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声誉.合作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是否重要?这样的问题或许显得荒谬。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绝大部分法学家尤其是法律工具主义者看来,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们普遍低估非正式社会控制对实现社会秩序的作用。霍布斯可谓这种法律中心主义观念的典范,他宣称:由于人类竞争、猜疑及荣誉等易造成争斗的天性存在,缺乏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时将导致“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没有国家,人们将“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没有法律,人的生活将“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但美国的基诺维斯综合症则展示了现代社会对法律的过分依赖和沉湎,这种依赖使法律替代物(诸如自我帮助、逃避、协商、第三方的调解、忍让等)的运用越来越少,导致人们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不断退化甚至消失殆尽,完全依靠警方的做法已被证明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要弥合这种法律与生活的断裂则须减少法律本身,因此社会的非法律化可能是现代法制发展的一个方向。
  但人们完全可以质疑,在减少法律量之后社会能否通过非法律途径实现自身和谐?埃里克·A·波斯纳在《法律与社会规范》一书中通过对社会规范的分析阐明了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缓解人们的怀疑和怯懦。
  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当前一颇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是一些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却堂而皇之的将“工作经验”列为必备要件之一,于是乎莘莘学子被要求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弥补经验缺陷;却少有关于该现象成因的分析,企业为何不愿负担培训新员工的成本?波斯纳对此作了精辟分析:假设企业准备让新雇员接受6个月培训,随后的时间利用其技能为企业赢利。在培训期间,企业显然将承受一个只能在雇员工作期间得到弥补的净损失。而问题是,该工人可能会在培训恰好期满时离职,然后带着技能到另一个愿意支付更高工资(熟练工人可以要求的)的企业去。前一个企业则或者不得不另外以较高的工资雇佣一个已经培训过的工人,或者支付给现有的这位工人一个加价酬金,以使他不离开。两种选择不论采取哪一种,企业都会丧失其投资回报。故,企业不愿雇佣生手。
  上述例子中企业与生手之间无法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于是波斯纳得出结论:信任是非法律合作的必备要件。实际上,法律制度对信任同样依赖,以商业合同为例,通常情况下外界对于违约责任在何方并不清楚,于是违约方就可能在这种非对称信息(即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比他人有更多的信息。如果行为主体可以成功地隐瞒私人信息,也就可以规避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掩护下既逃避责任又不失却他人的信任。而法院对责任作出认定后,违约行为就成为公共信息,违约方若不执行法院判决,就将遭受失去交易伙伴信任的后果,这种威慑敦促其自觉履行判决。(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3年版)
  尽管从通俗现象出发,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问题复杂化,常识问题精致化”的努力,而是怀揣更大的“野心”,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社会控制体系,这就是“信号传递一一合作”模型。
  众所周知,背叛的人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损害。如果一个人坏了名声,人们未来就不会与他合作,他们未来就会更难找到工作,更难得到其他有益的东西。尤其在商品经济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后,个人很难再像鲁滨逊一样,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在荒岛上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在当代社会,一旦个人因为信誉危机而被社群排斥,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举步维艰。
  于是,自古中国就有一些高度凝练的成语,道破话语的力量——说某事或某人好是“有口皆碑”;说某事或某人不好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传统社会,人们之间的口头交流足以使个人信息广为人知,每个人的历史信息都存储在别人的脑海中。现代社会则逐步转化为匿名社会,居民流动性大,交易双方通常并不认识;尽管网络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平台,但识别信息真伪的成本也增加了。凡此种种,使得信任机制之重要性尤为突出。
  于是,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足够关心并对未来的收益做出充分估价的话(即波斯纳所称低贴现率者),那么他们现在就不敢欺诈。
  但仅仅不欺诈还不足以实现成为公认的“好人”之目标,人们还会为实现此目标作更高层次的努力。在作者看来,大量的社会、家庭、政治和商业行为都能够依据信号来理解,信号可以是任何费用高昂的行为,行为人通过这些需耗费成本的信号传递着自己是一个“合作者”的信息。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投入成本来建立自己的声誉,以帮助自己在未来的合作博弈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这样,波斯纳的理论模型就建构起来。
  但认识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于是波斯纳在本书的第二、三编中运用其理论模型对礼物赠与、慈善捐赠、利他主义、恋爱、婚姻、同性婚姻、耻辱刑、投票、尊敬/亵渎国旗、符号行为、种族歧视、民族主义、商业行为、损害赔偿、效率与分配正义、商品化的社会现象、个人自治权、法律对社群的影响、社群衰落等大量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以礼物赠与为例,作者指出现金资产和声誉是互补商品,人们根据需要会进行不同的得失互换交易:缺乏现金时会卖掉一些声誉以换取现金从而维持生存;而缺乏声誉时就会用现金购买声誉以加入合作关系。礼物赠与(纯粹利他的赠与除外)恰恰是人们把现金转化为声誉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礼物赠与易为人所见、成本高昂,是典型的信号。礼物之所以昂贵,因为人们不仅必须支付金钱或花费努力以获得作为礼物赠送的物品,还必须为了确定受赠人的爱好而做出努力或者投资金钱。这种成本使受赠人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好人”信号,信号通过话语不断传递,最终将为赠与人赢得声誉,并使其成为理想的合作者。
  建构一种理论模型并解析如此广泛的社会现象,足以让人诧异;并且这些分析还是如此富有穿透力和学术底蕴,波斯纳的才华着实让人艳羡。更重要的是,对在中国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以致被冠以“幼稚”之名的法学而言,波斯纳在方法论上无疑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些什么?怎么研究?这是中国法学应该反思的问题,从《法律与社会规范》一书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中国当前的法学研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相当一部分法学者以从技术角度具体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法律条文为己任。作为规则的“设计师”,他们往往容易迷失于法条主义之中,而忘记规则背后存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种种因素,轻视规则所面对的实践以及规则与实践的互动;他们大多沉醉于独立且自给自足的“法学乌托邦”,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缺乏沟通;并长期局限于规则制订、概念法学、宏大叙事和西方经验,而过于忽视司法实践和中国问题。
  研究法律,却绝对不应拘泥于法律。“天天和你在一起/却看不清你的模样/这是因为/我们靠得太近。”这首小诗折射了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种现象——距离太近将导致观察力的下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视界狭窄必然导致思维局限,以致成为安于现状的井底之蛙。而波斯纳则运用法律经济学进路将触角延伸至各种非正式法律的社会规范,通过规范与法律的对比进而从一个更佳的视角来考察法律,这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与视界的狭窄相联系的是目前法学研究中盛行的崇洋情结,外国怎样,中国就应怎样,这种文风甚至已达不加掩饰的程度。笔者并不反对西方经验,在中国缺乏法治传统的特定背景下,在我国法学研究有一个质的飞跃并足以自给自足前的特定时期内可以说“西法东渐”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但物极必反,我们绝不能忽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波斯纳恰是从真实生活中的生动现象人手,通过建构理论框架进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不能对转型中国存在的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恰如苏力教授在《道路通向城市》中所言:
  中国法律人首先必须真正扎根于我们这个时空。因为我们只能生活在这一时空,我们遇到的问题都必定来自这一时空,得出的答案回应的办法都必须是这一时空的资源可能支撑的……然而,这个宏观视野又决不能遮蔽了对具体中国问题的关心和考虑。中国社会的这些问题,仅仅依据中国现有的纯粹法学、法条主义的知识框架和传统无法应对,当代中国的法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对西方法治的简单复制和照搬,不是某些崇高的概念的制度化演绎。
  将目光投诸脚下这片热土,关注可贵现实,扩张研究视界,这或许才是《法律与社会规范》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法律与社会规范》,[美]埃里克·A·波斯纳著,沈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26.00元)
其他文献
1999年,世界上最重要的百科全书之一,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国际中文版”面世了。由徐惟诚先生担任总编辑的这部中文译本卷帙浩繁,共20卷,每卷约500页,共计约4350万字。作为一位曾经于北京大学获得中国传统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的奥地利人,我近年来从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的英文版和“国际
期刊
“文革”结束以后,1979到1989这思想解放的十年飞快地过去,这场“狂飚突进”式的运动给中国社会恢复和创造了许多活力因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物质享受极度饥渴的中国百姓一半是被放纵,一半是被驱使,进入到一个据说是大家都可以赚钱的社会。这个至今还在狂放奔涌却仍然去向未明的潮流,令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都猝不及防但又不容置疑。市场规律似乎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规律,仔细看看,它其实只是我们给社会贴上去的口号
期刊
为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的《美国最高法院》中译本写序,实乃愉快之至。尽管为该书增加了两章和一个结语,以便能让它涵盖1960年本书初版以后的内容,但是,我仍然把它视为麦克洛斯基的著述。这样做的部分目的,是表达我对这样一位真正杰出人物的敬意,在1960年代,他恰好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和博士论文的指导者。  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生于1916年。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他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所有的学者(还有法官)
期刊
《辞海》是我等读书人推崇备至的大型工具书,已经成了中国辞书的一面旗帜。但是笔者最近读到原版《辞海》的著作权人授权并组织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大辞海·语言学卷》时,却有许多遗憾。从该书的宣传中得知,《大辞海》将以其规模大(计划收词条25万条、5000万字)、收词比《辞海》宽、条目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多的特点而填补中国辞书的一个空白,而且由于先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未出版已先声夺人。笔者于是慕名购
期刊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有人译做“公民社会”)对于一般中国读者来说,还是一个相当生疏的概念。“美国市民社会”就更加深了其距离感。在中国人对美国的学术研究中,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也是比较薄弱的。我本人的研究领域是国际政治和美国外交,似乎同美国市民社会不大相关。但是,从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深感研究美国市民社会对国际政治理论、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所以愿意从这一角度谈几点体会
期刊
说到唐代的典籍,人们会首先想到唐诗、散文、传奇和敦煌变文,其实大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时代,它的丰富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它的成就远比我们了解的还要辉煌。  单说佛教典籍的翻译,唐代也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只要翻一翻《大正新修大藏经目录》或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就能看出,佛教典籍的引进和翻译,最早从东汉时期开始,接替是两个繁荣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二是隋唐;或者可以说,从魏晋到隋唐,佛经翻译
期刊
一、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    自从王国维提出“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序编·自序二》,《王国维遗书》第3册,第61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的问题之后,中国哲学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即“求真”还是“求好”的问题。王国维所谓“可信”是“求真”的问题,因为只有“真”的才是“可信”的;王国维所谓“可爱”,则是“求好”的问题,因为只有“好”的才
期刊
止庵:现在有个说法很流行,叫作“读书界”;我觉得由此就能看出中国人的读书状况。有“读书界”,那么一定还有“不读书界”了。其实读书之于人,原本跟吃饭、洗脸等是一样的,是人生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怎么不说“吃饭界”、“洗脸界”呢?之所以要特别标举,原因就像刚才陈品高副主编说的,读书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了。这个活动要征集歌词,题目叫“抽点时间读读书”,其实也反映了这一点,为什么不说“抽点时间吃吃
期刊
《帝国政界往事》的意义在于:这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出版22年后,大陆读书人(而非学者)写出的关于一个朝代里程碑式的作品。  刘:与传统史学写作不同的另一种历史写作,其文本之鼻祖乃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二十余年来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的作品,早期有张建伟五卷本的“晚清历史报告”。中间努力的人有吴思、顾宏义等,最近的范本是谭伯牛的《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和刘忆江的《袁世凯评传》,你的《帝
期刊
北有鼓词南有弹词名称不同而其源为一,皆我国古代民间诗体之意脉和承续。唯鼓词先有唐代变文于寺庙,奠定其演唱民间故事传说之“故事诗”(EPIC)体制和整齐匀称的“诗赞体”格局,继有宋代陶真,如陆游小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名句所赞于广大乡野之普及繁衍,尤可贵者乃有清一代“子弟书”大兴,如韩小窗、罗松窗等辈文人雅士炼意融情韵事出俗人雅,将大鼓词推展至叙事诗之高峰。遂破一度国人或洋人谓华夏“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