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苏进和平军营题材小说描述了现代军人在和平年代的崇高信仰与追求,同时也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在长期"引而不发"态势下军人内心的焦灼与渴望,最终指向的是对和平时期军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理想设计遭遇现实失落的那种无力与无奈在小说体现为一种“引而不发”书写策略传达的深沉哲理内涵,同时也体现为一种悲剧美与崇高感的交织。
[关键词]“引而不发”、军人理想、战争与悲剧美、悲剧感与崇高
曾经的军旅小说家朱苏进,1996年以来主要从事影视编剧工作,《鸦片战争》、《康熙王朝》、《我的兄弟叫顺溜》、《让子弹飞》、《新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记录了他军旅小说创作之外的艺术人生。然而,朱苏进这十几年间的编剧生涯并未消减曾经给予学术界的疑惑,曾经众说纷纭的“引而不发”现象仍然需要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下加以反思。
一、“引而不发”现象及内涵
按照著名军旅文学研究者朱向前的话说,朱苏进开辟了新时期军旅题材小说的“和平军营”战线,是“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基本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另外两极是李存葆开创的“当代战争”战线和莫言开创的“历史战争”战线)。朱苏进从事军旅小说创作近二十年里,其目光一直专注在和平年代的军营和军人身上,以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敏感与细腻执著于描绘军人这个单纯而又复杂的群体,从基层战士到军区司令员,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现代军人形象。
所谓“引而不发”,取自朱苏进1983年创作的小说《引而不发》,其含义涵盖了其基本创作主旨,折射着属于朱苏进的个人化文本特征,即其作品通过朱苏进化的人物设置来达到其写作意图,也就是“始终把塑造理想的职业军人当作自己的不倦追求,在和平环境中展开一系列军人的理想设计与现实失落、无私奉献与自我价值等职业悖论的追问,最终逼近人的根本生存困境的终极关怀,进而超越军人和军旅题材的局限,达到开阔的人生和艺术的境界”。“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引而不发”就在于一个度,关键在于对度的拿捏与把握。“引而不发”又是一种人生哲学,把生命扩张的力量隐于日常生活中,是智慧和人生丰富阅历的凝结。从前期的《射天狼》、《引而不发》,到后期的《接近无限透明》、《醉太平》,朱苏进从未放弃对“引而不发”生存境遇的人生哲学底蕴发掘。朱苏进和平军营题材小说从这个层面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和平年代军人生存现状和军人命运,思考军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哲理这个角度来说,朱苏进在新时期以来的和平军营题材小说创作中是独领风骚的。哲理意蕴的深层表达使他的小说具有比同类作家创作更为丰富的内涵,因而更加耐人寻味与深思。
二、和平时期军人理想与执著追求
“引而不发”作为一个现象,不仅是朱苏进文学创作上的一种书写策略,同时更是透过这一现象,展现和平时期中国军人的理想与执著追求。军人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军人集正义、理想、勇敢与智慧于一身,尤其是英雄人物,他们的行为与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众的价值取向。朱苏进的和平军营题材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和平军营平淡朴实、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以及在长期引而不发状态下的军人及其内心世界,最终指向的是对和平时期军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所有描写与叙述的焦点都集中在“军人”身上。什么是军人?朱苏进笔下的军人:“军人,即使在玩(不穿军装),也应该让人一眼看出:这是军人。同样,把军人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或环境中表现,他的个性中,千万不能少了军人独具的东西。军人有他独具的精神美,如同带锈的铁蒺藜有着区别于奇花异草的美。”这就是朱苏进对军人的认识,并且在他的小说中竭力塑造这样的军人,纵深挖掘现代职业军人的“独具的精神美”。
和平时期的现代职业军人,远离了硝烟远离了战争,在长期“引而不发”态势下,何以支撑他们内心的信仰?强烈的爱国情怀、崇高的理想、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支撑着和平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管是50、60年代的战争小说,还是新时期以来的战争小说,或是描写和平年代军营生活和军人世界的军旅小说,不同时代作者笔下的军人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涌动在军人心中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这不仅是军旅小说中军人的强烈情感,也是作为读者的普通中国人第一位的情感。军人的爱国激情在和平年代里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不是一时就能具备合格军人的一切素质,军人的战斗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冒严寒酷暑,不怕风吹日晒,也需要摸爬滚打,磨练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军人素质在严格纪律的行为准则要求下慢慢培养,军人自信、自强、自重、自爱意识渗透到日常的训练和工作中。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和平年代的军人不仅有这个共同的理想,保家卫国更是他们神圣的使命,为此奉献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他们坚定、执著,他们英勇、顽强、善战。军人有个梦想,那就是和平。和平总是相对的,局部动乱或局域战争让这个世界充满不稳定因素。和平与战争的二元悖论关系让现代军人更加认识到他们背负的使命,反应到军旅小说里就成了军人对军队建设的关心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亲情、爱情与责任的艰难抉择下,军人一如《射天狼》里的袁翰,在部队需要的时刻毅然选择的是军营,承担起作为军事指挥干部应挑的重任;《引而不发》里西帆父子对战争的狂热渴让位于对和平的守护;《清晰度》中于典在面对昔日的敌人时坚守的是中国人的尊严与骄傲;《祭奠星座》中虽然呈现出的是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奇思妙想,但是小说透露出的却是对军队建设的理想设计以及对军营现状的担忧。军人向往崇高,但是崇高与世俗人生总是一对悖论,理想与世俗现实之间总有一些不合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也有其崇高理想,每个人也有其崇高性,但是也摆脱不了凡尘俗世的羁绊与困扰。《炮群》里苏子昂对职务提升与职位设置的关注,是军人梦想破灭后回归世俗的现实展现;《醉太平》中对军营百官尤其是心理入木三分的刻画是军人崇高面与世俗人生的较量。世俗性更加深化了军人是人这个主题,军人对自我生命及价值在和平年代军营中的追求与实现在现实与理想的渗透中显得纷繁复杂。
三、“引而不发”现象下悲剧美与崇高感的交错呈现
作为人学的文学,在人道精神烛照下把战争作为表现对象,关注在特殊环境下的人性、人情。战争带来的悲惨结果与对人身心的毁灭固然让人痛心,但是战争在对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无法忽视的。然而,战争的美遮不住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战争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肉体的伤痛可以暂时愈合,但是战争留给人们精神的创伤永远无法用时间弥补。悲剧的基本成分之一就是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的英雄气魄,我们为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时却又赞美他的内在激发的张力和坚毅。崇高感产生于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而感到恐惧之后的自我扩展,崇高感的间接性源于生命力暂时受到阻碍之后产生的强烈生命力的迸发,崇高所产生的是惊讶或崇敬。悲剧是崇高的一种,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面对苦难与不幸命运的抗争与坚持,同崇高一样具有令人生畏却又振奋鼓舞的力量。
“悲剧人物不应当太好,否则他的不行就会使我们反感;他也不应当太坏,否则就不能引起我们的同情,理想的悲剧人物是有一点白璧微瑕的好人”。朱苏进军旅小说塑造的是朱苏进式的理想军人,他们有崇高理想,但是现实却绑缚了理想的翅膀,欲飞不能的遗憾,以及人物对命运的抗争从一定角度来看整体呈现出悲剧色彩。在他的小说中对老军人命运的描述体现为一种激情燃烧后的平淡,正如《两颗露珠》里描写的那样,不甘于现状却无力改变。而《引而不发》里西帆的命运遭际更加耐人寻味。悲剧人物的命运都引人同情怜悯。司马文竞的悲剧体现出一种崇高,那就是作为一个真正军人面对艰难困苦时不屈的高尚的灵魂,令人肃然起敬。在和平军营题材小说作品中,作者和读者关注的重心仍然在中青年这一批现代职业军人身上,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军营生活和军人世界的主角。《第三只眼》、《接近无限透明》等,文革记忆在小说中间接表现出来。文革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一场人为灾难,行动与思想的极端不自由带来心理的变异,作为相对独立的军营同样免不掉受到冲击。《第三只眼》中,司马文竞的悲剧结局让人不禁思考军人的命运。那场政治浩劫带来的不只是灾难,在南琥珀等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面对自身弱点由逃避转为面对事实并勇敢改变的激励人心的力量。就朱苏进的军营题材小说而言,战争记忆不是特别多,但是《清晰度》、《轻轻地说》等小说从侧面反映了南线战争的艰苦与残酷。《清晰度》中元音作为一个军人,有军人的职责、战争法则要求他在敌人面前的铁面无私,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而于典的报复从一方面说是个人恩怨,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为了国家利益。战争生产英雄,当英雄走出战争,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咱两谁是谁》、《炮群》、《醉太平》等小说中,作者把人物放在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试图在军营与地方失衡的关系里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但是军人在离开军营后身上依然深深镌刻着军人特有的成熟、稳重等气质,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当繁华落幕,从喧嚣回归宁静之后,军人意识、军人职业的责任感又排斥他们的所谓现代生活,想与社会完全融合却又被社会排斥,或者是被自身排斥的痛苦折磨着他们敏感的心灵,刻意地接近,不自觉地疏离,互相矛盾着。崇高理想与远大目标遭遇世俗现实时的那种无奈,苦苦挣扎却又无力改变,透露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四、结语
“引而不发”作为朱苏进小说创作的一个策略,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已经过去,但是他作品表现出来的对军人生存现状及军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应该引起文学工作者的重视,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军人的人生价值,受到军人这个职业自身的束缚。由于军人世界是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军人在军营生活中受到的激励与伤害外界的人很少了解。再者由于军地沟通与交流的减少,造成很多人对军人及这个职业的误会甚至是反对,军人的价值及存在的社会意义受到严重挑战。优秀的军旅小说应该担负起沟通军人世界与非军人世界的责任,应反映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把军人世界放到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中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1]朱向前.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J].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1):53
[2]朱向前.军旅文学史论[J].东方出版社,1998:4
[3]朱苏进.《射天狼》前思[J].昆仑.1983(2)
[4]朱光潜.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111
[5]朱向前主编.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J].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1)
[6]朱光潜.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J].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
[8]张鹰.反思中国当代军事小说[J].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8)
项目基金: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gxun-chx2011048)资助。
[关键词]“引而不发”、军人理想、战争与悲剧美、悲剧感与崇高
曾经的军旅小说家朱苏进,1996年以来主要从事影视编剧工作,《鸦片战争》、《康熙王朝》、《我的兄弟叫顺溜》、《让子弹飞》、《新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记录了他军旅小说创作之外的艺术人生。然而,朱苏进这十几年间的编剧生涯并未消减曾经给予学术界的疑惑,曾经众说纷纭的“引而不发”现象仍然需要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下加以反思。
一、“引而不发”现象及内涵
按照著名军旅文学研究者朱向前的话说,朱苏进开辟了新时期军旅题材小说的“和平军营”战线,是“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基本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另外两极是李存葆开创的“当代战争”战线和莫言开创的“历史战争”战线)。朱苏进从事军旅小说创作近二十年里,其目光一直专注在和平年代的军营和军人身上,以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敏感与细腻执著于描绘军人这个单纯而又复杂的群体,从基层战士到军区司令员,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现代军人形象。
所谓“引而不发”,取自朱苏进1983年创作的小说《引而不发》,其含义涵盖了其基本创作主旨,折射着属于朱苏进的个人化文本特征,即其作品通过朱苏进化的人物设置来达到其写作意图,也就是“始终把塑造理想的职业军人当作自己的不倦追求,在和平环境中展开一系列军人的理想设计与现实失落、无私奉献与自我价值等职业悖论的追问,最终逼近人的根本生存困境的终极关怀,进而超越军人和军旅题材的局限,达到开阔的人生和艺术的境界”。“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引而不发”就在于一个度,关键在于对度的拿捏与把握。“引而不发”又是一种人生哲学,把生命扩张的力量隐于日常生活中,是智慧和人生丰富阅历的凝结。从前期的《射天狼》、《引而不发》,到后期的《接近无限透明》、《醉太平》,朱苏进从未放弃对“引而不发”生存境遇的人生哲学底蕴发掘。朱苏进和平军营题材小说从这个层面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和平年代军人生存现状和军人命运,思考军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哲理这个角度来说,朱苏进在新时期以来的和平军营题材小说创作中是独领风骚的。哲理意蕴的深层表达使他的小说具有比同类作家创作更为丰富的内涵,因而更加耐人寻味与深思。
二、和平时期军人理想与执著追求
“引而不发”作为一个现象,不仅是朱苏进文学创作上的一种书写策略,同时更是透过这一现象,展现和平时期中国军人的理想与执著追求。军人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军人集正义、理想、勇敢与智慧于一身,尤其是英雄人物,他们的行为与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众的价值取向。朱苏进的和平军营题材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和平军营平淡朴实、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以及在长期引而不发状态下的军人及其内心世界,最终指向的是对和平时期军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所有描写与叙述的焦点都集中在“军人”身上。什么是军人?朱苏进笔下的军人:“军人,即使在玩(不穿军装),也应该让人一眼看出:这是军人。同样,把军人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或环境中表现,他的个性中,千万不能少了军人独具的东西。军人有他独具的精神美,如同带锈的铁蒺藜有着区别于奇花异草的美。”这就是朱苏进对军人的认识,并且在他的小说中竭力塑造这样的军人,纵深挖掘现代职业军人的“独具的精神美”。
和平时期的现代职业军人,远离了硝烟远离了战争,在长期“引而不发”态势下,何以支撑他们内心的信仰?强烈的爱国情怀、崇高的理想、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支撑着和平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管是50、60年代的战争小说,还是新时期以来的战争小说,或是描写和平年代军营生活和军人世界的军旅小说,不同时代作者笔下的军人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涌动在军人心中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这不仅是军旅小说中军人的强烈情感,也是作为读者的普通中国人第一位的情感。军人的爱国激情在和平年代里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不是一时就能具备合格军人的一切素质,军人的战斗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冒严寒酷暑,不怕风吹日晒,也需要摸爬滚打,磨练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军人素质在严格纪律的行为准则要求下慢慢培养,军人自信、自强、自重、自爱意识渗透到日常的训练和工作中。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和平年代的军人不仅有这个共同的理想,保家卫国更是他们神圣的使命,为此奉献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他们坚定、执著,他们英勇、顽强、善战。军人有个梦想,那就是和平。和平总是相对的,局部动乱或局域战争让这个世界充满不稳定因素。和平与战争的二元悖论关系让现代军人更加认识到他们背负的使命,反应到军旅小说里就成了军人对军队建设的关心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亲情、爱情与责任的艰难抉择下,军人一如《射天狼》里的袁翰,在部队需要的时刻毅然选择的是军营,承担起作为军事指挥干部应挑的重任;《引而不发》里西帆父子对战争的狂热渴让位于对和平的守护;《清晰度》中于典在面对昔日的敌人时坚守的是中国人的尊严与骄傲;《祭奠星座》中虽然呈现出的是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奇思妙想,但是小说透露出的却是对军队建设的理想设计以及对军营现状的担忧。军人向往崇高,但是崇高与世俗人生总是一对悖论,理想与世俗现实之间总有一些不合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也有其崇高理想,每个人也有其崇高性,但是也摆脱不了凡尘俗世的羁绊与困扰。《炮群》里苏子昂对职务提升与职位设置的关注,是军人梦想破灭后回归世俗的现实展现;《醉太平》中对军营百官尤其是心理入木三分的刻画是军人崇高面与世俗人生的较量。世俗性更加深化了军人是人这个主题,军人对自我生命及价值在和平年代军营中的追求与实现在现实与理想的渗透中显得纷繁复杂。
三、“引而不发”现象下悲剧美与崇高感的交错呈现
作为人学的文学,在人道精神烛照下把战争作为表现对象,关注在特殊环境下的人性、人情。战争带来的悲惨结果与对人身心的毁灭固然让人痛心,但是战争在对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无法忽视的。然而,战争的美遮不住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战争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肉体的伤痛可以暂时愈合,但是战争留给人们精神的创伤永远无法用时间弥补。悲剧的基本成分之一就是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的英雄气魄,我们为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时却又赞美他的内在激发的张力和坚毅。崇高感产生于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而感到恐惧之后的自我扩展,崇高感的间接性源于生命力暂时受到阻碍之后产生的强烈生命力的迸发,崇高所产生的是惊讶或崇敬。悲剧是崇高的一种,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面对苦难与不幸命运的抗争与坚持,同崇高一样具有令人生畏却又振奋鼓舞的力量。
“悲剧人物不应当太好,否则他的不行就会使我们反感;他也不应当太坏,否则就不能引起我们的同情,理想的悲剧人物是有一点白璧微瑕的好人”。朱苏进军旅小说塑造的是朱苏进式的理想军人,他们有崇高理想,但是现实却绑缚了理想的翅膀,欲飞不能的遗憾,以及人物对命运的抗争从一定角度来看整体呈现出悲剧色彩。在他的小说中对老军人命运的描述体现为一种激情燃烧后的平淡,正如《两颗露珠》里描写的那样,不甘于现状却无力改变。而《引而不发》里西帆的命运遭际更加耐人寻味。悲剧人物的命运都引人同情怜悯。司马文竞的悲剧体现出一种崇高,那就是作为一个真正军人面对艰难困苦时不屈的高尚的灵魂,令人肃然起敬。在和平军营题材小说作品中,作者和读者关注的重心仍然在中青年这一批现代职业军人身上,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军营生活和军人世界的主角。《第三只眼》、《接近无限透明》等,文革记忆在小说中间接表现出来。文革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一场人为灾难,行动与思想的极端不自由带来心理的变异,作为相对独立的军营同样免不掉受到冲击。《第三只眼》中,司马文竞的悲剧结局让人不禁思考军人的命运。那场政治浩劫带来的不只是灾难,在南琥珀等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面对自身弱点由逃避转为面对事实并勇敢改变的激励人心的力量。就朱苏进的军营题材小说而言,战争记忆不是特别多,但是《清晰度》、《轻轻地说》等小说从侧面反映了南线战争的艰苦与残酷。《清晰度》中元音作为一个军人,有军人的职责、战争法则要求他在敌人面前的铁面无私,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而于典的报复从一方面说是个人恩怨,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为了国家利益。战争生产英雄,当英雄走出战争,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咱两谁是谁》、《炮群》、《醉太平》等小说中,作者把人物放在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试图在军营与地方失衡的关系里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但是军人在离开军营后身上依然深深镌刻着军人特有的成熟、稳重等气质,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当繁华落幕,从喧嚣回归宁静之后,军人意识、军人职业的责任感又排斥他们的所谓现代生活,想与社会完全融合却又被社会排斥,或者是被自身排斥的痛苦折磨着他们敏感的心灵,刻意地接近,不自觉地疏离,互相矛盾着。崇高理想与远大目标遭遇世俗现实时的那种无奈,苦苦挣扎却又无力改变,透露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四、结语
“引而不发”作为朱苏进小说创作的一个策略,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已经过去,但是他作品表现出来的对军人生存现状及军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应该引起文学工作者的重视,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军人的人生价值,受到军人这个职业自身的束缚。由于军人世界是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军人在军营生活中受到的激励与伤害外界的人很少了解。再者由于军地沟通与交流的减少,造成很多人对军人及这个职业的误会甚至是反对,军人的价值及存在的社会意义受到严重挑战。优秀的军旅小说应该担负起沟通军人世界与非军人世界的责任,应反映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把军人世界放到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中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1]朱向前.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J].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1):53
[2]朱向前.军旅文学史论[J].东方出版社,1998:4
[3]朱苏进.《射天狼》前思[J].昆仑.1983(2)
[4]朱光潜.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111
[5]朱向前主编.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J].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1)
[6]朱光潜.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J].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
[8]张鹰.反思中国当代军事小说[J].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8)
项目基金: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gxun-chx2011048)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