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中医药的知识性质,中医药的知识创新应当依循以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为核心的创新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名医”辈出,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而在目前客观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中国学派”的崛起是开拓中医药发展新境界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不仅有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健”,而且其理论和方法能够成为自主提升人们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建议国家制定和实施“全民健康高速公路”规划,这既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发挥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引领全球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路径;原始创新;中国学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1 知识创新的两条路径
通过对中医药的知识性质、自主转型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即从知识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医药在思想、方法、效用、价值等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而且其本身就是知识社会和未来健康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式构成要素”,是建设“知识共享”和“健康共享”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从基础着手来规划战略发展,将为发挥中医药的创新潜力铺垫通衢大道。
从笔者阅读过的关于西方学者和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中,笔者可以作出下面的初步综合判断:以知识的性质作为标准,客观知识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即将过去,应用意会知识主宰未来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知识观的变化,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通识”将代替“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和促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普及和应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医药知识通过再认识的转化,将全面实现价值再现。由此我们看到,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战略路径已经清晰。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执行的中医药知识创新路线实际上是按照将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路径开展的,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分析和“重建”。从实践结果来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缺陷”,人们并没有通过这条路径取得根本性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反而产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困惑。
实际上,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是以宇宙创生的规律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对其加以阐释、摹拟和利用的,属于意会知识。 而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贯通,外在工具只能是辅助性的,也只能是工具。在达到工具的极限之后,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突破极限而获得新认识,这个创新过程既是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在更基础的意义上也说明明晰知识实际上决定于意会知识。因此,对意会知识的认识、教育和应用是把握知识创新规律的关键,而对中医药知识体系来说,这个原理即是本体知识的显现,通过意会而获得关于整体的知识。
中医药知识的特殊之处在于处处和时时不离整体,并一直保持整体知识的性质,其创新路径就是以意会知识为对象的整体创新。这条创新路径与单纯追求明晰化的创新不同,它以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为特征和特色,知识的进步依然离不开整体原理。这是中医药知识最为令人不可捉摸的地方,也是其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客观化知识泾渭分明的地方。一般来说,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达到整体的境界之后使知识向外在化的方向发展,而中医药知识创新则相反,一直是整体的自我保持和自我区别,从而产生了中医药这个庞大的整体知识体系。由于这个体系具有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它是有选择地吸收其它不同门类的知识进入其中,并不绝对排斥外来知识。不过这个选择吸收的过程表现为明晰知识意会化的过程,不经过这个过程,吸收工作就无法完成。但是,一旦缺少这种创新机制,所谓“开放创新”只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多年来中医药知识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当前,关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只是停留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人们注重的是一般关于“悟性”和“灵感”思维的特征,尚没有从明晰化的旧习惯中解放出来,并导致了倾向于否定中医药创新的偏弊。旧的习惯不改变,中医药理论创新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就难以实施。相反,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之意会性质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从而根本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六名”战略,在“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的培育和建设中,“名医”战略处于核心地位。考察历代名医的成长规律,对意会知识的把握和领会是基础。当前全球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为中医药现代化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借助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我们就能够正确处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让中医药精神和形象得到真实和没有“缺陷”的表现。
2 中国学派的崛起
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黄帝内经》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以哲学思维建构基础理论并容纳百科知识的范例。所谓其中的哲学思维,我们可以表述为以对整体的认识为特征。在这个思维的基础上,《黄帝内经》积极吸收当时学术的成果,包括道家思想、天道规律、阴阳学说、气象、物候、地理等,与长期积累形成的医学经验相结合而成为中医学的原典。以现代学术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学,人们经常抱怨中医学不进步,多少年都是守着原典不肯丢,所以要硬性地与原典割裂,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医药不能离开原典的原因,因此也就做不到对症下药,至今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其现代化。
荀子在分析当时各个学术流派时曾经指出各家的通病:“蔽于一曲而黯于大理”,即家家皆有局限,不能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所以要“解蔽”。现在看来,荀子的论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当前主流知识界的最大弊端在于“知识缺陷”,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皆普遍存在,也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缺陷。针对这个缺陷,中医药的现代化已经转变了方向和意义,其自身的现代发展成为克服“知识缺陷”的一种资源。这样一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通学”,已经具备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功能,从而使中医药作为知识基础,具有促进全球性知识创新的意义。
虽然这个目标显得非常遥远,但是我们看到,从理论上来看,中医药在科技、文化、经济、卫生、教育、社会等领域已经具备未来学科发展与融合的基础,通过未来社会的知识转型,这个目标将越来越近。问题在于,虽然中医药作为医学的中国学派应当没有疑义,如果我们推而广之,认为这将标志着中国文化医学时代的来临,那么这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质疑。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我们在此不再深究,留待以后讨论。这里只是通过一个现象来说明,即中国的现代发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创新,即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机遇期,对于机遇的表述各个不同,在此也不一一举述。我们看到学术界对中国科技、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等学派的期待已经很久,而这一切都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相联系。因此,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将是其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中医药的自主创新也必将引发学科群的创新,从而为中国的自主发展增添动力。从长远来看,中国学派的崛起将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最大效应,而中国意识的增强也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时代机遇。
3 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2006年,科技部启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笔者在参加有关筹备工作的过程中,感到要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真正把握中医药的发展机遇,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理论潜力,按照“大科学工程”的组织原则,设计出能够惠及人人健康的大型研究计划和推广计划,因此就萌发了构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想法。这个想法的提出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克林顿政府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启发,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领会。而综合起来看,这个想法仍然是中医药思想的战略显现。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学术讨论会,就我国中医药现状、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方向、中医药发展目标等问题以及造成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作为会议主席之一的邓铁涛教授以“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他回顾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历史及中医发展的坎坷历程和取得的许多成果,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出今后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和策略。随后,邓老又提出以中医药思想为指导发展我国健康产业,建立大保健园的建议,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使人在感慨之余看到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乐观前景。 基于邓老的卓识,在这篇报告的结尾,希望能够尽量表述清楚隐约可见的战略发展前景,以便为确立国家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提供可能的基础路径。
在当前我国的知识语境中,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成为主流。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笔者深切感到在最本来的意义上,中医药在理论上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西方依然整体上处于强势的大环境下,援外虽然说必要,但是要真正认识和讲清楚中医药的性质,仍然需要进入自己的理论语境。本篇报告之所以以知识论作为基础,是因为依照波兰尼的知识学说,借助于明晰知识难以进入意会知识的语境,而作为意会知识,对中医药知识的把握仍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其为意会知识这个阶段,必须通过切身体会才能够跨越知识本身的障碍,进入对本体知识的应用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实际上是对精神的意会,不通过精神本身,人们不可能达到对整体或本体的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当代科学在精神面前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而中医药恰恰相反,在精神世界里极其成熟和优裕。能否理解中医药知识的这种性质是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的第一步。
我们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考察,认为建设以健康为基础的社会是发挥中医药知识潜力的基础路径。作为知识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健康社会也是“另一个世界和社会”,通过价值转型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本来知识社会已经是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超越,而健康社会对知识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对知识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中医药知识的优越之处是一方面弥补了明晰知识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保证了人人平等参与的机制,从而为促进知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和机制的基础,也为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虽然在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抑制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中医药的根基仍在,一旦觉悟到中医药在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保障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然将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统一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统一,我们需要设计出促进统一的方案和路径,而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则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下力气解决人民的基础医疗保障问题,从目前的设想来看,我国还是停留在初级保健方面,对全民健康的高水平保障机制尚没有研究。在理论上,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同样没有解决。责任同时也是机遇,这是中国的历史机遇。
表述这个机遇的最好方式是竞争方式的变化和转型。我们看到,竞争的最后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因。由于知识的内源性缺陷,西方知识界在健康方面正逐渐接近中医药的理论语境,但受自身历史的制约,这种接近将是无止境的,除非其彻底实现知识转型,达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样一来,西方国家在发现自身传统的同时将重新看待中国的传统,而中国的首先觉醒将对未来的全球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主导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非不可能。可以想象,这个主导仍然是“协和万邦”式的主导,其在理论模式上与中医学的“心主神明”理论是一致的。而作为基础和表现之一是中国应当负担起对世界健康的责任,并在更基础的层面上首先使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健康保障。我们只有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理论、经验和技术与世界共享。
通过《迈向知识社会》,我们看到了信息社会的成功及其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知识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源的“有限共享”造成的,而要突破这一制约,在理论上应当实现真正的“无限共享”。多年来,我们在研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时很少看到它的社会学意义,因此无法做到中医药知识的社会共享。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特别狭隘的话,可以认为不是人人自己不能先天享有,而是后天获得性的知识在阻碍先天能力的发挥。《易经·系辞》认为“不疾而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因此,我们提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设想,就是要人们自觉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实现健康的个性化。只有个性化的发挥,才能做到“无限共享”。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是协调解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等诸多矛盾的现实途径,也是中医药对促进中国发展的基础性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而构建“全球健康高速公路”,为中国的跨越发展铺垫实质性的路径。在理论上我们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只是战略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个“知识”的过程。《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言,这句话具有根本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津培.发挥中医药优势 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EB].http://www.zg.org.cn/czyz/2006-03/21/content_6525052.htm,2006 04 04.
[2] 邓铁涛.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J]. 天津中医药,2004,(21)3:177 181.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路径;原始创新;中国学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1 知识创新的两条路径
通过对中医药的知识性质、自主转型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即从知识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医药在思想、方法、效用、价值等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而且其本身就是知识社会和未来健康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式构成要素”,是建设“知识共享”和“健康共享”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从基础着手来规划战略发展,将为发挥中医药的创新潜力铺垫通衢大道。
从笔者阅读过的关于西方学者和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中,笔者可以作出下面的初步综合判断:以知识的性质作为标准,客观知识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即将过去,应用意会知识主宰未来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知识观的变化,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通识”将代替“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和促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普及和应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医药知识通过再认识的转化,将全面实现价值再现。由此我们看到,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战略路径已经清晰。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执行的中医药知识创新路线实际上是按照将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路径开展的,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分析和“重建”。从实践结果来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缺陷”,人们并没有通过这条路径取得根本性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反而产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困惑。
实际上,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是以宇宙创生的规律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对其加以阐释、摹拟和利用的,属于意会知识。 而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贯通,外在工具只能是辅助性的,也只能是工具。在达到工具的极限之后,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突破极限而获得新认识,这个创新过程既是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在更基础的意义上也说明明晰知识实际上决定于意会知识。因此,对意会知识的认识、教育和应用是把握知识创新规律的关键,而对中医药知识体系来说,这个原理即是本体知识的显现,通过意会而获得关于整体的知识。
中医药知识的特殊之处在于处处和时时不离整体,并一直保持整体知识的性质,其创新路径就是以意会知识为对象的整体创新。这条创新路径与单纯追求明晰化的创新不同,它以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为特征和特色,知识的进步依然离不开整体原理。这是中医药知识最为令人不可捉摸的地方,也是其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客观化知识泾渭分明的地方。一般来说,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达到整体的境界之后使知识向外在化的方向发展,而中医药知识创新则相反,一直是整体的自我保持和自我区别,从而产生了中医药这个庞大的整体知识体系。由于这个体系具有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它是有选择地吸收其它不同门类的知识进入其中,并不绝对排斥外来知识。不过这个选择吸收的过程表现为明晰知识意会化的过程,不经过这个过程,吸收工作就无法完成。但是,一旦缺少这种创新机制,所谓“开放创新”只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多年来中医药知识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当前,关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只是停留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人们注重的是一般关于“悟性”和“灵感”思维的特征,尚没有从明晰化的旧习惯中解放出来,并导致了倾向于否定中医药创新的偏弊。旧的习惯不改变,中医药理论创新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就难以实施。相反,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之意会性质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从而根本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六名”战略,在“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的培育和建设中,“名医”战略处于核心地位。考察历代名医的成长规律,对意会知识的把握和领会是基础。当前全球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为中医药现代化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借助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我们就能够正确处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让中医药精神和形象得到真实和没有“缺陷”的表现。
2 中国学派的崛起
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黄帝内经》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以哲学思维建构基础理论并容纳百科知识的范例。所谓其中的哲学思维,我们可以表述为以对整体的认识为特征。在这个思维的基础上,《黄帝内经》积极吸收当时学术的成果,包括道家思想、天道规律、阴阳学说、气象、物候、地理等,与长期积累形成的医学经验相结合而成为中医学的原典。以现代学术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学,人们经常抱怨中医学不进步,多少年都是守着原典不肯丢,所以要硬性地与原典割裂,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医药不能离开原典的原因,因此也就做不到对症下药,至今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其现代化。
荀子在分析当时各个学术流派时曾经指出各家的通病:“蔽于一曲而黯于大理”,即家家皆有局限,不能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所以要“解蔽”。现在看来,荀子的论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当前主流知识界的最大弊端在于“知识缺陷”,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皆普遍存在,也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缺陷。针对这个缺陷,中医药的现代化已经转变了方向和意义,其自身的现代发展成为克服“知识缺陷”的一种资源。这样一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通学”,已经具备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功能,从而使中医药作为知识基础,具有促进全球性知识创新的意义。
虽然这个目标显得非常遥远,但是我们看到,从理论上来看,中医药在科技、文化、经济、卫生、教育、社会等领域已经具备未来学科发展与融合的基础,通过未来社会的知识转型,这个目标将越来越近。问题在于,虽然中医药作为医学的中国学派应当没有疑义,如果我们推而广之,认为这将标志着中国文化医学时代的来临,那么这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质疑。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我们在此不再深究,留待以后讨论。这里只是通过一个现象来说明,即中国的现代发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创新,即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机遇期,对于机遇的表述各个不同,在此也不一一举述。我们看到学术界对中国科技、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等学派的期待已经很久,而这一切都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相联系。因此,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将是其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中医药的自主创新也必将引发学科群的创新,从而为中国的自主发展增添动力。从长远来看,中国学派的崛起将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最大效应,而中国意识的增强也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时代机遇。
3 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2006年,科技部启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笔者在参加有关筹备工作的过程中,感到要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真正把握中医药的发展机遇,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理论潜力,按照“大科学工程”的组织原则,设计出能够惠及人人健康的大型研究计划和推广计划,因此就萌发了构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想法。这个想法的提出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克林顿政府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启发,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领会。而综合起来看,这个想法仍然是中医药思想的战略显现。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学术讨论会,就我国中医药现状、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方向、中医药发展目标等问题以及造成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作为会议主席之一的邓铁涛教授以“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他回顾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历史及中医发展的坎坷历程和取得的许多成果,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出今后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和策略。随后,邓老又提出以中医药思想为指导发展我国健康产业,建立大保健园的建议,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使人在感慨之余看到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乐观前景。 基于邓老的卓识,在这篇报告的结尾,希望能够尽量表述清楚隐约可见的战略发展前景,以便为确立国家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提供可能的基础路径。
在当前我国的知识语境中,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成为主流。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笔者深切感到在最本来的意义上,中医药在理论上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西方依然整体上处于强势的大环境下,援外虽然说必要,但是要真正认识和讲清楚中医药的性质,仍然需要进入自己的理论语境。本篇报告之所以以知识论作为基础,是因为依照波兰尼的知识学说,借助于明晰知识难以进入意会知识的语境,而作为意会知识,对中医药知识的把握仍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其为意会知识这个阶段,必须通过切身体会才能够跨越知识本身的障碍,进入对本体知识的应用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实际上是对精神的意会,不通过精神本身,人们不可能达到对整体或本体的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当代科学在精神面前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而中医药恰恰相反,在精神世界里极其成熟和优裕。能否理解中医药知识的这种性质是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的第一步。
我们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考察,认为建设以健康为基础的社会是发挥中医药知识潜力的基础路径。作为知识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健康社会也是“另一个世界和社会”,通过价值转型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本来知识社会已经是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超越,而健康社会对知识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对知识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中医药知识的优越之处是一方面弥补了明晰知识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保证了人人平等参与的机制,从而为促进知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和机制的基础,也为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虽然在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抑制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中医药的根基仍在,一旦觉悟到中医药在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保障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然将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统一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统一,我们需要设计出促进统一的方案和路径,而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则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下力气解决人民的基础医疗保障问题,从目前的设想来看,我国还是停留在初级保健方面,对全民健康的高水平保障机制尚没有研究。在理论上,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同样没有解决。责任同时也是机遇,这是中国的历史机遇。
表述这个机遇的最好方式是竞争方式的变化和转型。我们看到,竞争的最后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因。由于知识的内源性缺陷,西方知识界在健康方面正逐渐接近中医药的理论语境,但受自身历史的制约,这种接近将是无止境的,除非其彻底实现知识转型,达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样一来,西方国家在发现自身传统的同时将重新看待中国的传统,而中国的首先觉醒将对未来的全球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主导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非不可能。可以想象,这个主导仍然是“协和万邦”式的主导,其在理论模式上与中医学的“心主神明”理论是一致的。而作为基础和表现之一是中国应当负担起对世界健康的责任,并在更基础的层面上首先使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健康保障。我们只有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理论、经验和技术与世界共享。
通过《迈向知识社会》,我们看到了信息社会的成功及其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知识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源的“有限共享”造成的,而要突破这一制约,在理论上应当实现真正的“无限共享”。多年来,我们在研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时很少看到它的社会学意义,因此无法做到中医药知识的社会共享。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特别狭隘的话,可以认为不是人人自己不能先天享有,而是后天获得性的知识在阻碍先天能力的发挥。《易经·系辞》认为“不疾而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因此,我们提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设想,就是要人们自觉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实现健康的个性化。只有个性化的发挥,才能做到“无限共享”。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是协调解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等诸多矛盾的现实途径,也是中医药对促进中国发展的基础性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而构建“全球健康高速公路”,为中国的跨越发展铺垫实质性的路径。在理论上我们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只是战略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个“知识”的过程。《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言,这句话具有根本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津培.发挥中医药优势 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EB].http://www.zg.org.cn/czyz/2006-03/21/content_6525052.htm,2006 04 04.
[2] 邓铁涛.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J]. 天津中医药,2004,(21)3:177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