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而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教,而不考虑学生怎样学。在教学设计中,详尽地描述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学生认知过程就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动地接受观点。在如此设计的课堂上,堂上毫无生气,学生毫无灵气,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使得我们教师开始审慎地思考如何从“重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人的发展”?如何建立一个以生为本的,散发智慧光芒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下面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谈谈本人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有可能从个人的实际需求展开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及爱好特长等,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谈话、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喜欢或希望学习什么内容?掌握了哪些知识?最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合理设计出符合学生现状及需要的学习内容、目标、重难点、方式及进度,从而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轴对称》时,就课前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本班有3位同学非常喜欢剪纸、折纸,而且做得很不错,于是上课伊始,我让这3位同学用5分钟时间表演了剪纸折纸,并将作品送给台下的同学。当同学们拿着精美的剪纸折纸时,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于是我顺势以剪纸折纸为形式,引导同学们在活动中,深刻地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应点等知识,轻松而有效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
二、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是全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加工或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改变呈现方式,使结构更趋于合理,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机会,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当学生面对“做一个长30cm,宽15cm,高10cm的纸盒,至少需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而提出为什么用“至少”一词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至少”的涵义,我适时对教学的安排进行调整,我组织学生先把下图剪下,并做成纸盒,看看有什么发现?
通过操作,学生发现了有边料的第二个长方体,粘合牢固,能使用,这样同学们体会到,在制作纸盒时,真正使用的材料比计算出来的数量要多一些,所以用“至少”一词。有了此次的经验,大家在解决“一个长21dm,宽13dm,高9.6dm的长方体玻璃容器能盛水多少升?(得数保留整数)”的问题,很快地一致通过了计算21×13×9.6=2620.8(立方分米)=2620.8(升)≈2620(升)(用去尾法取近似值)的意见。
三、明确教学目标,把准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而教材就是依据教学目标组织编排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重难点也有所不同,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般要考虑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能否充分地达成教学目标?还要补充什么?②教材所呈现的方式顺序可否直接用于本次教学?③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④教学过程应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手段或措施?有了充分的思考及确切的答案后,我们就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新教材每一课均设计了能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的主题图,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以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故事、游戏、新闻等为话题,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学有所思。
2、选择利于学生求知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
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参与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设计教学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组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学习方式时,对于某些容易出现分岐、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个人无法确定或完成的复杂内容,可安排合作交流学习。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例题“右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这道例题的学习就可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交流与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智慧,拓宽了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丰富了知识与见解。对于一些学生难以通过想象来获知的学习,如立体图形的认知教学,就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如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通过亲手用木条做长(正)方体框架,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关系。又如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同学们通过操作探究,深刻地体会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此外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要做好充分的设想:①哪些内容适合用哪些学习方式?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会遇到什么情况?需要多长时间?教师如何点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时,我们应拟定好需要讨论的内容或提纲;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时,我们要课前准备好教具和学具,并给予一定的操作指导,总之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精心设计练习、作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及实用性,使学生既能巩固新知,又能发展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用性方面,我们更应用心设计,让作业成为学生追求的理想和实现愿望的活动。如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方案》一课学习后,我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共同完成《我家客厅的装修方案》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魅力。
4、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生动,教学情境更鲜明有趣,教学资源更丰富。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旋转》一课时,我通过网络收集了丰富的旋转图形,并整合到该课的课件中,让学生惊叹不止,深刻体会了图形变换的美,理解了旋转的特点。
5、设计“板块式”教案,探索合理灵活的教学顺序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是按照课前设计好的程序,一步步地进行。随着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生动、丰富、富于挑战性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教学方案若要体现出具有的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把握各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对各教学环节预设多个学习方案,即“板块式”教案。教案可移动,能随机应变,适时调整,以便对付各种各样课堂的“节外生枝”。例如前面提到的《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实践应用,提高能力”环节,我就预设了两个板块的练习方案,当学生不能按第一板块的“求表面积,巩固新知”顺利完成,而对一些问题不能理解并出现意外时,我马上起用第二板块教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理解问题的涵义后,再进行表面积计算。我认为“板块式”教案,必须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它们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重叠关系,但必须是合理有效的教学顺序,并达到教学目标。
五、增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的教学预案,随着教学实践中的新发现、新见解和新突破,我们若能把有关情况及时记录在教案中,特别是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出的各种情况,自己教学行为中的成功之处及不完善之处,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及总结,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充实各“板块”教案,就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充分全面地进行学情分析、教学分析,灵活合理地安排教学各环节,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有可能从个人的实际需求展开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及爱好特长等,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谈话、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喜欢或希望学习什么内容?掌握了哪些知识?最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合理设计出符合学生现状及需要的学习内容、目标、重难点、方式及进度,从而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轴对称》时,就课前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本班有3位同学非常喜欢剪纸、折纸,而且做得很不错,于是上课伊始,我让这3位同学用5分钟时间表演了剪纸折纸,并将作品送给台下的同学。当同学们拿着精美的剪纸折纸时,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于是我顺势以剪纸折纸为形式,引导同学们在活动中,深刻地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应点等知识,轻松而有效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
二、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是全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加工或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改变呈现方式,使结构更趋于合理,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机会,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当学生面对“做一个长30cm,宽15cm,高10cm的纸盒,至少需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而提出为什么用“至少”一词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至少”的涵义,我适时对教学的安排进行调整,我组织学生先把下图剪下,并做成纸盒,看看有什么发现?
通过操作,学生发现了有边料的第二个长方体,粘合牢固,能使用,这样同学们体会到,在制作纸盒时,真正使用的材料比计算出来的数量要多一些,所以用“至少”一词。有了此次的经验,大家在解决“一个长21dm,宽13dm,高9.6dm的长方体玻璃容器能盛水多少升?(得数保留整数)”的问题,很快地一致通过了计算21×13×9.6=2620.8(立方分米)=2620.8(升)≈2620(升)(用去尾法取近似值)的意见。
三、明确教学目标,把准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而教材就是依据教学目标组织编排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重难点也有所不同,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般要考虑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能否充分地达成教学目标?还要补充什么?②教材所呈现的方式顺序可否直接用于本次教学?③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④教学过程应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手段或措施?有了充分的思考及确切的答案后,我们就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新教材每一课均设计了能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的主题图,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以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故事、游戏、新闻等为话题,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学有所思。
2、选择利于学生求知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
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参与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设计教学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组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学习方式时,对于某些容易出现分岐、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个人无法确定或完成的复杂内容,可安排合作交流学习。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例题“右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这道例题的学习就可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交流与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智慧,拓宽了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丰富了知识与见解。对于一些学生难以通过想象来获知的学习,如立体图形的认知教学,就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如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通过亲手用木条做长(正)方体框架,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关系。又如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同学们通过操作探究,深刻地体会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此外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要做好充分的设想:①哪些内容适合用哪些学习方式?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会遇到什么情况?需要多长时间?教师如何点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时,我们应拟定好需要讨论的内容或提纲;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时,我们要课前准备好教具和学具,并给予一定的操作指导,总之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精心设计练习、作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及实用性,使学生既能巩固新知,又能发展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用性方面,我们更应用心设计,让作业成为学生追求的理想和实现愿望的活动。如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方案》一课学习后,我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共同完成《我家客厅的装修方案》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魅力。
4、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生动,教学情境更鲜明有趣,教学资源更丰富。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旋转》一课时,我通过网络收集了丰富的旋转图形,并整合到该课的课件中,让学生惊叹不止,深刻体会了图形变换的美,理解了旋转的特点。
5、设计“板块式”教案,探索合理灵活的教学顺序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是按照课前设计好的程序,一步步地进行。随着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生动、丰富、富于挑战性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教学方案若要体现出具有的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把握各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对各教学环节预设多个学习方案,即“板块式”教案。教案可移动,能随机应变,适时调整,以便对付各种各样课堂的“节外生枝”。例如前面提到的《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实践应用,提高能力”环节,我就预设了两个板块的练习方案,当学生不能按第一板块的“求表面积,巩固新知”顺利完成,而对一些问题不能理解并出现意外时,我马上起用第二板块教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理解问题的涵义后,再进行表面积计算。我认为“板块式”教案,必须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它们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重叠关系,但必须是合理有效的教学顺序,并达到教学目标。
五、增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的教学预案,随着教学实践中的新发现、新见解和新突破,我们若能把有关情况及时记录在教案中,特别是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出的各种情况,自己教学行为中的成功之处及不完善之处,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及总结,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充实各“板块”教案,就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充分全面地进行学情分析、教学分析,灵活合理地安排教学各环节,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