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式课堂观察”是以教师的身心投入为基础,以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合作和交流为平台,形成一种遵循教学之真、尊重教师之情、磨砺教师之意的教学文化。它是“用心听评课”,通过课前调研和沟通,让合作从用“心”开始,通过课中的交流和课后配合,让合作充溢“情意”,使“合作式课堂观察”成为校本教研的常态,最大程度提高教研的成果,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研修能力。
关键词:课堂观察 情意合作 校本研修 新行为跟进
“合作式课堂观察”是指在常规的听评课方式中引入“合作”机制,即通过听课、评课主体与被听评对象和学生之间的立体、多维合作的方式,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真情沟通、诚意交流的研修氛围,使评价主体能尽量客观公正,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让评价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评价结果、真心诚意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一、观察:从用“心”开始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它是日常专业生活,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探讨具体的课程教学问题;它是专业学习活动,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提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改进教学,从职业走向专业。科学而高效的课堂观察应该让被观察者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而观察者则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使研究更深入细致。鉴于此,学校提出了“用心听评课”的课堂观察理念,提倡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倾心投入、真心付出:听课前认真准备,研究被评课对象,熟悉课程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预先与被听评对象进行沟通,拉近听评课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既打消了评价客体的顾虑,也提高了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使听评课活动成为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一部分。这样,实际上就在课前建立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检查和被检查的单向关系。因此,参与主体可以在课堂中处于“自由”状态,解放所有的感官,去用心看、听、记和思索,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放松自由的教学展示,评价活动也可能成为一种专业的富有美感的“鉴赏”活动。
二、合作:提高课堂的“情意”含量
听评课活动主要是依据课堂观察,离开了听评课主客体之间的合作,很难想像它将是怎样的艰涩。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研究活动,不是单向输入,而是一种对话式、探究式的专业体验。合作,首先指听评者与被听评者之间的倾情交流,无论在专题调研还是常规听评课活动中,学校都提倡参与者能以一种开诚布公、有容乃大的心胸投入到活动中,将教学活动视为“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技术”。为此,学校在听评课评价系统中增加了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情意”测评比重,且这种测评是双向的,评价客体同样可以对评价主体在课堂观察中的“情意”表现作出相应评价。除了课前的交流,参与者更加重视在课堂上的各种交流,包括与参与主体之间的眼神交流,多以肯定、鼓励的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即使被評价对象出现了明显的教学失误,观察者也不应失望或嘲弄,要避免在听评课期间出现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表情和动作,希望合作双方能以真情投入,营造平等、尊重的教学民主氛围。
三、流程:优化逻辑,体现“新行为跟进”策略
“合作式课堂观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侧重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二,它是一种合作式课堂案例研究活动,是通过课堂观察提取素材,发现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执教者有针对性地改进,通过“新行为跟进”,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鉴于此,以“建构有效课堂”为核心,学校在原有听评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基本思路是:通过课前的双向交流,基本确定课堂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课堂观察的环节中,要求评价主体通过细致的观察,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堂相关信息,包括教学进展、课堂细节、学情等,并分类做出详细记录和点评,在此基础上,对所评对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和被评价者当面反馈、交流,共同探讨、研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后的主要精力则放在对问题解决的跟踪上,我们称之为“新行为跟进”策略,即问题的发现者和策略制定者参与到后续教学进程中,对“问题改进”持续观察,及时反馈。如此,解决的问题由大到小,由重点到次重点,逐个排除了制约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的“瓶颈”因素。
该模式确定了课堂观察的重点: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教师艺术(怎么教),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也进一步优化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测评逻辑,即以科学的量化为载体,以“情意”合作为平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有效课堂教学”和“有效听评课”的理念内化为一种长期的自觉意识,形成一种真正尊重教学、尊敬教师的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林高明《心灵慧眼观课堂》.教育报。
[2]杨九俊 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
[3]杨玉东《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简介》。
[4]陈瑶《课堂观察指导》。
关键词:课堂观察 情意合作 校本研修 新行为跟进
“合作式课堂观察”是指在常规的听评课方式中引入“合作”机制,即通过听课、评课主体与被听评对象和学生之间的立体、多维合作的方式,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真情沟通、诚意交流的研修氛围,使评价主体能尽量客观公正,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让评价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评价结果、真心诚意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一、观察:从用“心”开始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它是日常专业生活,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探讨具体的课程教学问题;它是专业学习活动,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提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改进教学,从职业走向专业。科学而高效的课堂观察应该让被观察者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而观察者则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使研究更深入细致。鉴于此,学校提出了“用心听评课”的课堂观察理念,提倡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倾心投入、真心付出:听课前认真准备,研究被评课对象,熟悉课程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预先与被听评对象进行沟通,拉近听评课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既打消了评价客体的顾虑,也提高了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使听评课活动成为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一部分。这样,实际上就在课前建立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检查和被检查的单向关系。因此,参与主体可以在课堂中处于“自由”状态,解放所有的感官,去用心看、听、记和思索,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放松自由的教学展示,评价活动也可能成为一种专业的富有美感的“鉴赏”活动。
二、合作:提高课堂的“情意”含量
听评课活动主要是依据课堂观察,离开了听评课主客体之间的合作,很难想像它将是怎样的艰涩。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研究活动,不是单向输入,而是一种对话式、探究式的专业体验。合作,首先指听评者与被听评者之间的倾情交流,无论在专题调研还是常规听评课活动中,学校都提倡参与者能以一种开诚布公、有容乃大的心胸投入到活动中,将教学活动视为“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技术”。为此,学校在听评课评价系统中增加了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情意”测评比重,且这种测评是双向的,评价客体同样可以对评价主体在课堂观察中的“情意”表现作出相应评价。除了课前的交流,参与者更加重视在课堂上的各种交流,包括与参与主体之间的眼神交流,多以肯定、鼓励的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即使被評价对象出现了明显的教学失误,观察者也不应失望或嘲弄,要避免在听评课期间出现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表情和动作,希望合作双方能以真情投入,营造平等、尊重的教学民主氛围。
三、流程:优化逻辑,体现“新行为跟进”策略
“合作式课堂观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侧重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二,它是一种合作式课堂案例研究活动,是通过课堂观察提取素材,发现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执教者有针对性地改进,通过“新行为跟进”,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鉴于此,以“建构有效课堂”为核心,学校在原有听评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基本思路是:通过课前的双向交流,基本确定课堂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课堂观察的环节中,要求评价主体通过细致的观察,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堂相关信息,包括教学进展、课堂细节、学情等,并分类做出详细记录和点评,在此基础上,对所评对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和被评价者当面反馈、交流,共同探讨、研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后的主要精力则放在对问题解决的跟踪上,我们称之为“新行为跟进”策略,即问题的发现者和策略制定者参与到后续教学进程中,对“问题改进”持续观察,及时反馈。如此,解决的问题由大到小,由重点到次重点,逐个排除了制约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的“瓶颈”因素。
该模式确定了课堂观察的重点: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教师艺术(怎么教),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也进一步优化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测评逻辑,即以科学的量化为载体,以“情意”合作为平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有效课堂教学”和“有效听评课”的理念内化为一种长期的自觉意识,形成一种真正尊重教学、尊敬教师的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林高明《心灵慧眼观课堂》.教育报。
[2]杨九俊 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
[3]杨玉东《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简介》。
[4]陈瑶《课堂观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