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廖品东 洪明星 田小平 刘元华 罗 敏 熊桂英 黄世春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教研室 (61000) 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 目的:通过比较顺时针与逆时针不同方向摩腹对健康成人胃动力的影响,探讨胃动力的改变与摩腹方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疾病选择正确的摩腹方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将85例健康受试者分为顺时针、逆时针和空白对照三组,观察自身及组间胃动力变化(钡餐后透视及摄X片观察胃蠕动波次数、幅度、波运行时间和2h胃排空率)。结果:除2小时胃排空率摩腹组似低于空白组(P<0.05)外,其它检测指标二组间无差异。结论:顺时针与逆时针摩腹不足以影响健康成人胃动力,不同方向摩腹对胃动力影响未表现出差异,且餐后立即摩腹似不利于胃排空。
关键词 摩腹 方向 胃动力 相关性 研究
摩腹是中医推拿的传统和基本方法,主要用于保健和防治脾胃疾病,早在《礼记·内则》就有“濯手以摩之,去其皱”的记载,隋《诸病源候论》将其运用于“腹痛、大便难、风湿痹、风邪”等。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人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清代养生家方开所著《延年九转法》为摩腹养生专著[1],谓长期摩腹具有“去口病延年”之功。正是由于摩法在治疗与保健中的特殊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才将整个手法概以“摩之”。今天手法治疗俗称按摩,即与之有关。
以手操作为特点,以力为基础的推拿在运用过程中,必然涉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频率)等要素。在摩腹的方向上,长期存在分歧,集中表现为以《幼科推拿秘书》为代表的传统观和以五版《推拿学》教材为代表的现代观之间的矛盾。前者谓“左转补兮右转泄”[2],即顺时针左转为升为补。逆时针右旋为降为泻;后者[3]却主要根据人体胃肠蠕动方向(尤其是大肠)为顺时针,认定顺时针摩腹,有助于胃肠排空与大便排除,与中医泻法吻合为泻,反之逆时针摩腹,减缓胃肠蠕动,增加消化与吸收的时间和空间,有益于人体为补。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直未能澄清,以至于当今最有代表性的两部中医药院校本科《推拿手法学》教材关于摩腹补泻方向(不同治疗效应方向)的论述也互为矛盾,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王国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认为“顺摩为泻、逆摩为补”;而另一本也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王之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2l世纪课程教材却认为“顺摩为补、逆摩为泻”。
理论上的争议,不仅在教学上造成混乱。而且直接影响到该手法的临床运用。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关于摩腹方向,不论古代观点,还是现代论述,均限于理论上的臆想与推测,尚未见相应的课题研究和试验设计,缺乏建立在科学的、可信的数据和资料基础之上的说服力。鉴于此,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方向摩腹对人体胃动力影响的作用差异。以期验证有关方向补泻对胃的影响,从而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有利于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于2005年3~4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血站选取健康献血员85例,年龄在25~43岁之间,既往无器质性疾病史,男48例、女37例。随机分组最后为顺时针(A)组32例,逆时针(B)32例,空白对照组21例,(顺时针组脱落两例,两人均因胃肠不适:对照组脱落两例,1人因胃肠不适。1人因酗酒被剔除),实际81人符合实验要求。三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准备受试者于实验前l周禁服任何药物。于实验前1天晚餐正常进食后直至实验期间,禁食任何东西。实验当天,提供统一饮食。
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运用日本岛津800mA电视遥控X线机检测胃蠕动波次数(1分钟透视下,计数胃蠕动波的个数)、波的幅度(最强波的最大收缩幅度与胃幽门切迹的比值)、波的运行时间(最大波完整收缩所需时间),2h胃排空率(2h胃内残余硫酸钡与服用硫酸钡总量比值,排空75%计为75、排空95%计为95、完全排空计为100,以此类推)。2小时胃排空的另一种处理方法为比较完全排空例数(完全排空计为“1”,未完全排空计为“0”,进行组间比较)。
2.3 检测时间 于早8点左右,空腹口服硫酸钡200ml(青岛东风制药厂生产,浓度为150%W/V),于10分钟和2小时共2次行x光透视并于10分钟拍平片一张。
2.4 推拿方案 a范围:以肚脐至剑突距离的2/3为半径,此轨迹恰从肋缘下滑过。b手形:双掌重替,顺时针组左手在下,逆时针组右手在下。要求紧贴皮肤。c次数:按照大多数书籍记载。操作300圈。d频率:根据临床,取每分钟40圈。综合频率与次数,每例操作8分钟。e力度:操作轻柔,在受试者能忍受,无痛苦表情前提下进行。f推拿介质:隔衣或铺巾操作。g时间:实验组(包括顺时针和逆时针)予口服硫酸钡后立即进行摩腹,且在8分钟内完成。空白组不进行任何推拿操作。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3.0统计软什包数据处理,自身前后对照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以X±S表示。
3 结 果
3.1 三组即时胃动力比较 三组间及自身前后各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
3.2 三组2小时胃排空比较
3.3 三组2小时完全排空例数比较
2小时完全排空二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4 讨 论
面对此结果,我们曾感到迷惑不解。因为胃蠕动波的次数、幅度和波的运行时间为透视下直接观察到的反映胃动力强弱的指标(直接指标),胃的排空率则是胃动力的最终结果。而我们所观察到的直接指标组间并无差异,但2h胃排空率却存在差异,即其2h胃排空率的改变得不到反映胃蠕动指标的支持。同时2h胃排空率反而是顺时针或顺时针与逆时针组较低,好似摩腹不利于胃排空。本着实事求是原则,我们客观报导这一结果,并尽其所能讨论如下:
4.1 顺时针和逆时针摩腹并未对直接指标产生影响 ①腹部位的影响:摩腹为摩在腹而非脘(胃):(如图l示)常规摩腹的轨迹为以肚脐至剑突距离的2/3为半径,沿此圆周运作,此轨迹主要覆盖了腹部,而其上方圆周刚好位于剑下约4~cm,根据解剖,胃位于脘部正中稍偏左,胃的最下缘约距剑下6~9cm,因此,摩腹仅能触及胃体很小部分,即幽门至幽门窦一段。由于大部分胃未被摩到,尤其是胃动力源——存在于胃电起步点的大弯侧胃体上部并未受到摩腹影响,所以摩腹难以改变其动力。②摩腹力度的影响:摩法力度很小。“皮动肉不动”一直是古人所概括摩腹的特点之一。所以期望如 此轻的力度要改变胃的动力确实太难。③腹壁的影响:胃所在的脘部,从外至内有皮肤、皮下组织(脂肪、筋膜等)、腹直肌前鞘和后鞘及腹直肌,还包括一些网膜组织,其总厚度(手术所见)约3~6cm(受肥胖影响,可能还厚些),而胃两侧又为肋缘,脘部皮肤较腹部皮肤张力大些,因此,很轻的摩腹手法难于深透并撼动胃。④研究对象的影响:本试验研究对象全为健康成人,其胃动力始终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并不存在亢进或减退。而摩腹为机械性外力施加于受试者腹部,通过“力”、“能”’、“信息”的转化与传递,促使机体向良性方向转化。以此来调整胃动力。而处于生理范围内的胃动力并无偏差可调,推拿,尤其是力度轻的摩腹也决无副作用,决不会使其从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因此,上述指标无改变,正说明了这一点。
4.2 摩腹对胃排空的影响
4.2.1 顺时针组排空率低于逆时针和空白组解析:(如图2所示)贲门位于上腹(脘)偏左,幽门位于上腹(脘)稍偏右。贲门比幽门高约3~4cm,中间连接胃体,而幽门窦与幽门之间的幽门管,以及胃体的下部几乎横向水平卧于脘部正中,生理上胃的蠕动方向虽为顺时针[4],但就摩腹的具体操作而言,其主要触及部位恰好是幽门管与胃体下部的横行区域,此时外加的顺时针摩腹却有机械性阻碍胃体排空之嫌,是否因此而导致其2小时胃排空率低于逆时针和空白组,有待进一步确认。
4.2.2 完全排空例数摩腹组低于空白组的原因:①机械干扰作用:在正常状态下,胃蠕动的产生与神经、体液调节和进食等因素有关。蠕动的实质就是为了转输和消化食物,且其蠕动的时间和方式也随人类一日三餐习惯的建立而固定下来。因此,只要进食和到了一定时间,蠕动总会自发地按照其固有方式运行[5]。此时摩腹,对胃施以机械性刺激,在理论上存在影响(干扰)其固有方式的可能,从而不利于胃排空。这好比体育运动本身有助胃肠消化与吸收。但餐后半小时内的体育运动却适得其反。故“餐后半小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②生理波动范围的影响:胃排空本身是一个较长过程。生理与放射学均认为胃排空从进食后食物到达胃就已经开始。并可持续约4小时。因此,只要其在2~4小时完全排空都属于正常范围,所以,上述三组比较,其实都是在生理波动范围内的比较。并无实质性的临床意义,因而不能据此得出顺时针或逆时针摩腹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③指标本身的影响:胃的排空率是在吞钡后,通过比较胃内残余和已经排至肠管各段的硫酸钡的多少而得出的初略估计值。胃内残余量又主要根据胃的体积来确定,吞钡2h后,受试者已经进食,由于食量个体差异较大,加之估算者本身可能存在误差,所以其指标受主观影响较多。实际运用该指标时。其波动区间较大。因而有存在假刚性的可能。④摩腹的机械作用结果:如果实验组的这些变化客观存在。但却缺乏直接指标的支持,因此这种变化只可能由摩腹的即时效应引发。事实上,推拿是医生直接用手作用于患者一定部位,直接以一种机械的力学原理表现出来,即操作当时,操作部位因挤压、振动等发生机械运动,而一旦推拿结束,其作用也随之消失。本实验于吞钡后立刻(10分钟)摩腹,当发生即时效应,但摩腹当时不可能做透视或拍片,而直接反映胃动力状态的胃蠕动波次数、幅度和波运行时间等指标都是在非摩腹时间内检测,方能解释其无统计学差异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教研室 (61000) 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 目的:通过比较顺时针与逆时针不同方向摩腹对健康成人胃动力的影响,探讨胃动力的改变与摩腹方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疾病选择正确的摩腹方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将85例健康受试者分为顺时针、逆时针和空白对照三组,观察自身及组间胃动力变化(钡餐后透视及摄X片观察胃蠕动波次数、幅度、波运行时间和2h胃排空率)。结果:除2小时胃排空率摩腹组似低于空白组(P<0.05)外,其它检测指标二组间无差异。结论:顺时针与逆时针摩腹不足以影响健康成人胃动力,不同方向摩腹对胃动力影响未表现出差异,且餐后立即摩腹似不利于胃排空。
关键词 摩腹 方向 胃动力 相关性 研究
摩腹是中医推拿的传统和基本方法,主要用于保健和防治脾胃疾病,早在《礼记·内则》就有“濯手以摩之,去其皱”的记载,隋《诸病源候论》将其运用于“腹痛、大便难、风湿痹、风邪”等。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人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清代养生家方开所著《延年九转法》为摩腹养生专著[1],谓长期摩腹具有“去口病延年”之功。正是由于摩法在治疗与保健中的特殊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才将整个手法概以“摩之”。今天手法治疗俗称按摩,即与之有关。
以手操作为特点,以力为基础的推拿在运用过程中,必然涉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频率)等要素。在摩腹的方向上,长期存在分歧,集中表现为以《幼科推拿秘书》为代表的传统观和以五版《推拿学》教材为代表的现代观之间的矛盾。前者谓“左转补兮右转泄”[2],即顺时针左转为升为补。逆时针右旋为降为泻;后者[3]却主要根据人体胃肠蠕动方向(尤其是大肠)为顺时针,认定顺时针摩腹,有助于胃肠排空与大便排除,与中医泻法吻合为泻,反之逆时针摩腹,减缓胃肠蠕动,增加消化与吸收的时间和空间,有益于人体为补。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直未能澄清,以至于当今最有代表性的两部中医药院校本科《推拿手法学》教材关于摩腹补泻方向(不同治疗效应方向)的论述也互为矛盾,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王国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认为“顺摩为泻、逆摩为补”;而另一本也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王之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2l世纪课程教材却认为“顺摩为补、逆摩为泻”。
理论上的争议,不仅在教学上造成混乱。而且直接影响到该手法的临床运用。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关于摩腹方向,不论古代观点,还是现代论述,均限于理论上的臆想与推测,尚未见相应的课题研究和试验设计,缺乏建立在科学的、可信的数据和资料基础之上的说服力。鉴于此,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方向摩腹对人体胃动力影响的作用差异。以期验证有关方向补泻对胃的影响,从而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有利于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于2005年3~4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血站选取健康献血员85例,年龄在25~43岁之间,既往无器质性疾病史,男48例、女37例。随机分组最后为顺时针(A)组32例,逆时针(B)32例,空白对照组21例,(顺时针组脱落两例,两人均因胃肠不适:对照组脱落两例,1人因胃肠不适。1人因酗酒被剔除),实际81人符合实验要求。三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准备受试者于实验前l周禁服任何药物。于实验前1天晚餐正常进食后直至实验期间,禁食任何东西。实验当天,提供统一饮食。
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运用日本岛津800mA电视遥控X线机检测胃蠕动波次数(1分钟透视下,计数胃蠕动波的个数)、波的幅度(最强波的最大收缩幅度与胃幽门切迹的比值)、波的运行时间(最大波完整收缩所需时间),2h胃排空率(2h胃内残余硫酸钡与服用硫酸钡总量比值,排空75%计为75、排空95%计为95、完全排空计为100,以此类推)。2小时胃排空的另一种处理方法为比较完全排空例数(完全排空计为“1”,未完全排空计为“0”,进行组间比较)。
2.3 检测时间 于早8点左右,空腹口服硫酸钡200ml(青岛东风制药厂生产,浓度为150%W/V),于10分钟和2小时共2次行x光透视并于10分钟拍平片一张。
2.4 推拿方案 a范围:以肚脐至剑突距离的2/3为半径,此轨迹恰从肋缘下滑过。b手形:双掌重替,顺时针组左手在下,逆时针组右手在下。要求紧贴皮肤。c次数:按照大多数书籍记载。操作300圈。d频率:根据临床,取每分钟40圈。综合频率与次数,每例操作8分钟。e力度:操作轻柔,在受试者能忍受,无痛苦表情前提下进行。f推拿介质:隔衣或铺巾操作。g时间:实验组(包括顺时针和逆时针)予口服硫酸钡后立即进行摩腹,且在8分钟内完成。空白组不进行任何推拿操作。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3.0统计软什包数据处理,自身前后对照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以X±S表示。
3 结 果
3.1 三组即时胃动力比较 三组间及自身前后各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
3.2 三组2小时胃排空比较
3.3 三组2小时完全排空例数比较
2小时完全排空二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4 讨 论
面对此结果,我们曾感到迷惑不解。因为胃蠕动波的次数、幅度和波的运行时间为透视下直接观察到的反映胃动力强弱的指标(直接指标),胃的排空率则是胃动力的最终结果。而我们所观察到的直接指标组间并无差异,但2h胃排空率却存在差异,即其2h胃排空率的改变得不到反映胃蠕动指标的支持。同时2h胃排空率反而是顺时针或顺时针与逆时针组较低,好似摩腹不利于胃排空。本着实事求是原则,我们客观报导这一结果,并尽其所能讨论如下:
4.1 顺时针和逆时针摩腹并未对直接指标产生影响 ①腹部位的影响:摩腹为摩在腹而非脘(胃):(如图l示)常规摩腹的轨迹为以肚脐至剑突距离的2/3为半径,沿此圆周运作,此轨迹主要覆盖了腹部,而其上方圆周刚好位于剑下约4~cm,根据解剖,胃位于脘部正中稍偏左,胃的最下缘约距剑下6~9cm,因此,摩腹仅能触及胃体很小部分,即幽门至幽门窦一段。由于大部分胃未被摩到,尤其是胃动力源——存在于胃电起步点的大弯侧胃体上部并未受到摩腹影响,所以摩腹难以改变其动力。②摩腹力度的影响:摩法力度很小。“皮动肉不动”一直是古人所概括摩腹的特点之一。所以期望如 此轻的力度要改变胃的动力确实太难。③腹壁的影响:胃所在的脘部,从外至内有皮肤、皮下组织(脂肪、筋膜等)、腹直肌前鞘和后鞘及腹直肌,还包括一些网膜组织,其总厚度(手术所见)约3~6cm(受肥胖影响,可能还厚些),而胃两侧又为肋缘,脘部皮肤较腹部皮肤张力大些,因此,很轻的摩腹手法难于深透并撼动胃。④研究对象的影响:本试验研究对象全为健康成人,其胃动力始终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并不存在亢进或减退。而摩腹为机械性外力施加于受试者腹部,通过“力”、“能”’、“信息”的转化与传递,促使机体向良性方向转化。以此来调整胃动力。而处于生理范围内的胃动力并无偏差可调,推拿,尤其是力度轻的摩腹也决无副作用,决不会使其从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因此,上述指标无改变,正说明了这一点。
4.2 摩腹对胃排空的影响
4.2.1 顺时针组排空率低于逆时针和空白组解析:(如图2所示)贲门位于上腹(脘)偏左,幽门位于上腹(脘)稍偏右。贲门比幽门高约3~4cm,中间连接胃体,而幽门窦与幽门之间的幽门管,以及胃体的下部几乎横向水平卧于脘部正中,生理上胃的蠕动方向虽为顺时针[4],但就摩腹的具体操作而言,其主要触及部位恰好是幽门管与胃体下部的横行区域,此时外加的顺时针摩腹却有机械性阻碍胃体排空之嫌,是否因此而导致其2小时胃排空率低于逆时针和空白组,有待进一步确认。
4.2.2 完全排空例数摩腹组低于空白组的原因:①机械干扰作用:在正常状态下,胃蠕动的产生与神经、体液调节和进食等因素有关。蠕动的实质就是为了转输和消化食物,且其蠕动的时间和方式也随人类一日三餐习惯的建立而固定下来。因此,只要进食和到了一定时间,蠕动总会自发地按照其固有方式运行[5]。此时摩腹,对胃施以机械性刺激,在理论上存在影响(干扰)其固有方式的可能,从而不利于胃排空。这好比体育运动本身有助胃肠消化与吸收。但餐后半小时内的体育运动却适得其反。故“餐后半小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②生理波动范围的影响:胃排空本身是一个较长过程。生理与放射学均认为胃排空从进食后食物到达胃就已经开始。并可持续约4小时。因此,只要其在2~4小时完全排空都属于正常范围,所以,上述三组比较,其实都是在生理波动范围内的比较。并无实质性的临床意义,因而不能据此得出顺时针或逆时针摩腹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③指标本身的影响:胃的排空率是在吞钡后,通过比较胃内残余和已经排至肠管各段的硫酸钡的多少而得出的初略估计值。胃内残余量又主要根据胃的体积来确定,吞钡2h后,受试者已经进食,由于食量个体差异较大,加之估算者本身可能存在误差,所以其指标受主观影响较多。实际运用该指标时。其波动区间较大。因而有存在假刚性的可能。④摩腹的机械作用结果:如果实验组的这些变化客观存在。但却缺乏直接指标的支持,因此这种变化只可能由摩腹的即时效应引发。事实上,推拿是医生直接用手作用于患者一定部位,直接以一种机械的力学原理表现出来,即操作当时,操作部位因挤压、振动等发生机械运动,而一旦推拿结束,其作用也随之消失。本实验于吞钡后立刻(10分钟)摩腹,当发生即时效应,但摩腹当时不可能做透视或拍片,而直接反映胃动力状态的胃蠕动波次数、幅度和波运行时间等指标都是在非摩腹时间内检测,方能解释其无统计学差异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