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旨在加强全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推动英语演讲课程建设,同时探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深化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对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概述
研讨会进行了6种形式的教学与学术交流:1)资深专家的主题报告;2)专题小组发言讨论;3)专家、教师授课经验交流工作坊;4)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5)专题论文展示; 6)2007年“CCTV Cup”演讲比赛决赛现场观摩。通过专家主旨演讲以及主题讨论、论文宣读、观看演讲课程示范教学录像,共同探讨与交流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观摩国内权威英语演讲赛事了解了大学生英语演讲水平和综合能力,为今后演讲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
2. 主旨演讲内容
五位英语演讲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应邀作此次大会的主旨发言人。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总校Lucas教授作了题为“The Role of Public Speaking in China’s English-Language Curriculum”的报告。Lucas教授在报告中与大家探讨了英语演讲在中国课程体系中可能经历的发展。英语演讲课程与口语课程及其它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英语演讲课程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有效的英语演讲指导方法等。Lucas教授认为:英语演讲不仅仅是语言能力问题,而是与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相互关联的多语境语言适用问题。英语演讲中需要注重创新性,包括语言运用和表达上的准确性、明晰度与吸引力,内容上的信息度与明确性,结构上的逻辑性与完整性,但创新本身是不可能教授的。在中国大班教学语境下的英语演讲教学,Lucas教授认为更多地应依靠讲座而不是讨论,全班应划分若干小组,自己创造机会进行练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的报告是“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演讲者研究:方法及发现”。王教授认为英语演讲是一种实用技能,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未来就业选择。他还指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将会是:英语口语向英语演讲发展、英语写作向ESP写作发展。同时英语演讲具有大众传播学、修辞学、语言交际理论、功能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等多学科基础,中国学习者进行英语演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对英语演讲的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反拨作用。英语演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二语演讲的内容(content)、二语演讲的结构(structure)、二语演讲的语言(language)、二语演讲技巧(delivery)和社会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演讲研究是顺应研究发展必然趋势的:外语教学思想的变化,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Chomsky关注语言系统到Halliday关注语言使用,是语言到言语的理论范式的转变;从思辩式到以概率和频率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转变;也符合当前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即计算机辅助定性分析(CAQDAS)和计算机辅助定量研究(CAQNR)。他在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基于语料库研究的部分科研成果。王教授最后指出:既关注演讲艺术,也关注语言正确性;重视汉语演讲在英语演讲中的作用,演讲技巧和策略是可以迁移的;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摒弃结构主义的语言教学观,以演讲为中心,构建听、读、写、练的整体教学观。
美国迪堡大学吕行教授在关于“演讲与中国现代化”的报告中从中西方关于修辞运用的历史纬度提醒大家,在英语演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授中国的修辞传统,将其继承和发扬。她从中西方修辞传统的主要差异出发,强调英语演讲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面临的挑战,应在英语演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
美国理查德斯塔克顿学院殷苏娅博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与文化认同”的报告中结合其在美国的亲身经历,从跨文化交际的层面指出演讲过程中不可忽视跨文化意识,认为英语演讲是一种soft skill、cultural behavior和cultural competency,是中国大学生必须承担的责任与挑战。同时,她提出在演讲教学中应注重追踪时事,扩大基础知识范畴,提升历史素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Sue Kay女士在“Practical Applications:Academic and Business Presentations”的报告中以实例和对比方法介绍了西方国家对“public speaking”和“presentation”的定义,以及进行“academic and business presentations”应该注意的要点。Sue Kay女士的报告使参会者意识到中西方理解上的差异,为大家今后进行国际交流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3.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英语演讲类公共选修课程(英语专业开设英语演讲限选课程),积极探讨演讲教学方式是符合当前英语教学改革趋势的。(教育部,2004)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侧重于学生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英语演讲类课程的开设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向纵深发展。而英语演讲类课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符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的英语演讲课程和教学模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辩能力和交际能力。(梁荣,2007:115)
2)借鉴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活动形式,将英语语言能力、思辩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在综合英语课堂专门设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演讲言语教学活动。(张冬玉,2007:56-59)每次上课前15分钟左右为英语演讲活动时间。先由一位学生上台作主题演讲3-5分钟,接着师生共同参与答辩与评论。以主题内容为基础,突破传统纯语言形式的操练模式,起到引发学生能动思维的效果,从而给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在正式场合讲话的自信心及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听说课堂上也可采取话题讨论与辩论的形式,将听说训练与思辨训练相结合,深化听说课程的内涵。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学生评委打分与提问、点评的方式,形成学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当然,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3)重视英语演讲中研究性学习,尤其是注重即兴演讲和辩论阶段的演讲技巧、知识面等方面内容的训练。在做好学生语言能力评判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英语演讲的技巧、方法,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清楚演讲、演示、辩论与口头阐述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让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意识到“soft skills”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学习纯语言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学科知识积累。
4)重视英语演讲评分标准的研究,关注中外评委之间的评分差异。文秋芳、刘相东、金利民(2005:337-342)研究表明:中外两方评委评分标准的侧重有差别:外方评委对影响意义的形式错误特别敏感,对回答问题、即兴演讲内容本身的连贯性比较关注,而对是否切题不十分介意;中方评委对不妨碍意义表达的低级语法错误、单个语音错误关注较多,对选手回答问题或即兴演讲中的不切题现象比较反感。
5)鼓励在校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重视汉语演讲能力对英语演讲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梁荣. 演讲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2007(10):115.
文秋芳、刘相东、金利民. 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37-342.
张冬玉. 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 外语教学,2007(3):56-59.
1. 概述
研讨会进行了6种形式的教学与学术交流:1)资深专家的主题报告;2)专题小组发言讨论;3)专家、教师授课经验交流工作坊;4)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5)专题论文展示; 6)2007年“CCTV Cup”演讲比赛决赛现场观摩。通过专家主旨演讲以及主题讨论、论文宣读、观看演讲课程示范教学录像,共同探讨与交流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观摩国内权威英语演讲赛事了解了大学生英语演讲水平和综合能力,为今后演讲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
2. 主旨演讲内容
五位英语演讲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应邀作此次大会的主旨发言人。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总校Lucas教授作了题为“The Role of Public Speaking in China’s English-Language Curriculum”的报告。Lucas教授在报告中与大家探讨了英语演讲在中国课程体系中可能经历的发展。英语演讲课程与口语课程及其它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英语演讲课程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有效的英语演讲指导方法等。Lucas教授认为:英语演讲不仅仅是语言能力问题,而是与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相互关联的多语境语言适用问题。英语演讲中需要注重创新性,包括语言运用和表达上的准确性、明晰度与吸引力,内容上的信息度与明确性,结构上的逻辑性与完整性,但创新本身是不可能教授的。在中国大班教学语境下的英语演讲教学,Lucas教授认为更多地应依靠讲座而不是讨论,全班应划分若干小组,自己创造机会进行练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的报告是“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演讲者研究:方法及发现”。王教授认为英语演讲是一种实用技能,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未来就业选择。他还指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将会是:英语口语向英语演讲发展、英语写作向ESP写作发展。同时英语演讲具有大众传播学、修辞学、语言交际理论、功能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等多学科基础,中国学习者进行英语演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对英语演讲的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反拨作用。英语演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二语演讲的内容(content)、二语演讲的结构(structure)、二语演讲的语言(language)、二语演讲技巧(delivery)和社会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演讲研究是顺应研究发展必然趋势的:外语教学思想的变化,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Chomsky关注语言系统到Halliday关注语言使用,是语言到言语的理论范式的转变;从思辩式到以概率和频率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转变;也符合当前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即计算机辅助定性分析(CAQDAS)和计算机辅助定量研究(CAQNR)。他在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基于语料库研究的部分科研成果。王教授最后指出:既关注演讲艺术,也关注语言正确性;重视汉语演讲在英语演讲中的作用,演讲技巧和策略是可以迁移的;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摒弃结构主义的语言教学观,以演讲为中心,构建听、读、写、练的整体教学观。
美国迪堡大学吕行教授在关于“演讲与中国现代化”的报告中从中西方关于修辞运用的历史纬度提醒大家,在英语演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授中国的修辞传统,将其继承和发扬。她从中西方修辞传统的主要差异出发,强调英语演讲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面临的挑战,应在英语演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
美国理查德斯塔克顿学院殷苏娅博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与文化认同”的报告中结合其在美国的亲身经历,从跨文化交际的层面指出演讲过程中不可忽视跨文化意识,认为英语演讲是一种soft skill、cultural behavior和cultural competency,是中国大学生必须承担的责任与挑战。同时,她提出在演讲教学中应注重追踪时事,扩大基础知识范畴,提升历史素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Sue Kay女士在“Practical Applications:Academic and Business Presentations”的报告中以实例和对比方法介绍了西方国家对“public speaking”和“presentation”的定义,以及进行“academic and business presentations”应该注意的要点。Sue Kay女士的报告使参会者意识到中西方理解上的差异,为大家今后进行国际交流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3.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英语演讲类公共选修课程(英语专业开设英语演讲限选课程),积极探讨演讲教学方式是符合当前英语教学改革趋势的。(教育部,2004)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侧重于学生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英语演讲类课程的开设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向纵深发展。而英语演讲类课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符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的英语演讲课程和教学模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辩能力和交际能力。(梁荣,2007:115)
2)借鉴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活动形式,将英语语言能力、思辩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在综合英语课堂专门设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演讲言语教学活动。(张冬玉,2007:56-59)每次上课前15分钟左右为英语演讲活动时间。先由一位学生上台作主题演讲3-5分钟,接着师生共同参与答辩与评论。以主题内容为基础,突破传统纯语言形式的操练模式,起到引发学生能动思维的效果,从而给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在正式场合讲话的自信心及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听说课堂上也可采取话题讨论与辩论的形式,将听说训练与思辨训练相结合,深化听说课程的内涵。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学生评委打分与提问、点评的方式,形成学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当然,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3)重视英语演讲中研究性学习,尤其是注重即兴演讲和辩论阶段的演讲技巧、知识面等方面内容的训练。在做好学生语言能力评判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英语演讲的技巧、方法,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清楚演讲、演示、辩论与口头阐述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让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意识到“soft skills”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学习纯语言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学科知识积累。
4)重视英语演讲评分标准的研究,关注中外评委之间的评分差异。文秋芳、刘相东、金利民(2005:337-342)研究表明:中外两方评委评分标准的侧重有差别:外方评委对影响意义的形式错误特别敏感,对回答问题、即兴演讲内容本身的连贯性比较关注,而对是否切题不十分介意;中方评委对不妨碍意义表达的低级语法错误、单个语音错误关注较多,对选手回答问题或即兴演讲中的不切题现象比较反感。
5)鼓励在校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重视汉语演讲能力对英语演讲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梁荣. 演讲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2007(10):115.
文秋芳、刘相东、金利民. 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37-342.
张冬玉. 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 外语教学,2007(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