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煮水的激情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14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茶首先是找到要用的水,或处理好要用的水,接下来是煮水。用什么壶煮水呢?我们暂时不说用什么釜煮水,因为现代生活中,用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壶了。高纯度的银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滑顺,锻烧到位的铁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清纯,其他如编号304以上的不锈钢壶、原始泥矿烧成的煮水陶壶都能维持水的本质,也是不错的煮水器。
  煮水器的底部要宽广平整,这样受热面平均,如果热源供应面也平均,就给水带来平稳的热力波动,再加上水壶材质提供的美好波动,被烧煮的水就有完美的水分子组合,造成口感的滑顺与清纯。
  使用铁壶煮水,壶内不可以生锈,也不要烧上或镀上一层其他的材质。每次用毕要倒干,趁热打开盖子,盖子另外倒置,让壶身壶盖利用余热烘干,这样就不会生锈了。
  煮水壶的容量最好在1200cc左右,太小要不断加水,太大则重,操作起来不方便。银壶铁壶的材质比较重,所以都会制成提梁式,倒水时要握住提梁背向壶嘴一端的下半部才省力,所以提梁上若加隔热材料,应延伸到这个部位。银壶铁壶的壶盖往往舍不得挖气孔,煮水时将盖子斜盖一角露出一道缝隙是让蒸汽冒出的方法,但会熏到提梁。另一个方法就是购买壶嘴接在壶腹上半部者,加水时不要满过壶嘴所在的水孔,留出部分水孔作为蒸汽外冒的管道。壶嘴一定要断水良好,否则不只滴水到桌面,久后还会在壶嘴外留下一道痕迹。
  煮水的燃料以炭火与电力效果最佳,煮出来的水质较甘冽,条件不允许时,瓦斯、去渍油、木柴等也可以。不管炭火、电力或其他燃料,热力要平均分布在煮水器的底部。炭火最好用炭盆,炭盆的容炭容灰空间较大,没有气窗,火力比较稳定。木炭点燃后用灰覆盖炭火,利用盖灰的厚薄调节火力、调节水温。不烧水时堆上厚厚的一层灰,炭火不会熄灭,木炭也消耗有限。使用电力时,最好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发热的炉面与煮水器底部的面积相当且密合。炭火的覆灰与使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都是不用明火而利用远红外线加热的道理,都令水分子有较完美的组合,令水的口感更清爽绵延。
  覆灰的炭火温度更高,炭火完全燃烧.没有一氧化碳危害身体的顾虑。高温的盆面一片雪白,降低燥热的感觉,天冷时围炉泡茶暖呼呼。还可以熄暗灯光,拔掉白灰的厚度,让火红的木炭现出一轮明月。
  如何找好的水、煮水壶要用怎样的材质、要用怎样的电炉、要找怎样的木炭,永远追求没完。不要想到“止于至善”,要适可则止,这是对器物要求的原则。但是不能说泡茶重在载道,任何器物、任何燃料都可以达到道的境界。
其他文献
从仓桥直街到前观巷,穿越居民区,七拐八弯,在一条幽深静寂的巷子里,于黛瓦之下、粉墙之上,我又看到了“青藤书屋”的牌匾。  第二次走进这个小院,满眼陈迹,竟如故1日。记得七年前我独自到绍兴游玩,意外到此,一场原本无可无不可的参观,瞬间变成两个灵魂跨越时空的邂逅——不是我撞鬼,实在是书屋主人绝世的才华,附着在字里画间,震摄住了我,令我不得不记住他、记住这个疯子:姓徐名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
期刊
每日维他命苏苏 老蒲 在福州北三环中路和平西桥地铁站边,有个小区叫和平街拾一区。在和平街拾一区,有个新开张的茶空间叫“拾一叵”。  如果不是好友介绍,你不会对这个藏匿在二楼的拾一区有任何好感。虽然从门脸儿看,这儿几乎和任何一个街边茶社毫无二致,甚至跟高端大气上档次或者低调奢华有内涵都不沾边儿。但如果你肯多花两分钟推开大门,攀几层阶梯,进入待客区,一定会后悔刚才轻率的念头。  “拾一區”是“风子”和
期刊
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吃橘子,大的橘子酸,小的橘子甜,当我们拿起酸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太酸,要庆幸它是大的;当我们拿起小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是小的,要庆幸它是甜的。”人生便是如此,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别在意是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风景,惟愿轻轻走过,一路莲花次第开放。  对于茶客而言,我很喜欢一句话——路过的终点在手心。茶也是如此,一如旅途的风景一般,一方山水的邂逅,或许此生便是
期刊
武夷茶人中,我与阿松相识最早。他在上海有茶铺,每次路过我总爱去那里小坐。他家的岩茶,我喝得多,买得也多,百年老枞水仙、水金龟、肉桂……都让我回味无限。每当我赞不绝口时,阿松就自信满满地说慧苑坑最深处、“鬼洞”、牛栏坑都有他们家的茶园,给我看那里的照片,真美。  “什么时候去看看。”我情不自禁。“好呵。”他一口答应。  这话一说多年。甲午中秋,友人徐谦邀我上武夷。前两天,我在桐木关。阿松通过微信得知
期刊
东西看得多了,用得久了,总能总结出些什么。体会也好,心得也罢,这些所得和大家分享,如若能有些许的帮助,也是好的。“楠得好器”的初衷就这样简单。  有人说:生下来,活下去。人生该是有很多的艰难,日子或是有太多的不易。悲剧总会上演,如何甄选,是一门穷一生都无法练达的学问。于是,散淡人生于一席茶间。非避世,是温雅与平和的生活求索。然,一席茶的杯具,依然需要鉴别的锐利眼光。  杯具,无非材质和器形的区别。
期刊
凡到过印度,品过印度奶茶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种浓郁香滑、绵长悠久的美味。印度奶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融入比其它国家更多种类的香料和其它物质,形成了浓郁馥香、能让人在炎热气候里保持清醒的、独具风味的饮品。刚到印度时,我觉得印度奶茶很神秘,而当我亲眼看完其制作过程,又会发现它没那么复杂:先将牛奶加入适量的水在鍋里煮沸,而后加入红茶与香料。对于香料讲究的人,一般会加生姜片、茴香、肉桂、槟榔和肉豆蔻等,简单
期刊
元代根据唐代高僧怀海《百丈清规》修订的《敕修百丈清规》(以下简称《清规》),法器中记有茶鼓,并附有击法、使用场合等。民国诗文中还写到杭州西湖寺庙有茶鼓声,当代报道陕西柏林禅寺、杭州径山寺配有茶鼓。“茶鼓”出处 “茶鼓”是《清规》记载的一种鼓类法器。《清规·法器章第九·鼓》记载:“法鼓、茶鼓、斋鼓、普请鼓、浴鼓、更鼓。”对茶鼓的击法与管理附有说明:“茶鼓,长击一通,侍司主之。”  茶鼓是否始于《清规
期刊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呵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泡茶用具、研究泡茶动作、整理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期刊
说来也,已经是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七个春节了,习茶也已五年有余。年,喧嚣也热闹。茶,安静也纯粹。  这个年,没有回到故乡,也没有走去远方,选择了留下来安静地尝茶。一个人独处时可体察内里的絮语,一个人和茶语,一个人和茶相伴时,可静听内心的独白。一日一茶记,是难得的自在。每,并没有计划全凭着自己的心情来尝茶。回头来看,普洱和岩茶竟占了多半,倒也是自己偏好的不自觉表现。已未年,六天七款茶,且听娓娓道来。初一
期刊
茶的生命以四种不同形态存在,从茶青、茶叶、茶汤、至茶渣四合而为一体,必得经过此完整过程才能成就一个茶的“生命体”。  鲜叶离开母体,茶青在制茶空間被淬炼出最佳状况的内质与个性,谓之茶叶,茶就脱离茶青这第一阶段,从容不迫地迈入茶叶、茶汤、茶渣三个“生命领域”。  品茗空间的存在是为了使茶可以好好度过第二、三、四阶段的生命,从制茶空间到品茗空间,人们须让茶能在严整有序的过程中进行“绽放”,如果一些环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