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伟时来广州的一切机缘是父亲不想和自己的兄弟分家,父亲坚持赚钱让他的叔叔和伯父念完大学。而正在广州念大学的叔叔,放暑假回家时对他说:“乡下人的眼界很窄,要到大城市念书,眼界才开阔。”这句话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刚来广州的他,第一印象是自由,当时没什么户口等限制,只要考上中学,交得起学费就可以读。他考上了好几所,最后选择了西华路的私立南海中学。
另一个印象就是乱。长堤沿江那个地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艇;也有开往广西、韶关、惠州、老隆这些地方的小火轮(当时叫电船);还有到珠江三角洲的花尾渡,这种船很大,能在船上睡觉,用一艘小轮船拖着走,这就是广州话“拍拖”的来历。
一年到头都在水上生活的水上人家称为“疍家”,江边小艇卖各种食物的,可以吃到正宗的“艇仔粥”;珠江边到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在拉客。最乱是海珠桥下,那时大人都交代 “千万别到海珠桥下面去”,那里常常发生广州人说的“劏死牛”——抢劫或者拉壮丁。
广州解放是在1949年10月14日。袁伟时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他在彩虹桥同学家里印传单,那时叫《约法八章》,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弄得很晚。第二天一早起来,看到很多解放军睡在骑楼底下,情愿睡在地上不扰民。当时新旧政权交替,他们怕有人破坏学校,把留在学校的同学组织起来,保护学校。
解放前广州通货膨胀很厉害,解放一年左右全都安定下来了。可是,当时认为广东是沿海前线、毗邻港澳,重点建设不能放在这里,导致发展很慢。
“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经济在全国省市排名才第23位。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广东。”袁伟时认为。
在广州我365天都住在学校
上南海中学的袁伟时,不算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却是班里阅读课外书最多的人。那时他便把鲁迅的著作绝大部分都看完了,还博览了很多历史书和小说。汉民路(就是现在的北京路)是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全国性的出版社都在那里有分店,比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巴金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叶圣陶办的开明书店等等。
“开明书店应该是当时很好的一个出版社;一些私人书店,比如国光书店、南光书店也不错;国民党办的正中书局,总是冷冷清清,几乎没什么人去。”
在家乡的时候,找到什么看什么。“小学是我祖父创办的,图书馆有儿童万有文库,收了很多名著。传统小说几乎看完了,除了《红楼梦》,因为太繁琐了,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批判《红楼梦》研究的时候才看完,“《红楼梦》的小姐们,动不动就掉眼泪,男孩子可没有这个耐心;行侠仗义、武功十分了得的英雄故事才过瘾;《骆驼祥子》、《月牙儿》等苦难故事和普希金的《墓志铭》、《致西伯利亚囚徒》等等也能激动人心。”
到广州60多年,他却只住过三个地方,一个是西华路南海中学,现在在荔湾区,同学很多是西关大少、西关小姐,从香港、西贡来的同学也不少;后一个是石牌时代的中山大学(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一块);再一个就是现在的康乐园中山大学。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全中南五省经济类的专业全部集中到武汉,他就在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待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提前毕业,被召回中大,之后在这里成家,就再没也有离开过。
最勤奋的一代知识分子
袁伟时说到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生活,“那时候一早起来就骑着自行车到客村附近赤岗的自由市场买菜,或到云桂村去买凭票的肉,然后匆匆忙忙赶回来吃早餐,准时8点去图书馆。”
“真正体现知识分子风骨的还是我的老师。1956年以前,知识分子的脊骨还没有打断,他们喜欢在家里面聚会,听音乐,放电影,有的打麻将,我们到他们家讨论工作时,还很客气准备好糖水,莲子、鸡蛋什么的。像江静波、端木正、林伦彦教授他们,都保持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风度,很潇洒。”袁伟时回忆。
在教育方式上,他喜欢自由放任式的,不喜欢高分、乖的学生,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挑野马”。他注重思想与学术并重,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与评价都打破了传统的成说,因此,被人称为“思想的旗帜”。
前不久,广州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袁伟时有些质疑,“像骑楼、围龙屋并不是广东的最好;粤剧应该榜上有名,而潮剧也很不错;孙中山是政治人物,在文化领域没有什么建树;梁启超是启蒙大师,大学问家,提倡文体改革、道德革命、史学革命、诗界革命,留下两千多万字著作,却榜上无名;黄遵宪是近代诗歌史、思想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的《日本国志》在历史上很有地位,也被遗忘了。”
袁伟时非常认同“吃在广州”。他记得60年代,有个日本的艺术代表团,非常想尝试广州的点心,泮溪酒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好不容易凑足了原料,做了上百种点心,让这些日本艺术家印象深刻。除了吃之外,他觉得岭南最具特色的就是香云纱了,属广东特有,“以前没有空调,用这种材料做的衬衣非常凉快,而且洗过之后很快就能干。”
我在广州
袁伟时*广东兴宁人,1931年生于近代中国离乱之始。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孙文学院院长。中国近代史专家,知名学者。在学术理念上自称“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对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研究,在海内外华人、知识群体中影响深远。
平时生活中一个最享受的时刻
“扒艇”、游泳。到荔枝湾海角红楼、珠江游泳场游泳、“扒艇”,1949年以前和同学去;成家后,就全家人去;现在则喜欢偷空看小说或和年轻人聊天。
一道最钟意的粤菜
鲜虾云吞面,喜欢吃甜点——莲子百合糖水。
在广州一个经常去逛的地方
书店,以前每个星期两次去北京路的书店,后来买书方便了,就去中大附近的树人书屋。
推荐初来广州的外地人去一个地方
越秀公园,有山有水,有传统的古迹、古城墙,还有一棵大榕树。中山纪念堂附近的石阶,年轻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往越秀山上走,17、18岁的时候就看到恋爱男女在那里拥抱,很风流!
用四个字来表达对广州的情感
我在广州,这是客观事实。你要我说爱广州,我不想说这句话,讨厌广州,我也不想说这句话。
刚来广州的他,第一印象是自由,当时没什么户口等限制,只要考上中学,交得起学费就可以读。他考上了好几所,最后选择了西华路的私立南海中学。
另一个印象就是乱。长堤沿江那个地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艇;也有开往广西、韶关、惠州、老隆这些地方的小火轮(当时叫电船);还有到珠江三角洲的花尾渡,这种船很大,能在船上睡觉,用一艘小轮船拖着走,这就是广州话“拍拖”的来历。
一年到头都在水上生活的水上人家称为“疍家”,江边小艇卖各种食物的,可以吃到正宗的“艇仔粥”;珠江边到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在拉客。最乱是海珠桥下,那时大人都交代 “千万别到海珠桥下面去”,那里常常发生广州人说的“劏死牛”——抢劫或者拉壮丁。
广州解放是在1949年10月14日。袁伟时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他在彩虹桥同学家里印传单,那时叫《约法八章》,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弄得很晚。第二天一早起来,看到很多解放军睡在骑楼底下,情愿睡在地上不扰民。当时新旧政权交替,他们怕有人破坏学校,把留在学校的同学组织起来,保护学校。
解放前广州通货膨胀很厉害,解放一年左右全都安定下来了。可是,当时认为广东是沿海前线、毗邻港澳,重点建设不能放在这里,导致发展很慢。
“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经济在全国省市排名才第23位。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广东。”袁伟时认为。
在广州我365天都住在学校
上南海中学的袁伟时,不算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却是班里阅读课外书最多的人。那时他便把鲁迅的著作绝大部分都看完了,还博览了很多历史书和小说。汉民路(就是现在的北京路)是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全国性的出版社都在那里有分店,比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巴金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叶圣陶办的开明书店等等。
“开明书店应该是当时很好的一个出版社;一些私人书店,比如国光书店、南光书店也不错;国民党办的正中书局,总是冷冷清清,几乎没什么人去。”
在家乡的时候,找到什么看什么。“小学是我祖父创办的,图书馆有儿童万有文库,收了很多名著。传统小说几乎看完了,除了《红楼梦》,因为太繁琐了,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批判《红楼梦》研究的时候才看完,“《红楼梦》的小姐们,动不动就掉眼泪,男孩子可没有这个耐心;行侠仗义、武功十分了得的英雄故事才过瘾;《骆驼祥子》、《月牙儿》等苦难故事和普希金的《墓志铭》、《致西伯利亚囚徒》等等也能激动人心。”
到广州60多年,他却只住过三个地方,一个是西华路南海中学,现在在荔湾区,同学很多是西关大少、西关小姐,从香港、西贡来的同学也不少;后一个是石牌时代的中山大学(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一块);再一个就是现在的康乐园中山大学。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全中南五省经济类的专业全部集中到武汉,他就在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待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提前毕业,被召回中大,之后在这里成家,就再没也有离开过。
最勤奋的一代知识分子
袁伟时说到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生活,“那时候一早起来就骑着自行车到客村附近赤岗的自由市场买菜,或到云桂村去买凭票的肉,然后匆匆忙忙赶回来吃早餐,准时8点去图书馆。”
“真正体现知识分子风骨的还是我的老师。1956年以前,知识分子的脊骨还没有打断,他们喜欢在家里面聚会,听音乐,放电影,有的打麻将,我们到他们家讨论工作时,还很客气准备好糖水,莲子、鸡蛋什么的。像江静波、端木正、林伦彦教授他们,都保持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风度,很潇洒。”袁伟时回忆。
在教育方式上,他喜欢自由放任式的,不喜欢高分、乖的学生,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挑野马”。他注重思想与学术并重,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与评价都打破了传统的成说,因此,被人称为“思想的旗帜”。
前不久,广州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袁伟时有些质疑,“像骑楼、围龙屋并不是广东的最好;粤剧应该榜上有名,而潮剧也很不错;孙中山是政治人物,在文化领域没有什么建树;梁启超是启蒙大师,大学问家,提倡文体改革、道德革命、史学革命、诗界革命,留下两千多万字著作,却榜上无名;黄遵宪是近代诗歌史、思想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的《日本国志》在历史上很有地位,也被遗忘了。”
袁伟时非常认同“吃在广州”。他记得60年代,有个日本的艺术代表团,非常想尝试广州的点心,泮溪酒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好不容易凑足了原料,做了上百种点心,让这些日本艺术家印象深刻。除了吃之外,他觉得岭南最具特色的就是香云纱了,属广东特有,“以前没有空调,用这种材料做的衬衣非常凉快,而且洗过之后很快就能干。”
我在广州
袁伟时*广东兴宁人,1931年生于近代中国离乱之始。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孙文学院院长。中国近代史专家,知名学者。在学术理念上自称“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对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研究,在海内外华人、知识群体中影响深远。
平时生活中一个最享受的时刻
“扒艇”、游泳。到荔枝湾海角红楼、珠江游泳场游泳、“扒艇”,1949年以前和同学去;成家后,就全家人去;现在则喜欢偷空看小说或和年轻人聊天。
一道最钟意的粤菜
鲜虾云吞面,喜欢吃甜点——莲子百合糖水。
在广州一个经常去逛的地方
书店,以前每个星期两次去北京路的书店,后来买书方便了,就去中大附近的树人书屋。
推荐初来广州的外地人去一个地方
越秀公园,有山有水,有传统的古迹、古城墙,还有一棵大榕树。中山纪念堂附近的石阶,年轻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往越秀山上走,17、18岁的时候就看到恋爱男女在那里拥抱,很风流!
用四个字来表达对广州的情感
我在广州,这是客观事实。你要我说爱广州,我不想说这句话,讨厌广州,我也不想说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