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化为依托,让低年级的数学生活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数学是来自生活”的,即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教育;数学知识;问题;教师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起,故此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
  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的过程中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的都是谁。所以这一节课学生们的兴起比较浓厚。第7页“布置房间”这一题,我根据素材,把这幅图设计成活动画面,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既使学生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这节课时,把教学内容全部改编成本班同学家庭住址的分布情况,并画成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学生从平面图中一眼就看出自己住在哪个村,哪条街道。为了表示得更形象具体,还可以用条形图来表示。怎样用条形来表示,条形图有什么优点,哪个村住的同学多?哪条街道住的同学少?……师生围绕上述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生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如。在教学一年级“左、右”一课时,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学生判断:老师和你们面对面站着。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是左手,有的说是右手,我又告诉他们:老师只举了一只手,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这里我有意识创设了一个矛盾冲突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讨论得异常激烈。这样就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了充满挑战性的动态的知识信息,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达成共识:老师举的是右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右手的方向一致。有的则说:我们转过身去,举起和老师方向相同的手,那就是右手。这种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动脑研究获得的,比教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得多。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判断左、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掌握了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故此,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注重情感的交流。教师主要的角色应是为学生学习而服务的,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情境,重视语言激励,给学生提供到台上来“试一试”、“做小老师”的机会,采取只要“试一试”就会得到小红花的激励手段,激发起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益。
  如,在二年级的计算练习课上,我的某个学生主动请缨。当时我在跟学生们玩抢答的游戏,没出几题。这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您累吗?累了就下来休息,让我们出题考吧。当时的我是即感动又欣慰,因为这个平时调皮不认真上课的学生,居然也能这样,而且他还真的当了一回出色的小老师,此时的课堂气氛也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体验中获取更多知识,让他们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快乐。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数学是来自生活”的,即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新课标师资培训精要》
  [2]《小学数学教育》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因此,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有在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科学课如何引导学生“用数据来说话”,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
不妨先看这样一个现象,将一支长为铅笔向下竖直放置在非常光滑玻璃面上释放,由于玻璃面没有摩擦,所以笔尖很快会向铅笔倾倒的“反方向”滑动,由于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铅笔的质心在水平方向运动状态不变,只会沿着原来的竖直线运动(如图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
摘要:本文介绍使用ASP.NET技术对网上多媒体教室填报系统的需求和设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对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ASP.NET 多媒体教室填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422(2009)04-0101-02
片段展示:  1 猜图形大小,认识本质特征  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完长、正方体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一幅部分被覆盖立体图形:  图形一:  教师:猜猜看,这个长方体有多大?  学生:思考、猜测。  得出结论:这个长方体不能够猜出它的大小。因为看不到它的高度。  2 去非本质特征,抓本质属性  图形二:  观察,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应选几条棱?为什么?  这几条棱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需要几个十字架?为什
摘要:对在Windows下可提供安金可靠共享服务的Serv-U作了介绍。对从链接、权限、目录和IP四个安全方面的设置作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FTP 共享 权限 目录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422(2009)01—0034—02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公开课上、展示课上、优质课上,只要有课堂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确实,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然而,细看许多课堂,不管是一年级的课堂还是六年级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要求几乎都一样,这合乎教育规律吗?低年段学生能力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强、活泼好动,要求他们
“科普微童话”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活动主题涉及保护生态环境、动物奥秘、植物奥秘、创意科普生活、奇妙自然现象等。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有效提升了活动品质,更好地为参与者提供开放、快捷、科学、友好、共享的移动互联网活动平台。微科学实验、微童话创作指导讲座、作品网上征集、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网络传播、科普互动剧表演、科普微童话小作者簽书会6大活动板块,有效融合绘画、手工制作、舞台表演等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经常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 发现 鼓励 培养 多角度解题    一、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以人的创造为基础的。创新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例如在一次布置
三维技术作为计算机的一项重要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三维建筑效果设计与展示方面。模仿真实世界中的三维距离感。随着Internet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WEB技术早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可以通过Web3D技术把三维模型在WEB站点上进行互动展示。Web3D技术在网页上的应用称为三维网页,从技术层面来解释,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基于Web3D技术的网页形式。本文就如何利用SketchUp设计的三维建筑
司汤达曾经说过:“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创造天才的各种材料熔于一炉。”英国著名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语文教育家于漪称“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明说:“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课堂”。 因此,发自内心的热爱、迷恋和追求是动力的源泉,是激情真正的灵魂。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发掘出巨大的潜力,得到出乎意料的成功。语文教师如能在活动性教学中首先以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