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什么留住你,我的骨干教师
我国校长留住骨干教师的策略无非就是三条:一是“待遇留人”,二是“感情留人”,三是“事业留人”。(见《中小学管理》,作者:冯大鸣)然而这三条策略在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同区域内教师待遇不一致的情况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美国特许学校的经验是——经历留人。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专门调研过特许学校教师的工作状况。这位教授发现,由于特许学校有提升教学质量的指标和家长“以足投票”的压力,因此必须在课程设置、学业标准、教学方法、对学生个别化的额外帮助等方面下足工夫。这样,特许学校教师的工作负荷与工作压力势必上升。公立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达到一定年资、拥有一定经验后,“维持”即可;特许学校教师不仅要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进行个别辅导、工作反思、工作研究、专业进修等,教师往往周末都不能休息,始终处于“探索”“进取”的状态。特许学校的教师付出了那么多,其在收入上是否比公立学校教师高出很多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两者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差别。那么,特许学校凭什么能吸引骨干教师并留住骨干教师呢?那就是“经历”。这份经历之所以宝贵,是因为特许学校教学任务重、难度高、压力大的工作特点,在客观上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快速成长与成才的环境,培养了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也锤炼了教师知难而进、重压不垮、历久弥坚的心理品质。这份经历是教师个人的财富。
这就是特许学校给我们提供的“留人”经验:(1)留人不回避给人以“利”;(2)给“利”并不等同于给钱;(3)“利”的魅力未必在即时兑现;(4)留人无须苛求“永远”。
“青少年不尊师”辨析
一般而言,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有天然的“向师性”。从这一视角观察“青少年不尊师”就不得不首先从教师方面寻找原因了。邢建辉在《中国青年研究》发文说,不容讳言,时下的教师不乏才高德望、令人肃然起敬者,但也确实存在一些素质低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德才均不能胜任者。后者自然不能赢得尊重,反而会招来学生的鄙视。至此,似乎问题已有答案,但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简单。
因为上述两种教师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则需要作具体的分析:1.陈旧的教学观。很多情况下问题出在师生之间实质性的互动、交流太少。2.落后的学生观。由于连年扩大招生规模,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高校生源的质量相对下降,为数不少的教师对此不能适应,“学生观”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模式之下,未能树立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观,因而时常抱怨学生素质越来越差。3.片面的职业观。据《中国教育报》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仅仅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作为一种职业,视为养家糊口的手段。
其次,社会环境与管理因素不容回避:1.网络时代的到来冲击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2.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误区;3.教师的身心负担过重导致了对学生关爱的弱化;4.社会不良风气严重侵蚀了校园生活。
当然,青少年学生也必须深刻反思:尽管“青少年不尊师”现象的出现,有教师以及社会环境、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但它直接表现为青少年学生的言行。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青少年学生对自身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刻剖析,包括道德修养尚有缺失、“教师观”出现偏差、对师生关系存在误解,等等。
目标不可解释成教育内容
人们把素质教育解读成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把考试竞争简单概括为“应试教育”,是人为地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作者杨启亮指出:(见《课程·教材·教法》)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有几个朴素浅显的问题需要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竞争?而我们对素质教育误解的症结在于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而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所以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转轨”之说不合逻辑,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
责任编辑邹韵文
我国校长留住骨干教师的策略无非就是三条:一是“待遇留人”,二是“感情留人”,三是“事业留人”。(见《中小学管理》,作者:冯大鸣)然而这三条策略在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同区域内教师待遇不一致的情况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美国特许学校的经验是——经历留人。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专门调研过特许学校教师的工作状况。这位教授发现,由于特许学校有提升教学质量的指标和家长“以足投票”的压力,因此必须在课程设置、学业标准、教学方法、对学生个别化的额外帮助等方面下足工夫。这样,特许学校教师的工作负荷与工作压力势必上升。公立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达到一定年资、拥有一定经验后,“维持”即可;特许学校教师不仅要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进行个别辅导、工作反思、工作研究、专业进修等,教师往往周末都不能休息,始终处于“探索”“进取”的状态。特许学校的教师付出了那么多,其在收入上是否比公立学校教师高出很多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两者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差别。那么,特许学校凭什么能吸引骨干教师并留住骨干教师呢?那就是“经历”。这份经历之所以宝贵,是因为特许学校教学任务重、难度高、压力大的工作特点,在客观上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快速成长与成才的环境,培养了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也锤炼了教师知难而进、重压不垮、历久弥坚的心理品质。这份经历是教师个人的财富。
这就是特许学校给我们提供的“留人”经验:(1)留人不回避给人以“利”;(2)给“利”并不等同于给钱;(3)“利”的魅力未必在即时兑现;(4)留人无须苛求“永远”。
“青少年不尊师”辨析
一般而言,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有天然的“向师性”。从这一视角观察“青少年不尊师”就不得不首先从教师方面寻找原因了。邢建辉在《中国青年研究》发文说,不容讳言,时下的教师不乏才高德望、令人肃然起敬者,但也确实存在一些素质低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德才均不能胜任者。后者自然不能赢得尊重,反而会招来学生的鄙视。至此,似乎问题已有答案,但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简单。
因为上述两种教师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则需要作具体的分析:1.陈旧的教学观。很多情况下问题出在师生之间实质性的互动、交流太少。2.落后的学生观。由于连年扩大招生规模,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高校生源的质量相对下降,为数不少的教师对此不能适应,“学生观”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模式之下,未能树立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观,因而时常抱怨学生素质越来越差。3.片面的职业观。据《中国教育报》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仅仅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作为一种职业,视为养家糊口的手段。
其次,社会环境与管理因素不容回避:1.网络时代的到来冲击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2.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误区;3.教师的身心负担过重导致了对学生关爱的弱化;4.社会不良风气严重侵蚀了校园生活。
当然,青少年学生也必须深刻反思:尽管“青少年不尊师”现象的出现,有教师以及社会环境、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但它直接表现为青少年学生的言行。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青少年学生对自身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刻剖析,包括道德修养尚有缺失、“教师观”出现偏差、对师生关系存在误解,等等。
目标不可解释成教育内容
人们把素质教育解读成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把考试竞争简单概括为“应试教育”,是人为地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作者杨启亮指出:(见《课程·教材·教法》)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有几个朴素浅显的问题需要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竞争?而我们对素质教育误解的症结在于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而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所以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转轨”之说不合逻辑,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