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是训练思维的需要,也是发展智力的需要。建立数感、强化估算意识、教给估算的常用方法是培养小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建立数感 估算意识 估算能力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数(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之后检验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方法,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估算不仅应用于某些数字的运算、长度的测量,还应用于几何形状,物品的重量、体积,冷热程度,机器折旧,市场预测等方面。估算并不是近似计算,它是表示对人们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给出尽量接近的值或量。估算通常是要判断结果在哪个数或量的附近,或者确定一个范围。在小学阶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测。
具体到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经常遇到的估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大数目的粗略计算;对日常口算、笔算的验算;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一、建立数感——培养估算能力的基础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
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二、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就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灌输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和四则运算的进行,估算训练即可开始。在学过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黑板长3 ,数学课本的宽18 ;学过重量单位后,在实践基础上,会选用得当的单位名称填写:1只梨子250 ,1条大青鱼5 。又如“多位数的读写法”和“千米、吨的认识”的内容,除了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数学知识,同时不忘它们所蕴含的估算价值,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进行估算练习。
三、授之以渔——培养估算能力的关键
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真正了解其长短,大小和轻重等,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如1米大约多长,1平方米大约多大,1千克、1百克、50克大约多重等),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四则计算结果的规律。比如加法运算的和不小于任一加数,减法运算的差(或减数)不大于被减数;乘法运算中如有一个因数小于,则积小于另一个小于1的数(零除外),则商大于被减数;某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则商小于被除数等等。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主要是围绕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的,学会这四种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当然,这几种基本估算方法往往是交叉综合运用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1、大数目的粗略计算。 对于数目较大的计算,先求出精确数的近似数。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高位,然后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一般不求出精确的得数,只要求达到得数的高位数或与精确得数高位数相同或相近的数。取近似数时,可借助凑整的方法,如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
2、对日常笔算的验算。对日常笔算的验算方式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利用估算进行验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A、对大数目精确计算之后,可以利用上述大数目粗略计算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样可以较为简便地判别出错题。如23×47计算结果应在1000左右(20×50=1000)。
B、根据计算运算性质、意义进行估算验算。如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结果比这个数大;乘比1小的数,结果比这个数小。
3、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使用以下幾种估算方法较为便捷:A、可参照1个单位的量(如1厘米),来进行估算;B、可先估算出长度,然后运用公式来估算出面积、体积。如估长方体体积时,先估出长、宽、高各为多少,再计算;C、可利用就近的实物作为参照物。如观察身边的固定长度(1步长、1臂长、身高),观察生活实际中常见物品的量(一瓶矿泉水的容积,一瓶啤酒的容积、一桶饮料的容积、各种包装的牛奶容积)等。
四、结合口笔——培养估算能力的保证
具体训练中,不论是先估算后计算,还是先计算后用估算检验,都应如实记录估算与计算的结果,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出入,以不断改进估算技巧。也可给出若干计算结果错误的题目,让学生通过估算来判断正误;或者出成计算选择题,限时练习,效果也很好。
估算和估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
五、实践应用——培养估算能力的核心
估算习惯的养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标志之一是会自觉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估算训练的开始阶段,或许会影响一点教学进度或计算速度,但开头的“慢”正是为了不久之后的“快”和“好”。事实上,估算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待解题。估算得当,解题准确率高,即使出错,也能尽快发现并纠正。总之,估算的智力开发价值和应用价值十分重大。通过估算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估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表示人们对所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的程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计和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估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关键词】建立数感 估算意识 估算能力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数(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之后检验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方法,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估算不仅应用于某些数字的运算、长度的测量,还应用于几何形状,物品的重量、体积,冷热程度,机器折旧,市场预测等方面。估算并不是近似计算,它是表示对人们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给出尽量接近的值或量。估算通常是要判断结果在哪个数或量的附近,或者确定一个范围。在小学阶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测。
具体到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经常遇到的估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大数目的粗略计算;对日常口算、笔算的验算;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一、建立数感——培养估算能力的基础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
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二、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就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灌输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和四则运算的进行,估算训练即可开始。在学过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黑板长3 ,数学课本的宽18 ;学过重量单位后,在实践基础上,会选用得当的单位名称填写:1只梨子250 ,1条大青鱼5 。又如“多位数的读写法”和“千米、吨的认识”的内容,除了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数学知识,同时不忘它们所蕴含的估算价值,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进行估算练习。
三、授之以渔——培养估算能力的关键
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真正了解其长短,大小和轻重等,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如1米大约多长,1平方米大约多大,1千克、1百克、50克大约多重等),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四则计算结果的规律。比如加法运算的和不小于任一加数,减法运算的差(或减数)不大于被减数;乘法运算中如有一个因数小于,则积小于另一个小于1的数(零除外),则商大于被减数;某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则商小于被除数等等。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主要是围绕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的,学会这四种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当然,这几种基本估算方法往往是交叉综合运用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1、大数目的粗略计算。 对于数目较大的计算,先求出精确数的近似数。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高位,然后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一般不求出精确的得数,只要求达到得数的高位数或与精确得数高位数相同或相近的数。取近似数时,可借助凑整的方法,如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
2、对日常笔算的验算。对日常笔算的验算方式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利用估算进行验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A、对大数目精确计算之后,可以利用上述大数目粗略计算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样可以较为简便地判别出错题。如23×47计算结果应在1000左右(20×50=1000)。
B、根据计算运算性质、意义进行估算验算。如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结果比这个数大;乘比1小的数,结果比这个数小。
3、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使用以下幾种估算方法较为便捷:A、可参照1个单位的量(如1厘米),来进行估算;B、可先估算出长度,然后运用公式来估算出面积、体积。如估长方体体积时,先估出长、宽、高各为多少,再计算;C、可利用就近的实物作为参照物。如观察身边的固定长度(1步长、1臂长、身高),观察生活实际中常见物品的量(一瓶矿泉水的容积,一瓶啤酒的容积、一桶饮料的容积、各种包装的牛奶容积)等。
四、结合口笔——培养估算能力的保证
具体训练中,不论是先估算后计算,还是先计算后用估算检验,都应如实记录估算与计算的结果,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出入,以不断改进估算技巧。也可给出若干计算结果错误的题目,让学生通过估算来判断正误;或者出成计算选择题,限时练习,效果也很好。
估算和估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
五、实践应用——培养估算能力的核心
估算习惯的养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标志之一是会自觉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估算训练的开始阶段,或许会影响一点教学进度或计算速度,但开头的“慢”正是为了不久之后的“快”和“好”。事实上,估算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待解题。估算得当,解题准确率高,即使出错,也能尽快发现并纠正。总之,估算的智力开发价值和应用价值十分重大。通过估算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估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表示人们对所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的程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计和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估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