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口译的重要环节——口译笔记,不仅要运用简洁符号和缩写记录关键词,更要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记录语篇、句间乃至句内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为探寻口译教学、培训的有效方法,提高英汉交替口译中双语转换速率和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体现句内逻辑关系的介词在英汉口译笔记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在英汉口译笔记中,应当对体现句内关键词间逻辑关系的介词予以记录,并通过例证分析,指出了介词对帮助译员在口译笔记中逻辑整理及口译转换输出方面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介词;口译;笔记;教学培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9-0175-4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3.048
口译是一种对口头信息或文本进行口语体翻译的活动(Shuttleworth & Moira, 2004: 83)。在交替口译实践中,针对口译活动的特点以及人脑存储信息的特点,口译笔记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作用(李文娜、米丽娜,2010:203)。口译笔记训练已经成为了交替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顺、准、快”这一口译不同于笔译“信、达、雅”的翻译要求,给口译笔记记录和转换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于笔记在口译记忆中的重要性,诸多中外学者都在有关交替口译笔记的论文和书籍中对学生应该在口译笔记些什么、如何记录作了大量的论述。在笔记内容上,专家一致认为口译笔记不同于速记,只要记录要点即关键词, 特别是数字、时间、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句间逻辑关联词等即可(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2007:55-56);在笔记形式上,专家提倡运用符号与缩写,以节约时间,简化笔记,提高效率(吴钟明,2005:3-11)。因此,运用各种符号和缩写,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记录要点即关键词成为英汉口译笔记的核心原则。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口译笔记符号和缩写,并且成功记录下关键词后,仍然不能做到对口译笔记“顺、准、快”地解读和转换。笔者通过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口译笔记指导理论中对英文中一种看似不起眼的虚词——介词的忽视。
口译笔记除了辅助短期记忆外,还是对词语或句子乃至段落进行理解与逻辑加工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理解与逻辑加工,除了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逻辑关联词及各种衔接手段外,更为重要的是须对句内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整理。而一句之中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通过这一看似没有实义的介词来体现。介词虽然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但它是体现词与词、词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词,因此在口译笔记的记录和转换输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笔者以教学中实际用到的英汉交替口译练习例句来具体分析。
1. 提示施动者前置
例1:We all now know that climate change is real, that it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and that its consequences are universal and will be felt first and foremost by the poorest.
笔记:w/○了/
∠cc/⊥
引/←人æ
& 影/○
& 感/①
/←穷○
∧
(注:笔记中其他缩写符号,因篇幅此处不详加解释,下同)
译文:我们现在都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这一变化由人类活动所引发,其影响是全球的,并将由最贫穷人群最先且最真切地感受到。
分析:由于在笔记中用“←”符号体现了介词“by”的作用,揭示了句中“引发”和“感受”两个动作与“人类活动”和“最穷的人群”两个施动者的词间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在笔记解读时一看到符号“←”,即可以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口译转换时,根据英文被动句多转换为中文主动句这一翻译原则,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在“←”提示符下,有意识地将施动者提前翻译,译为“由……”。
2. 提示后置定语前置
例2:It is true that the state of our planet today is a result of industralization that began generations ago in developed countries.
笔记:√
∠_(w○)
=果(工)
∠代s」/[发□]
译文:是的,我们地球的现状是数代人之前在发达国家开启工业化进程的结果。
分析:由于笔记中对两个介词“of”所引导的后置定语用提示符“()”进行了标记,因此在解读口译笔记并进行双语转换时,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提示符,有意识地将由“()”中所包含的后置定语“我们的地球”和“工业化进程”提前到其所修饰的名词“现状”、“结果”之前进行翻译。
例3:Whatever else may be said, most people would agree with “the law of jungle”.
笔记:×g/:
○/√
法(林)
译文:不管怎么说,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丛林法则”。
分析:本句中,笔者根据实际教学发现,如果口译笔记记录时不用“()”标记出“of”这一介词引导的后置定语意群分隔符“jungle”,而仅仅将“the law of jungle”记录成用“/”分开的两个关键词——“法/林”,学生在解读笔记及双语转换中就很容易出现困难,无法第一时间将关键词“法则”与“丛林”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出来。因此,在口译笔记教学训练时,要求学生用看似简单并且毫不费时的“()”记录下提示定语后置的介词“of”,是帮助学生在听译时快速整理词间逻辑关系,并提示学生解读口译笔记时将后置定语前置翻译,从而实现高效双语转换的一个重要利器。
3. 提示状语前置
在句子中存在介词引导的状语时,笔者在训练学生记录口译笔记时,特别强调这些介词引导的状语,应用提示符(如“[ ]”、“∠”、“∵”等)将这些状语予以标记,以提示口译笔记解读和转换时前置翻译。特别因为状语是修饰整个句子的,而不是固定修饰哪个中心词的,因此,相对后置定语而言,状语提前的位置比较随意,很多时候,在提示符提示下,在口译转换时,甚至可以大胆地将状语提前到主语的位置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反而会更为地道、通顺。
例4:Women still face constraint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笔记:♀
:○
[∩机]
译文①:在发展机会方面,女性依然受到限制。
译文②:女性在发展机会方面,依然受到限制。
分析:本例体现了将状语提前到不同位置进行转换输出的效果。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译文①还是在译文②中,在“[ ]”这一提示符指示下,学生都可以更好地脱离源语语序的制约,将状语提前至不同位置灵活翻译,译文显得更通顺、流畅,远比不用“[ ]”记录下状语标记时,学生解读为“女性依然受到限制在发展机会方面”要更为地道。
例5:Many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and forms.
笔记:…∩
○」
□
[中宀 ]
形
译文: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分析:本例更加能够突出用“[ ]”标记出介词“in”所引导的状语“in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and forms”对口译笔记解读和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家知道,中文是一个主题显著的语言,而英文是一个主语显著的语言。英文中的许多状语往往在中文中是句子的主题,所以应该打破源语语序束缚,提前到主语位置进行翻译。因此,口译时,这句话不应该为源语的语序所局限,按照源语语序口译为“许多变化都已经发生了,在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形式方面”,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将“[ ]”所标记的状语提前到主语位置,作为该句的主语进行翻译。最后的译文“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摆脱了源语的束缚,反而显得更加通顺、地道。
4. 提示断句
前面所提到的三种情况,介词所引导的成分都是比较短小的名词成分,通过用“←”、“()”、“[ ]”等提示符,提示介词引导的成分前置翻译,可以训练学生条件反射式地将介词所引导的施动者、定语、状语提前进行翻译。但有时候,介词所引导的成分较长,含有动词成分。在这一情况下,用提示符记录介词则可以起到提示译员口译断句的作用。即在口译笔记时,先用这些提示符将介词进行标记,然后在口译转换输出时再根据其后是否带有动词成分的词语,灵活决定是否断句进行口译。
例6:The porous wall acts as a kind of seine for separating molecules.
笔记:…孔/wl
∫/1sn
∠Y/分
译文:这多孔的壁就像一种筛子,可以分开不同质量的分子。
分析:这一句话中有“as”、“of”、“for”三个介词,分别采取不同的口译笔记记录方法。首先,“a kind of”这一短语中的介词“of”不是单独存在的,没有衔接不同关键词间的逻辑作用,因此不需要记录,仅通过数字“1”简洁记录这一词组意思即可;第二,介词“as”有逻辑作用,此处表示“像……一样”,可用相似符“∫”予以记录;第三,介词“for”也有逻辑作用,表示目的,可用表目的的提示符“∠”进行记录。然而在解读时,应提示学生其后还有一含有动词成分的“separating”。根据中文喜用动词的特点,应该在口译解读转换时,将介词“for”引导的成分,单独译成一个分句。
例7:This body of knowledge is customarily divided for study convenience into the classifications: mechanics, heat, light, electricity and sound.
笔记:□(k)
~Y
∠R方
力
H
光
电
声
译文:为了方便研究,通常将这门学科体系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声学。
分析:这句话中有“of”和“for”两个介词(此句中介词“into”与“divide”一起组成词组“divide into”,因此没有逻辑作用,不需要在笔记中记录),其中“of”是引导后置定语的。因此,根据前文提到的第二大点,将“of”转换为后置定语提示符“()”即可;而介词“for”所引导的目的状语,根据中文喜欢用动词的习惯,可将英文中的名词“convenience”转换成中文的动词“方便”,并断成一个分句,提前在句首进行翻译。如此转换的译文,句子简洁、干脆、地道。
5. 结语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运用各种简单的提示符号记录下具有句内逻辑关联词作用的介词后,有助于学生对口译笔记中每句话内关键词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实现有效地提高口译笔记解读速度和英汉口译转换速度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的英汉交替口译笔记理论应进行补充修正,即英汉口译笔记记录的内容除了包括意义要点即关键词,如数字、时间、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句间逻辑关联词外,还应该包括重要的体现句内逻辑关系的虚词——介词。
参考文献
Shuttleworth, M. & C.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FLEP, 2004: 83.
D. 塞莱斯科维奇、M. 勒代雷. 口译训练指南[M]. 闫素伟、邵炜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55-56.
李文娜、米丽娜. 从口译的特点认识口译笔记的作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03.
吴钟明. 英语口译笔记法指导[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11.
关键词:介词;口译;笔记;教学培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9-0175-4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3.048
口译是一种对口头信息或文本进行口语体翻译的活动(Shuttleworth & Moira, 2004: 83)。在交替口译实践中,针对口译活动的特点以及人脑存储信息的特点,口译笔记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作用(李文娜、米丽娜,2010:203)。口译笔记训练已经成为了交替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顺、准、快”这一口译不同于笔译“信、达、雅”的翻译要求,给口译笔记记录和转换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于笔记在口译记忆中的重要性,诸多中外学者都在有关交替口译笔记的论文和书籍中对学生应该在口译笔记些什么、如何记录作了大量的论述。在笔记内容上,专家一致认为口译笔记不同于速记,只要记录要点即关键词, 特别是数字、时间、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句间逻辑关联词等即可(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2007:55-56);在笔记形式上,专家提倡运用符号与缩写,以节约时间,简化笔记,提高效率(吴钟明,2005:3-11)。因此,运用各种符号和缩写,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记录要点即关键词成为英汉口译笔记的核心原则。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口译笔记符号和缩写,并且成功记录下关键词后,仍然不能做到对口译笔记“顺、准、快”地解读和转换。笔者通过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口译笔记指导理论中对英文中一种看似不起眼的虚词——介词的忽视。
口译笔记除了辅助短期记忆外,还是对词语或句子乃至段落进行理解与逻辑加工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理解与逻辑加工,除了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逻辑关联词及各种衔接手段外,更为重要的是须对句内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整理。而一句之中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通过这一看似没有实义的介词来体现。介词虽然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但它是体现词与词、词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词,因此在口译笔记的记录和转换输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笔者以教学中实际用到的英汉交替口译练习例句来具体分析。
1. 提示施动者前置
例1:We all now know that climate change is real, that it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and that its consequences are universal and will be felt first and foremost by the poorest.
笔记:w/○了/
∠cc/⊥
引/←人æ
& 影/○
& 感/①
/←穷○
∧
(注:笔记中其他缩写符号,因篇幅此处不详加解释,下同)
译文:我们现在都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这一变化由人类活动所引发,其影响是全球的,并将由最贫穷人群最先且最真切地感受到。
分析:由于在笔记中用“←”符号体现了介词“by”的作用,揭示了句中“引发”和“感受”两个动作与“人类活动”和“最穷的人群”两个施动者的词间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在笔记解读时一看到符号“←”,即可以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口译转换时,根据英文被动句多转换为中文主动句这一翻译原则,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在“←”提示符下,有意识地将施动者提前翻译,译为“由……”。
2. 提示后置定语前置
例2:It is true that the state of our planet today is a result of industralization that began generations ago in developed countries.
笔记:√
∠_(w○)
=果(工)
∠代s」/[发□]
译文:是的,我们地球的现状是数代人之前在发达国家开启工业化进程的结果。
分析:由于笔记中对两个介词“of”所引导的后置定语用提示符“()”进行了标记,因此在解读口译笔记并进行双语转换时,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提示符,有意识地将由“()”中所包含的后置定语“我们的地球”和“工业化进程”提前到其所修饰的名词“现状”、“结果”之前进行翻译。
例3:Whatever else may be said, most people would agree with “the law of jungle”.
笔记:×g/:
○/√
法(林)
译文:不管怎么说,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丛林法则”。
分析:本句中,笔者根据实际教学发现,如果口译笔记记录时不用“()”标记出“of”这一介词引导的后置定语意群分隔符“jungle”,而仅仅将“the law of jungle”记录成用“/”分开的两个关键词——“法/林”,学生在解读笔记及双语转换中就很容易出现困难,无法第一时间将关键词“法则”与“丛林”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出来。因此,在口译笔记教学训练时,要求学生用看似简单并且毫不费时的“()”记录下提示定语后置的介词“of”,是帮助学生在听译时快速整理词间逻辑关系,并提示学生解读口译笔记时将后置定语前置翻译,从而实现高效双语转换的一个重要利器。
3. 提示状语前置
在句子中存在介词引导的状语时,笔者在训练学生记录口译笔记时,特别强调这些介词引导的状语,应用提示符(如“[ ]”、“∠”、“∵”等)将这些状语予以标记,以提示口译笔记解读和转换时前置翻译。特别因为状语是修饰整个句子的,而不是固定修饰哪个中心词的,因此,相对后置定语而言,状语提前的位置比较随意,很多时候,在提示符提示下,在口译转换时,甚至可以大胆地将状语提前到主语的位置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反而会更为地道、通顺。
例4:Women still face constraint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笔记:♀
:○
[∩机]
译文①:在发展机会方面,女性依然受到限制。
译文②:女性在发展机会方面,依然受到限制。
分析:本例体现了将状语提前到不同位置进行转换输出的效果。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译文①还是在译文②中,在“[ ]”这一提示符指示下,学生都可以更好地脱离源语语序的制约,将状语提前至不同位置灵活翻译,译文显得更通顺、流畅,远比不用“[ ]”记录下状语标记时,学生解读为“女性依然受到限制在发展机会方面”要更为地道。
例5:Many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and forms.
笔记:…∩
○」
□
[中宀 ]
形
译文: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分析:本例更加能够突出用“[ ]”标记出介词“in”所引导的状语“in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and forms”对口译笔记解读和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家知道,中文是一个主题显著的语言,而英文是一个主语显著的语言。英文中的许多状语往往在中文中是句子的主题,所以应该打破源语语序束缚,提前到主语位置进行翻译。因此,口译时,这句话不应该为源语的语序所局限,按照源语语序口译为“许多变化都已经发生了,在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形式方面”,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将“[ ]”所标记的状语提前到主语位置,作为该句的主语进行翻译。最后的译文“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摆脱了源语的束缚,反而显得更加通顺、地道。
4. 提示断句
前面所提到的三种情况,介词所引导的成分都是比较短小的名词成分,通过用“←”、“()”、“[ ]”等提示符,提示介词引导的成分前置翻译,可以训练学生条件反射式地将介词所引导的施动者、定语、状语提前进行翻译。但有时候,介词所引导的成分较长,含有动词成分。在这一情况下,用提示符记录介词则可以起到提示译员口译断句的作用。即在口译笔记时,先用这些提示符将介词进行标记,然后在口译转换输出时再根据其后是否带有动词成分的词语,灵活决定是否断句进行口译。
例6:The porous wall acts as a kind of seine for separating molecules.
笔记:…孔/wl
∫/1sn
∠Y/分
译文:这多孔的壁就像一种筛子,可以分开不同质量的分子。
分析:这一句话中有“as”、“of”、“for”三个介词,分别采取不同的口译笔记记录方法。首先,“a kind of”这一短语中的介词“of”不是单独存在的,没有衔接不同关键词间的逻辑作用,因此不需要记录,仅通过数字“1”简洁记录这一词组意思即可;第二,介词“as”有逻辑作用,此处表示“像……一样”,可用相似符“∫”予以记录;第三,介词“for”也有逻辑作用,表示目的,可用表目的的提示符“∠”进行记录。然而在解读时,应提示学生其后还有一含有动词成分的“separating”。根据中文喜用动词的特点,应该在口译解读转换时,将介词“for”引导的成分,单独译成一个分句。
例7:This body of knowledge is customarily divided for study convenience into the classifications: mechanics, heat, light, electricity and sound.
笔记:□(k)
~Y
∠R方
力
H
光
电
声
译文:为了方便研究,通常将这门学科体系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声学。
分析:这句话中有“of”和“for”两个介词(此句中介词“into”与“divide”一起组成词组“divide into”,因此没有逻辑作用,不需要在笔记中记录),其中“of”是引导后置定语的。因此,根据前文提到的第二大点,将“of”转换为后置定语提示符“()”即可;而介词“for”所引导的目的状语,根据中文喜欢用动词的习惯,可将英文中的名词“convenience”转换成中文的动词“方便”,并断成一个分句,提前在句首进行翻译。如此转换的译文,句子简洁、干脆、地道。
5. 结语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运用各种简单的提示符号记录下具有句内逻辑关联词作用的介词后,有助于学生对口译笔记中每句话内关键词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实现有效地提高口译笔记解读速度和英汉口译转换速度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的英汉交替口译笔记理论应进行补充修正,即英汉口译笔记记录的内容除了包括意义要点即关键词,如数字、时间、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句间逻辑关联词外,还应该包括重要的体现句内逻辑关系的虚词——介词。
参考文献
Shuttleworth, M. & C.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FLEP, 2004: 83.
D. 塞莱斯科维奇、M. 勒代雷. 口译训练指南[M]. 闫素伟、邵炜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55-56.
李文娜、米丽娜. 从口译的特点认识口译笔记的作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03.
吴钟明. 英语口译笔记法指导[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