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常因“特”而彰,我省首位任教在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特级教师肖晓阳,就以多才多艺的鲜明特色而闻名。他于诗联、书画、盆景、根艺、奇石、二胡、武术、工艺画、创新折纸等均有钻研,这一特质在他的教学与教研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广涉博收,玩教合一
肖晓阳老师目前任教于霞浦六中,他原是化学教师,后又函授中文本科毕业。先后任教化学、美术、劳技、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还承担二胡演奏、书法、诗联、盆景、散打等第二课堂的教学与指导。
提起肖老师,当地朋友称他颇具“传奇色彩”,因为他常常给人以惊奇,以下事例便是明证:他没学过口技表演,却在县级大型汇演中,惟妙惟肖地模仿枪炮、马蹄、摩托、火车、锯木、杀猪等声音,引起轰动;他不是音乐老师,培养的学生却通过全国二胡演奏业余十级(最高级)考试,并在全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中获福建赛区二胡演奏十佳奖;他的根艺徒弟虽是小学尚未毕业的农民,但经他指导创作的根艺作品屡获全国金奖,获奖档次与数量居闽东之最;他在霞浦盆景界虽属晚辈,但对树木盆景研究颇深,后来居上,在专业刊物发表了《论盆树的树冠布局》、《盆树设计概要》、《盆树动感力感探源》等十多篇有分量的文章,出版了获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自编教材一等奖的《树木盆景》;作为化学老师,却热衷诗联创作研究,专著《诗钟津梁》得到全国诗钟研究委员会主任王鹤龄先生的高度评价。在“老祖书屋” 嵌字对联海内外征联大赛应征的五万多副对联中仅评奖十副,肖老师的联作“藏书四壁,入屋浑如迎老友;溯祖千秋,开篇便是晤前贤。”就榜上有名;肖老师的创新折纸堪称一绝,不借助剪刀画笔浆糊,全凭正方形纸张的折叠,竟然能创作出取经四僧、熊猫、卓别林、佐罗、惠安女等生动形象,出版的《折纸艺术》一书成为当时同类书中的翘楚……
朋友问及肖老师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多的爱好时,他常淡然一笑地回答:“生性好玩呗!”。其实肖老师涉猎宽广有其“理论根据”,深谈中,他援引《论语》的观点:子曰“君子不器”;子曰;“富而可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认为,人对于财富的追求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唯有精神上的追求是无限的,因此他力求精神上的充实与自信。当有人笑指肖老师“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时,他却语出惊人:“学与玩没有截然的界限,教与玩可以合一。教师素质单一,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因不会‘玩’”;“‘ 玩’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不就是‘玩’的境界么?”他认为会“玩”的教师在教学教研更有灵性,在肖老师的教学中,确有许多“教玩合一”的例子。事实证明“生性好玩”非但没有影响他的教学,反而促进他的教学教研。他开发的系列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及许多课例都与“玩”相关。《卅岁自咏》七律诗颇能表达他的志趣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诗云:“卅载蹉跎已半凋,借戈安得鲁阳邀?职排老九原尊孔,书著有三无辱萧;树石钟情朋以待,诗联养性玉常雕;平生兴广宁容束?端合园丁汗洒苗。”
“生性好玩”还体现在他与学生、朋友的交往中。由于在当地颇有名气,常有各类爱好的学生、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前来请教,或求他撰写对联,肖老师都视来者为“同道中人”,真诚相待,知无不言。在他看来与同道谈艺、使学生进步,本身是件快乐事,还能深化学术,教学相长。因此他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多年义务指导学生散打、与学生同台表演自创魔术、带领学生采集石头制作盆景、教学生创新折纸等等。肖老师常对学生灌输这样的一种观点:“世界很精彩,你们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要力求成为鉴赏家,世间美好的的东西都是为鉴赏家预留的。”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都对肖老师当年教授创新折纸、盆景制作、散打等情景印象深刻,每每津津乐道。
二、巧设博引 , 激趣娱学
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涉及宽广领域的学科,尤其“技术与设计2”,教学拓展量大,多采取案例教学。因此,教师见识越广,拓展的空间就越大,对学生的启迪效果也就越好。肖老师上通用技术课,常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例如,讲述“无处不在的结构”时,以三分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创生世界)为线索,列举了各类结构作为案例,如螺壳、树冠、矿物晶体的结构;诗(绝句)的起承转合;对联对仗的基本要素;藏、蒙音乐装饰音的对比;不同节拍音乐的特征对比;国画山水的“三远”构图;摄影的构图;树木盆景的布枝与造型;画面石的构成;甲骨文“即”与“既”、“美”与“好” 、“戊、戌、戍、戎、戒、戊”的辨析,并从文字结构与文字含义的关系引入“结构决定性质”的后续知识点。这样的课知识容量大,内容有趣,学生兴趣盎然。
肖老师上课还注重趣味性,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一个激趣点,于是常有热点新闻、笑话、游戏、魔术、谜语、武术、折纸等穿插课中,而这些激趣内容又都与教学内容相关。例如,“结构与稳定性”(高中通用技术)一课,表演矿泉水斜立桌上的魔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由此展开结构影响稳定性因素的学习;又如,“系统的动态性”的教学时,与学生合作,演示讲解太极拳推手通过粘、连、随,随机应变,引进落空的动态特征,进而论述太极“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系统动态性; “控制的手段”的教学设计,用折叠“折纸飞鸟”(拉动尾巴翅膀会扇动)来代替教材“活动小猴”的制作,化难为简,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可行性。课堂上,当学生困顿时,肖老师有时会让学生猜谜(肖老师自创的灯谜),谜底是班级同学的姓名,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肖老师创作的姓名谜,谜趣盎然,文字严谨,丝丝入扣,同样体现出一个“巧”字,深受学生喜欢。例如:双方撕破脸,便以刀相见(谜底:吕剑);改革之功全靠君——王勤等。
三、探理求真,勤思善行
“或恐识多行事少;常忧己浅误人深”, 这一联句是肖老师鞭策自己的教学感言。从中可窥见他对教学的谨严态度,这一谨严态度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研读和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上。他研读通用技术教材意在寻找教学设计的创意点,但却发现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有的甚至是原则性错误,而这些问题在同行中却很少有人深究,由于认识上模糊,必然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他提出“廓清问题”的必要性。例如,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2》“结构与稳定性”教学中,许多学生、老师以及教材编写者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常识”认识模糊,以至解释一些稳定现象时误引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解释为什么课本打开才容易树立,教材中解释照相机为什么用三脚架,都认为是因为“三角形的稳定”。为此,肖老师梳理出正确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三条结论:1.三直边三点固定的三角形态;2.这里所指的稳定性是指结构不易变形(本质上属于强度问题),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稳定性。3.三角形的“稳定性”体现在外力平行(或接近平行)于三角形的平面时,当外力垂直于三角形平面时,不能体现所谓的“稳定性”。由此就可以判断三脚鼎、三脚架、展开的书本、人字梯等都不能从“三角形的稳定性”加以解释。在此基础上肖老师还进一步指出,照相机使用三脚架同样不能说明形状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教材将形状列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一是错误的。又如,通用技术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2》“经典结构的欣赏”,案例分析中“飞檐” 的作用有三点:其一是增加采光量;其二是产生轻灵的美感;其三是利于排水。肖老师认为第三点没有道理,这一问题与多位同行交流都没能得到信服的答案。为此他查阅了许多有关飞檐的资料,终于弄明白个中缘由。原来是教材没讲清楚什么是飞檐,让人觉得飞檐就是屋檐角落的“翘角”, 这样“利于排水”就解释不通了。其实飞檐是指整条屋檐的型制,除了“翘角”外,还包括其余屋檐末端微微上翘(但没有超过水平线)的部分。由于古人的屋墙多是板筑制作的泥墙,屋檐微微抬起,可使雨水冲落的轨迹离墙基远点。
纵观省内外通用技术课的学生作品,肖老师发现通用技术课 “劳技化”、“美工化”的普遍现象,认为这是教师对课程理念不清造成的。于是他提出纠弊的方法,即让教师认识技术设计的两个重要内涵:创意内涵与实用内涵。前者是通用技术课区别于劳技课的根本;后者要求学生的设计必须“真实地解决现实问题”,避免美工化的“虚假设计”。 为了实现“有效设计”,肖老师还提出学生首次设计学习的最终物化成果,力求提供实物原型(不作模型),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体验设计的全程(尤其是设计结果的评价过程),并先入为主地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对以后的技术设计产生正面影响。
肖老师还对不同学段学生技术设计的学习载体作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例如,“简单结构的设计”中,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分为实物原型、承重构架、模型三类。而学生呈现模型时,很容易陷入“虚假设计”的境地。因为模型具有双重身份,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模型,也可能是原型,关键要看其设计对象。设计对象是实物,而设计的物化形式是类似实物的型体,这才是模型;设计的对象是类似实物的型体,那么,“模型”就是原型了,例如,工厂生产的微型红木家具、航模飞机等。因此,必须区分是“设计模型”还是“呈现模型(设计实物)”,否则无法对设计做出正确评价。目前,有许多师生对此认识模糊,常常将学生设计房屋、桥梁模型混同于建筑设计,从而落入“虚假设计”的境地。因此,肖老师提出,如果不是特别必要,一般不要让学生“设计模型”。如果“呈现模型(设计实物)”,那么设计方案中所有的设计分析、图纸、尺寸等都应当是真实的。这样一来“简单结构的设计”就“不简单”了,因为房屋、桥梁的设计涉及专业知识,因此“呈现模型”的设计载体更要慎重选择。此外,肖老师还指出,教材让学生制作“原型或模型”,却没有指明最终要呈现的模型类型,但老师必须明确。如,“简单结构设计”,应当明确是制作“力学结构”模型,因为功能模型与展示模型学生一般做不到,而是草模、概念模,没有体现结构设计的要求。
在通用技术项目设计活动的指导中,肖老师常要求自己“先走一步”,这样不仅能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对学生有效辅导,还能用老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也使学生对老师更加信服。例如指导“生活中的创新”中,肖老师展示自己的设计实例:蹲便器加装为坐蹲两便器、简易谱架、可升降木制谱架、折棍(一种新式武术器具)、简约风格靠椅、梯形柜子等创新实例。还通过PPT展示“折棍使用说明书”——图解折棍使用方法,并亲自演示折棍的使用,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几年来,肖老师对通用技术的许多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并应福建教育学院之邀,作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生设计载体的思考》、《通用技术模块2设计载体分析》、《通用技术教材内容的修改与拓展》、《“结构与设计”教学设计摭谈》等专题讲座。他的论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生设计学习载体的思考》还获得第八届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验工作会议论文评选二等奖和2010年福建省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四、综合实践, 硕果丰盈
肖老师涉足综合实践活动始于2002年,那年10月,他参加“福建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研修”,其后,在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首席专家——福建教育学院邹开煌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致力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子课题)研究。循着“学习、试验、总结、宣传——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资源包)——推广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各种活动模式(寻求切实的活动组织形式)——探求合理有效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方法”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
2003年春始,肖老师先在本校高二年段开展课题探究型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试验,同时在初一年段探索 “劳技型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初步经验。其后,又在不同年段、不同班级尝试各种活动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总课题式、本班小组课题式、年段小组课题式(打破班级界线)、班级大组课题式、按资源包上课式。2004年秋起,霞浦六中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各班每周安排两节课。初一年段基本采用“按资源包上课”的模式,其它年段以同班小组课题活动为主。经过探索,肖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优缺点有了理性的思考。为了使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有效进行,肖老师协助学校对每学期各年段的课程实施制订详细的计划,包括课题申报方法、指导老师安排、活动进度安排(初期、中期、后期师生的任务)、结题汇报的内容、格式与评价方法、各类教师及职能部门的职责等。并设计了《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学生手册》(内含各种表格)、《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外出活动证明》、《致家长的一封信》等配套文件,使学生活动有法可循,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可操作性,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通过摸索,肖老师总结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一般方法,后来发表了《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规范化研究》一文。
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法,目前各校多以“课题探究”为主,“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多见,这与老师的专业面窄有很大关系。肖老师凭借多年劳技课教学探究的基础,开展各类“劳技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试验,包括折叠剪纸、创新折纸、走进盆景世界、结绳技艺、植绒画、纸浆画、牙签画、卡纸贴画、绳贴画、蛋壳画、牙签画等。在活动案例的循环实施中,他还注重活动设计的不断优化改进。如《折叠剪纸》活动中将标志设计与剪纸相结合——“创作剪纸标志”成了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良好创新载体。又如《制作植绒画》活动设计,以往都是单色块组合,表现力不够强。后来指导学生尝试制作“渐变色”植绒画获得成功,并归纳出“细、密、平、牢”的工艺要求,这一创新大大拓展了植绒画的表现力,对以后的学生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劳技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动手能力都有所提升,并诞生了许多好作品,成为霞浦六中的特色课程。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同时,肖老师还积极投入到活动案例设计中。2003年,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总课题组组织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材料》(资源包)及其配套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有六篇活动设计入选七年级教(学)材(分别为《折叠剪纸》、《对联创作与欣赏》、《制作植绒画》、《灯谜探究》、《树木盆景鉴赏》、《学一手结绳技艺》),并在此项全国案例设计编写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多项。通过活动案例设计与活动组织指导实践的历练,肖老师的专业得到了成长,加上涉猎面广,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案例编写便成了他的强项,为以后指导本校及外校老师的活动设计与案例编写打下坚实基础。
2003年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肖晓阳老师开始主编《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材料》。为了推广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学材的编写,肖老师在本校举办了《综合实践活动概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设计与编写》讲座。为保证学材编写的高效,还制订详备的编写计划和体例要求,并对参编教师一对一指导。由于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理解不深刻,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很大,案例的设计与编写离要求差距甚大,因此在主编中,肖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工作量。除了自己设计编写多篇示范案例外,对每位老师的稿件都进行多轮的点评与修改。经过不懈的努力《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性学习材料》初中册和高中册分别于2004年3月和2005年春完成了编印。这两册“学材”是新课改以来霞浦唯一的“校本教材”,也是全省第一套校编综合实践活动学材。在2004年5月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课题中期工作会议交流中,获得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高度评价。它对兄弟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尤其对初入综合实践活动门径的老师能起到良好的“拐杖”作用。这套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的“资源包”,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可行性强、综合性强、目标多元、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语言规范、文字简洁、版面美观、图文并茂等特点。
作为霞浦中学教育研究会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肖老师在关注自己专业成长的同时,也关注本校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从指导兼职教师设计活动案例入手,在修改、点评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针对老师们在活动设计中普遍存在思维单一、目标不明、缺乏课程资源利用意识及“教案化”倾向等问题,引导教师们用发散思维来设计活动。通过案例修改的前后对比讲解、范例分析,使老师们逐渐摆脱了传统学科教学的惯性,拓展了活动设计思维,提升了案例设计与编写能力。自肖老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以来,自编和指导老师编写了70多篇活动案例,被指导的本校老师有六位活动设计案例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课题中期工作会议”交流中获一、二等奖。肖老师还以课前说课、示范辅导、跟班旁听、协助辅导、课后点评的“跟班带课”形式辅导青年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课堂活动,使“新”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上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提高了活动的组织和辅导能力。在肖老师引领下,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赢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实验校”荣誉。
自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研究以来,肖老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十多项研究成果(教材、教研论文、活动设计案例及视频案例等)在全国、省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还与邹开煌教授合著出版了《求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之路》。他的课题研究成果《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被评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而收入汇编。2004年底,肖老师被福建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06年被全国 “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总课题组授予“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个人”,2005、2008年霞浦县委县府两次授予他 “霞浦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10年福建省政府授予他“福建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肖老师还是福建教育学院兼职副教授,福建省通用技术学科指导核心组成员,屡屡应邀承担各类全国、省级、县级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的讲座、教学与观摩课任务,对综合实践活动在我省的良好实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在省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广涉博收,玩教合一
肖晓阳老师目前任教于霞浦六中,他原是化学教师,后又函授中文本科毕业。先后任教化学、美术、劳技、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还承担二胡演奏、书法、诗联、盆景、散打等第二课堂的教学与指导。
提起肖老师,当地朋友称他颇具“传奇色彩”,因为他常常给人以惊奇,以下事例便是明证:他没学过口技表演,却在县级大型汇演中,惟妙惟肖地模仿枪炮、马蹄、摩托、火车、锯木、杀猪等声音,引起轰动;他不是音乐老师,培养的学生却通过全国二胡演奏业余十级(最高级)考试,并在全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中获福建赛区二胡演奏十佳奖;他的根艺徒弟虽是小学尚未毕业的农民,但经他指导创作的根艺作品屡获全国金奖,获奖档次与数量居闽东之最;他在霞浦盆景界虽属晚辈,但对树木盆景研究颇深,后来居上,在专业刊物发表了《论盆树的树冠布局》、《盆树设计概要》、《盆树动感力感探源》等十多篇有分量的文章,出版了获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自编教材一等奖的《树木盆景》;作为化学老师,却热衷诗联创作研究,专著《诗钟津梁》得到全国诗钟研究委员会主任王鹤龄先生的高度评价。在“老祖书屋” 嵌字对联海内外征联大赛应征的五万多副对联中仅评奖十副,肖老师的联作“藏书四壁,入屋浑如迎老友;溯祖千秋,开篇便是晤前贤。”就榜上有名;肖老师的创新折纸堪称一绝,不借助剪刀画笔浆糊,全凭正方形纸张的折叠,竟然能创作出取经四僧、熊猫、卓别林、佐罗、惠安女等生动形象,出版的《折纸艺术》一书成为当时同类书中的翘楚……
朋友问及肖老师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多的爱好时,他常淡然一笑地回答:“生性好玩呗!”。其实肖老师涉猎宽广有其“理论根据”,深谈中,他援引《论语》的观点:子曰“君子不器”;子曰;“富而可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认为,人对于财富的追求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唯有精神上的追求是无限的,因此他力求精神上的充实与自信。当有人笑指肖老师“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时,他却语出惊人:“学与玩没有截然的界限,教与玩可以合一。教师素质单一,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因不会‘玩’”;“‘ 玩’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不就是‘玩’的境界么?”他认为会“玩”的教师在教学教研更有灵性,在肖老师的教学中,确有许多“教玩合一”的例子。事实证明“生性好玩”非但没有影响他的教学,反而促进他的教学教研。他开发的系列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及许多课例都与“玩”相关。《卅岁自咏》七律诗颇能表达他的志趣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诗云:“卅载蹉跎已半凋,借戈安得鲁阳邀?职排老九原尊孔,书著有三无辱萧;树石钟情朋以待,诗联养性玉常雕;平生兴广宁容束?端合园丁汗洒苗。”
“生性好玩”还体现在他与学生、朋友的交往中。由于在当地颇有名气,常有各类爱好的学生、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前来请教,或求他撰写对联,肖老师都视来者为“同道中人”,真诚相待,知无不言。在他看来与同道谈艺、使学生进步,本身是件快乐事,还能深化学术,教学相长。因此他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多年义务指导学生散打、与学生同台表演自创魔术、带领学生采集石头制作盆景、教学生创新折纸等等。肖老师常对学生灌输这样的一种观点:“世界很精彩,你们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要力求成为鉴赏家,世间美好的的东西都是为鉴赏家预留的。”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都对肖老师当年教授创新折纸、盆景制作、散打等情景印象深刻,每每津津乐道。
二、巧设博引 , 激趣娱学
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涉及宽广领域的学科,尤其“技术与设计2”,教学拓展量大,多采取案例教学。因此,教师见识越广,拓展的空间就越大,对学生的启迪效果也就越好。肖老师上通用技术课,常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例如,讲述“无处不在的结构”时,以三分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创生世界)为线索,列举了各类结构作为案例,如螺壳、树冠、矿物晶体的结构;诗(绝句)的起承转合;对联对仗的基本要素;藏、蒙音乐装饰音的对比;不同节拍音乐的特征对比;国画山水的“三远”构图;摄影的构图;树木盆景的布枝与造型;画面石的构成;甲骨文“即”与“既”、“美”与“好” 、“戊、戌、戍、戎、戒、戊”的辨析,并从文字结构与文字含义的关系引入“结构决定性质”的后续知识点。这样的课知识容量大,内容有趣,学生兴趣盎然。
肖老师上课还注重趣味性,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一个激趣点,于是常有热点新闻、笑话、游戏、魔术、谜语、武术、折纸等穿插课中,而这些激趣内容又都与教学内容相关。例如,“结构与稳定性”(高中通用技术)一课,表演矿泉水斜立桌上的魔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由此展开结构影响稳定性因素的学习;又如,“系统的动态性”的教学时,与学生合作,演示讲解太极拳推手通过粘、连、随,随机应变,引进落空的动态特征,进而论述太极“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系统动态性; “控制的手段”的教学设计,用折叠“折纸飞鸟”(拉动尾巴翅膀会扇动)来代替教材“活动小猴”的制作,化难为简,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可行性。课堂上,当学生困顿时,肖老师有时会让学生猜谜(肖老师自创的灯谜),谜底是班级同学的姓名,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肖老师创作的姓名谜,谜趣盎然,文字严谨,丝丝入扣,同样体现出一个“巧”字,深受学生喜欢。例如:双方撕破脸,便以刀相见(谜底:吕剑);改革之功全靠君——王勤等。
三、探理求真,勤思善行
“或恐识多行事少;常忧己浅误人深”, 这一联句是肖老师鞭策自己的教学感言。从中可窥见他对教学的谨严态度,这一谨严态度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研读和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上。他研读通用技术教材意在寻找教学设计的创意点,但却发现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有的甚至是原则性错误,而这些问题在同行中却很少有人深究,由于认识上模糊,必然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他提出“廓清问题”的必要性。例如,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2》“结构与稳定性”教学中,许多学生、老师以及教材编写者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常识”认识模糊,以至解释一些稳定现象时误引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解释为什么课本打开才容易树立,教材中解释照相机为什么用三脚架,都认为是因为“三角形的稳定”。为此,肖老师梳理出正确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三条结论:1.三直边三点固定的三角形态;2.这里所指的稳定性是指结构不易变形(本质上属于强度问题),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稳定性。3.三角形的“稳定性”体现在外力平行(或接近平行)于三角形的平面时,当外力垂直于三角形平面时,不能体现所谓的“稳定性”。由此就可以判断三脚鼎、三脚架、展开的书本、人字梯等都不能从“三角形的稳定性”加以解释。在此基础上肖老师还进一步指出,照相机使用三脚架同样不能说明形状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教材将形状列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一是错误的。又如,通用技术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2》“经典结构的欣赏”,案例分析中“飞檐” 的作用有三点:其一是增加采光量;其二是产生轻灵的美感;其三是利于排水。肖老师认为第三点没有道理,这一问题与多位同行交流都没能得到信服的答案。为此他查阅了许多有关飞檐的资料,终于弄明白个中缘由。原来是教材没讲清楚什么是飞檐,让人觉得飞檐就是屋檐角落的“翘角”, 这样“利于排水”就解释不通了。其实飞檐是指整条屋檐的型制,除了“翘角”外,还包括其余屋檐末端微微上翘(但没有超过水平线)的部分。由于古人的屋墙多是板筑制作的泥墙,屋檐微微抬起,可使雨水冲落的轨迹离墙基远点。
纵观省内外通用技术课的学生作品,肖老师发现通用技术课 “劳技化”、“美工化”的普遍现象,认为这是教师对课程理念不清造成的。于是他提出纠弊的方法,即让教师认识技术设计的两个重要内涵:创意内涵与实用内涵。前者是通用技术课区别于劳技课的根本;后者要求学生的设计必须“真实地解决现实问题”,避免美工化的“虚假设计”。 为了实现“有效设计”,肖老师还提出学生首次设计学习的最终物化成果,力求提供实物原型(不作模型),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体验设计的全程(尤其是设计结果的评价过程),并先入为主地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对以后的技术设计产生正面影响。
肖老师还对不同学段学生技术设计的学习载体作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例如,“简单结构的设计”中,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分为实物原型、承重构架、模型三类。而学生呈现模型时,很容易陷入“虚假设计”的境地。因为模型具有双重身份,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模型,也可能是原型,关键要看其设计对象。设计对象是实物,而设计的物化形式是类似实物的型体,这才是模型;设计的对象是类似实物的型体,那么,“模型”就是原型了,例如,工厂生产的微型红木家具、航模飞机等。因此,必须区分是“设计模型”还是“呈现模型(设计实物)”,否则无法对设计做出正确评价。目前,有许多师生对此认识模糊,常常将学生设计房屋、桥梁模型混同于建筑设计,从而落入“虚假设计”的境地。因此,肖老师提出,如果不是特别必要,一般不要让学生“设计模型”。如果“呈现模型(设计实物)”,那么设计方案中所有的设计分析、图纸、尺寸等都应当是真实的。这样一来“简单结构的设计”就“不简单”了,因为房屋、桥梁的设计涉及专业知识,因此“呈现模型”的设计载体更要慎重选择。此外,肖老师还指出,教材让学生制作“原型或模型”,却没有指明最终要呈现的模型类型,但老师必须明确。如,“简单结构设计”,应当明确是制作“力学结构”模型,因为功能模型与展示模型学生一般做不到,而是草模、概念模,没有体现结构设计的要求。
在通用技术项目设计活动的指导中,肖老师常要求自己“先走一步”,这样不仅能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对学生有效辅导,还能用老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也使学生对老师更加信服。例如指导“生活中的创新”中,肖老师展示自己的设计实例:蹲便器加装为坐蹲两便器、简易谱架、可升降木制谱架、折棍(一种新式武术器具)、简约风格靠椅、梯形柜子等创新实例。还通过PPT展示“折棍使用说明书”——图解折棍使用方法,并亲自演示折棍的使用,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几年来,肖老师对通用技术的许多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并应福建教育学院之邀,作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生设计载体的思考》、《通用技术模块2设计载体分析》、《通用技术教材内容的修改与拓展》、《“结构与设计”教学设计摭谈》等专题讲座。他的论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生设计学习载体的思考》还获得第八届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验工作会议论文评选二等奖和2010年福建省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四、综合实践, 硕果丰盈
肖老师涉足综合实践活动始于2002年,那年10月,他参加“福建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研修”,其后,在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首席专家——福建教育学院邹开煌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致力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子课题)研究。循着“学习、试验、总结、宣传——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资源包)——推广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各种活动模式(寻求切实的活动组织形式)——探求合理有效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方法”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
2003年春始,肖老师先在本校高二年段开展课题探究型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试验,同时在初一年段探索 “劳技型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初步经验。其后,又在不同年段、不同班级尝试各种活动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总课题式、本班小组课题式、年段小组课题式(打破班级界线)、班级大组课题式、按资源包上课式。2004年秋起,霞浦六中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各班每周安排两节课。初一年段基本采用“按资源包上课”的模式,其它年段以同班小组课题活动为主。经过探索,肖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优缺点有了理性的思考。为了使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有效进行,肖老师协助学校对每学期各年段的课程实施制订详细的计划,包括课题申报方法、指导老师安排、活动进度安排(初期、中期、后期师生的任务)、结题汇报的内容、格式与评价方法、各类教师及职能部门的职责等。并设计了《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学生手册》(内含各种表格)、《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外出活动证明》、《致家长的一封信》等配套文件,使学生活动有法可循,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可操作性,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通过摸索,肖老师总结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一般方法,后来发表了《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规范化研究》一文。
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法,目前各校多以“课题探究”为主,“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多见,这与老师的专业面窄有很大关系。肖老师凭借多年劳技课教学探究的基础,开展各类“劳技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试验,包括折叠剪纸、创新折纸、走进盆景世界、结绳技艺、植绒画、纸浆画、牙签画、卡纸贴画、绳贴画、蛋壳画、牙签画等。在活动案例的循环实施中,他还注重活动设计的不断优化改进。如《折叠剪纸》活动中将标志设计与剪纸相结合——“创作剪纸标志”成了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良好创新载体。又如《制作植绒画》活动设计,以往都是单色块组合,表现力不够强。后来指导学生尝试制作“渐变色”植绒画获得成功,并归纳出“细、密、平、牢”的工艺要求,这一创新大大拓展了植绒画的表现力,对以后的学生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劳技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动手能力都有所提升,并诞生了许多好作品,成为霞浦六中的特色课程。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同时,肖老师还积极投入到活动案例设计中。2003年,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总课题组组织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材料》(资源包)及其配套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有六篇活动设计入选七年级教(学)材(分别为《折叠剪纸》、《对联创作与欣赏》、《制作植绒画》、《灯谜探究》、《树木盆景鉴赏》、《学一手结绳技艺》),并在此项全国案例设计编写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多项。通过活动案例设计与活动组织指导实践的历练,肖老师的专业得到了成长,加上涉猎面广,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案例编写便成了他的强项,为以后指导本校及外校老师的活动设计与案例编写打下坚实基础。
2003年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肖晓阳老师开始主编《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材料》。为了推广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学材的编写,肖老师在本校举办了《综合实践活动概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设计与编写》讲座。为保证学材编写的高效,还制订详备的编写计划和体例要求,并对参编教师一对一指导。由于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理解不深刻,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很大,案例的设计与编写离要求差距甚大,因此在主编中,肖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工作量。除了自己设计编写多篇示范案例外,对每位老师的稿件都进行多轮的点评与修改。经过不懈的努力《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性学习材料》初中册和高中册分别于2004年3月和2005年春完成了编印。这两册“学材”是新课改以来霞浦唯一的“校本教材”,也是全省第一套校编综合实践活动学材。在2004年5月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课题中期工作会议交流中,获得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高度评价。它对兄弟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尤其对初入综合实践活动门径的老师能起到良好的“拐杖”作用。这套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的“资源包”,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可行性强、综合性强、目标多元、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语言规范、文字简洁、版面美观、图文并茂等特点。
作为霞浦中学教育研究会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肖老师在关注自己专业成长的同时,也关注本校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从指导兼职教师设计活动案例入手,在修改、点评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针对老师们在活动设计中普遍存在思维单一、目标不明、缺乏课程资源利用意识及“教案化”倾向等问题,引导教师们用发散思维来设计活动。通过案例修改的前后对比讲解、范例分析,使老师们逐渐摆脱了传统学科教学的惯性,拓展了活动设计思维,提升了案例设计与编写能力。自肖老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以来,自编和指导老师编写了70多篇活动案例,被指导的本校老师有六位活动设计案例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课题中期工作会议”交流中获一、二等奖。肖老师还以课前说课、示范辅导、跟班旁听、协助辅导、课后点评的“跟班带课”形式辅导青年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课堂活动,使“新”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上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提高了活动的组织和辅导能力。在肖老师引领下,霞浦六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赢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实验校”荣誉。
自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研究以来,肖老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十多项研究成果(教材、教研论文、活动设计案例及视频案例等)在全国、省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还与邹开煌教授合著出版了《求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之路》。他的课题研究成果《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被评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而收入汇编。2004年底,肖老师被福建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06年被全国 “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总课题组授予“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个人”,2005、2008年霞浦县委县府两次授予他 “霞浦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10年福建省政府授予他“福建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肖老师还是福建教育学院兼职副教授,福建省通用技术学科指导核心组成员,屡屡应邀承担各类全国、省级、县级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的讲座、教学与观摩课任务,对综合实践活动在我省的良好实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在省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