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是要在學习过程中形成数学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关键。本文分析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教材,个人看法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一、 分析教材编排的特点,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年级数学的教材,《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体现了一个亮点,就是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编排。这样的集中编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教材中,提供了教学思路,清晰的解题线索,丰富的解题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本单元的三个例题各有侧重。让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推理的策略,然后从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归一的数学思想和归总的数学思想。
二、 紧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策略,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一) 阅读与理解
学生认真地阅读题目后,根据情境图的含义,从情境图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高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例9:“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时,加强画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先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一份表示6元一个的碗,妈妈买了6个碗,6个6是多少呢?然后让学生明白,钱的总数不变,所以第二条线段和第一条线段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条线段上边取一段表示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呢?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我们是如何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学生不需要画出规范的线段图,但要注意比例适当,能从图中清晰明了地看出数量关系,从而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分析与解答
在教学中,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
例如在教学例7:“三年一班有29人参观科技馆,每张门票8元,带250元买门票够吗?”时,重在教学分析推理的策略。情境导入之后,让学生理解题意,在计算不需要精确时,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将29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的值。这里给出了精确计算和估算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判断大估或者小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这里,把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来教学。
在教学例8时:“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通过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获得解题策略。在解题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列出综合算式。教材中呈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让学生明确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都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先求出单一量,再求出总量。理清了其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了。
(三) 回顾与反思
这个环节,既是对问题解决后的检验,又是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总结。教学中,要重视这一环节,让学生和同桌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例7的这一个环节,可用精确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估算是否正确,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精算的价值。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加深学生对各种计算方法的认识。然后再加强对比,归纳总结估算策略。在完成本例题和相应的习题教学后,可安排加法估算的题目,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虽然计算方法不同,但估算的策略是相同的。让学生在大量估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将数据往大估或往小估来进行推理判断。
三、 总结和概括方法,建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完成后,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加强“分析与解答”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关于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归一的问题,在练习中安排了求归一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完例8后,让学生自主练习:A. 玲玲骑自行车4小时行36千米。照这样计算,玲玲骑自行车行48千米要多少小时?
张叔叔家有15只鸡,装了5个鸡笼。照这样计算,18个鸡笼可以装多少只鸡?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明白要解决问题就要先找出中间问题,再求出最后的问题。在教学完例8和例9之后,分别出现了两种问题的数学模型,例题8是先求出单一的量,再求出总数中有几个这样的量,是求归一问题的类型模式;例题9是先求出总价,然后再总价除以单价等于数量。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更好地掌握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来探索一些数学方法,初步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之,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数学思想,提高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形成。
作者简介:
庄惠璇,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一、 分析教材编排的特点,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年级数学的教材,《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体现了一个亮点,就是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编排。这样的集中编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教材中,提供了教学思路,清晰的解题线索,丰富的解题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本单元的三个例题各有侧重。让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推理的策略,然后从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归一的数学思想和归总的数学思想。
二、 紧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策略,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一) 阅读与理解
学生认真地阅读题目后,根据情境图的含义,从情境图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高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例9:“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时,加强画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先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一份表示6元一个的碗,妈妈买了6个碗,6个6是多少呢?然后让学生明白,钱的总数不变,所以第二条线段和第一条线段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条线段上边取一段表示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呢?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我们是如何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学生不需要画出规范的线段图,但要注意比例适当,能从图中清晰明了地看出数量关系,从而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分析与解答
在教学中,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
例如在教学例7:“三年一班有29人参观科技馆,每张门票8元,带250元买门票够吗?”时,重在教学分析推理的策略。情境导入之后,让学生理解题意,在计算不需要精确时,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将29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的值。这里给出了精确计算和估算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判断大估或者小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这里,把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来教学。
在教学例8时:“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通过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获得解题策略。在解题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列出综合算式。教材中呈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让学生明确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都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先求出单一量,再求出总量。理清了其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了。
(三) 回顾与反思
这个环节,既是对问题解决后的检验,又是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总结。教学中,要重视这一环节,让学生和同桌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例7的这一个环节,可用精确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估算是否正确,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精算的价值。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加深学生对各种计算方法的认识。然后再加强对比,归纳总结估算策略。在完成本例题和相应的习题教学后,可安排加法估算的题目,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虽然计算方法不同,但估算的策略是相同的。让学生在大量估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将数据往大估或往小估来进行推理判断。
三、 总结和概括方法,建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完成后,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加强“分析与解答”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关于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归一的问题,在练习中安排了求归一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完例8后,让学生自主练习:A. 玲玲骑自行车4小时行36千米。照这样计算,玲玲骑自行车行48千米要多少小时?
张叔叔家有15只鸡,装了5个鸡笼。照这样计算,18个鸡笼可以装多少只鸡?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明白要解决问题就要先找出中间问题,再求出最后的问题。在教学完例8和例9之后,分别出现了两种问题的数学模型,例题8是先求出单一的量,再求出总数中有几个这样的量,是求归一问题的类型模式;例题9是先求出总价,然后再总价除以单价等于数量。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更好地掌握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来探索一些数学方法,初步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之,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数学思想,提高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形成。
作者简介:
庄惠璇,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