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传媒方式的进步,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农村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亟待人们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去改善当前的形势。本文通过对国外几种教学法的分析综合,试图从中寻找一种适合农村地区学校音乐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农村地区 小学 音乐课 律动教学
一、农村地区小学开展音乐课律动教学法的可行性探索
长期以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传统的、聆听多于参与的方式为主,这虽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教学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笔者接触到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后,发现其中一些共通的方法适合在农村地区的小学中开展。达尔克罗兹的动觉理论以及节奏因素分析适应五线谱的运用;奥尔夫的元素音乐教育及打击型乐器的使用,适应儿童大肌肉发展先于小肌肉发展的规律;还有柯达伊的旋律教学顺序和音域对儿童生理条件的适应及音高手势和节奏唱名的直观性、综合音乐素质课程所强调的学生音乐概念认识的整体性等。
本文选定以律动教学为主切入点的音乐教学方法,旨在在农村学校有限的条件下,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音乐。
音乐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节奏,节奏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人类的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载体。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 这正是“体态律动”所能达到的。所谓的“律动”是一种肢体有节奏的运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律动”,可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性,并进而发展出更敏锐的听力、专注力、对音乐各要素的觉察力、节奏的控制力、相互协调、弹性、对音乐符号的确认与了解,并能够感知音乐中具有表达性的特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向学生传递着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欣赏美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进而达到理解音乐艺术的内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来理解音乐语言,能收到出乎预料的教学效果。
律动教学法的采用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为主要来源。体态律动又译为“合乐动作”或“优律动”(rhythmic activity),主张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通过配合音乐的各种动作,发展注意力、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身体动作要求自由、舒畅,注重发展节奏感和创造力。教学中涉及了按照音乐的节奏、曲调、速度、力度、情绪等种种变化,进行各种动作和活动,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音乐学习方式(缪裴言)。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法,打破了传统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用律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动作协调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观点即是以律动教学为切入点,用最自然的动作来加强对音乐本身的感受理解。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也提出“能够用最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不同的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配合简单的韵律操动作”,“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音乐是反映人情感的艺术,音乐中的节奏与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是可以吻合的,人的心跳、脉搏、呼吸无不含有自己规律性的跳动,这从生理条件上也为人自然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律动感奠定了基础。《乐记》中也有云:“故歌之为言也,长言者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为学生走出教室体验音乐铺好“台阶”
律动教学法在农村地区小学中具備可行性,但其施行需以下工作的完成为基础。
首先,开展“走出教室,体验自然律动”教学法,最重要的条件是音乐教师对这种方法的掌控能力。对于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老师来说,经过寒暑假或是短期内的集中培训,学习音乐基本的知识,对律动教学法有初步的认知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律动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完全可以按照课堂需要自由地设计律动动作。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就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地区通过教研形式,可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组织教师培训。另外可以利用广播、录像等,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对专业音乐教师的引进更是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对于在校的师范类音乐学生来说,要敢于到农村艰苦的地区工作锻炼,要有提高农村音乐教育水平的决心和奉献精神。
其次是音乐教学物资的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重视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加强资金投入,完善办学的基本条件。
最后,农村学校自身要重视音乐教育,把音乐课与其他文化科目等同看待,不断提高认识,看到音乐教育在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到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缪天瑞 主编《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姚思源 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9—199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7。
[4]张红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探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科教文汇, 2007。
关键词:农村地区 小学 音乐课 律动教学
一、农村地区小学开展音乐课律动教学法的可行性探索
长期以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传统的、聆听多于参与的方式为主,这虽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教学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笔者接触到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后,发现其中一些共通的方法适合在农村地区的小学中开展。达尔克罗兹的动觉理论以及节奏因素分析适应五线谱的运用;奥尔夫的元素音乐教育及打击型乐器的使用,适应儿童大肌肉发展先于小肌肉发展的规律;还有柯达伊的旋律教学顺序和音域对儿童生理条件的适应及音高手势和节奏唱名的直观性、综合音乐素质课程所强调的学生音乐概念认识的整体性等。
本文选定以律动教学为主切入点的音乐教学方法,旨在在农村学校有限的条件下,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音乐。
音乐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节奏,节奏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人类的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载体。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 这正是“体态律动”所能达到的。所谓的“律动”是一种肢体有节奏的运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律动”,可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性,并进而发展出更敏锐的听力、专注力、对音乐各要素的觉察力、节奏的控制力、相互协调、弹性、对音乐符号的确认与了解,并能够感知音乐中具有表达性的特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向学生传递着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欣赏美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进而达到理解音乐艺术的内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来理解音乐语言,能收到出乎预料的教学效果。
律动教学法的采用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为主要来源。体态律动又译为“合乐动作”或“优律动”(rhythmic activity),主张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通过配合音乐的各种动作,发展注意力、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身体动作要求自由、舒畅,注重发展节奏感和创造力。教学中涉及了按照音乐的节奏、曲调、速度、力度、情绪等种种变化,进行各种动作和活动,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音乐学习方式(缪裴言)。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法,打破了传统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用律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动作协调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观点即是以律动教学为切入点,用最自然的动作来加强对音乐本身的感受理解。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也提出“能够用最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不同的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配合简单的韵律操动作”,“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音乐是反映人情感的艺术,音乐中的节奏与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是可以吻合的,人的心跳、脉搏、呼吸无不含有自己规律性的跳动,这从生理条件上也为人自然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律动感奠定了基础。《乐记》中也有云:“故歌之为言也,长言者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为学生走出教室体验音乐铺好“台阶”
律动教学法在农村地区小学中具備可行性,但其施行需以下工作的完成为基础。
首先,开展“走出教室,体验自然律动”教学法,最重要的条件是音乐教师对这种方法的掌控能力。对于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老师来说,经过寒暑假或是短期内的集中培训,学习音乐基本的知识,对律动教学法有初步的认知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律动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完全可以按照课堂需要自由地设计律动动作。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就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地区通过教研形式,可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组织教师培训。另外可以利用广播、录像等,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对专业音乐教师的引进更是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对于在校的师范类音乐学生来说,要敢于到农村艰苦的地区工作锻炼,要有提高农村音乐教育水平的决心和奉献精神。
其次是音乐教学物资的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重视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加强资金投入,完善办学的基本条件。
最后,农村学校自身要重视音乐教育,把音乐课与其他文化科目等同看待,不断提高认识,看到音乐教育在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到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缪天瑞 主编《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姚思源 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9—199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7。
[4]张红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探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科教文汇,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