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行色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去了一趟青海,没有乘坐最时尚、最红火的青藏铁路列车,而是先飞往西宁,看完青海湖之后,乘坐朋友的小车,前往塔里木。再从塔里木前往可可西里,走的是真正的青藏公路,是早就先于青藏铁路名扬四海的青藏公路。这是一次让人振奋的行程,因为早有耳闻,早就读过不少关于青藏公路的美文,所以把这次行程想象得十分美好。到了实际当中,才知道为自己想象力的狭窄而惭愧。
  先是接触了青海湖边上的油菜花,是纯粹的柠檬黄。在画家那里,很少有人敢如此大片的使用柠檬黄,它是三原色之一,一般的画家是不会直接把三原色大片涂在画布上的。而这里却是铺天盖地的油菜花,铺天盖地的柠黄色,远处是蓝色的青海湖,只显现窄窄一条,天空是青灰加白色的云朵。大批游客在这里留影,但是,这个地方不适合摄影爱好者,因为那黄,黄得太单一太霸道了,不易形成良好的构图,更不易显现色彩的变化。刚才路过了黄绿相间、黄紫相间的大片丘陵地带,是极好的画面,却没有停车,令人惋惜。经常如此,旅游点上拍不到好片子,好景色往往在路上。看来,旅游公司的老板们也应该学一点美学知识了,难道旅游的意义只是“留个影”?
  活动的组织者花钱买票把我们领进湖畔旅游点之后,仍然是无景可拍,可能是事先有预算,主人又花钱买游艇票,把我们送到对岸。这当中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不愉快:由于导游的失误,造成游艇和游览车不衔接,我们只好步行很长一段路程。女人们不大高兴,怕被高原强烈的日照晒坏了皮肤。但这一段路程恰恰给了我拍摄第一张照片的机会。我们走到湖边角的一个湾岔,这地方湖面不那么宽广,能看见丘陵地面的肌理和远处好几层曲线舒缓的山脉,天上的云呈升起状,造型十分漂亮,一艘小型摩托艇快速滑过水面,拖着一条白链……
  特别幸运的是三天之后,我们几个人摆脱了旅游大巴,分乘两辆小车前往塔里木,不看旅游景点,一路自由,哪里景色美丽就在哪里停车拍照。
  青藏公路,已经完全不是印象中和想象中的样子,原来以为一路上都是沙石铺路,尘土飞扬,没想到却是一马平川的柏油路,从西宁到塔里木的相当长一个路段还是高速路。是一条造价很高的双向上下行的高速路,因地貌变化较大,公路时而穿山而过,时而急转而不见其首尾,时而爬上一座丘陵的顶端,这时候能看到颇有气势的场面,道路像灰黑色的带子,顺遂着大地的身姿铺展,白色的交通线成了漂亮的装饰,与道路一起弯曲起伏,一辆辆汽车像童话中的甲壳虫,行进在巫师指定的轨道……
  去塔里木需要再次路过青海湖。在湖边,我们赶上了戒严,因为每年一次的环湖自行车赛,一耽误就是四个多小时,再踏上行程的时候,已经是下午。这又给了我机会,得以避开旅游点,从另外的角度拍了青海湖。一条印满了车辙的小路,一条笔直的柏油大道,一片望不到边的灰绿色草地,一道道长满褶皱的山梁……全都是难得的景观,难得的画面。越过青海湖区域后,路况仍然很好,但车辆渐少,人烟渐少,随着飞速行驶的汽车,我们进入了无人区。可以站在大路正中拍照,不必担心影响交通,这在北京是不可想象的。进了无人区也就是进入了苍凉的深处。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广阔,看到了真正的苍凉。苍凉之美,具有震撼人心的独特意味。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云层也在逐步加厚,我最后一次请求司机停车,摄取了当日西方最后一抹余晖。
  将近午夜十二点了才到达塔里木,第二天再出发去可可西里。这是一次更让人兴奋的行程。当地的朋友说,这里才是真正的青藏公路,是连接青海和西藏的纽带。但仍然没有沙石路的痕迹,一水儿的柏油路,只是个别路段有些破损,需要修复。我当然不会盼望沙石路,那样一路上会很遭罪。我盼望的是可可西里,是皑皑雪山,是高原上那种永远的苍凉。尽管青藏铁路公路都穿过了这荒芜的大地,汽车火车的轰鸣撕破了宁静,那一片趋之不尽的苍凉却依然存在,在公路的尽头,在铁路桥的孔洞间,在高压线塔周边,在地平线上,在峡谷底部……苍凉无处不在。因苍凉而美丽,因苍凉而神秘,因苍凉而古远,因苍凉而更接近地球的本源。许许多多的人们,趋之若鹜,像有钞票可捡一样,挤进刚刚通行的列车,难道仅仅都是为了“时尚”,为了好奇?恐怕,有些人,自觉不自觉的,从钢筋水泥的森林中逃出来,到这里来寻觅一份遥远的苍凉!
  天是阴的,时而洒下几粒雨滴,有人担心此行看不到雪山了。但眼下的景色却是美丽的,雾霭遮蔽了山峦大地的细节,也统一了山峦大地的色调,远处压低的云层把人的视线逼向地平线,几根电线杆和高压塔点缀其间,恰好打破平行线条的呆板,一幅绝妙的水彩画,急忙请司机停车,这是大自然给我的礼物!
  大自然真是慷慨,刚刚给了我们朦胧,又给我们一方晴朗。当汽车爬到海拔4000米以上时,忽然有人惊呼:“雪山,我看见雪山了!”果然,雪山在远处云朵下面,露出她一小片顶尖,由于车速快,一闪而过,再行车十几分钟,转过一道山梁,我们才完全看到了她的身姿。于是大家欢呼,异常兴奋地留影。天顶是灰白的云,下面是蓝得有几分耀眼的天空,再下面是白色的雪山顶,雪山顶下面是青灰色的,相对近一些的山峦,山峦的下面,是灰黄色的土地,基本上可以分成四至五层色彩!有一种融入仙境的感觉。但兴奋之余,稍微有些失望,雪山的直观效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高大,其造型也不像想象的挺拔峻峭,上面的雪也不像想象的那样洁白。也许因为是夏天,也许我们不是处在最佳的角度,也许还是距离太远,没有真正投入她的怀抱……
  我应该满足,我到苍凉当中寻觅,以我自己的审美取向寻觅,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可可西里不冻泉藏羚羊保护站,一位高高个子的康巴汉子接待了我们。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这双眼睛得到同行的女人们的赞叹:不是深邃,是柔情似水呀!在他面前,我暗暗的有几分惭愧,为了保护藏羚羊,这位柔情似水的汉子,已经在这真正的苍凉中坚持了十几年!与盗猎分子斗争了十几年,我行吗?且不说生活艰苦,我的身心意志,能够经得起苍凉之水的长久浸泡?我的都市里的朋友们,我们中间的环保主义口号的呼喊者们,哪一个能行?第二天,我们就要踏上归途,回到永远属于都市人的喧闹与繁华当中去了。常常是这样,启程的时候兴高采烈匆匆忙忙,返程的时候若有所失却也归心似箭。人们总是会被大自然震撼,也经常会被自己的虚伪感动。
其他文献
初春的阳光很好,暖暖的。林子菡喜欢这样的天气,她说这样的天气里,她能听到小草发芽的声音,能闻到绿叶清新的香气,生命美极了。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当老师含情脉脉地说道:“同学们,再见了!”林子菡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同学笑说她太感性了,她抿抿嘴笑了笑深深吸了口气,有点轻松,有点留恋,这是她最爱的剪辑课,林子菡心想,能用这堂课作为她学生生涯的结束点,不错。  毕业前的日子,林子菡想简简单单地过,她
期刊
文字整理/杨绍礼 摄影/姚刚 巩凯      赵雷简历:  赵雷,号荆溪白石、石丘、韫雷堂主人,斋号无声堂。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1981年12月出生,灵宝人,祖籍河南鄢陵。入伍六年来一直坚持学习国画,笔耕不辍。先后有十余幅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中入选、获奖,并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二十余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黄兴纪念馆和徐悲鸿纪念馆等展出并收藏。出版有《赵雷水墨随笔》《于
期刊
吴寿松,笔名瘦松,装帧艺术家。  瘦松先生单位电话是分机,有些人来电话说找“吴瘦松”,常被告知没有这个人,如果转而说找“吴老”,马上就给客气转接。看来大家都已习惯称他吴老,在此我也不例外。    “每逢盛宴偏馋肉,一作新诗便打油。”这是吴老的自我写照。他是天生的肉食者,拒绝绿色食物,而且饭量(应该说“肉量”)实在不小。吴老说他年轻时遇到改善伙食,曾经一顿吃下去18个馒头。吃馒头的事无从考证,但据我
期刊
“我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这是很多作家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时经常说的话。显然,我用这句话做这篇文章的开头,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平淡。可是,当我于2007年2月27日(正月初十)这天下午薄暮十分离开北京郊区望泉寺村,看着那家家亮起的灯光和街门两侧高高悬挂的大红春联时,我的心头还是不由想起了这句话。因为,就在十几分钟前,村里文学社的农民朋友们在座谈时几乎人人都重复过这样一句话。  是啊,文艺来
期刊
很喜欢中国香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一些爱情文艺小品,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已经有了令人惊艳的起步,爱情片都是用很低的成本,认认真真地讲述情感,从技巧到构思再到风格,那么的纯粹和细腻,没有卖弄,没有矫情,很少杂质,带着犹如初夏的青草地般扑面而来的气息,有着不可言说的动人和美丽。正是在当初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香港诸多年轻的电影导演,创作出了十分出色的作品,有张婉婷的《秋天的故事》,有张艾嘉的《最
期刊
2007年元月,囊括了众多明星出演的央视历史大剧《卧薪尝胆》正在热播。其中扮演吴王夫差的著名演员胡军在此剧中的表现尤为令人惊喜,观众评价他的表演极富张力,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是该剧最大的看点之一。由此,这个被诸多影迷喜爱的成熟男星在继电影《蓝宇》《好奇害死猫》,电视剧《天龙八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作品中有上佳表现后,又一次验证了他不俗的演技和无法阻挡的男性魅力。  然而,不知是因为胡军擅长饰演
期刊
有次和单位的两位女同事谈来生想成为什么,她们一个说想成为猪,一个说想成为青蛙,当然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说我想成为一棵梨树。我想我的根系被大地温暖、柔软的怀抱拥着,一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而且衣食无虞。再不会为文凭,为职称,为地位,为误解,为金钱而烦恼;不会为上级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寝食不安;不会为人员调整,干部任免而坐卧不宁。我想我今生所有的痛苦,遗憾,失落,惆怅,皆是因为我是一个万物之灵的人。所以来
期刊
关于中国人的面孔,有这么一个笑话。甲:“中国人的面孔有啥特征?”乙:“好人都是英俊的,坏蛋都是丑八怪。”甲:“你怎么知道?”乙:“电影里告诉我的。”  笑话往往一针见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生活还是文艺都一再地告诉我们,红脸的是关公,白脸的是曹操,英俊高大的人是“好人”,形象丑陋的人是“坏人”,风度翩翩的是君子,委委琐琐的是小人……中国人的面孔早已被谱系化、格式化,抽象成一个个符号,只见树木
期刊
与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诉说:在单位或在某一个群体,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刚刚还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脸色就像那六七月的天空,说变就变了,无论你怎样待见他(她),得到的却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原以为是自己倒霉碰上了坏心情的主儿,谁料想这主儿转过脸去就与别人笑逐颜开、妙趣横生了。  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谁都遇到过,遭遇冷言冷语而不知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种现象并不费解,这其实都是自己不知藏
期刊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开10家餐馆就会有11家赚钱。此说虽有些夸大,但这些年来,大小餐馆遍地林立,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餐馆确是不争的事实。  前些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财经蓝皮书》披露: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餐饮服务业营业额逐年上升,已连续15年实现持续增长,2005年又达到17.7%,2006年可超过20%,2005年营业额达8886.8亿元,2006年已逾万亿元,这实实在在的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