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告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义不容辞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to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跟以往时代不大一样,当今时代是极为多变、不确定、多元化的。我们看到,现在的美国、欧洲、亚洲,包括中東和俄罗斯,都在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显示出了高度的不确定:精英与草根之间的矛盾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得尤为突出:恐怖主义在全世界猖獗: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家这两天看消息的话,川普的上台对中美关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面临如此挑战的世界更需要中国社会的稳定,更需要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给世界带来榜样的作用。
  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5年GDP高达1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7.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发展的速度也让世人瞩目——2016年,110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其中也包括7家台湾企业,而美国企业是134家,数字相当接近。但是,在英国《经济学人》2015年世界软实力的排名中,中国的位置是在第30名,英国是第一位,德国是第二位。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公益活动、公益事业实际上就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胡润财富报告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共产生了825000个千万富豪和51000个亿万富翁,即每1万个中国人中有6个人是千万富翁,而北京、广东、上海三地的千万富翁占全国千万富翁总数的48%。2015年胡润百富榜公布,过去一年,中国大陆产生了242位亿万富翁,同比增加了70%,使得亿万富翁总数达到596位,超过美国的537位。但是我们用这个数字和联合国开发署在201 4年公布的数字做一下比较,后者显示。中国人均收入仅为7476元,世界排名第96位,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近年来没有显著的降低,全国居民基尼指数在0.47左右徘徊,净资产基尼指数达到0.7,这个数字十分惊人。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关系到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活动。严峻的国内外社会、生态环境发展形势告诉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企业家,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中国人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要缩小社会上经济的分化,让大部分人在经济发展中受益,而不是任财富集中在少数企业家的手中。如果大多数的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无法进步,中国社会不可能稳定,中国的企业家也不可能持续地在中国当今的人文环境下发展。在这一点上,公益事业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为大多数人改善生活,积累财富,提供精神、物质、知识和资本等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公益事业才能肩负的巨大使命。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提升,不仅可让中国社会在经济上得以不断发展,也能让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以及产品质量表现出尊敬和敬仰。
  但是现在我们还遇到很多挑战。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为中国社会缴纳着大量的税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为整个社会做出着贡献,老牌的如华为、联想、海尔,年轻的如今天发言的腾讯等,但公益事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一些企业经营目标不清,一味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热衷机会主义、短期行为,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对员工不尊重、对客户不忠诚,领导风格武断专横。在过去十几年中,我接触的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在外面做着公益,却在组织内部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第二个挑战,价值观和信仰的缺失。中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激烈之中如何生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可是,为了盈利,缺乏诚信、不择手段、污染环境、假冒伪劣、急功近利、坑害百姓……这些现象在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这是极为不能忽视的问题。
  第三个挑战,政府功能和责任必须不断地予以完善并清晰,给予真正的公益事业以积极的支持,要在政策上做出重大的改变。我个人认为,在政策上有三条极为重要。第一,税收、收入分配制度一定要有合理性:第二,重大的公共政策一定要体现出公正性:第三,政府对公权力的约束一定要产生有效性。
  第四个挑战,中国社会经营生态环境必须持续改善。要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要在重大问题上实现精英和基层百姓之间的社会共识:要认真建立企业精神、契约精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遵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打破一些企业的垄断地位和不合理的资源分配体制。
  第五个挑战,政府急需改善社会环境,对非营利组织要给予真正的帮助,帮助它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政策。中国社会组织和老百姓积极参加社会公益,社会公益不仅是基金会的事情,也不是一般营利企业的事情,要在中国给予公益事业全方位的支持。因此,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企业家做慈善公益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品质,培养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坚守我们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要讲真话、讲道德、讲诚信、讲规则。
  第二,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应该是首先把企业做好,真正做到专业管理,要具有工匠精神,一丝不苟。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不断盈利,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为社会提供不断的公益活动。刚刚参加了日本稻盛和夫的一个会议,由他创办的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仅在2008年一年有亏损,而其余年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没有一个季度出现亏损,而今天的日本航空也成为航空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企业。稻盛和夫的经历与文化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企业家、公益人认真思考。
  第三,公益事业不是个人炫耀,公益事业也不是简单的经济施舍,要真正地从方方面面进行支持。从事中国社会公益,尤其是支持弱势群体,一定要给从事的人提供教育、师资、金融融资、咨询服务、企业管理等众多方面的支持。这也是我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BiBMA商学院的一个核心办学理念,把公益思想加入其中。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北大精神、社会情怀、国家发展、全球视野”,把社会情怀放在第二位。我们校友中的很多人在多年来做了大量公益活动,比如光明行、朗润小学、图书馆等。
  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应该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们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子孙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的天应该是蓝色还是黑色的?我们应该如何为今天的经济环境和今天的社会生态环境做出每一个人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企业家已跟十几、二十几年前的企业家不一样了,走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走出国门、全球并购,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企业家的行为和创造力。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企业家不仅要实现短期盈利,更要注意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大,更要做好、做出品牌:不仅对企业员工提供福利和发展,更要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要做好公益,缩小中国社会经济两极分化的现象,真正为实现中国社会民主、正义、公正、公平的文化氛围做出毕生的努力和奉献!
其他文献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湘树教授根据大陆实际,首度提出“公共社区”的建设理念和方式。  “社区在我国,更多是行政概念。因此和社区原有的概念是不同的。尤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我们希望推动改变社区的面貌——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而是人和人可以发生链接,有归属感。我们的理念和愿景,就是打造有公共精神、有公共平台、有公共文化的公共社区”。  在邓教授看来,公共社
期刊
如何将行政地域概念色彩较重的社区,变为社区居民真正的家园,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12月4日,20位海内外社区营造的知名专家齐聚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社区工作实践者们展开了一场特别的对话——探讨怎么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这是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和成都市民政局联合主办,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的“社区营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边慧敏代表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期刊
“在中国,社区是什么,邻里就是社区”。从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10多年的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钱宁教授一语中的。邻里如何形成,规则怎么建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的需求自发形成。人的需求,是凝聚社区自组织的根本力量。  但是社区组织不能脱离社会组织,社区要组织起来,需要和社会产生联系(他组织)。社区发展就是解决社区问题的战略、策略和行动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组织是内在的根据,他组织是外在条件。自
期刊
“何为尊严:在衣食住行的小事里”  肖威,24岁,现居四川凉山,做救灾专岗一年零八个月  7月长江流域的洪灾重,我被调到湖北协助救灾。在麻城救灾的时候,有一天去乘马岗镇小寨村挨家挨户地发物资。有一户的男主人接过物资,激动地告诉我说:“我们一家三口已经在这家住了差不多二十天了,每天都吃主人家的粮食、用主人家的日用品。我一个男子汉都很不好意思了,今天你们这些物资送给我了,今晚上,我就可以请主人家吃我的
期刊
一、项目概述  近年来,“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等群体颇受关注,而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摊二代”,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摊二代”,是指以经营小门店、摆摊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个体商户的子女。这些个体商户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扎根城市,为城市建设注入了不少活力,但由于其生意忙碌等原因,他们的下一代一直处于缺少关注的状态。  “摊二代”儿童的暑期生活十分单调,几乎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自学
期刊
2016年12月15日,由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携手珠海拱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共同主办的“汇丰社区伙伴计划”三期项目授标仪式暨二期典范项目颁奖在广东珠海举办。广东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服务中心理事长王先胜、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兼拱北街道党工委书记彭(更+生)、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惠峰以及广州、东莞、中山等地的政府代表、社区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公益组织和
期刊
2016年11月28日下午,坐标山西盂縣,我们6个是来自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大学生,出于对乡村和对美食的热爱,在毕业设计选择了“归田去”这个课题,第一次听说铜炉村是从老师口中提到,机缘巧合我们又和先前去过铜炉村的人们取得了联系,及RCRA乡村保护组织,开始初识铜炉,了解铜炉。  铜炉村,一个几乎不为人所知的古村落,在百度百科还查不到相关的介绍,村内年轻劳动力较少,绝大部分青年外出经商或打工,
期刊
台湾联合大学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的王本壮向大家分享台湾社区营造从始至今的历程,并呈现了共创、共想、共好的3.0版本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理念,是必须和生活脉络连接。一群人在一起生活,共同追求集体生活,就是社区营造。  台湾30余年的社区营造实践,是逐渐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由政府推动,很多项目或者计划是从建立社区文物馆、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等“景”开始。在第二阶段,开始主题式的补助计划,由中央政府提供
期刊
来自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社会与政策研究学院的黄玉浓分享了澳大利亚的社区发展和社区营造。尽管澳大利亚本身的社区范围、界定都与中国不同,但黄老师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当地广泛使用的一个社区福利指数(communitywellbeing indicators)。  该指数整合澳洲统计局、地方政府数据库、当地政府调研等,通过包括健康安全包容的社区环境、社区的活力扛逆力、可持续和自然的、文化的丰富性、社区的民主性
期刊
“共享共创共精彩”,2016中国公益年会在北京国家會议中心举办,回顾了2016年公益行业的发展历程。  善经济与中国公益的使命  这两年我研究发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人均GDP一万美元的时代。这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发展水平。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五年,马上就要六年。  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金融业充分增长、信息革命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客观上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型。有三个特征特别明显:  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