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视角解读新闻理论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到新近出版的《报纸采编考评研究》一书①,仅看书名,还以为是供专业考评人员阅读的。仔细读完,才发现它的读者面其实非常宽。可以说,对于许多关注新闻理论以及新闻采编实务的读者,它都有阅读价值。
  该书虽然研究采编考评,但涉及的主要是实践中的新闻理论问题。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评论新闻采编得失的案例,并运用新闻理论加以分析探讨,使读者从考评者的视角解读新闻理论,效果独特。对新闻理论,可以从采编者、采编管理者、业界管理者、普通读者等角度进行解读,多角度地解读,会使人产生立体感,理解得更加透彻。
  采编考评者评价新闻文本,除了就事论事,还要发现其中隐含的丰富的采编信息。就事论事,即单纯评价新闻文本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等,这种评价看重输出效果,可以使我们从文本输出的角度来认知新闻文本的选题、采写与编辑,为此树立一个标杆。发现隐含信息,即透过新闻文本了解记者的选题、采访、写作能力,了解编辑的整合、制题、组版能力等,这种信息看重职业素养,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从人力管理的角度来认知新闻人才,在新闻人才成长方面获得启示。
  采编考评是新闻界近年新兴的边缘门类,属于新闻采编管理的分支。它横跨新闻与管理两个行当,但与其他新闻采编管理門类相比,则更加接近新闻实践,更多地应用新闻理论。对这个新兴门类,目前尚未引起新闻理论界足够的关注,鲜有涉足。这是由于,其一,该门类比较微观,不那么引人注目;其二,理论界与采编实践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缺少近距离观察。在这方面,该书作者李增生先生则是占尽地利,具有诸多优势。他是河南日报资深新闻工作者,曾在采编一线拼打,曾在新闻采编管理岗位任职,非常熟悉新闻采编业务,近年又专门从事新闻采编考评,因而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针对性很强的独特的选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据作者说,奔波采编一线,从事采编考评,这两方面工作的观照使自己产生了选题的灵感。尤其是从事采编考评工作之后,由于转换了视角,愈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之所在,问题意识促成自己的探索欲望,深入进去便有所发现。对他这种感受,我很认同。的确,转换视角如同旋动万花筒一般,会看到各不相同的奇妙景观。对作者如此,对读者亦然。
  细读该书的理论论述部分,感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首次从横断面做出了考评标准分类。在之前的考评操作中,标准往往缺少分类,尤其是缺少贯通各类体裁的横断面分类,标准比较模糊,因而执行起来比较纠结。标准分类的提出,有利于提高考评者这方面的意识,并提供一个普适的参考框架。第二,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新概念,往往意味着一种新发现。例如,书中提出的“标准的抽象度”、“标准的级差”等,都是作者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此前并未成为考评者的自觉。第三,首次对采编考评过程进行了心理描述和分析。此前的零星探讨基本不触及微观心理层面,忽略了考评参与者的“人”的复杂因素,因而难以解释诸多变数的干扰源,而此书却能够较为深入探讨考评者的个人及组织的心理活动,这富有启发性,或许可以为今后的此项研究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该书的评析案例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案例中,评文稿、评图片、评标题、评版面、评策划,既有外部比较式评析,又有内部解剖式评析;既有宏观评析,又有微观评析;既有舆论导向评析,又有思想方法评析等,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闻原理,以及相关学科原理。案例中有不少具有独到见解,例如对于如何突破框框实现报道创新,归结出“在不变中求变,积小变为大变,实现某种程度的突破”的策略等。还有一点值得提起,就是案例中评析版面的部分,对构图和色彩的品评尤其到位,显示出作者较深的美术造诣。总之,我认为,这些案例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文本评析范式,而是为我们找到若干个切入点,提供一些新闻文本评析的路径参照。
  该书的不足在于,有些论述尚未充分展开等。但瑕不掩瑜,纵览全书,我认为,该书明晰了采编考评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廓清了采编考评的边界,并提供了大量的鲜活案例,为考评工作的理论升华进行了有益尝试,为考评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非常富有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科研方面,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同等重要价值,因而该书重在提出问题,提出了在考评实践中急需明确的问题,涉足一个未曾有人系统涉及的研究领域,精神可嘉,难能可贵。
  注 释:
  ①该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上编内容为采编考评概论、采编考评标准、采编考评主体、采编考评成果应用,下编内容为报纸比较报告、报纸审读报告、采编考评札记、读报日记节选。
  (作者为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持续一个多月的腾讯与360之争,继网上口水、软件攻防、弹窗大战、提起诉讼后,11月3日进入高潮:腾讯宣布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采取与360软件不兼容的紧急措施,逼迫用户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奇虎360回应称将保证用户能继续同时正常使用QQ和360软件,并同时推出WEBQQ客户端,360回应发出后,腾讯关闭了WEBQQ网站入口,360随后对扣扣保镖做下线处理。  这场从一开始打着
期刊
爱情与婚姻作为千年文学史和百年电影史的基本主题,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世纪末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历史文化背景里,爱情主题依旧一往情深地在电影中若隐若现地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也不乏有爱情故事的踪影,以展现爱情与婚姻为主题的影片,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以现代视觉来审视和观照少数民族妇女的情感归宿。本文主要选取了三部有代表性的分别反映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三个民族妇女的爱情和婚姻
期刊
随着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大型活动的申办,宣传片成为近年来中国塑造和宣传自身形象的主要方式。作为国家声誉的象征,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民族凝聚力、开放程度、民主进程和执政能力的浓缩和体现。对于当今世界各国而言,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议题。因此,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本国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在大视野传播下
期刊
几年前,电影版《手机》以其幽默讽刺让人记忆犹存,2010年,长达36集的电视连续剧《手机》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幽默、讽刺的特色没变,基本的剧情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这次上演并不是简单的重奏。电视剧《手机》以宏大的视野反映了在工业化时代和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转变,由此引发了生存困境———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精神家园的丧失。在我们对现代文明怀着轻快诗意的赞美,对现代化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及消费的视角出发研究《瑞丽·裳》电子杂志的定位困局,即引领时尚的贵族未必阅读《瑞丽·裳》,阅读《瑞丽·裳》的年轻女性未必买得起其推荐物品,并且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积极探寻造成《瑞丽·裳》定位迷失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观看 性别 消费 迷失    翻开2010年《瑞丽·裳》电子杂志,如果你能发现一个通常意义上的胖男人或者胖女人,你完全可以投诉编辑了;如果你发现有老年妈妈的图片
期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媒体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就曾经在他的代表作《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①他还指出,“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②
期刊
摘要:国家广电总局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了通知,要求规范使用广播语言,央视也开始在新闻报道中逐步屏蔽外语缩略词,引发了社会上的强烈争议。笔者从语言工作者的角度来阐释外语缩略词在新闻媒体语言中的语用优势,并提出了在新闻媒体中规范化使用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外语缩略词 新闻媒体 语言 规范    2010年全国两会上,部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保卫汉语纯洁性”的提案,要求把汉语和外语混杂的
期刊
摘要:国外的香水广告是西方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表征,它通过对符号的操作,赋予产品不平凡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国外的香水广告,揭示西方物化女性、错误引导受众的实质。  关键词:香水广告 女性主义理论    “广告是一个叙述行为,广告文本总是求助于文学艺术作品里的比喻、隐喻、转喻等手法创造品牌,同时佐以图像。图像或者直观地展示商品,或者营造气氛,强化表达的艺术性。”①也就是说,广告的图像
期刊
摘要:在当下大众文化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大量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元素以获得“收视率”。同时,纪录片创作者们在生存危机的考验下也不得不面临以“大众”的口味为创作方向标的尴尬境地。因此,中国电视纪录片“人文关怀精神”缺失在所难免。  关键词:“大众文化”图景 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栏目化的影响 创作者主体身份的迷失    上世纪90年
期刊
引言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为当今人类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变。网络已经对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青少年的生活与成长,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馆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特征,如何探索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校园文化特征  文化载体的现代化趋势。校园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校园文化设施正在逐步现代化,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