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范雨素,感谢那些心怀文学的人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55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正如她所说,当育儿嫂很忙,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文学可谓“精神欲望的满足”。其实,还有更多普通人,也同样以文学为栖身之所:在湖北乡间的田埂与小院之间,诗人余秀华写下自己浓烈的情感;在广东城镇的厂房与流水线之间,《我的诗篇》记录下劳动者“骨头里的江河”……他们通过文学感受个人状态、反省生活意义、思考社会问题,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
  当今时代,文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兴趣,快速消费让功利取代了痴迷,无用之事、无事之人难有容身之地。生活愈发同质同构,社会也难免变得扁平。有人说,相比过去,我们身边少了些“奇人”:菜场摆摊的农妇们,张口能进行八音合唱;乡村小學的教师,深研魏晋南北朝史,这样大隐于市的传奇,已经鲜少能见。举目尽是水泥钢铁的丛林,青春消磨在拥挤的地铁,隔成小间的办公桌、高低起伏的股指线,拿起手机看同样的故事、躺在沙发上做同样的梦。
  然而,这些“民间语文”的创造者,却未尝不是我们身边的异质之人。写得好或者不好,可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育儿嫂以自己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即便在飞机轰鸣而过的出租房里,也还能找到不同寻常的人、遇到不同寻常的事。她提供的与其说是文学,是真挚带来的感动,不如说是文学印于书本、行于网络之外的鲜活形态,是生命与社会仍然存在无限可能性的惊奇。可以说,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在更大层面上,这些心怀文学的人们,也让人思考科技蒸蒸日上之时,人文精神回归与重塑的问题。总有人惊呼奇点将至,比如,人工智能给人的主体性带来冲击——在围棋这样充满精神性的游戏中,人类最杰出的头脑也可能败下阵来。然而,海滩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当我们歌而叹、咏而思之时,未尝不是在以独一无二的诉说,定义着自己也定义着整体意义上的人类。我们的身体、行为,社会的伦理、精神,都可能因为科技而改变,但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却难以替代,这种丰富的异质性,可谓不易的人文之基。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但也正是这样的有限性,标注了人独特的存在。所谓文学,说得玄一点,就是有限向着无限的眺望,就是短暂在聆听永恒。这样的眺望与聆听,构成了对意义的追求,也构成意义本身。科技与商业,是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而文学和艺术,则是人文精神的理想样本。保留对于文学的热爱,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或许也就保留与创造了人文精神在这个时代转译的可能。
  是的,因为好看,《我是范雨素》一文展现出文字表达、文学书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与力量。但我们却不能因为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从农民工子女就学到农民征地补偿,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就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本文原载2017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观点运用:热爱;眺望;粗粝的土壤里开出的梦想之花;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质朴的自由;平凡的感动;平等与尊严;不甘屈辱、抵御荒芜的人文精神;含辛茹苦;坚忍不拔;励志人生;怀有一颗阳光的心;每个人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其他文献
一向怕抽血,因为有过太多不愉快的经历——有时,缺乏经验的护士找不到静脉,一试再试;有时,性子鲁莽的护士插针太猛,引起剧痛。所以,每回要抽血,我便條件反射地精神紧绷。奇怪的是,眼前这一位护士,并没有以录音式的刻板声音嘱咐我握紧拳头,反而好似捡到宝般捧着我的手臂专注地看,好一会儿,才温柔地说:“现在,请您放松心情,为我握紧拳头,好吗?”拳头一握,不费吹灰之力,针头便轻松插进血管,没有任何挣扎与疼痛。 
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山路崎岖陡峭,悬崖峭壁不少。放绳工是黄山风景区环卫队伍中的一个特殊工种,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后,攀援在悬崖峭壁上拾捡垃圾,以此来给黄山“美容”。放绳工用于拾捡垃圾的绳子,每根有50米长,是专业的户外登山绳索。有些放绳工最多时一天下悬崖8次。可以说,这些垃圾是放绳工冒着生命危险捡回来的。很多游客称他们是悬崖上的“美容师”,还把他们的工作场景当成“风景”拍照。
卡尔维诺有言:“人生活在一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的世界里。”人生是一条没有现世回程的路,于是人们在繁复的斗争中逐渐趋同,而忘记了自己所想所愿是什么。  故有一言:“即使是人事潦草,也要做到唯愿此心无怨尤。”  曾对王世襄老先生在《锦灰堆》中描绘的虫鸣文化、鸽文化感到歆羡。老先生于纷乱物欲的时代中守得心之所向。所以,即使是生活变迁,我们也能在他的笔下看到:庭院内、簾帐中偶尔传来几声清越之音,白鸽应声扑楞
愛尔兰6岁女孩欧康诺从小就热爱天文知识,父亲每周都带她一起观看星象。这天课间,欧康诺在学校的电视上看见一则报道:国际天文联合会立下了行星的新定义,由于冥王星的质量不够大,其轨道又与海王星的轨道交叉,如果把冥王星当成行星的话,那么海王星就不能是行星了。于是,冥王星在被发现了76年之后,被归纳为矮行星,将从太阳系的名单中除去。  欧康诺无法接受冥王星被踢出行星之列。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写信给美国太空总署
进入晚年后,俞平伯开始反思自己在紅学研究中的某些观点。1978年,俞平伯在一篇随笔中写道:“红楼梦好像断纹琴,却有两种黑漆:一索隐,二考证。自传说是也,我深中其毒,又屡发为文章,推波助澜,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  文章的发表在红学界引起不小震动。朋友老孙跑来关切地说:“你是红学界的泰斗,外界并没有人向你施压,你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况且学者们一旦到了晚年,比以往更加注重包装自己,有些人
一种声音点亮了我。  密集的、起伏的声音,在四周细细地编织着,把我托起来。我的脚步因这些声音而愈加轻快明丽,翅膀扇动的声音把我从梦里拉回,是鸟儿!  清晨的露珠藏着一个四季,纤细的爪子一颤,露珠摇摇晃晃,被叶片的边缘卡住,挣扎着不愿掉落,麻雀的头迅速地转去、转回,玻璃珠儿就碎在了灰色的水泥地上。清脆的声音被一种静谧放大,迅速膨胀,在耳边像风铃一样敲响。鸟儿好像吓坏了,扑棱着翅膀逃走了,一副怪不好意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个人就像橡皮筋一样,需要不断地拉,在这个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张艺谋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宫崎骏《千与千寻》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李安  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陈凯歌  我觉得被格式化的现代人
世间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自身发展规律,观其形,可大致推出其发展形势。  当我们遇到一件陌生的事物时,首先就是观其形:看它长什么样子,在心里对它有一个大致的定位,然后再进行深入调查,推测它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当遇到不认识的人时,我们也是如此,先看他长得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再进行进一步认识。  然而,多数人想要非常清楚得知其势时,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而只有那些少数的人
素材小贴士  《活着》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他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最终仅剩下一头老牛和年老的他相伴。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通过死亡的重复,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中华图书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取那明媚的时光。于最美年华,为自己点赞。  喜欢双手跳跃在黑白键上的轻盈,喜爱陶醉于轻灵婉转的乐曲。暖阳映照下的琴音是曾经的梦想,今日的骄傲。  五音不全的我没有音乐天赋,却憧憬那美妙的琴声,向往那璀璨的舞台。面对周围那一片质疑,常常暗自握紧双拳,心中的声音在呐喊:“我可以做到!我会证明我自己!”  坐于琴前,笨拙的双手迫不及待地学着演奏家的样子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