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读尤为重要,是整个教学的奠基工程,不容忽视。下面从三个方面谈朗读的作用:
1 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2 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豐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3 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4 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例如课文《项脊轩志》通过老妪追忆母亲。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教师用轻缓低调朗读,那因儿而哭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体现作者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织成文的特点。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总之,把朗读推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法,不仅需要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更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出色的朗读高手。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朗读高手呢?下面我从三方面向大家介绍。
4.1 顺读:就是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4.1.1 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就是初读感知,用“一看、一查、两问”等形式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文中的生字词学生往往印象深刻,自己动手认识比老师写在黑板上教认识效果好得多 。
①一看,看注释。利用书下注释,将不认识的字词音注到课文中相应位置,便于朗读。
②一查,查工具书。书下注释解决不了的字词,我们可查阅相关资料书和字词典。最好查字词典,因为现在的资料书版本太多,说法各异。
③两问,问同学,问老师。当然同学间也可互相商讨,解决生字词,如果同学间解决不了还可问问老师。
4.1.2 读得流利,以便背诵。扫除了字词障碍,就可以流利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这要求必须做到“四不一读(dou)”①不添字。②不漏字。③不换字。④不哽字。⑤句读恰当。
4.2 正读,即针对“四不一读(dou)”的情况教师做以下三方面的纠正:
4.2.1 正音,纠正读错的字音。
4.2.2 正断句,指出句子的节奏停顿,要读的句读分明。如:(1)楚人/有/涉江者。
4.2.3 正语气,如判断句、反问句、重读句等语气语调都要指导学生读准,读正确。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读出反问语气,句末用降调。
语文教学的主旨是“字从文本中来,又回归于文本。”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文本读顺,读流利,读出感情。
4.3 诵读。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在反复诵读中,使人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只有以多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诵读琅琅上口,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
1 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2 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豐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3 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4 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例如课文《项脊轩志》通过老妪追忆母亲。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教师用轻缓低调朗读,那因儿而哭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体现作者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织成文的特点。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总之,把朗读推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法,不仅需要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更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出色的朗读高手。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朗读高手呢?下面我从三方面向大家介绍。
4.1 顺读:就是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4.1.1 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就是初读感知,用“一看、一查、两问”等形式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文中的生字词学生往往印象深刻,自己动手认识比老师写在黑板上教认识效果好得多 。
①一看,看注释。利用书下注释,将不认识的字词音注到课文中相应位置,便于朗读。
②一查,查工具书。书下注释解决不了的字词,我们可查阅相关资料书和字词典。最好查字词典,因为现在的资料书版本太多,说法各异。
③两问,问同学,问老师。当然同学间也可互相商讨,解决生字词,如果同学间解决不了还可问问老师。
4.1.2 读得流利,以便背诵。扫除了字词障碍,就可以流利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这要求必须做到“四不一读(dou)”①不添字。②不漏字。③不换字。④不哽字。⑤句读恰当。
4.2 正读,即针对“四不一读(dou)”的情况教师做以下三方面的纠正:
4.2.1 正音,纠正读错的字音。
4.2.2 正断句,指出句子的节奏停顿,要读的句读分明。如:(1)楚人/有/涉江者。
4.2.3 正语气,如判断句、反问句、重读句等语气语调都要指导学生读准,读正确。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读出反问语气,句末用降调。
语文教学的主旨是“字从文本中来,又回归于文本。”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文本读顺,读流利,读出感情。
4.3 诵读。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在反复诵读中,使人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只有以多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诵读琅琅上口,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