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活化教育,打造品德生态课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生态课堂”是“生活化”课堂的追求。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生活化教育 生态课堂 小学品德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而且道德学习与教育的关键在于树立学生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遵守多少规则,即要形成一定的换位观、生态观、共赢观、多元观……“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教学因目标而生,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本质的思考
  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根据小学生思想行为、心里特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各种思想行为正处于构建时期,面对这一特殊年龄和心理阶段的学生,教师只有将理论经验、生活实践与学生的直接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让他们回味人生经历,感受社会天空的阴晴雨雪,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价值冲突,并引导他们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体味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达到自主反省、自主认识、自主引领向上的教学目的。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功能与效力如下:一是可以有力调动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符合他们形象直观的生活化思维特点,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探究事物的能力。由于现实生活丰富多彩,从中采摘的素材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有效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僵化的困境,让他们用心灵体验社会、感触社会、影响社会,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推动他们成长、成才。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态课堂的追寻
  小学思想品德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它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小学思想品德生态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学生感兴趣的,想知道的,想错的,都可以在生态课堂里畅所欲言,在师生努力下得到有效解决。
  三、践行生活化教育、打造品德生态课堂的策略
  1.采摘生活化的素材,体验生活情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支配自己的思维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把教材中描绘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教材的精髓。
  选编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内容,大都与生活密切联系。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他们需要关爱》时,如果仅限于理解、感悟语音文字,则可能学生收获不大,教师不妨把学生带到设有障碍的操场上,让学生扮演盲人,进行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这样无需我们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一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觉得香浓,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苏教版《思品与社会》三年级《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在激发学生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意外事故,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同时,还激发了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珍惜之情。
  2.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拓宽教学空间。
  信息时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特别是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将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班级中的岗位》时,我在介绍相关情况后,布置好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大量相关内容,再得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在网络中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材料,有效克服了教材选材的单一、枯燥、缺乏真情实感的弊端,自主查阅资料,进行网络交流,转变了思想品德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3.联系社会生活,实现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的生活,离不开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所有这些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开放的、自由的心态参与其中。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是情境法,“情境”是一种教育的契机,是贴近学生教育内容的场景。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途径。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创设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追求的“理”通过“情”内化。如在全区小学思品课竞赛中,我执教《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在讲解遇到危险情况该怎么办这一教学环节时,我把教材中“他救了30多人”这一故事情节,通过多媒体播放这一故事短片,把学生引入现实的学习场景,亲历“危险时刻”的真实情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实现了道德的成长。这样设计收到了囿于书本之中所难达到的效果。
  其次是案例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某种现象或事件,即案例为基础和线索,以教材理论观点为依据,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和归纳,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知、情、信、意、行”继续任务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跟进社会热点的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情感上有所感动,心灵上有所震动,进而思考,并自主感悟,从案例中的人物身上获得启示。如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时,我在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时,从身边学生交作业的规则、上学过马路的规则等入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和要按规则行事的意义,进而拓展到各行各业,了解行行有规则,事事有规则,而且要时时处处遵守规则。   再次是实践调查法。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采访,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社会调研等,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六课《平安回家》常用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的意义,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牢?我采用了做一做—展一展—说一说—连一连—演一演的方法。说一说、连一连,就是请学生将交通标志和相关内容连起来,学生在电脑上操作实践。演一演,就是带领学生玩交通游戏。教师根据学生钟情游戏的特点,在电脑上设置生活中城市红绿灯等交通标志图,制定起始线和终止线,让学生按键模拟生活,在道路上行驶。在红绿灯交通标志处设置提示:走对了,奖——继续行走;走错了,罚——回到原处。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全员互动。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
  4.拓展生活空间,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生活紧紧相连。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是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要做到具体化、现实化,切莫抽象化、神圣化,否则会让学生感到生涩难以理解。当今社会是一个兼收并包的价值多元的社会,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已有的教材,拓宽选材内容、生活空间,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校内与校外的沟通,课堂教学力求贴近学生,力戒机械说教,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接受思想的熏陶、洗礼、成长。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活化教育,打造生态课堂,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升华学生品德,转变学生行为。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考试周刊.长春出版社,2012.10.
  [4]扬州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1.
其他文献
摘 要: 水墨是古人的心象之表,是一种最自然质朴的中国艺术方式。作为中国绘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之一,形象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艺术气质。在中国文明特有的毛笔、墨、宣纸、绢等工具材料中,逐渐完善建立起来的长于“写”而短于“画”,长于传达“动感”而短于表现“质感”的中国绘画造型语言,意味着中国画造型语言关注形象更本质的结构特征,并将这种对事物特征的把握提炼为一种绘画审美的文化语
摘 要: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这些孩子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和关爱,教育工作者不要吝啬爱,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注重从平时的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摘 要: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其办学模式将依赖于学分银行制度。在学分银行制度的保证下,学习者将在时间、场所、方式和内容多方面拥有选择权。为了保障学习者的选择权,国家开放大学需要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进行思考与努力,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不但要从宽度、深度及时间三个维度上全面覆盖各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兼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在所设课程范围确定以后,需要更
摘 要: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在构建大学生闲暇德育活动模式过程中,坚持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搭建周末文化广场秀这一大学生闲暇德育活动新平台,提高了高校闲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闲暇德育 周末文化广场秀  大学生闲暇德育,是高校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周末文化广场活动,是“利用周末休假时段在高校校内或社区广场开展的集思想、政治、科技、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政治课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政治教师仅仅满足自己是知识的驾驭者,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思想政治课导入的角度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万事开头不再难”。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课堂导入方法 选择 评价    政治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落实,
摘 要: 西学传入后,明清诸多学者对西学的态度莫衷一是。有些学者主张西学,有些学者则坚定支持“西学中源”说。乾嘉学派作为当时学坛上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成员对于西学中源的起源和态度也有所异同。戴震作为乾嘉时期有影响力的学者,他通过考据的方式论述了“西学中源”的合理性,在支持“西学中源”说的同时也深受西学影响,通过古籍印证等方式为西学加以中国传统外衣的包装,为西学谋得一片立足之地。尽管戴震
摘 要: 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文化有其内涵的优势,而旅游则客源宽广,但仅有内涵或者客源是不够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当今全球正处于智慧时代取代数字时代的转型期,旅游与文化都有了新的外延和发展方向,原来的两者关系随着智慧概念的介入,逐渐形成为旅游、文化及智
摘 要: 本文结合实践调研中大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的状况,运用角色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党员要扮演学风建设的服务者、引导者、表率者和沟通者角色,这是符合角色期盼的,因此,要以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激发内动力,提供平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角色冲突。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学风建设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有系统框架、能准确反映和说明社会个体行为模式的理论[1],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
摘 要: 本文通过山东大学近五年的“就业寻访”资料,总结分析了毕业生的行动指向型、区域指向型、感恩归根型、开拓创新型、观望犹豫型等五种就业类型。同时提出从全程化就业指导、多形式咨询指导、多渠道信息指导、多实践技能指导、扶持创业指导等方面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 高校 就业类型 就业指导模式  暑期“就业寻访”活动是山东大学就业工作的品牌活动,我们在这些访谈活动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摘 要: 评价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悉尼大学马丁教授提出的用来反映人际功能的理论。该理论包含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应用评价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和级差两个子系统对2012年9月6日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为自己第二轮任期的竞选所做的演讲词进行分析,并探究演讲者在演说中是如何运用评价资源表露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  关键词: 评价理论 人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