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135-02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四、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例如我在第一册最后一课“迎新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投掷的游戏,在教室中画好有十个数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线上用沙包向小格内投掷两次,沙包投在有什么数字的格子里就得几分,然后把每个人的得分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谁的得分最高,再让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爱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采用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方法。一上课就指导学生用学具,先摆3個△,再摆2个△,最后摆4个△。要求学生按着摆的过程列式计算:3+2+4=9。接着又要求学生从9个△中,拿走4个△,再拿走2个△,并列式计算:9-4-2=3。动手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算理不讲自然明白,同时为新授课“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四、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例如我在第一册最后一课“迎新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投掷的游戏,在教室中画好有十个数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线上用沙包向小格内投掷两次,沙包投在有什么数字的格子里就得几分,然后把每个人的得分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谁的得分最高,再让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爱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采用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方法。一上课就指导学生用学具,先摆3個△,再摆2个△,最后摆4个△。要求学生按着摆的过程列式计算:3+2+4=9。接着又要求学生从9个△中,拿走4个△,再拿走2个△,并列式计算:9-4-2=3。动手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算理不讲自然明白,同时为新授课“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