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颜色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q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我在一所乡村小学的学前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个美术活动中,老师让每一个幼儿画一只“美丽的手”,方法是先把一只手压在白纸上描出轮廓,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装饰。很快,许多幼儿画出了各式各样并且五颜六色的手,有的还让老师帮助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老师纷纷表扬他们画得漂亮、富有想象力。但老师发现,小丽画的手与众不同:这是一只黑色的右手,从手指到手掌都被涂上了黑乎乎的颜色,与其他色彩缤纷的手相比,小丽画的手就像“丑小鸭”一样“难看”。老师问小丽:“你觉得你画的这只手美丽吗?”小丽点点头。老师很诧异:“别的小朋友画的都是彩色的手,你怎么画的是一只黑乎乎的手呀?”小丽说:“我画的也是彩色的手。”老师仔细地看了看小丽的画,终于发现小丽是在这只“手”上一遍又一遍地涂抹各种颜色,最后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了黑色。
  我们常常以为儿童的心灵必须绮丽,儿童眼中的美丽必定色彩斑斓,于是,那些色彩缤纷的并非写实的“手”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小丽这只其实也属于非写实的“黑手”却让老师不入眼了。这说明成人往往会下意识地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每一个儿童心中的“美”——这既是一个主观的标准,也是一个排他的标准,它忽视了儿童的审美情趣不同于成人、不同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审美情趣的特点。谁能说小丽的画不是色彩斑斓的呢?谁能说小丽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想象呢?这里,成人在不经意间用自己对想象力的理解替代了每个儿童独特的想象方式,这其实或多或少反映出成人在看待儿童时仍然摆脱不了以自己一厢情愿的方式建构脸谱化的儿童形象。
  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这样的故事似乎仍在某些教育现场一遍又一遍地以不同的变式重复着——成人总是试图用自己想象出来的儿童世界僭越真实的童年。然而,教育者面对的永远是个性各异、非典型的真实儿童。儿童不会、也没有必要按照成人眼中的“小孩子的样子”成长,他们有权利为自己的童年选择喜欢的颜色,他们就是千千万万个小丽。
  在又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在像以往那样为孩子呈上一件件精美的礼物或组织一个个热热闹闹的活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次冷静地反思关乎尊重儿童的话题。
  不可否认,教育改革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并努力实践着对儿童的“尊重”,不可否认,小丽的老师是真心地想要尊重孩子的,但这里必须重申的是,“接纳真实”是尊重的前提,抑或说“认可”首先就是一种尊重。需要我们接纳、认可的一定是那个天下无双的真实的孩子!也许他顽皮、反应慢、爱哭闹、体质差、会画一只看上去不很美的手,但那就是真实的他——一个有血有肉、有尊严的孩子,而不是成人意念中的儿童。尊重儿童,意味着认可他这样那样的缺憾,意味着认可他不选择教师规定的“必须……”“应当……”,意味着认可他的失误和错误……
  一位极富反思意识的园长曾对我感叹: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拿出一个优秀的集体教学活动对教师来说已不是难事,但要指导好一个个自主的游戏活动、利用好一个个生成的教育情境,教师往往感到有些困难。我想,这肯定不是个别园长的感叹,游戏也好,生成课程也罢,儿童在其中更自主、更真实、更拥有多种发展的可能,但教师为何会感到困难呢?这位园长的感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者对低控制的、开放的、不可预测的情境的担忧——如果孩子的兴趣偏离教师预设的目标怎么办?如果他们不喜欢玩教师投放的材料怎么办?如果他们的回答超出教师心中的答案怎么办……这些担忧往往源于儿童产生了出乎我们预料的行为,往往源于我们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与我们想象不那么一致的儿童世界,更可能源于我们固执的“控制”儿童的想法——我们害怕自己的控制力在儿童的世界里失重。
  至此,整个论述又回到了原点——成人是那么地想尊重儿童,却不得法。要想心贴心般地认识、了解、平视儿童,成人必须暂时忘却自己,必须虔诚、耐心地欣赏每一个儿童真实的颜色……
其他文献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千百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标要求,对于新津县这样一个西部地区的小县城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津学前教育的过去    新津县是成都市下辖的人口小县、资源小县,有11个镇和1个乡,人口30.48万。在对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标准化建设前,共有幼儿园39所
这里所说的个别化教研是指为解决教师个别化问题而开展的教研方式,是教师个人基于实践中的问题和自身需要而主动发起(组织)的、有同伴或管理者参与的教研活动。它最初具有自发性,但在过程中会得到管理者的关注、支持和促进。  在我园每年的教研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一直以来教师都有这样的需求,即希望经常得到管理者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这一调查结果至少传递了两个信息,即教师渴望交流,教师需要个别化的专业支持和引导。要
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三只小猪”时,孩子们因为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主动提出要开展表演活动。面对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我准备借机鼓励孩子大胆创编或拓展故事情节。我先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虽然三只小猪赶走了大灰狼,但大灰狼以后可能还会来,到时候三只小猪该想什么办法继续战胜他呢?你们来帮小猪想想办法吧。”面对这个问题,孩子们非常热烈地讨论开了,有的说:“在小猪家附近挖一个陷阱,里面铺满钉子,大灰狼再来的时候
编者按:2009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率领她的团队开始了对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與发展的研究。本刊曾在2011年第12期以专辑的形式介绍了他们帮助教师运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和促进小班儿童数学学习和发展的研究成果。本期,我们继续以专辑的形式介绍他们自2010年上半年以来对运用学习故事评价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和促进中班儿童数学学习和发展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学习
注重关键经验的梳理和提升  陈贺芳    原方案在设计上有许多亮点值得学习。1目标表述具体,核心目标突出,符合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2材料的选择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提供的材料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利于幼儿操作(如布片四周打孔),二是适用于连接并有多种连接方法,三是连接后可做出造型丰富、美观的作品。3让幼儿带着明确的任务探索同种材料的不同连接方法,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
从活动目标的设置考察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因此,在考察和评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时,是不可能不涉及教学活动目标的。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反映了该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和性质,也表明了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因子,该教学活动在该课程中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在讨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时,如果涉及教学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国十条”)的颁布,吹来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春风。一时间,学前教育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今年两会期间,学前教育问题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请她谈谈她在今年“两会”
编者按: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幼儿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2010年4月,上海市2009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正式启动。在总项目组的带领下,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团队从实际需求出发。聚焦幼儿园课程规划、实施、评价及管理等方面问题,探索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及其提升策略与路径。该项目历经三年行动研究,于2013年4月完成阶段
澜澜乖巧懂事,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在幼儿园里是人人皆知的“好孩子”。但那天的事情着实让我震惊不小。  美术活动时,孩子们正埋头绘画。我一抬头,看到澜澜也在看我,见我看她,她马上低下头,一只手从同桌文文那边收了回来。我来到他们身旁,只见两人都在画画,只是澜澜的表情有些紧张。离园时,我单独问文文,文文支吾着说:“澜澜不让我们说。”我更奇怪了。在我保证不告诉澜澜后,文文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先前在澜
我园曾经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落实状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在口头上都能说“必须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但是在行为上却并不一致。有的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己认为幼儿会感兴趣去选择故事;有的教师较多地考虑“我希望让幼儿从故事中发现什么”,而没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有的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把教学活动设计得新颖、生动,而较少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等等。这就表明,我园教师既没有真正理解“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