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降水、气温、高温日数、夏季盛行风等气象要素对莫力达瓦旗夏季气候特点进行了分析;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影响我旗夏季降水的环流形式,得出了莫旗夏季干旱的原因。
关键词 干旱;原因;降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 S161.6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233-01
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干旱程度的轻重,而干旱的形成除与太阳黑子活动、大气环流、纬度高低、距海远近、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有关外,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嫩江右岸,属于中温带温和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左右,各季中以夏季6、7、8月的降水为最多,也最为重要;在有气象资料以来,出现夏旱的年份较少,2007年夏季成为自1982年以来的第4个降水特少年,像这种俗称为“卡脖旱”的则更少,到11月中旬气温偏高、降水特少的气候状况仍在持续,给莫旗地区的农、牧、林业生产带来灾害性的影响,农业严重减产,年景4成左右。
1主要气象因子概况
2007年6、7、8月逐月降水量分别为99.8mm、60.9mm、34.4mm,分别比历年(1959~2007年平均值)偏多36.2%、偏少57.9%和偏少68.4%,夏季比历年同期水平偏少40.2%。出现第1场大于15mm的接墒雨特早,在3月24日,降水量为23.2 mm;4、5、6月降水量均比历年同期偏多,尤其4月份比历年同期偏多110.8%,日最大降水量为48.7mm,出现在6月4日,降水量最多的连续降水日数出现在6月1~4日,降水量为63.5mm。春季土壤墒情特好,这在我旗春季“十年九春旱”中是少有的好年份;但进入7月中下旬降水严重偏少,从7月18日开始,<10mm的非有效降水日数达37d之久,全旗出现了严重的干旱;7月18日开始,只有1次大于10mm的降水过程,最大日降水量只有10.4mm,这对于当时的严重干旱状况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稍稍缓解一下旱情。由于进入伏天无一场有效降水,而此时正值农作物开花、灌浆需水关键期,致使大部分农作物出现落花、瘪夹、掉夹现象;全旗旱灾严重,达重旱程度,旗北部旱灾较为严重,山坡地、沙地农作物枯死,全旗受旱面积达43.26万公顷,占播种总面积的100%,严重影响了今年的农作物产量。
从月平均气温来看,6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高2.1℃,7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1.1℃,8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2.5℃;而在6月共出现9次最高气温大于30℃的高温天气,尤其是6月下旬出现了7次;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11日,为37.2℃;7月共出现14次最高气温大于30℃的高温天气;8月共出现13次最高气温大于30℃的高温天气,这是莫旗有气象记录以来仅次于1982年的又一个高温年。
从盛行风来看,6、7、8月对降水有着重要意义的偏南风的频率分别为38次、27次、32次,分别比历年偏多12次、偏多1次、偏少11次。
从以上主要气象要素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2007年夏季(中、后期)气候异常干旱,伏天出现了严重的“卡脖旱”。
2莫力达瓦旗地区干旱的天气学成因
2.1冷空气活动偏弱
莫旗地区地处西风带冷空气活动较多地带,经常有较强冷空气影响,是大风、寒潮多发地带,但2007年影响莫旗地区的冷空气次数偏少,强度偏弱。这主要是因为贝加尔湖到蒙古一带的暖平流异常强大,经常有强的、大的高压脊存在。
2.2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偏弱
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强弱对我旗的降水多寡有着重要意义;当阻塞高压脊较强时,使上游低槽移速减慢或趋于停滞,才能出现偏东或偏南风,为降水提供充沛的水汽;夏季莫旗地区出现偏东风、偏南风的频率很少,直接导致了水汽输送的不足,形成了今年的少雨干旱天气。
2.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脊线位置直接影响到莫旗的水汽输送条件
2007年6月,北半球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上,中高纬环流呈弱的5波型分布,月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略偏西,脊线位置明显偏北,这种环流形势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温向北方输送。因此,6月降水形势比较好;而7月和8月,北半球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月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面积偏大,强度略强,西伸脊点偏西,脊线位置偏南,副高虽然偏强偏大,但位置偏南,南方暖湿水气不能延伸到副高西部50°N以北的地区,我旗受大陆性暖脊控制。因此,降水少,干热天气多,夏秋两季发生严重的干旱。
3结论
(1)贝加尔湖及蒙古中部暖平流的强弱是导致冷空气影响莫旗地区多寡和强弱的重要因素。
(2)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强弱、建立时间的早晚直接
关系到莫旗地区降水的多寡。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脊线位置直接影响到莫旗的水气输送条件。
(4)总的来讲,莫旗地区2007年出现夏秋连旱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所致。
4参考文献
[1] 范洪刚.2004年阿尔山地区夏季干旱原因浅析[J].内蒙古气象,2005(3):26.
[2] 王希平,赵慧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林牧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干旱;原因;降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 S161.6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233-01
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干旱程度的轻重,而干旱的形成除与太阳黑子活动、大气环流、纬度高低、距海远近、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有关外,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嫩江右岸,属于中温带温和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左右,各季中以夏季6、7、8月的降水为最多,也最为重要;在有气象资料以来,出现夏旱的年份较少,2007年夏季成为自1982年以来的第4个降水特少年,像这种俗称为“卡脖旱”的则更少,到11月中旬气温偏高、降水特少的气候状况仍在持续,给莫旗地区的农、牧、林业生产带来灾害性的影响,农业严重减产,年景4成左右。
1主要气象因子概况
2007年6、7、8月逐月降水量分别为99.8mm、60.9mm、34.4mm,分别比历年(1959~2007年平均值)偏多36.2%、偏少57.9%和偏少68.4%,夏季比历年同期水平偏少40.2%。出现第1场大于15mm的接墒雨特早,在3月24日,降水量为23.2 mm;4、5、6月降水量均比历年同期偏多,尤其4月份比历年同期偏多110.8%,日最大降水量为48.7mm,出现在6月4日,降水量最多的连续降水日数出现在6月1~4日,降水量为63.5mm。春季土壤墒情特好,这在我旗春季“十年九春旱”中是少有的好年份;但进入7月中下旬降水严重偏少,从7月18日开始,<10mm的非有效降水日数达37d之久,全旗出现了严重的干旱;7月18日开始,只有1次大于10mm的降水过程,最大日降水量只有10.4mm,这对于当时的严重干旱状况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稍稍缓解一下旱情。由于进入伏天无一场有效降水,而此时正值农作物开花、灌浆需水关键期,致使大部分农作物出现落花、瘪夹、掉夹现象;全旗旱灾严重,达重旱程度,旗北部旱灾较为严重,山坡地、沙地农作物枯死,全旗受旱面积达43.26万公顷,占播种总面积的100%,严重影响了今年的农作物产量。
从月平均气温来看,6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高2.1℃,7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1.1℃,8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2.5℃;而在6月共出现9次最高气温大于30℃的高温天气,尤其是6月下旬出现了7次;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11日,为37.2℃;7月共出现14次最高气温大于30℃的高温天气;8月共出现13次最高气温大于30℃的高温天气,这是莫旗有气象记录以来仅次于1982年的又一个高温年。
从盛行风来看,6、7、8月对降水有着重要意义的偏南风的频率分别为38次、27次、32次,分别比历年偏多12次、偏多1次、偏少11次。
从以上主要气象要素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2007年夏季(中、后期)气候异常干旱,伏天出现了严重的“卡脖旱”。
2莫力达瓦旗地区干旱的天气学成因
2.1冷空气活动偏弱
莫旗地区地处西风带冷空气活动较多地带,经常有较强冷空气影响,是大风、寒潮多发地带,但2007年影响莫旗地区的冷空气次数偏少,强度偏弱。这主要是因为贝加尔湖到蒙古一带的暖平流异常强大,经常有强的、大的高压脊存在。
2.2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偏弱
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强弱对我旗的降水多寡有着重要意义;当阻塞高压脊较强时,使上游低槽移速减慢或趋于停滞,才能出现偏东或偏南风,为降水提供充沛的水汽;夏季莫旗地区出现偏东风、偏南风的频率很少,直接导致了水汽输送的不足,形成了今年的少雨干旱天气。
2.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脊线位置直接影响到莫旗的水汽输送条件
2007年6月,北半球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上,中高纬环流呈弱的5波型分布,月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略偏西,脊线位置明显偏北,这种环流形势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温向北方输送。因此,6月降水形势比较好;而7月和8月,北半球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月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面积偏大,强度略强,西伸脊点偏西,脊线位置偏南,副高虽然偏强偏大,但位置偏南,南方暖湿水气不能延伸到副高西部50°N以北的地区,我旗受大陆性暖脊控制。因此,降水少,干热天气多,夏秋两季发生严重的干旱。
3结论
(1)贝加尔湖及蒙古中部暖平流的强弱是导致冷空气影响莫旗地区多寡和强弱的重要因素。
(2)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强弱、建立时间的早晚直接
关系到莫旗地区降水的多寡。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脊线位置直接影响到莫旗的水气输送条件。
(4)总的来讲,莫旗地区2007年出现夏秋连旱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所致。
4参考文献
[1] 范洪刚.2004年阿尔山地区夏季干旱原因浅析[J].内蒙古气象,2005(3):26.
[2] 王希平,赵慧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林牧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