瀹茗享年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goo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来也,已经是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七个春节了,习茶也已五年有余。年,喧嚣也热闹。茶,安静也纯粹。
  这个年,没有回到故乡,也没有走去远方,选择了留下来安静地尝茶。一个人独处时可体察内里的絮语,一个人和茶语,一个人和茶相伴时,可静听内心的独白。一日一茶记,是难得的自在。每,并没有计划全凭着自己的心情来尝茶。回头来看,普洱和岩茶竟占了多半,倒也是自己偏好的不自觉表现。已未年,六天七款茶,且听娓娓道来。初一茶品:2003年福海熟茶砖
  从三十到初一,很短,却也跨了两年。
  十二年,于熟茶,不久,却也是一旬。
  时间终是有了,这茶,也算是岁月的佳酿。
  香,出枣味,没有一丝繁杂。从干茶起,至八道后落。
  汤水是绵稠,是顺滑,是琥珀红,是清透亮,是涤去浮华的甘醇。
  沸水冲瀹十道以上,嫩芽齐整,红褐肥壮。
  这味,是光阴的余韵。
  乙未年首日,于福州醉于“福海”。初二茶品:2013年慧苑同丛肉桂
  晨起,湿湿嗒嗒的就落起了雨。
  午后,濡湿的雨虽是停了,心却并不通透。
  黄昏,就有了这2013年慧苑高丛肉桂醍醐灌项的爽透。
  香,两年的封存已经褪去了足焙的火气,干茶和茶汤都是干净、沉稳且霸气的桂皮辛锐,杯盖和挂杯的熟花果香馥郁悠长,持久。
  汤水,稠厚顺滑,桂皮的辛辣感六道后稍弱,七道后茶汤清甘醇和,木质味显现。
  叶底,舒展身姿,匀整鲜活。
  记忆,在无欲中停留。
  茶味,在时光中浸透。初三茶品:2004年炭焙观音
  阴雨,一整天,三百公里,来回。
  奔波,不可避免的疲倦。
  身体虚乏时,心心念的是那一壶温醇的老铁。
  晚间,一人一壶私享一茶。
  乌褐带白霜的紧结外形,是陈化十年后的样子。当年炭焙手艺,该是何等精湛?
  香,干净醇和,是带着微微酸感的淡淡茶香。
  汤水,入口顺滑醇和,是淡淡的梅子酸,也是沉稳的观音韵,第二至四道都色泽橙红,第五道后转为橙黄,由始而终都干净透亮。
  叶底,在炭焙和陈化十年后,依然鲜活复苏。
  一个人一口气喝完三道,胃深沉地打了嗝,昭示着身体由内而外的温暖复苏。初四茶品:2013年正岩水仙
  转眼,也就初四了。
  这天,无意外出,亦无友来访。
  封存两年的正岩水仙,于闭门读书的人正好。
  香,是悠长、纯净的兰花香。
  汤水,入口顺滑,醇和,无青涩之感,第一至四道色泽橙红,五道后转为橙黄,均透亮;八道后,久浸,尚甘醇,稍苦涩,较快化去,粽叶味显。
  叶底,舒展完全,稍杂。正如所标明的山场“正岩”,这茶只是正岩范围内的水仙,并不專属某个坑涧。用行内话说,这茶就是正岩“堆头茶”,正岩很多个山场同一等级的水仙拼堆而成。 “堆头茶”,虽不及单号茶金贵,却也系出“名门”,且保证了高等级商品茶的质量和数量。
  茶时,尚早。此时,夜深。
  时间,总是以我们不曾留意的方式溜走。
  至于,已过半的假期,也该用平和的心境看待呀。初五茶品:2007年宝塘生茶
  初五,冒雨北上武夷。
  访友,叙旧,把茶言欢。
  晚间,瀹2007年的宝塘生茶,解一日所饮新岩茶之火气。
  七年,对于生普,也只是过了最初五年转化期。生冽的气息一年年收敛,沉稳内敛的气质渐地滋长。
  色,饼形周正,干茶青褐色,叶片匀整;茶汤干净透亮,从浅橙红到橙黄再到浅橙黄。
  香,干茶香透露着普洱生茶转化的良好仓储环境,冲泡后是生茶转化的稍带蜜味的花香,干净无杂味,粘杯感强。
  汤水,入口甘醇尚稠厚,水感甜顺,耐泡度佳,第七道后滋味转薄,却是一口口的甘甜。
  叶底,肥厚匀整,舒展完全,富活力。
  对于普洱生茶,总是有着很严苛的要求。所以,即便是这茶的香、水都有上佳表现,但仍觉得它还少了那么一点点的“劲儿”。想着,这茶味如果再能更持久些该更好。也或许,是一己的贪心不满足,欲求太多。初六茶品:2014年牛栏坑白鸡冠
  2014年烟熏小赤甘
  初六,年假的最后一天。
  “最后”,总是弥足可贵。
  所以,尝了两款茶,是犒劳,也是勉励。
  牛栏坑的白鸡冠一定是犒劳自己的。
  形,条索不紧结,欠匀整,橙黄、青褐、红褐相间。
  香,品种香显,无杂味异味,花香粘杯,清而悠长。
  汤水,顺滑甘醇鲜爽,品种味纯正,色泽第一到第四道,是从浅橙红到橙黄的变化,第五道后转为浅橙黄色,明净透亮,滋味也从独特的品种味转为甘甜味,鲜爽感贯穿始末。
  叶底,舒展完全,鲜活肥壮,绿叶或嫩黄色红镶边显。
  其貌不扬,一定是这茶给人的第一印象。惊若仙人,一定是这茶给人的最后形象。在岩茶上百种的花名中,只有白鸡冠最独一无二,适合由时间来醇化。这茶色香味的每一点都表明它只是走水焙过的毛茶,这样才好感受时间于白鸡冠的印记。
  虽然是四大名丛,可正岩山场的白鸡冠茶却是少之又少。寸土寸金的牛栏坑,连肉桂所产都极有限,更不要说牛栏坑的白鸡冠了。所幸,这茶不是天方夜谭,我走过那个山场,看过那片茶园。来年,以图为证。
  传统烟熏的小赤甘是用来勉励的,在年头图个红红火火的好兆头。
  香是浓郁的松烟味,味是醇正的桂圆汤,底是稀缺的桐木叶。稀疏平常的烟熏小赤甘,没有细嫩的芽叶,缺少媚人的花香,只是最本真的红茶味,踏实的温暖。
其他文献
一场茶会的策划实施就如同一句古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周密细致的策划是茶会的灵魂,也是茶会主办者前期发挥所有灵性思维,后期踏踏实实逐一落实的主线条。前几年,茶会不多见,茶人们的聚会并不是很有主题性,形式上对于环境、器物、氛围的营造并不是很讲究美感。现在,各地举办的茶会多了起来,大家不仅在茶会主题上各出奇思,在场地选择上也是新招迭出。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内容的茶会,一定要扣紧“茶”这
期刊
1茶会与看茶艺表演有何不同?  “茶会”是大家以茶为媒介达到参与欣赏泡茶、品赏茶汤,或朋友联谊的目的。“看茶艺表演”是看别人从事茶道演示或茶艺表演,或许也可能喝到一杯茶。  2茶会如何分成纯品茗与联谊性?  为庆祝公司成立百年,以茶会的方式庆祝,设数十茶席,来宾游走于茶席间,一面喝茶一面交谈。这是联谊性的茶会。  邀请一些朋友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一位泡茶师或多位泡茶师,大家坐在每席泡茶师面前欣赏泡
期刊
从仓桥直街到前观巷,穿越居民区,七拐八弯,在一条幽深静寂的巷子里,于黛瓦之下、粉墙之上,我又看到了“青藤书屋”的牌匾。  第二次走进这个小院,满眼陈迹,竟如故1日。记得七年前我独自到绍兴游玩,意外到此,一场原本无可无不可的参观,瞬间变成两个灵魂跨越时空的邂逅——不是我撞鬼,实在是书屋主人绝世的才华,附着在字里画间,震摄住了我,令我不得不记住他、记住这个疯子:姓徐名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
期刊
每日维他命苏苏 老蒲 在福州北三环中路和平西桥地铁站边,有个小区叫和平街拾一区。在和平街拾一区,有个新开张的茶空间叫“拾一叵”。  如果不是好友介绍,你不会对这个藏匿在二楼的拾一区有任何好感。虽然从门脸儿看,这儿几乎和任何一个街边茶社毫无二致,甚至跟高端大气上档次或者低调奢华有内涵都不沾边儿。但如果你肯多花两分钟推开大门,攀几层阶梯,进入待客区,一定会后悔刚才轻率的念头。  “拾一區”是“风子”和
期刊
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吃橘子,大的橘子酸,小的橘子甜,当我们拿起酸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太酸,要庆幸它是大的;当我们拿起小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是小的,要庆幸它是甜的。”人生便是如此,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别在意是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风景,惟愿轻轻走过,一路莲花次第开放。  对于茶客而言,我很喜欢一句话——路过的终点在手心。茶也是如此,一如旅途的风景一般,一方山水的邂逅,或许此生便是
期刊
武夷茶人中,我与阿松相识最早。他在上海有茶铺,每次路过我总爱去那里小坐。他家的岩茶,我喝得多,买得也多,百年老枞水仙、水金龟、肉桂……都让我回味无限。每当我赞不绝口时,阿松就自信满满地说慧苑坑最深处、“鬼洞”、牛栏坑都有他们家的茶园,给我看那里的照片,真美。  “什么时候去看看。”我情不自禁。“好呵。”他一口答应。  这话一说多年。甲午中秋,友人徐谦邀我上武夷。前两天,我在桐木关。阿松通过微信得知
期刊
东西看得多了,用得久了,总能总结出些什么。体会也好,心得也罢,这些所得和大家分享,如若能有些许的帮助,也是好的。“楠得好器”的初衷就这样简单。  有人说:生下来,活下去。人生该是有很多的艰难,日子或是有太多的不易。悲剧总会上演,如何甄选,是一门穷一生都无法练达的学问。于是,散淡人生于一席茶间。非避世,是温雅与平和的生活求索。然,一席茶的杯具,依然需要鉴别的锐利眼光。  杯具,无非材质和器形的区别。
期刊
凡到过印度,品过印度奶茶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种浓郁香滑、绵长悠久的美味。印度奶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融入比其它国家更多种类的香料和其它物质,形成了浓郁馥香、能让人在炎热气候里保持清醒的、独具风味的饮品。刚到印度时,我觉得印度奶茶很神秘,而当我亲眼看完其制作过程,又会发现它没那么复杂:先将牛奶加入适量的水在鍋里煮沸,而后加入红茶与香料。对于香料讲究的人,一般会加生姜片、茴香、肉桂、槟榔和肉豆蔻等,简单
期刊
元代根据唐代高僧怀海《百丈清规》修订的《敕修百丈清规》(以下简称《清规》),法器中记有茶鼓,并附有击法、使用场合等。民国诗文中还写到杭州西湖寺庙有茶鼓声,当代报道陕西柏林禅寺、杭州径山寺配有茶鼓。“茶鼓”出处 “茶鼓”是《清规》记载的一种鼓类法器。《清规·法器章第九·鼓》记载:“法鼓、茶鼓、斋鼓、普请鼓、浴鼓、更鼓。”对茶鼓的击法与管理附有说明:“茶鼓,长击一通,侍司主之。”  茶鼓是否始于《清规
期刊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呵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泡茶用具、研究泡茶动作、整理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