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推进现代化所必经的道路。通过教育与产业的有机融合,能够大大提升教育的职业化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应当利用信息优势,构建更为方便、完善的实训平台,增强融合深度,提高实训成效。探究关于“互联网+”的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建设。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5-0208-02
一、“互联网+”与产教融合
“互联网+”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运用如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融入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并将其散布和传播的过程。“互联网+”中的“+”概念十分丰富,既有“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概念,又有“互联网+新式思维”“互联网+新型技术”的内涵,这样的相加并非简单的拼接式融合,而是渗透型、深度的融合,是将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从而衍生出各种新兴的行业生态局面。
产教融合并非简单的相互组合,职业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与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社会服务活动联系更为紧密,因此高职学校的产教融合更偏向于“产”而非“教”。产教融合中,企业与学校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现有的优势,同时也能够汲取对方的优势,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逐渐形成新的经济态势。“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应当构建起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实训平台,从培训“制造人才”的理念向培训“智慧人才”的理念转变,积极探索互联网平台的一切可行性计划,抓住能够利用的互联网资源,打造具有适应性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二、关于“互联网+”的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潮流的到来为高职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然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依然未能掌握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自身优势,提高产教融合水平,构建实训平台的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原因,又有学校自身网络化建设不健全的原因,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一)高职院校网络化建设程度不足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高校积极探索运用网络技术提升教学能力的方式与途径,开始购置专业的网络教学设备并建设专属的教学软件平台,同时加大开源力度,积极与校外企业或其他学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和职业资源,增强产教融合深度。但是就目前来看,积极探索网络化建设道路的高校数量仍然有限,绝大部分高職院校受限于各种因素,依旧难以展开自身的网络化建设进程,例如学校基础设备老旧,无法进行信息化建设,抑或是缺少网络化建设所需的资金与技术人才等。
(二)教师信息技术水准不达标
“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进行产教融合还是学校构建自己的实训平台,都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提升职业能力外,还要扩充知识储备,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就目前所见,绝大部分教师因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信息化教学抱有忽视甚至抵触的态度,认为将精力投入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中是“不务正业”,依然坚持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情况无疑对“互联网+”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
(三)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不强烈
虽然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优化企业结构,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信息化改造所需要的成本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是较为高昂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艰难了。许多企业认为在产教融合中推行信息化技术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且员工也很难投入精力参与。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不强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局面的形成是近年来所发生的事情,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且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指导,因此导致企业即使想进行自身的信息化改造,也会因资金不足或是风险过高而放弃,即使进行了“互联网+”产教融合模式的企业,也往往只是做表面功夫,进行一些浅层的互联网互动,并没有深度将自身融入信息化平台中。
三、关于“互联网+”的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应当在坚持“产教融合”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大数据平台、云计算技术及VR技术等“互联网+”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的产教融合信息化环境,围绕学生为核心打造新型实训平台。在平台的管理上做到与企业共同分享、共同管理和共同改良,提升校企双向沟通效率,增强合作力度,实现互惠共赢。
(一)通过多种途径构建网络化实训环境
首先,应当开放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统一的实训平台数据库,做到高校与企业间零障碍共享信息资源。数据库应当包含学生信息、导师信息、企业岗位信息等,企业应全力赞助学校研发数据库模块,提供充足的人才与资金支持。在数据库的划分上应分为实训信息库、实训导师库、研发人员库和项目库四个区域,实训信息库的主要内容为记录产教融合模式中,企业和高校在生产设备、实训平台方面的每日运营情况;实训导师库的主要内容为参与实训的指导教师及企业外派指导员的相关情况,包括个人情况和在职情况等;研发人员库的主要内容为本行业、本领域相关的企业分布、参与高校、科研机构等,以方便校企双方掌握行业动态,随时根据进展情况组建合适的科研团队,助力产教融合;项目库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1)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点、操作问题等可以作为校方学习团队攻克重点的内容。(2)学校内导师、学生及科研团队所发布的研究论文、专利项目等,项目库的建立与共享非常有助于校企双方共同发现对方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激发双方的创新活力,有助于双方研发项目的实现。 其次,应当开发出一套系统化的实训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方便平台的优化与管理。管理软件应包括教学进程安排管理、实训基地试用申请、危险品使用申请、实训进程监控与记录、实训结果查询等功能,以此提升管理效率。面对一些风险较高,或是实训条件苛刻的项目,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发专门的VR(虚拟现实)设备,以便于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进行实训操作。企业要全方位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开发出一套由易到难的VR课程,并配备专门的VR设备。通过VR设备进行虚拟训练,不仅大大提高了训练的安全性,还有利于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反复练习,熟悉操作环境,了解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通过VR设备进行实训,能够突破实训项目对时间与空间上的苛刻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方式,拓宽了产教融合的实现途径。
(二)学校应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要想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模式,不仅需要企业提供全面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校方也应拥有足够的技术实力用以承接,这就需要学校内部必须拥有较高的信息化建设水准。想要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首要任务就是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结构,构建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根据调查,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不达标严重阻碍了产教融合的进程,因此改变教师的陈旧观念、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就是重要任务。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企业一方的设备与人才资源,为校内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组成教学研发小组,相互交流探讨所学内容。
其次,要调动学生的信息技術学习积极性。学校要在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增加信息化内容,提升学生与网络信息的接触频率,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应当活用多媒体、云课堂等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拓展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与眼界。通过全方位进行校内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能大大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程度。
四、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网络化大浪潮的席卷下,教育和生产领域都面临着变革与创新的局面。想要在“互联网+”大背景之下进一步拓宽产教融合的深度,提高产教融合的实效,需要校方与企业共同努力。本文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从构建网络化实训环境和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改进的建议。产教融合是一项长期且久远的合作模式,需要校企双方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改良和创新,让互惠共赢的局面长久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边敏聪.浅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会计技能产教融合途径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5):68-69.
[2]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3]张祺午.为“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战略提供人才支撑:转型高校的重大使命——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5):32-35.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5-0208-02
一、“互联网+”与产教融合
“互联网+”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运用如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融入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并将其散布和传播的过程。“互联网+”中的“+”概念十分丰富,既有“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概念,又有“互联网+新式思维”“互联网+新型技术”的内涵,这样的相加并非简单的拼接式融合,而是渗透型、深度的融合,是将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从而衍生出各种新兴的行业生态局面。
产教融合并非简单的相互组合,职业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与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社会服务活动联系更为紧密,因此高职学校的产教融合更偏向于“产”而非“教”。产教融合中,企业与学校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现有的优势,同时也能够汲取对方的优势,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逐渐形成新的经济态势。“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应当构建起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实训平台,从培训“制造人才”的理念向培训“智慧人才”的理念转变,积极探索互联网平台的一切可行性计划,抓住能够利用的互联网资源,打造具有适应性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二、关于“互联网+”的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潮流的到来为高职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然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依然未能掌握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自身优势,提高产教融合水平,构建实训平台的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原因,又有学校自身网络化建设不健全的原因,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一)高职院校网络化建设程度不足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高校积极探索运用网络技术提升教学能力的方式与途径,开始购置专业的网络教学设备并建设专属的教学软件平台,同时加大开源力度,积极与校外企业或其他学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和职业资源,增强产教融合深度。但是就目前来看,积极探索网络化建设道路的高校数量仍然有限,绝大部分高職院校受限于各种因素,依旧难以展开自身的网络化建设进程,例如学校基础设备老旧,无法进行信息化建设,抑或是缺少网络化建设所需的资金与技术人才等。
(二)教师信息技术水准不达标
“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进行产教融合还是学校构建自己的实训平台,都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提升职业能力外,还要扩充知识储备,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就目前所见,绝大部分教师因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信息化教学抱有忽视甚至抵触的态度,认为将精力投入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中是“不务正业”,依然坚持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情况无疑对“互联网+”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
(三)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不强烈
虽然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优化企业结构,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信息化改造所需要的成本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是较为高昂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艰难了。许多企业认为在产教融合中推行信息化技术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且员工也很难投入精力参与。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不强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局面的形成是近年来所发生的事情,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且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指导,因此导致企业即使想进行自身的信息化改造,也会因资金不足或是风险过高而放弃,即使进行了“互联网+”产教融合模式的企业,也往往只是做表面功夫,进行一些浅层的互联网互动,并没有深度将自身融入信息化平台中。
三、关于“互联网+”的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应当在坚持“产教融合”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大数据平台、云计算技术及VR技术等“互联网+”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的产教融合信息化环境,围绕学生为核心打造新型实训平台。在平台的管理上做到与企业共同分享、共同管理和共同改良,提升校企双向沟通效率,增强合作力度,实现互惠共赢。
(一)通过多种途径构建网络化实训环境
首先,应当开放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统一的实训平台数据库,做到高校与企业间零障碍共享信息资源。数据库应当包含学生信息、导师信息、企业岗位信息等,企业应全力赞助学校研发数据库模块,提供充足的人才与资金支持。在数据库的划分上应分为实训信息库、实训导师库、研发人员库和项目库四个区域,实训信息库的主要内容为记录产教融合模式中,企业和高校在生产设备、实训平台方面的每日运营情况;实训导师库的主要内容为参与实训的指导教师及企业外派指导员的相关情况,包括个人情况和在职情况等;研发人员库的主要内容为本行业、本领域相关的企业分布、参与高校、科研机构等,以方便校企双方掌握行业动态,随时根据进展情况组建合适的科研团队,助力产教融合;项目库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1)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点、操作问题等可以作为校方学习团队攻克重点的内容。(2)学校内导师、学生及科研团队所发布的研究论文、专利项目等,项目库的建立与共享非常有助于校企双方共同发现对方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激发双方的创新活力,有助于双方研发项目的实现。 其次,应当开发出一套系统化的实训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方便平台的优化与管理。管理软件应包括教学进程安排管理、实训基地试用申请、危险品使用申请、实训进程监控与记录、实训结果查询等功能,以此提升管理效率。面对一些风险较高,或是实训条件苛刻的项目,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发专门的VR(虚拟现实)设备,以便于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进行实训操作。企业要全方位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开发出一套由易到难的VR课程,并配备专门的VR设备。通过VR设备进行虚拟训练,不仅大大提高了训练的安全性,还有利于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反复练习,熟悉操作环境,了解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通过VR设备进行实训,能够突破实训项目对时间与空间上的苛刻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方式,拓宽了产教融合的实现途径。
(二)学校应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要想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模式,不仅需要企业提供全面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校方也应拥有足够的技术实力用以承接,这就需要学校内部必须拥有较高的信息化建设水准。想要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首要任务就是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结构,构建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根据调查,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不达标严重阻碍了产教融合的进程,因此改变教师的陈旧观念、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就是重要任务。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企业一方的设备与人才资源,为校内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组成教学研发小组,相互交流探讨所学内容。
其次,要调动学生的信息技術学习积极性。学校要在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增加信息化内容,提升学生与网络信息的接触频率,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应当活用多媒体、云课堂等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拓展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与眼界。通过全方位进行校内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能大大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程度。
四、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网络化大浪潮的席卷下,教育和生产领域都面临着变革与创新的局面。想要在“互联网+”大背景之下进一步拓宽产教融合的深度,提高产教融合的实效,需要校方与企业共同努力。本文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从构建网络化实训环境和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改进的建议。产教融合是一项长期且久远的合作模式,需要校企双方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改良和创新,让互惠共赢的局面长久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边敏聪.浅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会计技能产教融合途径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5):68-69.
[2]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3]张祺午.为“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战略提供人才支撑:转型高校的重大使命——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5):32-3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