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人们对学校及教育的种种不满意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陈如平所长提出了以“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为特征,旨在去功利化,反对各种非科学、反教育的行为的“新样态学校”高新概念,倡导“突破以往的学校发展方式,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走内生式发展之路,创建纯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探索学校发展的全新道路。
陈所长的新样态学校其实就是帮助学校找回“真我”:我是谁?我现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怎么去哪里?我做校长25年,是经历过多次课程改革的,早在1991年我在一所中学组建的“青年教师课改攻关小组”就被授予深圳市“青年文明岗”。尤其是在2000年的全国课改,深圳市南山区是国家首批课改实验区,是全国课程改革的排头兵。那时我和我的老师们可谓是“尖刀班”,整合“社会”“科学”综合课程,实施“长短课”弹性课时制,从研究课程、教材整合,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规律,引导师生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度成为南山、深圳乃至全国课改示范。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到学校来调研,学校的课改方案被列入国家教育部新一轮课改培训教材中,成为全国课改案例。走过以后,回过头去看看,我有些迷惘,也不断反思,“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怎么去?”
课改的“以生为本”,让学生由边缘置于中心,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这些变化是教育的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近些年来,各种教学理念、模式大行其道,表面上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而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老师们疲于奔命、热衷创新,课堂百花争艳、纷繁热闹。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是有效、高效吗?这种课堂是常态课堂吗?教育教学是必须精耕细作的“农业”,不能折腾,不能作秀,应保持它的“平实”之美。在啥都“从娃娃抓起”的当下,我们的校长、老师要重新回归到教育的简单性和朴实性,在课堂这一亩三分地里,守住教育教学目标底线,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倡导“平实课堂”,回归教育根本。
回归教育本真,构建“平实课堂”,让教育更有乐趣、更有活力、更有效益,首先是要将教学目标和任务落实于平时教学,加强教学日常规范的落实,不加班加点增加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通过这些日常教学常规来落实,老师们要沉下心来,專注于课堂和教学,教学过程中看起来简单的事情要在重复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新的更为高效的方法,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范式。如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就形成了拼音、字词教学的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数学教师探索出小学数学游戏课程,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英语教师应用自然拼读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老师们在重复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探索出课程建设的新天地。
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推进“平实课堂”,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夯实学业基础,学校提出活力教学主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一个追求(即文化的追求)、五个带入(情感带入、智慧带入、艺术带入、活动带入和生活带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致力学科文化追求和课堂文化建设,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夯实学生学业基础,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聚焦于学生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学校不停留在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积极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途径。我们组织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延请国内专家学者,研讨和拟定学校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在学校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中落实。如学校语文学科通过校本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侧重表达、朗诵、演讲、辩论梯级的语言训练体系;英语学科核心能力提升体现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绘本阅读、文字阅读和交流演讲的课程建设中。让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回归教学的本真,让课堂散发出质朴而沉静的教育“平实”之美,让学生的成长真实而持久有效。
陈所长的新样态学校其实就是帮助学校找回“真我”:我是谁?我现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怎么去哪里?我做校长25年,是经历过多次课程改革的,早在1991年我在一所中学组建的“青年教师课改攻关小组”就被授予深圳市“青年文明岗”。尤其是在2000年的全国课改,深圳市南山区是国家首批课改实验区,是全国课程改革的排头兵。那时我和我的老师们可谓是“尖刀班”,整合“社会”“科学”综合课程,实施“长短课”弹性课时制,从研究课程、教材整合,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规律,引导师生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度成为南山、深圳乃至全国课改示范。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到学校来调研,学校的课改方案被列入国家教育部新一轮课改培训教材中,成为全国课改案例。走过以后,回过头去看看,我有些迷惘,也不断反思,“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怎么去?”
课改的“以生为本”,让学生由边缘置于中心,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这些变化是教育的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近些年来,各种教学理念、模式大行其道,表面上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而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老师们疲于奔命、热衷创新,课堂百花争艳、纷繁热闹。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是有效、高效吗?这种课堂是常态课堂吗?教育教学是必须精耕细作的“农业”,不能折腾,不能作秀,应保持它的“平实”之美。在啥都“从娃娃抓起”的当下,我们的校长、老师要重新回归到教育的简单性和朴实性,在课堂这一亩三分地里,守住教育教学目标底线,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倡导“平实课堂”,回归教育根本。
回归教育本真,构建“平实课堂”,让教育更有乐趣、更有活力、更有效益,首先是要将教学目标和任务落实于平时教学,加强教学日常规范的落实,不加班加点增加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通过这些日常教学常规来落实,老师们要沉下心来,專注于课堂和教学,教学过程中看起来简单的事情要在重复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新的更为高效的方法,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范式。如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就形成了拼音、字词教学的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数学教师探索出小学数学游戏课程,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英语教师应用自然拼读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老师们在重复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探索出课程建设的新天地。
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推进“平实课堂”,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夯实学业基础,学校提出活力教学主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一个追求(即文化的追求)、五个带入(情感带入、智慧带入、艺术带入、活动带入和生活带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致力学科文化追求和课堂文化建设,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夯实学生学业基础,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聚焦于学生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学校不停留在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积极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途径。我们组织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延请国内专家学者,研讨和拟定学校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在学校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中落实。如学校语文学科通过校本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侧重表达、朗诵、演讲、辩论梯级的语言训练体系;英语学科核心能力提升体现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绘本阅读、文字阅读和交流演讲的课程建设中。让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回归教学的本真,让课堂散发出质朴而沉静的教育“平实”之美,让学生的成长真实而持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