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态的语文文本“动”起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创作者截取发生在逝去时代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并将其新鲜地固定在文本语言中,希求以静态的方式永存。这类似制作完成的动物标本,静态中存在无限的生命张力。语文文本也是这样,字里行间动作场景、人物对话的展现是静态无声的,但这种静态化的生命气息具有无限的张力和活力,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通往动态化的文本阅读之旅。简而言之,学生完全可以让静态的语文文本“动”起来,将文本中展现的人物邀请到课堂上来,将遥远时代的片段、场景以模拟再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说,这种直观的文本阅读更能给予学生一种感情的冲击力,感染学生的身心,使之用心感知文本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悲一喜,使之更能理解藏在情节之下的深刻主题。当然,这也有利于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更大可能地实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多媒体让语文文本动态化呈现
  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中内容最为丰富的,这种丰富表现在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感情、人物间的关系、由人物所引发的情节事件的繁复上,还表现在纷杂的色彩和声音上。但这种丰富性是无法利用某些数学公式统计出来的。有时,我们几乎无法用灵敏的感觉进行细微的感知。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丰富性,近距离地对语文文本进行全面具体的洞悉也成为泡影。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这样的状况,多媒体影音结合使语文文本内容立体、动态化的展现成为可能。
  教师利用多媒体对语文文本进行动态化演绎,文本中的人物就生动起来,学生可直观地看到人物表情的变化,人物所处环境的色彩,由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过程等等。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主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此外,在多媒体色彩、声音的交错中,文本阅读课成为文学欣赏课,学生也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从《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一个情节。贾府是小说根植的主要环境,小说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对这一环境做了简单直接的描写,为下文情节展开奠定了环境、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基础。但是单纯进行文本静态化的阅读,总不能很好地把握人物表情、声音、举手投足下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也不能对贾府的奢靡、金碧辉煌的程度进行直观的了解。经典成为伏卧在文字中的经典,其丰富性被弱化。
  所以,教师要转变方法,利用多媒体影音一体的效果,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学习这一课文,教师可将有关这一情节的电视剧片段播放给学生,并适当地进行人物表情定格,边看边分析人物的性格。如本文在第7段描写了林黛玉初见王熙凤时的情景,作者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轻描淡写地将王熙凤的性格概括出来,当学生观看到此处的时候,便能领会作者这样描写的精湛之处。这里,教师不妨定格,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呈现的人物的表情洞察其性格。还有第25~26段,贾宝玉的性格也从毁玉上见分晓,通过观看演员惟妙惟肖的演绎,学生更能把握这一人物的性格。
  二、阐述故事展现文本动态化艺术
  作品的感情基调与作者的心路历程是分不开的。作者的遭遇决定着作者内心情感的荡漾,作者的内心情感又决定诉诸笔端文字的情感色彩。所以,从文字可以辨人内心,从内心又可看到作者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人生的静态化表现,每一段文字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延续着动态化的生命律动。所以,阅读不可逃避作品背后的故事,不可躲开这种象征生命律动动态化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作品置于时代背景及作者人生背景的聚光灯下,审视作品的肌理,看到作品潜在的动态化艺术。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对学生确定作品主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轰动一时的抒情诗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就在创作完成的两个月后,即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所以,该诗的最潜在内涵必然性地向海子这一悲剧性的举动靠拢,将海子推向死亡炼炉的人生遭遇成了孕育这首诗的土壤,这首诗静态化的文字有了生命的呼吸,展现了关于海子人生的动态化艺术。可以说,作品背后的故事是该作品得以成型的推动力量,展现了该诗的动态化艺术内涵。
  对此,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海子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图片、视频、文字为载体,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与一女学生相恋,在两人相处的短暂时光里,海子写下了不少关于爱情的诗,如《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等。而《面朝大海》写在他们分手之后,可视为爱情诗。但这首诗笔调轻快,意在希求从爱情的失意中解脱出来,但两个月之后,诗人却决绝地离开人间。所以,该诗又有了另外一层含义,展现了海子的出世观。该诗背后的故事比诗本身还要丰富,赋予了该诗动态化的魅力,而且还濡养学生的情感,使之从旁观者化身成当局者融入该诗的感情世界。
  三、课堂表演对文本进行动态化演绎
  教学方法因教学内容的特点而灵活变化。对于中职语文教材来说,它所囊括的文章的体裁具有多样性,包含小说、散文、诗词、戏剧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文章的体裁、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化。
  比如戏剧,它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教师绝不可以忽视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而以对散文等体裁进行教学的方式来处理。教师要尽可能地体现出戏剧的表演性特点,将课堂作为表演舞台,来演绎文本中存在的动态化内涵。这一方面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戏剧这一体裁作品的特点,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及内心情感变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以曹禺的戏剧作品《雷雨》为例,《雷雨》充分展现了一幕由社会、历史、命运所造成的人生悲剧。作品塑造的人物性格是丰满而又复杂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清周、鲁两家错综的关系,并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多角度分析把握,进而围绕主题尝试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舞台表演,文本的动态化生命色彩得到彰显,学生也得以深刻体悟到《雷雨》强烈的悲剧气息。
  总之,以书面文字形式为载体的人物情感、故事情节总不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力,这源于文字的平面性和静态化。所以教师要积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考虑到教具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外延性、文本体裁的独特性,让静态化的文本“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226400)
其他文献
精致课堂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导下,结合“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精致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学主题更加精炼深刻,教学方法更加精巧有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
期刊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即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虽然这不仅是因为《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也不仅是因为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要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因为这是学生健康成长
期刊
还记得十多年前刚走进语文课堂的时候,自己对语文的痴爱,对课堂的精雕细琢,唯恐哪个环节因为自己不小心而有闪失,那时候感觉课堂是无限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师生可以共同探讨语文活动课的安排,语文无论于教者和学者都是一种期待和享受。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似乎不再舍得花时间在一篇美文的阅读和欣赏上,耳边充斥着来自各方面的“得数学者得天下”的声音,到处弥漫着急功近利的精神雾霾,特别是进入
期刊
“原生态”注重还原本来的事实和过程,对指导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语文学界在经历了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人文与工具性”等话题之争后,也渐入冷静思考。特别是课程标准实施后,许多学者和教师尤为推崇“生本”原生态理念,关注学生的精彩生活、真实情感和鲜活思想。上述理念融入阅读教学,便不难看出隐藏其后的是“原始”与“本真”,就是引导学生放下一切“旁骛”与“杂念”,用最初的状态去品读文本,让文本的真实
期刊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决定着学生语文总成绩的高低。加强高考作文备考训练是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提升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高中生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光彩照人,就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钻研。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好的题材,还要有优美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学生要在作文中向阅卷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鼓励学生积极积累
期刊
语文教学,要把现实的生活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大背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高尚的情操,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把死的语文知识转化成活生生的立体的知识和能力。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荷塘月色》是作者192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想要追求自由,但是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像
期刊
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其原因不仅在于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样式,还在于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走进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感受诗人在那个时代和社会中所呈现的某种生命律动,进而把握诗人的生命特质,真正实现对诗歌的深入解读和赏析。  中国本有诗乐一体的传统,在古代,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连。《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期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板块“号角,为你长鸣”的写作教学内容是“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教材中的写作指导相对扼要,只泛泛提出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要熟悉生活,要学会感受生活与人物情感,要写出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和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等纲要性指导,具体教学中,仍需进行相对细致的方法点拨。  一、观察生活——具有关注和积累意识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先要懂得个性是某个人在言行举止、思想性格、品质意志
期刊
白香山有诗《观刈麦》《卖炭翁》,杜工部有诗“三吏”“三别”,皆现实主义之名作也。现实主义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观刈麦》写的是唐朝农民的辛苦与不幸遭遇,并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对唐朝“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兵役、劳役苦难以及有家难归、夫妻分离的忠实描述,表现出诗人心忧天下百姓的胸怀。历史已经远去,但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为后世的每一位作家、诗人所继承。与以神
期刊
每种语言都会使用特定的形态——句法手段表达信息来源,如看到的还是听到的,推测的还是转述的。必须表明信息来源的语言大约占世界语言的四分之一。以信息来源为主要语法意义的语法范畴称为“示证范畴”。在有示证范畴的语言中,常出现的语义参数包括视觉的、感觉的、传闻的、引用的、推断的、假定的(Aikhenvald2004)。本文以电视剧《潜伏》的剧本为语料来源,讨论篇章中的转述类示证表达方式。  一、语料的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