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最关注的十七大议题中前四位依次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入反腐败斗争、扩大就业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首列之两项均系政改核心内容,另两项与政改直接相关
本期《财经》杂志10月15日面世之日,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如本刊今年春节前夕对新一年中国各领域的走势预测时所概括,“2007:等待之年”——所等待者,正是这一天。
毋庸讳言,海内外广泛关注此次大会,焦点之一就是新一轮人事安排,亦即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的选举结果。这关乎中国未来的执政格局。不过,中国广大业界人士、普通公众以及真诚希望中国更好的海外人士,对十七大还有一层更殷切的期望,就是期望大会能够提出富于变革意义的新方针,特别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能有所突破。官方新华网正在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公众最关注的十七大议题中前四位依次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入反腐败斗争、扩大就业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首列之两项均系政改核心内容,另两项与政改直接相关。民意昭昭,是为明证。
当然,自1978年底算起,中国改革近30年,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推进中。从实行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制和退休制到部分实现党政职能分工,从基层的民主选举试点到依法治国的主张,中国政治体制已经有很大进步。然而,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中整体渐进与局部推进相结合的劈波斩浪之势,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足、整体滞后,确为不争的事实。由于改革滞后,政治体制中旧疾未除,新患再生,后果也相当严重:当前民间积怨最大者莫过于官场腐败蔓延,权力缺乏制衡;而识者所忧之处,还包括涉及垄断利益的经济改革难以推进,公共权力部门化、垄断化势头明显,等等,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他还得出结论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的这些话至今被反复征引,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局面尚未出现。中国改革走到今天,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转轨经验众所公认,然而,政治体制改革仍长路漫漫,关隘未过,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和忧虑。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固然与是项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密不可分,但一些利益集团刻意阻挠也不应轻视。此外,某些不应有的误解和顾虑也是政改不畅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些论者总是担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导致社会不稳定,殊不知政改裹足不前才会成为动荡的温床;有些论者仍习惯于将“民主”“宪政”看做资本主义特有的属性,殊不知这本是人类文明的共有成果,亦为中国履行联合国人权公约应尽职责;还有些论者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宜“只做不说”,殊不知此种封闭方式,潜意识中仍是“替民做主”,与民主“保护少数人正当利益的多数人治理”的属性背道而驰。
在种种自设障碍面前,政治体制改革一时间甚至成了敏感词汇;一些本属政改范畴的改革举措,也被冠以其他概念以“避重就轻”,直接影响了公众参与改革,更难形成政改的整体统筹观。当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误区、更新观念、申明目标,实属必然。
政治体制改革百端待举,中心还是推进民主。恰如经济体制改革绕不开市场,政治体制改革也绕不开民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近年来对民主有大量阐述,他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强调“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提出“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在今年的“625讲话”中,他再次申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奋斗目标。事实上,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施政纲领之所以深得人心,正是因为这些理念得以聚合民主政治的内涵。
当然,政治体制改革可称“知难行更难”;在中国推进民主离不开“文化合理性”的中国特色,又是“难上加难”。虽然繁荣的经济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政改作为空前复杂的浩大工程,仍然要求政治家有高度智慧,要求成本最小化的周密设计,要求经历不断试错的渐进式经验过程。以民心论,现在可谓既求改亦企稳,有愿望也能面对现实。不过,民间的期待之火确实在熠然跃动,这对领导者会是挑战、机遇和考验。
本期《财经》杂志10月15日面世之日,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如本刊今年春节前夕对新一年中国各领域的走势预测时所概括,“2007:等待之年”——所等待者,正是这一天。
毋庸讳言,海内外广泛关注此次大会,焦点之一就是新一轮人事安排,亦即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的选举结果。这关乎中国未来的执政格局。不过,中国广大业界人士、普通公众以及真诚希望中国更好的海外人士,对十七大还有一层更殷切的期望,就是期望大会能够提出富于变革意义的新方针,特别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能有所突破。官方新华网正在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公众最关注的十七大议题中前四位依次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入反腐败斗争、扩大就业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首列之两项均系政改核心内容,另两项与政改直接相关。民意昭昭,是为明证。
当然,自1978年底算起,中国改革近30年,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推进中。从实行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制和退休制到部分实现党政职能分工,从基层的民主选举试点到依法治国的主张,中国政治体制已经有很大进步。然而,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中整体渐进与局部推进相结合的劈波斩浪之势,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足、整体滞后,确为不争的事实。由于改革滞后,政治体制中旧疾未除,新患再生,后果也相当严重:当前民间积怨最大者莫过于官场腐败蔓延,权力缺乏制衡;而识者所忧之处,还包括涉及垄断利益的经济改革难以推进,公共权力部门化、垄断化势头明显,等等,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他还得出结论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的这些话至今被反复征引,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局面尚未出现。中国改革走到今天,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转轨经验众所公认,然而,政治体制改革仍长路漫漫,关隘未过,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和忧虑。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固然与是项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密不可分,但一些利益集团刻意阻挠也不应轻视。此外,某些不应有的误解和顾虑也是政改不畅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些论者总是担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导致社会不稳定,殊不知政改裹足不前才会成为动荡的温床;有些论者仍习惯于将“民主”“宪政”看做资本主义特有的属性,殊不知这本是人类文明的共有成果,亦为中国履行联合国人权公约应尽职责;还有些论者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宜“只做不说”,殊不知此种封闭方式,潜意识中仍是“替民做主”,与民主“保护少数人正当利益的多数人治理”的属性背道而驰。
在种种自设障碍面前,政治体制改革一时间甚至成了敏感词汇;一些本属政改范畴的改革举措,也被冠以其他概念以“避重就轻”,直接影响了公众参与改革,更难形成政改的整体统筹观。当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误区、更新观念、申明目标,实属必然。
政治体制改革百端待举,中心还是推进民主。恰如经济体制改革绕不开市场,政治体制改革也绕不开民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近年来对民主有大量阐述,他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强调“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提出“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在今年的“625讲话”中,他再次申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奋斗目标。事实上,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施政纲领之所以深得人心,正是因为这些理念得以聚合民主政治的内涵。
当然,政治体制改革可称“知难行更难”;在中国推进民主离不开“文化合理性”的中国特色,又是“难上加难”。虽然繁荣的经济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政改作为空前复杂的浩大工程,仍然要求政治家有高度智慧,要求成本最小化的周密设计,要求经历不断试错的渐进式经验过程。以民心论,现在可谓既求改亦企稳,有愿望也能面对现实。不过,民间的期待之火确实在熠然跃动,这对领导者会是挑战、机遇和考验。