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课堂观察: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式课堂观察”是以教师的身心投入为基础,以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合作和交流为平台,形成一种遵循教学之真、尊重教师之情、磨砺教师之意的教学文化。它是“用心听评课”,通过课前调研和沟通,让合作从用“心”开始,通过课中的交流和课后配合,让合作充溢“情意”,使“合作式课堂观察”成为校本教研的常态,最大程度提高教研的成果,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研修能力。
  关键词:课堂观察 情意合作 校本研修 新行为跟进
  “合作式课堂观察”是指在常规的听评课方式中引入“合作”机制,即通过听课、评课主体与被听评对象和学生之间的立体、多维合作的方式,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真情沟通、诚意交流的研修氛围,使评价主体能尽量客观公正,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让评价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评价结果、真心诚意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一、观察:从用“心”开始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它是日常专业生活,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探讨具体的课程教学问题;它是专业学习活动,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提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改进教学,从职业走向专业。科学而高效的课堂观察应该让被观察者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而观察者则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使研究更深入细致。鉴于此,学校提出了“用心听评课”的课堂观察理念,提倡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倾心投入、真心付出:听课前认真准备,研究被评课对象,熟悉课程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预先与被听评对象进行沟通,拉近听评课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既打消了评价客体的顾虑,也提高了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使听评课活动成为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一部分。这样,实际上就在课前建立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检查和被检查的单向关系。因此,参与主体可以在课堂中处于“自由”状态,解放所有的感官,去用心看、听、记和思索,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放松自由的教学展示,评价活动也可能成为一种专业的富有美感的“鉴赏”活动。
  二、合作:提高课堂的“情意”含量
  听评课活动主要是依据课堂观察,离开了听评课主客体之间的合作,很难想像它将是怎样的艰涩。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研究活动,不是单向输入,而是一种对话式、探究式的专业体验。合作,首先指听评者与被听评者之间的倾情交流,无论在专题调研还是常规听评课活动中,学校都提倡参与者能以一种开诚布公、有容乃大的心胸投入到活动中,将教学活动视为“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技术”。为此,学校在听评课评价系统中增加了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情意”测评比重,且这种测评是双向的,评价客体同样可以对评价主体在课堂观察中的“情意”表现作出相应评价。除了课前的交流,参与者更加重视在课堂上的各种交流,包括与参与主体之间的眼神交流,多以肯定、鼓励的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即使被評价对象出现了明显的教学失误,观察者也不应失望或嘲弄,要避免在听评课期间出现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表情和动作,希望合作双方能以真情投入,营造平等、尊重的教学民主氛围。
  三、流程:优化逻辑,体现“新行为跟进”策略
  “合作式课堂观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侧重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二,它是一种合作式课堂案例研究活动,是通过课堂观察提取素材,发现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执教者有针对性地改进,通过“新行为跟进”,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鉴于此,以“建构有效课堂”为核心,学校在原有听评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基本思路是:通过课前的双向交流,基本确定课堂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课堂观察的环节中,要求评价主体通过细致的观察,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堂相关信息,包括教学进展、课堂细节、学情等,并分类做出详细记录和点评,在此基础上,对所评对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和被评价者当面反馈、交流,共同探讨、研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后的主要精力则放在对问题解决的跟踪上,我们称之为“新行为跟进”策略,即问题的发现者和策略制定者参与到后续教学进程中,对“问题改进”持续观察,及时反馈。如此,解决的问题由大到小,由重点到次重点,逐个排除了制约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的“瓶颈”因素。
  该模式确定了课堂观察的重点: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教师艺术(怎么教),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也进一步优化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测评逻辑,即以科学的量化为载体,以“情意”合作为平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有效课堂教学”和“有效听评课”的理念内化为一种长期的自觉意识,形成一种真正尊重教学、尊敬教师的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林高明《心灵慧眼观课堂》.教育报。
  [2]杨九俊 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
  [3]杨玉东《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简介》。
  [4]陈瑶《课堂观察指导》。
其他文献
摘 要:首先要交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其次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体裁有重点地收集资料,帮助理解,然后要重视预习时读书的训练,最后及时检查预习效果,保证预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方法 资料 体裁 读书 检查  预习,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又可以让学生解决很多不重要
期刊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得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活动,是手和脑、知识和能力得到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另外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实验教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打破传统的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个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全新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期刊
创新意识是人的最高智慧品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终极体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一个人是否能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脚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呢?以下是笔者一点浅显的体会,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一、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搭建合理的平台  1.和谐教学氛围,为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例如
期刊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使学生形成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有较强的解题能力,这些成为教育目标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虽然,创新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一、改变教学观念,渗透創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
期刊
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没有参加中考或中考成绩很低,文化基础非常薄弱,而且不少人因为学业成绩差,长时间遭受冷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赏识,存在自卑、厌学心理,对待学习的态度较为冷漠,缺乏对生活的激情,抱着消极、应付、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更谈不上有什么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为此,在进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前,要先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双证”制度及“双证”制的意义
期刊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高效课堂已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如何构建初中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把握。最终要落在“三维目标达成度高”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两个落脚点上。  下面就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精心准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要高效备课。
期刊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做行动的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反思性思维——经验加反思等于成功。  反思是什么?反思是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来,不仅疼痛,而且丑陋并令自己难堪,是一个内心隐隐作痛的过程,有人称之谓“迟到的蜕变”。  毕业至今将近二十年,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从来没有怀疑过,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缺少什
期刊
几何教学的高效复习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解题能力,而审题又是几何解题思路的源泉,也是几何解题策略的原点,完成几何审题目标,也就为几何解题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几何教学的高效复习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如:主问题:设抛物线y=ax2+bx-2与x轴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1,0),B(m,0)。与y轴交于点C,且∠ACB=90°。  (1)求m的值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已知点D(
期刊
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应该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当前因诸多条件的限制,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重要渠道。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
期刊
周文王在少林寺寻到天地中心,竖起一石名为“观景台”。有此石后便有中州,有中州后便有中原,有中原后乃有今天之中国。达摩的师父告诉达摩:“中原人俗与文化有大乘之象,速去,汝可成就大德之士!”可见我中土文化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此博大的中华文化以何传承?师之魄是传承的形式与途径之一。孔子离世已两千年有余,但其教化至今承传,甚至传入海外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传的是什么?当然是孔子儒家学说中仁爱的圣人魂魄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