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但是因为时间﹑精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尽可能使用简略的词汇,用最少的词汇表达最大的信息量,因此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也以多种方式和类型呈现。本文主要是利用Zipf提出的“省力原则”来解释交际中使用的网络语言。
【关键词】:Zipf的省力原则;网络语言;类型 “我宣你”
一、引言
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是人们在使用和发展语言过程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在学术界,首先明确提出这一原则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f (1949)。他发现“语言中的短词很明显地比长词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对最省力和最费力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只有这两种力量协调并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和“省力”。省力原则的提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其中就有法国语言学家Andre Martinet,但他的措辞跟Zipf有点区别,他更喜欢用“经济原则”这个名称。他把“省力原则”跟“交际需要(the requirements of communication)”对应,认为它们是构成语言经济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言者需要传递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他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脑力、体力付出。(姜望琪,2005)同时,他又坚持认为,这并不等于说,任何语言都没有不经济的形式,没有冗余(redundancy)。相反,他认为冗余是语言交际的必要部分。“交际很少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某些人为、非人为的杂音会干扰听话人对连续语音单位的辨认;此外,人们常常不能专心听讲,因为他们对别人话语的注意力很少会大于对自己正在有意识、无意识地思考的东西。”(Martinet 1962:140)由此可见,所谓的省力原则指的是一种平衡量,即言者既要尽可能地减少交际中所需要付出的心力和体力,使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段,同时又要尽可能让听者正确领会他所要传递的信息。
二、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它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使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黄涛,2003)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语言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字母型
字体输入作为网络聊天最基本的形式,需要通过键盘或触屏将字符输送到对方显示屏上,打字速度肯定难于思维同步,也远非直接对话那样方便,故以简约高效的字母代替汉子就成为王敏聊天首选,它的内涵的丰富程度已经超过正规文字表达模式。例如:GG(哥哥)、JS(奸商)、MM(妹妹)、PP(漂亮);还有一些英文里经常用到的(目前书面语也逐渐口语化):u=you; ur=you are; r=are;还有英文缩写,这个在语言学上也比较常见,如BTW=By The Way;CU=see you; LOL=laugh out loud;GF=girlfriend;还有比较特殊的通过象形的方法创造的,比如OTZ orz=拜倒小人,这个也可以归到符号性中,但主要是英文字母做成的,和通过标点符号做成的符号有一定区别。
⑵音译型
其实这个在语言学上很常见,例如“伊妹儿”=e-mail; “瘟都死”=windows;“荡”=download,下载;因吹思婷=interesting;亦可賽艇=exciting;“我宣你”=我喜欢你;“你造吗”=你知道吗。
⑶数字型
数字型的网络语一般是谐音,例如886=拜拜了;6666=牛牛牛牛;23333=大笑,即笑得不能自已,满地打滚的意思,他是一个笑脸符号的编号;748(去死吧);987(就不去);55555(呜呜呜呜,表示痛苦不堪,几欲落泪);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⑷符号型
符号性的网络语多以简单符号表示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0.0”表示“惊讶”。这种符号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文字符号;∶-Ⅰ(表示吸烟一族); -D(开怀大笑);-P(吐了一下舌头)等等。
如今,还有一些网络语言十分流行,不断在微博、朋友圈、视频网站弹幕出现,甚至被制作成了聊天表情。例如:“我宣你”=我喜欢你;“你造吗”=你知道吗;“表酱紫”=不要这样子;“票圈”=朋友圈;“吃藕”=丑;“四不四洒”=是不是傻。还有一些网络上疯狂传阅的杭州非官方注音英文手册,其中一行是:Welcome to Hangzhou(欢迎您来杭州) 音译为:歪看木土杭州。
三、网络语言中的省力原则
趋利避害、趋简避繁本就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发明工具就是为了解放劳动力,而语言作为人们沟通语言的工具,也符合这一本性。于是省力原则就作为语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存在,影响着现今语言发展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方面面。而网络语言就是省力原则驱使的必然结果。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愿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方法。”因此,网络语言正是人们为了交流使用某些字母,数字和符号来表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与此同时,因为在网络交流中,需要人们快速输入,久而久之,人们倾向于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例如字符型的网络语,“我宣你”(我喜欢你),就是省力原则在语音学应用。 当然,很多人反对网络用词,他们认为这些用词违背了语言的基本規则,会使得人们表达混乱,比如“你造吗”这个例子中,“造”这个字本身没有“知道”这样的含义,在“表酱紫”这个例子中,三个字“表”“酱”和“紫”拆开来各自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跟“不要”“这样”没有任何关系。并且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网络语会影响汉语普通话的发展,不利于汉字的传播,听起来也十分别扭。但是,这些网络语言也有其意义。
首先,这些词符合“省力原则”这一基本规律,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能够快速的表达对话者的思想感情, 而且, 在网络生活中,这种网络语言能够通过键盘来输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像书面语中那样很正式的“写”出来而增加交流的时间,降低交流的效率。
其次,当我们在进行跨语言、跨语种的交流中,每个人各自去学习对方的方言或者语种来沟通是很费力的事情。例如在杭州G20峰会的场景下,像我们学习英语一样从音标开始讲起,学习拼读,这样的方式不可否认其沟通效率是极高的。因此音译的网络语言相对于那些零基础的、没有英语语言学习要求的普通市民而言,显然音译的网络语的中文记忆这种方式要省力得多。这样拼读方式也让不同方言的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沟通交流。
最后,这些网络语经常出现在微博、朋友圈、视频网站的弹幕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特定族群的身份认同。语言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社会文化为土壤,而社会则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也就是说语言是对社会的反映,这些网络语言都是对于流行文化的一个折射。
“但是我们在理解以及使用省力原则的时候,不能走入极端,不能把省力原则简单化。”(李黎,2011)“省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说话”、“少用词语”。“经济”、“省力”本身不是交流的目的,而只是交流的手段而已;否则,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应该是最经济、最省力的,但是,这样做的效果也不会达到。我们所谓的“经济”、“省力”,正如上文所说,只是一个平均量,只是指相对于取得的效果而言,付出的代价比较小而已。一方面,说话人需要传递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他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脑力与体力方面的支出。“取得效果”才是交际的真正目的,“经济”、“省力”不能以放弃这个目的为代价。
四、结语
省力原则贯穿于整个网络语使用的始终,有了它的知道,人们的交流更加快捷,效率更高。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网络语。网络语言的存在使语言的使用变得“经济”、“省力”。Zipf的省力原则说明“省力”体现的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平衡和默契,需要从对话双方考虑。当然,在使用“省力原则”的同时,不能走入极端,否则会滥用“省力原则”,达不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Zipf,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
[2]Martinet,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3]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4]李黎.基于省力原则的网络语言研究 [J],文教资料,2011,(1)
[5]姜望琪.Zipf 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 2005,( 1): 87-95.
【关键词】:Zipf的省力原则;网络语言;类型 “我宣你”
一、引言
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是人们在使用和发展语言过程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在学术界,首先明确提出这一原则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f (1949)。他发现“语言中的短词很明显地比长词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对最省力和最费力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只有这两种力量协调并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和“省力”。省力原则的提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其中就有法国语言学家Andre Martinet,但他的措辞跟Zipf有点区别,他更喜欢用“经济原则”这个名称。他把“省力原则”跟“交际需要(the requirements of communication)”对应,认为它们是构成语言经济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言者需要传递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他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脑力、体力付出。(姜望琪,2005)同时,他又坚持认为,这并不等于说,任何语言都没有不经济的形式,没有冗余(redundancy)。相反,他认为冗余是语言交际的必要部分。“交际很少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某些人为、非人为的杂音会干扰听话人对连续语音单位的辨认;此外,人们常常不能专心听讲,因为他们对别人话语的注意力很少会大于对自己正在有意识、无意识地思考的东西。”(Martinet 1962:140)由此可见,所谓的省力原则指的是一种平衡量,即言者既要尽可能地减少交际中所需要付出的心力和体力,使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段,同时又要尽可能让听者正确领会他所要传递的信息。
二、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它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使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黄涛,2003)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语言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字母型
字体输入作为网络聊天最基本的形式,需要通过键盘或触屏将字符输送到对方显示屏上,打字速度肯定难于思维同步,也远非直接对话那样方便,故以简约高效的字母代替汉子就成为王敏聊天首选,它的内涵的丰富程度已经超过正规文字表达模式。例如:GG(哥哥)、JS(奸商)、MM(妹妹)、PP(漂亮);还有一些英文里经常用到的(目前书面语也逐渐口语化):u=you; ur=you are; r=are;还有英文缩写,这个在语言学上也比较常见,如BTW=By The Way;CU=see you; LOL=laugh out loud;GF=girlfriend;还有比较特殊的通过象形的方法创造的,比如OTZ orz=拜倒小人,这个也可以归到符号性中,但主要是英文字母做成的,和通过标点符号做成的符号有一定区别。
⑵音译型
其实这个在语言学上很常见,例如“伊妹儿”=e-mail; “瘟都死”=windows;“荡”=download,下载;因吹思婷=interesting;亦可賽艇=exciting;“我宣你”=我喜欢你;“你造吗”=你知道吗。
⑶数字型
数字型的网络语一般是谐音,例如886=拜拜了;6666=牛牛牛牛;23333=大笑,即笑得不能自已,满地打滚的意思,他是一个笑脸符号的编号;748(去死吧);987(就不去);55555(呜呜呜呜,表示痛苦不堪,几欲落泪);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⑷符号型
符号性的网络语多以简单符号表示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0.0”表示“惊讶”。这种符号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文字符号;∶-Ⅰ(表示吸烟一族); -D(开怀大笑);-P(吐了一下舌头)等等。
如今,还有一些网络语言十分流行,不断在微博、朋友圈、视频网站弹幕出现,甚至被制作成了聊天表情。例如:“我宣你”=我喜欢你;“你造吗”=你知道吗;“表酱紫”=不要这样子;“票圈”=朋友圈;“吃藕”=丑;“四不四洒”=是不是傻。还有一些网络上疯狂传阅的杭州非官方注音英文手册,其中一行是:Welcome to Hangzhou(欢迎您来杭州) 音译为:歪看木土杭州。
三、网络语言中的省力原则
趋利避害、趋简避繁本就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发明工具就是为了解放劳动力,而语言作为人们沟通语言的工具,也符合这一本性。于是省力原则就作为语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存在,影响着现今语言发展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方面面。而网络语言就是省力原则驱使的必然结果。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愿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方法。”因此,网络语言正是人们为了交流使用某些字母,数字和符号来表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与此同时,因为在网络交流中,需要人们快速输入,久而久之,人们倾向于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例如字符型的网络语,“我宣你”(我喜欢你),就是省力原则在语音学应用。 当然,很多人反对网络用词,他们认为这些用词违背了语言的基本規则,会使得人们表达混乱,比如“你造吗”这个例子中,“造”这个字本身没有“知道”这样的含义,在“表酱紫”这个例子中,三个字“表”“酱”和“紫”拆开来各自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跟“不要”“这样”没有任何关系。并且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网络语会影响汉语普通话的发展,不利于汉字的传播,听起来也十分别扭。但是,这些网络语言也有其意义。
首先,这些词符合“省力原则”这一基本规律,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能够快速的表达对话者的思想感情, 而且, 在网络生活中,这种网络语言能够通过键盘来输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像书面语中那样很正式的“写”出来而增加交流的时间,降低交流的效率。
其次,当我们在进行跨语言、跨语种的交流中,每个人各自去学习对方的方言或者语种来沟通是很费力的事情。例如在杭州G20峰会的场景下,像我们学习英语一样从音标开始讲起,学习拼读,这样的方式不可否认其沟通效率是极高的。因此音译的网络语言相对于那些零基础的、没有英语语言学习要求的普通市民而言,显然音译的网络语的中文记忆这种方式要省力得多。这样拼读方式也让不同方言的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沟通交流。
最后,这些网络语经常出现在微博、朋友圈、视频网站的弹幕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特定族群的身份认同。语言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社会文化为土壤,而社会则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也就是说语言是对社会的反映,这些网络语言都是对于流行文化的一个折射。
“但是我们在理解以及使用省力原则的时候,不能走入极端,不能把省力原则简单化。”(李黎,2011)“省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说话”、“少用词语”。“经济”、“省力”本身不是交流的目的,而只是交流的手段而已;否则,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应该是最经济、最省力的,但是,这样做的效果也不会达到。我们所谓的“经济”、“省力”,正如上文所说,只是一个平均量,只是指相对于取得的效果而言,付出的代价比较小而已。一方面,说话人需要传递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他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脑力与体力方面的支出。“取得效果”才是交际的真正目的,“经济”、“省力”不能以放弃这个目的为代价。
四、结语
省力原则贯穿于整个网络语使用的始终,有了它的知道,人们的交流更加快捷,效率更高。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网络语。网络语言的存在使语言的使用变得“经济”、“省力”。Zipf的省力原则说明“省力”体现的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平衡和默契,需要从对话双方考虑。当然,在使用“省力原则”的同时,不能走入极端,否则会滥用“省力原则”,达不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Zipf,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
[2]Martinet,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3]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4]李黎.基于省力原则的网络语言研究 [J],文教资料,2011,(1)
[5]姜望琪.Zipf 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 2005,( 1): 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