少年的心灯?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n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嘉文,一个高中生,一个不到18岁的少年,一边在备战高考,一边研究历史,已经出了两本有学术分量的著作,并且得到了当代史学界权威的赞誉……但突然间,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告别了人世,这一不幸的消息传出以后,引起舆论及网友的唏嘘和扼腕叹息。“林嘉文的父母都是老师,家里环境相对宽松,父母和学校对他的学术兴趣很包容、很支持,出书也没耽误他的正常学习,在班里他是学习尖子”。按理说他没有理由选择离开人世,令人痛惜的是他确实离开了!
  虽然他已经留给世人一封遗书,并给自己做了一个墓志铭式的说明,但从网上一些报道和一些纪念他的文章来看,有些人把他的死归咎于中国高考制度,也有些人将之归咎于家庭环境,还有人将之归咎于没有获得自己追求的爱情……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灭了少年天才的心灯?让他从人世间消失!
  抑郁掐灭了少年的心灯
  透过他的遗书,我们不难发现是抑郁症灭了他的心灯,夺走了他宝贵而年轻的生命!他说:“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他所谓理性思考应该是他不屑活着,因为未来对他太没有吸引力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活着太没有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放的下脚的地方。”他理性地认识到:自己按照世俗的方式,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尽管自己对历史研究日久生情,但只是因为自己对生活的无趣才缩进历史的研究里!他的痛苦感至少存在已经两年多了。从精神科的角度看,他完全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感觉内心愁苦,但是外表如常;自我人际关系孤立,不愿意交往;虽然在搞研究,也在写书,也在备战高考,学习成绩一直优秀,但是他不是因为兴趣而为,而是丧失兴趣。由于不知道自己活着为了什么?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皆因心境持久低落,他想通过学习、研究、做心理咨询等来寻求自我痛苦的解脱,最终还是感觉不到自己有活的愿望,而是“问太多,想太多,也是一种折磨!”
  被光环笼罩的抑郁症患者
  我不想违背亡者的遗愿,对他自杀的原因做过多的分析,但是我还是希望通过这个痛心的案例,警示世人要关心理解那么一批被光环笼罩的抑郁症患者,我们姑且称之为光鲜抑郁症。这类抑郁症患者往往有着惊人的成就,比如诗人罗斯福、海明威、达尔文、戴安娜、海子、张国荣等一大批古今中外名人,很多罹患抑郁症,其中一些人就是因为患有抑郁症而自杀。
  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外表如常,忧郁痛苦情绪往往埋藏在内心深处,往往会把这种痛苦归咎到人生观、价值观上,所以他们本人也不一定能自我识别这是抑郁症,所以一般不会主动寻求精神医学干预。另外,周围人包括患者的家属亦无法深入患者内心,理解他们的精神痛苦,给予不了精神上的支持,往往延误治疗时机,使得患者长期处于痛苦当中,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长期痛苦感得不到解脱,病人往往选择突然轻生,让外界难以理解,最后通过梳理他们的生活史,才发现他们长期存在抑郁症!
  怎样识别出他们?
  这類患者不像典型的抑郁症那样可以让人看得到有抑郁表情,以及持久的闷闷不乐、消沉悲观厌世、企图自杀的行为,而往往以悲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1有的人成就很突出,甚至享誉全球,但依然感觉不到存在的价值感。这类人为了排遣内心的无趣、恐惧和痛苦,往往通过拼命工作和学习来暂时忘却这种无名的痛苦。
  2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感觉生活很累,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
  3外表愉快乐观。强颜欢笑,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内心脆弱,掩饰内心的痛苦。
  4内心痛苦悲观。长期处在多思多虑、自卑消极中,自我感觉身心疲惫,脑力下降,顽固性失眠,自我无法排解。
  5身体上有诸多躯体不适征象。感觉头疼头晕、心慌、胃肠不适、闹肚子或者便秘、难以言状的身体痛苦等,求医往往查不到器质性病变。
  6人际交往外观如常,内心回避,交往被动,喜欢独处。
  7关注死亡话题,或用淡淡的方式讨论自杀方式等。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以上一些表现,就要警惕是不是已经患有抑郁症,需要让其及时接受心理和精神医学干预。如果能够接受系统的精神科和心理治疗,预后非常乐观。
  预防抑郁症
  抑郁症的诊断实际上是症状群诊断,不是病因诊断。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不明。但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抑郁症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心理学因素主要是指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型人格;社会环境因素往往指患者成长和生活的人文环境不够积极和稳定。遭遇应激事件只是抑郁发作的触发因素,而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温尼科特客体关系理论来看,抑郁症成因可能是早期的母婴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母亲没有和婴儿有很好的互动。传统的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症是超我的不成熟,婴儿期恐惧的延续,无法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产生内虐。
  综合以上表述,预防抑郁症要从婴儿期开始。良好的夫妻关系,心理准备好迎接宝宝来到这个世界的心态,而不是物质的准备。如果有抑郁症家族史,家庭成员中有人感觉诸多烦恼而旁人又不能被理解的时候,就该及早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家庭关系和睦,人际关系良好,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事业心是预防抑郁症发作的环境心理因素。一旦有抑郁症发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能早期康复!
其他文献
行为主义学派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西方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时至今日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子。  Q啊?行为主义是什么,它看上去离我们很遥远。  A其实不是哦,行为主义隐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如果你说你从没见过它,那一定是因为你还不认识它。回忆下从小到大我们为获得作业本上的“五角星”、奶茶集点卡的盖章所付出的努力,这种能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人类行为的“代币制”
期刊
周三傍晚,收到一个署名为“小兔兔”的微友发来的两则微信:“老师好!在年初的全体教师会上,我幸运地被提拔为业务部的教导主任,负责低年组的教研工作。祝贺我吧!”“感谢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是您帮我戒掉了天生的自卑,并引我走上了直抵名师的道路。”我不置可否地笑笑,当即回复几句:“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只要你足够向上,岁月自会从容打赏!”合上手机,我的脑中迅速闪出与“小兔兔”的实名者阿华相处的点点滴
期刊
薛老师的儿子小学时品学兼优,初三开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称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自语自笑、对空谩骂;认为同学发明了一种射线,可以射到他脑子里控制他;说话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不肯上学,不愿与人交往。  16岁时他在精神专科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住院治疗,服用利培酮效果好。但出院后他就拒绝服药,威胁父母,称如果再要让他服药他就要么自杀,要么和父母同归于尽。停药不久就又出现言行紊乱,趴在地上要接地气
期刊
彬哥是我多年未见的发小,二三十年“失联”,不想居然在商场里遇见了,于是约好晚上吃个饭叙叙旧。  几杯小酒下肚,彬哥的话匣子也打开了,说完近些年的生意之后,也开始说起家里的烦心事儿。  “都说老小孩儿,老小孩儿,我家老爷子真是越来越难哄。”说起父亲,彬哥一脸无奈。  彬哥的父亲一直身子骨硬朗,六七十岁的人,走路飞快,做事情也跟个小伙子似的。但两年前却突然得了个“半身不遂”,打那儿以后,彬哥就跟嫂子离
期刊
5·12汶川地震发生快10年了。地震在每个人心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不管是直接经历地震的人,还是早期救援人员、后期援建工作者,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同时,地震也推动了心理援助与灾害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当时国内外的心理援助专家、社会工作专家和志愿者陆续进入灾区,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经验也有教训。  为弘扬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的“助人自助”精神、推动心理急救理念和技术的普及化,中国社会工作联
期刊
“我要挣很多的钱”,许多人都这样为自己订立“人生目标”。渐渐的,一些人发现,“很多”其实是一个等同于无穷的概念,我们越来越觉得“不管我赚多少钱,永远也不会满足自己的欲求”,人们常常因为“钱不够花”而困顿于缺钱的窘境之中。  ●“小飞走了,离开北京回老家了。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我喜欢北京,很想在这里打拼下属于自己的事业,但我知道,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现实是,我有喜欢的女孩子,却不敢去追求,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约而至。从1952年确立高考制度,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尽管高考制度一直在被“质疑”、被“修改”,但是始终没有被取缔。在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的今天,教育也面临着更多元的选择,高考不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现行制度有很多弊端,高考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一锤定音”看上去有些残酷,但可能这就是高考给我们上的社会第一课:有些时候,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
期刊
1  第一次听说小Z是一位同事提起的,她说:“初一有个带着白框眼镜的孩子可奇怪了,见到谁都会过去抓住他的手,还总是笑嘻嘻的。”当时我并没太在意,没想到,没过几天我就和他有了一面之缘。那天,我走在楼道里,发现有个男生在班门口站着,笑嘻嘻的。我走过时他主动跟我打招呼,然后又迎上来,抓住了我的手腕。说实话,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排斥的,毕竟人与人之间有基本的人际距离。但由于教师的角色,我还是本能地向他微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企业高管、医生、公务员、媒体从业者等是抑郁症高发人群,其中女性居多。抑郁症被喻为“心灵感冒”,但人们往往会对其漠视或误解,以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A前天听朋友讲了一个令人非常难过的故事,他的一个朋友是某单位人事部门的领导,自己也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由于工作繁忙,长
期刊
认知行为疗法是国际公认的实证心理咨询方法,20年前我就对此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学生时代的张狂让我视其结构化为僵化,还十分的不屑;10年前研究生时代重新了解此种方法,也不过是浅尝辄止;10年后的今天,我重新系统学习了认知行为疗法,让我对它的认识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认知行为疗法一般从心理教育开始  首先向求助者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原理—认知三角:情境导致认知,认知导致情绪,情绪再反作用于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