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0.4g丙种球蛋白治疗,B组采用1g丙种球蛋白治疗,C组采用羚羊角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B组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危重症发生率均优于C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但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可减少医疗费用,更适用于基层医院。
关键词:婴幼儿;丙种球蛋白;手足口病
近些年,我国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重症病例、危重症病例、致残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升高[1]。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治危重症病例是目前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我院为此在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选取了60例,进行分组比较,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將其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个月~3岁,平均年龄(2.2±0.7)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2±1.9)d,临床表现:16例频繁惊扎,14例持续高热,12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个月~2.8岁,平均年龄(2.3±0.8)岁,病程1~6d,平均病程(2.3±1.8)d,临床表现:17例频繁惊扎,13例持续高热,11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C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2.5±0.8)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1.7)d,临床表现:18例频繁惊扎,14例持续高热,11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三组患儿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标准[2],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首先给予嘱咐患者保证有充足的睡眠,饮食尽量清淡并保证营养充分,做好隔离,每日对口腔和皮肤进行护理,为了抵抗病毒给予服用利巴韦林,避免出现继发性感染,针对已出现细菌感染的患儿则加重用药剂量。同时做好对症治疗,即为避免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现象,对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儿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每日注射地塞米松0.25mg/kg,连续治疗2d。在上述治疗基础上,A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0.4g/kg丙种球蛋白,1次/d,连续治疗2d;B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1g丙种球蛋白,1次/d,连续治疗2d;C组患儿给予服用羚羊角粉治疗(冲服),连续治疗5d。
1.3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危重症发生率。其中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为易惊跳、嗜睡、精神差、肢体抖动、呕吐或无力等症状在1d以内未发生呕吐、惊跳,且精神胃纳好转[3];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为体温持续控制在37.5℃,且控制时间超过1d;临床痊愈时间为体温在正常值范围内、精神良好、未出现惊跳或肢体抖动、为再发皮疹、外周血白细胞<12.0×109/L)。危重症包括呼吸系统改变(呼吸不畅、痰液呈粉红色泡沫样)或循环系统改变(心跳每分钟超过140次、CRT超过3s、四肢湿冷或有花纹[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系统对本次研究中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 ±s)记录计量资料并用t进行检验,若P<0.05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B组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均短于C组,且A组、B组的危重症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比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阶段,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通常情况下重症手足口病会合并心肌炎、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可能与并诉的免疫性损伤和直接损伤相关[5]。因此,针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当有效调节免疫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B组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均短于C组,且A组、B组的危重症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比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针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并具有抗病毒作用,缩短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以及缓解发热时间,加快患儿康复,减少危重症病例,而小剂量和中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相当,可减少患儿家庭的医疗负担,因此,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更加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卫乾,王金华,黄洁兴等.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14-416.
[2]利汉其,廖友明,白翠芬等.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23):3637-3639.
[3]华琦,沙红,李红等.125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1,37(10):1205-1206.
[4]黄烈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4):668-669.
[5]桂红民.精制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36例的疗效及护理对策[J].中国药业,2013,22(5):66-67.
关键词:婴幼儿;丙种球蛋白;手足口病
近些年,我国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重症病例、危重症病例、致残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升高[1]。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治危重症病例是目前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我院为此在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选取了60例,进行分组比较,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將其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个月~3岁,平均年龄(2.2±0.7)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2±1.9)d,临床表现:16例频繁惊扎,14例持续高热,12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个月~2.8岁,平均年龄(2.3±0.8)岁,病程1~6d,平均病程(2.3±1.8)d,临床表现:17例频繁惊扎,13例持续高热,11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C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2.5±0.8)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1.7)d,临床表现:18例频繁惊扎,14例持续高热,11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三组患儿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标准[2],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首先给予嘱咐患者保证有充足的睡眠,饮食尽量清淡并保证营养充分,做好隔离,每日对口腔和皮肤进行护理,为了抵抗病毒给予服用利巴韦林,避免出现继发性感染,针对已出现细菌感染的患儿则加重用药剂量。同时做好对症治疗,即为避免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现象,对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儿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每日注射地塞米松0.25mg/kg,连续治疗2d。在上述治疗基础上,A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0.4g/kg丙种球蛋白,1次/d,连续治疗2d;B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1g丙种球蛋白,1次/d,连续治疗2d;C组患儿给予服用羚羊角粉治疗(冲服),连续治疗5d。
1.3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危重症发生率。其中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为易惊跳、嗜睡、精神差、肢体抖动、呕吐或无力等症状在1d以内未发生呕吐、惊跳,且精神胃纳好转[3];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为体温持续控制在37.5℃,且控制时间超过1d;临床痊愈时间为体温在正常值范围内、精神良好、未出现惊跳或肢体抖动、为再发皮疹、外周血白细胞<12.0×109/L)。危重症包括呼吸系统改变(呼吸不畅、痰液呈粉红色泡沫样)或循环系统改变(心跳每分钟超过140次、CRT超过3s、四肢湿冷或有花纹[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系统对本次研究中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 ±s)记录计量资料并用t进行检验,若P<0.05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B组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均短于C组,且A组、B组的危重症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比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阶段,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通常情况下重症手足口病会合并心肌炎、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可能与并诉的免疫性损伤和直接损伤相关[5]。因此,针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当有效调节免疫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B组的神经系统症状好转时间、平均发热缓解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均短于C组,且A组、B组的危重症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比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针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并具有抗病毒作用,缩短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以及缓解发热时间,加快患儿康复,减少危重症病例,而小剂量和中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相当,可减少患儿家庭的医疗负担,因此,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更加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卫乾,王金华,黄洁兴等.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14-416.
[2]利汉其,廖友明,白翠芬等.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23):3637-3639.
[3]华琦,沙红,李红等.125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1,37(10):1205-1206.
[4]黄烈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4):668-669.
[5]桂红民.精制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36例的疗效及护理对策[J].中国药业,2013,22(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