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石乳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着九龙窠名枞园溯九龙涧,过了刻满摩崖石刻的大岩壁,拾径而走没几步,潺潺流水声中,山风吹过芳意袭人。倘不放慢脚步,稍不经意,我们很容易错过一方略高过头顶的崖刻,只见绿树掩映之下,“石乳留香”若隐若现。高峡深谷间,茶园清逸俊朗,这四个字衬着山影跃入眼帘,合着水声拂面而至,禁不住浮想联翩,心中宛然生起“竹影亦婆娑,韵藏汝心中”的诗情画意。
  据载,石乳作为茶名最早出现在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建茶品第》:“又一种茶,聚生石崖,枝叶尤茂。至道初,有诏造之,别号石乳。”同样作为茶名,在以宋朝历代《国史》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宋史·地理志五》和《宋史·食货志下五》中,也分别有所记载。
  据明·许次纾《茶考》说: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受到朝廷重视,至元十九年( 1282),朝廷令县官岁贡二十斤,武夷茶的石乳品种再度入选为贡茶。武夷茶艺中,有道“三斟石乳”的程序,这个说法,就来源于元代武夷御茶园出产名茶——石乳的这段历史。
  近年来,偶尔有武夷石乳见诸于销售的轶闻,虽然予其的感官描述,仅限于“乳香和果香”此种笼统的描述,但对方连出产山场都言之凿凿,让人不得不信以为真,只是不知道他所言的这个石乳,和史书中所记载的品种,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历史上,武夷山因茶政扰民而至“本山茶枯”,明中晚期岩茶甚至沦为“涣濯杯盏之需”,退出贡茶序列,一直到入清以后,厦漳茶商将武夷茶发扬光大,武夷茶才又迎未了复兴广大的历史时期。但自这一时期算起,截止到林馥泉调查整理武夷慧苑岩茶树的1943年,“石乳”一茶几乎未见于文献或典籍记载,就连岩茶花名录,也依旧没有出现“石乳”的芳名。
  石乳问世之初,还是以团茶为主的年代。时光荏苒,石乳湮灭在岁月中,可能跟岩茶制法的衍变有关,跟贡茶产地推陈出新有关,更可能的是,跟茶树品种此消彼长,以及植种环境的变迁有关。好就好在,石乳作为茶,我们今天虽然不能啜饮,但是我们还能在山中一隅,觅其芳踪,忆其盛名。
  已经很难考证石乳因何而得名。不过,宋丁谓的说法倒是可以借鉴,他说:“石乳出壑源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意思很明确,说它出自壑源(地名)断崖缺石之间,像石缝中流出的乳汁,是草木的精华,有仙风道骨之意。现在人理解石乳之名,多望文生义,只理解了前半句,难免直白。武夷山水茶,一方水土养一方茶,武夷山无岩不茶,岩岩生茶,秀水沁润着灵山,灵山植种了仙草,经过人们的劳作,甘冽之气化作甘茗玉露,让我等有幸座上品饮,意气风发恣意挥洒,不就是石中溢乳的真趣吗?
  你看那九涧十八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石乳之名虽然不存,可石乳之茗犹存于这山山水水间啊!
  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氣,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子,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
  喊山台祭茶神的颂文声犹在耳,但正经历着盛世的武夷岩茶的生态环境,却面临着考验。这些年来,整个景区里的水量明显感觉越来越少,时不时行走于山中,所知的泉眼,已没有几处可取水,山中已经很难感受完整水系下,山水交融的美景了。明确记载的九涧十八泉,水流越来越稀,有一年年濒临干涸的危险,虽然有人把这种旱情归咎于天气,但这种情况,很难让人不与茶田(园)的过度垦殖联系起来。
  从石乳的变迁,我们仿佛看到了武夷茶的滥觞。因山而韵,因水而茶的武夷茶,不能只能活在著述里,活在后世的叹息中,而应该像飘香的石乳,长成清鲜灵妙的灵山名芽,沟沟壑壑碧波盈盈,万千妍秀,留驻在我们美好的生活中……^_^阿松家的茶山楼耀福
  武夷茶人中,我与阿松相识最早。他在上海有茶铺,每次路过我总爱去那里小坐。他家的岩茶,我喝得多,买得也多,百年老枞水仙、水金龟、肉桂……都让我回味无限。每当我赞不绝口时,阿松就自信满满地说慧苑坑最深处、“鬼洞”、牛栏坑都有他们家的茶园,给我看那里的照片,真美。
  “什么时候去看看。”我情不自禁。“好呵,”他一口答应。
  这话一说多年。甲午中秋,友人徐谦邀我上武夷。前两天,我在桐木关。阿松通过微信得知我行踪,一定要请我吃饭并带我去看他们家的茶山。
  翌日清早,他开着辆越野吉普来接我们。第一站去牛栏坑。
  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左右皆陡峭岩壁,其间溪水潺潺,是个天然的生态植物园。岩壁野草青翠欲滴,野花繁茂兴盛,周边水气氤氲,日照阳光温和柔媚。阿松说: “牛栏坑天然养分足,环境独特,因此这里的肉桂茶韵十分丰富,其它山头没法与它比。”我说: “真是大自然的造化。”
  我们沿坑涧小路,过寿桃石,见岩壁有石刻“虎”字、“寿”字和“不可思议”四字。徐谦告诉我,相传清末民初,一日天心寺几株“水金龟”被雨水从山顶冲落至牛栏坑,山下垒石寺僧人见之据为己有,由此引发一场官司。双方耗去千金,价值远比几株荼树昂贵,仍无定断。后人对此“不可思议”。国民党议员、学者施棱游武夷山,闻此事,有感题下“不可思议”四字。
  对武夷茶的“不可思议”,我原本也有。比如,牛栏坑肉桂令人痴迷独特香气是怎么形成的?如今身临其境,方知其原因。又如,牛栏坑肉桂每斤近万元,为什么如此昂贵?阿松告诉我:“这里的青叶今年最高时卖800元一斤,就算8斤青叶做一斤成品茶,这茶青成本每斤也在大几千。你这么一算,‘牛肉’卖这个价也要啊!”
  “牛栏坑就二十多亩地,谁家在这里有茶园,大家都清清楚楚。”一年这里能产多少茶,阿松他们都算得出来。物以稀为贵,他们家做的“牛肉”供应老客户都不够,常常有客户今年打款来,第二年才能拿到茶。
  虽已入秋,山坡上仍有百草、小花与茶树互为交融。面对牛栏坑如此丰盈的植被,肉桂茶香流动,我觉得从前也许对这款好茶有点珍惜不够。今后,更得怀感恩之心,空杯以对,静心品味,细细感受,才不枉对来自这独一无二的好环境好风水中的香茗。   阿松年轻,又长年翻山越岭,他走到“牛脖子”的时候,我们刚过“牛肚子”,他坐在山岩上,等我们赶上。他说他平时走得还要快,因为我们,今天才故意放慢了步子。我在感叹自己岁月不绕人的同时,猜想是否因为武夷好山好水的哺育、好茶的长年熏染,使他如此矫健敏捷?
  出了牛欄坑,我们沿章堂涧经天车架,进慧苑,去“鬼洞”。
  过古崖居遗构,抬头看得见鹰嘴岩,拐进一条毫不起眼的崎岖山路,便通往“鬼洞”。徐谦坦言,若非阿松带路,他这个当地人都难找到。他说这地方原来叫“龟洞”,后来一是因为“龟”“鬼”偕音,二是因为当年孩子上学必经此地,小学生们不愿走此路,谎称见到过鬼,害怕。“鬼洞”之名由此而来。
  鬼洞有外鬼洞与里鬼洞之分,阿松家在里外鬼洞都有茶园。鬼洞山场的“大红袍”较为稀少,前两年价格高的厂家就有卖十多万一斤。阿松手指一棵棵树干斑驳的老茶树说:“品种很多,有奇种、梅占、北斗,树叶都不一样,采的时候、做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区分,只能放在一起做‘大红袍’。”
  两年前,我买过一斤他老丈人亲手做的2010年的鬼洞大红袍,花了我一个月的退休金。当时妻子奇怪我怎么大手大脚如此奢侈。现在她却不得不佩服我买对了。产自“鬼洞”的这罐茶,阿松说现在价值不菲。
  阿松的老丈人陈玉维,先祖从江西上饶迁徙至武夷山后,世代做茶。民国年间,陈玉维的父亲陈金满与“老喜公”黄瑞喜同为“武夷山八兄弟”之一,都是当年做大红袍母树茶的摇青师傅,远近闻名的制茶好手。陈玉维做的茶也连连在当地斗茶赛中夺魁。近一二年,阿松在上海的时间极少,他说老丈人要把做茶这一块交绐他。我问阿松:“老丈人交班了没有?”阿松不好意思地笑笑:“快了。”接着又把话题转到我买的那罐“鬼洞”大红袍上:“现在要喝我丈人做的茶,更难了。”我说:“那就喝你做的茶。”平心而论,阿松做的茶也很好。阿松家还有款“卢秀老枞”的水仙,长在远山高处,到了那里攀山越岭上茶山也得两个小时。这次是去不成了。好在“鬼洞”虽难走,却不那么遥远。
  前面已无路,茶山的美,“鬼洞”的神秘诱惑着我们前行。一条小溪,很窄,溪水两侧野草丛生,给人绿润的感觉。我并无小觎这条不起眼的小溪,也许正是这溪水的氤氲让这里的茶树吸吮着它们所需的养分和湿度。阿松领我们在溪边半肩宽的土埂走,上面长满青苔。我怕妻子滑倒,说了声“当心”想转身去搀扶,没料一不留神自己先摔了一跤,所幸无碍。
  在互联网上点击“陈玉维”,会出现一段文字: “他们在鬼洞也有茶园,两三年前在陈玉维的茶店里喝一泡他们鬼洞的老枞水仙,至今难以忘怀,能喝到玉维正岩茶厂的慧苑坑和鬼洞的老枞水仙,绝对是茶友的口福。”我不知笔者是谁,但我深信此言不虚。
  出了“鬼洞”,去慧苑寺喝茶。慧苑寺至今仍有朱熹书迹,可见年代久远。阿松指着附近老屋的残垣说,他们家原来就在这里。
  屋拆了,地基仍在,种的芭蕉、果树仍在,茶山仍在。
其他文献
元代根据唐代高僧怀海《百丈清规》修订的《敕修百丈清规》(以下简称《清规》),法器中记有茶鼓,并附有击法、使用场合等。民国诗文中还写到杭州西湖寺庙有茶鼓声,当代报道陕西柏林禅寺、杭州径山寺配有茶鼓。“茶鼓”出处 “茶鼓”是《清规》记载的一种鼓类法器。《清规·法器章第九·鼓》记载:“法鼓、茶鼓、斋鼓、普请鼓、浴鼓、更鼓。”对茶鼓的击法与管理附有说明:“茶鼓,长击一通,侍司主之。”  茶鼓是否始于《清规
期刊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呵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泡茶用具、研究泡茶动作、整理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期刊
说来也,已经是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七个春节了,习茶也已五年有余。年,喧嚣也热闹。茶,安静也纯粹。  这个年,没有回到故乡,也没有走去远方,选择了留下来安静地尝茶。一个人独处时可体察内里的絮语,一个人和茶语,一个人和茶相伴时,可静听内心的独白。一日一茶记,是难得的自在。每,并没有计划全凭着自己的心情来尝茶。回头来看,普洱和岩茶竟占了多半,倒也是自己偏好的不自觉表现。已未年,六天七款茶,且听娓娓道来。初一
期刊
茶的生命以四种不同形态存在,从茶青、茶叶、茶汤、至茶渣四合而为一体,必得经过此完整过程才能成就一个茶的“生命体”。  鲜叶离开母体,茶青在制茶空間被淬炼出最佳状况的内质与个性,谓之茶叶,茶就脱离茶青这第一阶段,从容不迫地迈入茶叶、茶汤、茶渣三个“生命领域”。  品茗空间的存在是为了使茶可以好好度过第二、三、四阶段的生命,从制茶空间到品茗空间,人们须让茶能在严整有序的过程中进行“绽放”,如果一些环节
期刊
泡茶首先是找到要用的水,或处理好要用的水,接下来是煮水。用什么壶煮水呢?我们暂时不说用什么釜煮水,因为现代生活中,用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壶了。高纯度的银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滑顺,锻烧到位的铁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清纯,其他如编号304以上的不锈钢壶、原始泥矿烧成的煮水陶壶都能维持水的本质,也是不错的煮水器。  煮水器的底部要宽广平整,这样受热面平均,如果热源供应面也平均,就给水带来平稳的热力波动,再加上水壶
期刊
热词01: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出处:1月3日,桌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安妮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说了一句:“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由于此句很通用也符合很多人的心声,播出之后被不少网友争相借用,成为2015年第一句流行语。  茶界风云:茶城陷困局,救命稻草在哪?  自2014年广州“芳村罢市事件”后,今年芳村的锦桂茶叶市场再度罢市,不久前的10月,沈阳五里河茶城业主也停业罢市。  全国各大茶城陆续陷入
期刊
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它的根本精神表现在“和、俭、静、洁”方面,而有关茶文化的活动,以茶艺的精神为追求目标,中国大陆庄晚芳教授提出“廉、美、和、敬”主张;茶业泰斗张天福先生提出“俭、清、和、静”四字箴言;1984年12月9日台湾茶艺协会理事会讨论通过以“清、敬、怡、真”为中华茶艺精神。  随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与饮茶风尚传入日本的佛教寺院,逐渐普及后,进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中。日本茶道大师千利
期刊
安溪,作为全国最大的产茶大县,全县115万人口中80%的人涉茶,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就有55%来源于茶叶。可以说,茶叶是安溪的命根子、钱袋子,是“富民强县”的基头。安溪如何做到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念好“六字诀”(控、退、建、治、打、提)  “控”。  即严控茶园面积。现在全国茶叶产能严重过剩,据了解,十年间全国茶园面积增加2000万亩,尚有1000
期刊
从地图上看,福建的地形恰似一片茶叶。茶叶与福建有着深厚的缘份。如果说茶叶是天地赐于人类最好的礼物,那这份礼物对于闽地而言,尤为厚重。  福建是茶的故乡、诸多茶类的发源地。从唐宋元明清,纵跨上千年,闽茶一直是上苍异常眷顾的宠儿。北苑贡茶站在茶文化与茶工艺的巅峰之上,历史上没有哪一类茶可以超越于它。价可抵国的黑色兔豪盏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光影里依稀上演着闽茶一幕幕精彩的传奇——乌龙茶在这里诞生、红茶从这
期刊
茶,这片叶子里,到底承载了哪些事物?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儒释道是高语境文化圈(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圈)人们最爱谈的话题。每天朋友圈里推送的关于茶的文章,绝大部分是与精神信仰有关的心灵茶汤。茶,已经被神化,它无所不能,可以修炼可以养生,无论精神还是物质,文化还是健康,都成了一款神物。  但是,當我们面对那些来自低语境文化圈(如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