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蒙古族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以新疆蒙古族布朗帮布茶文化研究为例,对新疆蒙古族布朗帮布茶的生长环境、历史、功效、独特的制茶工艺及其发展的茶文化进行初探,探索布朗帮布茶文化的发展演变,对布朗帮布茶成为皇室贡品,并长盛不衰的深刻内涵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布朗帮布茶;研究
我国是最早饮茶、种茶、制茶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逐渐接受了饮茶的生活习惯,并且发展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不但使本民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使茶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一、布朗帮布茶历史渊源
蒙古族是较早接受并传承茶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唐代开始,蒙古族已袭用了汉族饮茶的习惯。客来敬茶是蒙古族一种高尚的传统礼仪,在任何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在古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新疆,茶叶大多来自内地。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茶叶成为稀罕物,茶叶通过与内地的贸易交换而来,价格十分昂贵,有钱的王爷、财主们喝得起茶,牧民和普通人,却只能望茶兴叹。当时居住在乌苏的蒙古人生活条件低下,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吃不起药,饮不上茶。所以,当时的蒙古人寻找各种树叶、野草来充当茶饮是很平常的现象。据乌苏蒙古族老人讲述,当时人们经常用枯萎的松树须子、柳树叶、冬青草等来代替茶饮。这些茶饮的代替品中柳树花制成的茶饮用时间较长。当时的牧民看到白柳所结之花不比寻常树叶,枯黄后就采来冲茶,茶色绿中泛黄,冲茶喝香味却益发浓郁,养神怡心,舒服至极,不但解暑,还可充药,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此花制作成柳花茶饮用,一直到现在。柳树用蒙语叫布朗,花苞叫帮布,所以蒙古族群众就把这种茶称布朗帮布茶,汉语称“柳花茶”。
有文献记录的柳花茶始自光绪三十年(1900)《库尔喀拉乌苏直隶厅乡土志》和编纂于清代宣统年间的《新疆图志》中记载。邓缵先编写的《乌苏县志》卷上第33页“物产”篇也有类似的记载:“柳花为本境特产,系老柳丛生,结花,入夏碧绿,花小榻叠,似含苞之菊,味苦,瀹(yue意为“烹煮”)可当茗,性至凉,能解暑,中热宿醒者,宜之,人称柳花茶。清乾隆年间,东归的土尔扈特东路盟王爷得知乾隆皇帝酷爱饮茶,遂请匠人特制柳花茶给皇帝进贡,深得乾隆的喜爱。乾隆遂降旨,将柳花茶作为贡品每年向朝廷进贡。由此可见,有记录的柳花茶制作可以追溯到乾隆以前。
二、布朗帮布茶生长环境
蒙古族布朗帮布茶主要分布在新疆乌苏市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域和奎屯河流域一带。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干旱地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其特征为: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内温差变幅大,光照充足;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小。夏季有干热风,极端最高温度42.2°冬季常有寒流入侵,极端最低温度为-37.5°南部的山区和北部的荒漠地带有丰茂的林木,以云杉、胡杨、红柳、梭梭和杨、柳、榆、桦为主,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促使了白柳的生长。
乌苏市白柳树主要生长在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域三个片区。第一片,九间楼片。从九间楼河坝(奎屯河流经九间楼地段,当地人称九间楼河坝)途经夹河子、转弯湖、阿克奇、皇宫直到西海子水库;第二片,四棵树片。以普尔塔路为界,路以北一直到更生,这一片东西约五公里,南北二十公里,沿河地带白柳树混杂着沙枣树到四棵树河的下游。四棵树河下游的白柳树生长在沼泽地带,与芦苇、沙枣树杂生在一起;第三片,古尔图片。主要是从古尔图镇一直到下游叶可夏的狭长地带,仅艾木台东部(以喀拉巴斯陶居多)就分布着面积41100亩的野生白柳。目前,乌苏市仅剩古尔图片区,其它片区因农耕需求和自然灾害已消失。
三、布朗帮布茶的制作工艺
上世纪二十年代乌苏大部分地区都生长着可以制柳花茶的白柳,所以制茶工艺也就应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制茶作坊在白柳树生长地区比比皆是,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回族都有自制这种有清热解暑功效的柳花茶的匠人,尤其以蒙古族居多。柳花在每年六月下旬和七月上旬采集新鲜嫩绿的柳花,进行阴干,就可饮用,制作方法有气蒸、卷扎、捆扎三种,主要工序有二十余道。柳花花苞采摘、摘选、清洗之后开始加工,加工可分三种方法制作:一是气蒸。将大锅盛水烧滚,选好的柳花装入笼屉上锅用大汽蒸2分钟.取下笼屉,将蒸好的柳花倒入凉水中激1分钟,然后捞出摊放在芨芨草帘子或芦苇帘子上,将帘子吊在荫凉通风的凉干房内自然阴干;二是卷扎。用纱布将洗好的柳花一朵一朵卷起来,捆扎两头吊在阴凉通风之处阴干;三是捆扎。把选好的柳花一朵一朵用纱布包裹,再用线绳绕紧放置阴凉通风之处,过一两个时辰再紧一遍,一天要紧十数次,接连三天左右,柳花被捆缩成为玉米粒大小的一块固体,布朗帮布才算制成。加工后阴干、包装、存放,整个柳花茶制作就完成了。
布朗帮布茶制作器具与设施包括:采摘器具有木勾、柳条筐等;摘选器具有大柳条筐、芨芨帘子等;气蒸器具有木盆、铁锅、蒸笼、笊篱等;阴干器具有气蒸时使用芨芨草帘子、吊帘绳等;卷扎法和捆扎发均使用纱布、线绳;阴干设施有凉房或凉棚。
柳花茶经开水冲泡后,杯中柳花逐渐开放,茶色黄中泛绿,一缕清香扑鼻而来,初喝有苦味驻留舌周经久不散,茶香浓郁。有清渴热、祛风邪;清肺化痰、清热解毒、通肠利腹、止咳安神的疗效,同时具有强身保健的功效。对于柳花茶的功效,在邓缵先编写的《乌苏县志》有记载:“…性至凉,能解暑,中热宿醒者,宜之,人称柳花茶。”2017年采用ICP-OES方法测定乌苏柳花茶中15种无机元素含量。研究表明柳花茶中合有较多的无机元素,其中K.Ca.Mg.P的含量较高,属干高钾高镁低钠的传统代用茶。矿物质对血压具有调节作用,钠能升高血压,钾、镁则能降低血压,改变钠,钾比率较钠,钾的单一改变对血压的影响更大,此种关系虽年龄增长而加强,因此,柳花茶作为高钾高镁低钠茶原料,在维持正常血压方面,尤其是对老年人维持正常血压具有潜在的作用,对控制血脂及预防高脂血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進一步研究开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布朗帮布茶;研究
我国是最早饮茶、种茶、制茶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逐渐接受了饮茶的生活习惯,并且发展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不但使本民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使茶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一、布朗帮布茶历史渊源
蒙古族是较早接受并传承茶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唐代开始,蒙古族已袭用了汉族饮茶的习惯。客来敬茶是蒙古族一种高尚的传统礼仪,在任何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在古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新疆,茶叶大多来自内地。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茶叶成为稀罕物,茶叶通过与内地的贸易交换而来,价格十分昂贵,有钱的王爷、财主们喝得起茶,牧民和普通人,却只能望茶兴叹。当时居住在乌苏的蒙古人生活条件低下,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吃不起药,饮不上茶。所以,当时的蒙古人寻找各种树叶、野草来充当茶饮是很平常的现象。据乌苏蒙古族老人讲述,当时人们经常用枯萎的松树须子、柳树叶、冬青草等来代替茶饮。这些茶饮的代替品中柳树花制成的茶饮用时间较长。当时的牧民看到白柳所结之花不比寻常树叶,枯黄后就采来冲茶,茶色绿中泛黄,冲茶喝香味却益发浓郁,养神怡心,舒服至极,不但解暑,还可充药,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此花制作成柳花茶饮用,一直到现在。柳树用蒙语叫布朗,花苞叫帮布,所以蒙古族群众就把这种茶称布朗帮布茶,汉语称“柳花茶”。
有文献记录的柳花茶始自光绪三十年(1900)《库尔喀拉乌苏直隶厅乡土志》和编纂于清代宣统年间的《新疆图志》中记载。邓缵先编写的《乌苏县志》卷上第33页“物产”篇也有类似的记载:“柳花为本境特产,系老柳丛生,结花,入夏碧绿,花小榻叠,似含苞之菊,味苦,瀹(yue意为“烹煮”)可当茗,性至凉,能解暑,中热宿醒者,宜之,人称柳花茶。清乾隆年间,东归的土尔扈特东路盟王爷得知乾隆皇帝酷爱饮茶,遂请匠人特制柳花茶给皇帝进贡,深得乾隆的喜爱。乾隆遂降旨,将柳花茶作为贡品每年向朝廷进贡。由此可见,有记录的柳花茶制作可以追溯到乾隆以前。
二、布朗帮布茶生长环境
蒙古族布朗帮布茶主要分布在新疆乌苏市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域和奎屯河流域一带。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干旱地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其特征为: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内温差变幅大,光照充足;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小。夏季有干热风,极端最高温度42.2°冬季常有寒流入侵,极端最低温度为-37.5°南部的山区和北部的荒漠地带有丰茂的林木,以云杉、胡杨、红柳、梭梭和杨、柳、榆、桦为主,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促使了白柳的生长。
乌苏市白柳树主要生长在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域三个片区。第一片,九间楼片。从九间楼河坝(奎屯河流经九间楼地段,当地人称九间楼河坝)途经夹河子、转弯湖、阿克奇、皇宫直到西海子水库;第二片,四棵树片。以普尔塔路为界,路以北一直到更生,这一片东西约五公里,南北二十公里,沿河地带白柳树混杂着沙枣树到四棵树河的下游。四棵树河下游的白柳树生长在沼泽地带,与芦苇、沙枣树杂生在一起;第三片,古尔图片。主要是从古尔图镇一直到下游叶可夏的狭长地带,仅艾木台东部(以喀拉巴斯陶居多)就分布着面积41100亩的野生白柳。目前,乌苏市仅剩古尔图片区,其它片区因农耕需求和自然灾害已消失。
三、布朗帮布茶的制作工艺
上世纪二十年代乌苏大部分地区都生长着可以制柳花茶的白柳,所以制茶工艺也就应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制茶作坊在白柳树生长地区比比皆是,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回族都有自制这种有清热解暑功效的柳花茶的匠人,尤其以蒙古族居多。柳花在每年六月下旬和七月上旬采集新鲜嫩绿的柳花,进行阴干,就可饮用,制作方法有气蒸、卷扎、捆扎三种,主要工序有二十余道。柳花花苞采摘、摘选、清洗之后开始加工,加工可分三种方法制作:一是气蒸。将大锅盛水烧滚,选好的柳花装入笼屉上锅用大汽蒸2分钟.取下笼屉,将蒸好的柳花倒入凉水中激1分钟,然后捞出摊放在芨芨草帘子或芦苇帘子上,将帘子吊在荫凉通风的凉干房内自然阴干;二是卷扎。用纱布将洗好的柳花一朵一朵卷起来,捆扎两头吊在阴凉通风之处阴干;三是捆扎。把选好的柳花一朵一朵用纱布包裹,再用线绳绕紧放置阴凉通风之处,过一两个时辰再紧一遍,一天要紧十数次,接连三天左右,柳花被捆缩成为玉米粒大小的一块固体,布朗帮布才算制成。加工后阴干、包装、存放,整个柳花茶制作就完成了。
布朗帮布茶制作器具与设施包括:采摘器具有木勾、柳条筐等;摘选器具有大柳条筐、芨芨帘子等;气蒸器具有木盆、铁锅、蒸笼、笊篱等;阴干器具有气蒸时使用芨芨草帘子、吊帘绳等;卷扎法和捆扎发均使用纱布、线绳;阴干设施有凉房或凉棚。
柳花茶经开水冲泡后,杯中柳花逐渐开放,茶色黄中泛绿,一缕清香扑鼻而来,初喝有苦味驻留舌周经久不散,茶香浓郁。有清渴热、祛风邪;清肺化痰、清热解毒、通肠利腹、止咳安神的疗效,同时具有强身保健的功效。对于柳花茶的功效,在邓缵先编写的《乌苏县志》有记载:“…性至凉,能解暑,中热宿醒者,宜之,人称柳花茶。”2017年采用ICP-OES方法测定乌苏柳花茶中15种无机元素含量。研究表明柳花茶中合有较多的无机元素,其中K.Ca.Mg.P的含量较高,属干高钾高镁低钠的传统代用茶。矿物质对血压具有调节作用,钠能升高血压,钾、镁则能降低血压,改变钠,钾比率较钠,钾的单一改变对血压的影响更大,此种关系虽年龄增长而加强,因此,柳花茶作为高钾高镁低钠茶原料,在维持正常血压方面,尤其是对老年人维持正常血压具有潜在的作用,对控制血脂及预防高脂血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進一步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